任何有形的東西,包括念頭、情緒、事件、物體,這些可以體驗到的事物(前景),都含著一個背景。這個背景,不是一個客體。它是一個場(field)。這個場,是無形的。這個場,也是空。任何形式都含著空,從太陽,到最小的分子、乃至於亞原子粒子,也都是空組合的。因為任何形式所含的空,可以說是空衍生出來的。所以,從「有」的形式,走到「沒有」的一體意識,不需要經過任何「動」,就可以得到。
差別在於,意識鎖定了什麼位置來看一切。也就是意識用什麼角度看這世界,看這一切。
任何形式,只要可以想像的或是體驗的形式,都是意識的客體。前面也提過,從我們的角度,連上帝,都把祂化為意識的客體來解釋。甚至還會進一步,形容上帝是年長的男士。這個表面上的矛盾,其實有個合理的解釋。因為任何形式或經驗要生起,它本身就要靠我們有局限的腦予以組合。這個局限的腦受到二元對立的原則所限──有主有客,有我有你,有意識,有意識的客體。有這樣的對立,才可以被念頭所敘說。
所以,我們看到、體會到的這宇宙的一切,包括念頭,都受到我們腦天生的局限,而被扭曲成為客體。就好像科學家在做實驗,看到最後的結果,都脫不了觀察者、觀察方法的關係。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客觀」、「獨立存在」的結果,這是量子物理學早就證實的結論。
這個宇宙,我們所看到,所體會的宇宙,也只是如此。我們認為很客觀、很堅固的實體,一點都不客觀、不堅實。我們再怎麼努力去觀察、檢討、追求、分析,都沒辦法把這個宇宙、這個生命,也就是真正的我,描述清楚。因為這本身就受到語言、念頭、觀察的限制和扭曲。可以說──我,真正的我,看不到我自己。因為只要看,或透過任何「動」,我已經把真正的我分裂成主體和客體了。這麼說,真正的我,連一個主體都不是。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我有生命」、「我失去了生命」這種說法,根本是矛盾的。因為我只能是生命。
我,就是。
而我,就是生命。生命,也只是透過我才能存在。不可分割的。
只要有分開,包括「看到」、「體驗」、「成為」、「做到」、「活到」、「想到」,甚至「理解」、「領悟」乃至於其他的「動」──我所看到的、種種可以體會到的,也就只是生命的一小部份。都是把無限大的意識,局限到一個角落,才可以用念頭和語言表達出來。
前面說,任何形式或「有」,都包括了無形或「沒有」。不是這樣子的話,從「有」我們絕對找不到「沒有」,找不到「空」,找不到整體。
就是因為「有」隨時帶著「沒有」,我們才可以從「有」走出來,得到解脫,而一點都不會違反歌德爾定理或任何哲學的發現。「有」包括了「沒有」──這是佛陀、耶穌、老子……歷史上諸多大聖人都理解的,也是我們最普遍的狀態。
但是,透過形式的吸引力,我們都被各式各樣的形式困住了。看不透,也看不穿。這是這一生最大的謎題。
回到全部的我、全部的你,也就是看穿人生最大的謎題。
要解脫,也只是輕輕鬆鬆地從「有」移動到「沒有」。
從有形有色,到無形無色。
從過去未來,移動到這個瞬間。
從念頭,移動到無思無想的空檔。
也只是這樣子。
每一個有形的東西,也都可以成為一個通往意識的門戶。透過這個門戶,可以讓我們脫胎換骨,跨越人生的痛苦,甚至化解上萬年文明所帶來的悲傷。只要我們輕輕鬆鬆看透每一個形式,清清楚楚知道它本身就是從無形化現出來的,它就可以成為一把鑰匙。
「唯識的每日靜心」第五輪(最後一輪)共修活動正在進行中(1月23日開始),詳見我們7月發布的《活動說明》和《活動調整》。
歡迎新朋友加入,如果這些分享對你有用,請記得按贊和分享,用你的善意帶動更多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