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李維陽
果殼科普作者 北京博旅文化
無論是柳州的街頭,還是全國人民的餐桌,螺螄粉都是時下流行的美食,夜裡嗦一碗粉成了宅在家的快樂源泉。
今天,螺螄粉又憑藉驚人的產值與銷量一舉登上了微博熱搜!據央視財經報導,去年袋裝螺螄粉產值突破60億元,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49.8億元,預計今年全年將達90億元!網紅聯名螺螄粉3天賣出500萬包!
然而,另一條消息又瞬間讓廣大「嗦粉群眾」起了疑慮。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有眼尖的小夥伴發現,「螺螄」被列進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
什麼?螺螄要成為重點保護動物了?難道以後不能愉快地嗦粉了?近50億元的產值難道是違法的?
嚇得小編趕緊嗦了碗螺螄粉,若是慢了一步,怕是此生要與螺螄粉無緣了!
此「螺螄」非彼「螺螄」
上網一查,原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裡新增的「螺螄」,並不是我們常吃的「螺螄」。
從名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擬定入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螺螄」的拉丁文學名為Margarya melanioides,可以譯為「普通螺螄」,後文中我們都這麼稱呼它。
普通螺螄(Margarya melanioides)可一點都不普通,它是一種珍稀淡水軟體動物,隸屬于田螺科、螺螄屬。
普通螺螄和螺螄屬的其他幾個物種的活體只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湖泊中,包括:滇池、洱海、茈碧湖、瀘沽湖等,是雲南省特有的「土著物種」。其重要的分類地位和科學價值,堪稱軟體動物中的「大熊貓」。
一直以來,普通螺螄和其他幾種螺螄屬的物種多被人們用於食用和藥用。但由於水質汙染、過度捕撈、湖泊的開墾、福壽螺和青魚等物種入侵等原因,普通螺螄的可捕獲產量大量下降,同屬的其他幾種淡水螺類也都處在滅絕的邊緣。
1943年,滇池的螺螄年產量為960噸;上世紀80年代,一位漁民平均每天可捕獲螺螄20公斤,而到了2015年下降到僅為上世紀80年代可捕獲產量的10%,如今更是稀少。
二十一世紀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普通螺螄和螺螄屬的其他幾個物種列入了瀕危物種名單。
平常吃的「螺螄」又是什麼?
我們平常說的「螺螄」是一類淡水螺類的俗稱,並不是準確的名稱。大家平時吃的淡水螺主要有「中華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中國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等圓田螺屬的物種。這些淡水螺的個頭比較大,它們隸屬于田螺科、圓田螺屬。
還有一種屬於石田螺屬的,叫做方形石田螺(Sinotaia quadrata),也叫「環稜螺」、「石螺」、「螺螄」。它們一般有食指指節大小,表面有清晰可見的環稜紋。
上面說的這三種螺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對生存環境的水質要求不高,喜歡生長在淡水的湖泊、江河、池塘、溝渠或水田中。加上它們的繁殖速度比較快,所以數量還是非常大的。
由此可見,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螺螄」並不是我們俗稱的「螺螄」,吃貨們大可不必擔心。
因為隨處可見,產量又多,所以,這幾種淡水螺的價格也十分友好。螺肉本身肉質鮮美,又營養豐富,因此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做法也數不勝數,炒田螺、香辣田螺、蛋黃焗田螺、醬椒石螺、豆豉汁石螺、菜脯爆炒石螺……
「螺螄吮吮,老酒啜啜」,吸螺肉是南方宵夜的靈魂。昏暗的街頭,坐在大排檔,吸一螺肉,滿口鮮,再配上一杯啤酒,那份愜意就別提啦!
螺螄粉裡的「螺螄」究竟是什麼?
螺螄粉之所以叫做「螺螄粉」,是因為它的湯底是用螺肉熬製的。
在螺螄粉製作中所使用的螺主要是「柳州青螺」,俗稱也叫做「螺螄」,實際上主要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方形石田螺(Sinotaia quadrata),當然其中也可能會混入其他幾種常見的淡水螺類,並不是要入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普通螺螄(Margarya melanioides)。
所以想要享受螺螄粉的美味還是不用擔心的,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地繼續吃螺螄粉啦~
與我們平常說的「螺螄」不同的是,螺螄屬物種的體積通常較大,寬約6釐米多,高約9釐米多;且殼面上有瘤狀結節或棘等典型特徵。而我們平常吃的「螺螄」體積只有一般食指指節大小,表面較為光滑,捕撈時可以從外觀上辨認俗稱的「螺螄」與真正的螺螄。
另外,從產地和分布上來看,也可以很容易將可能涉保的普通螺螄與其他淡水螺類區分開來,畢竟普通螺螄和其他幾種螺螄屬物種僅生存在雲南高原地區的幾個湖泊裡,而其他省份豐富的淡水螺類資源也使得人們沒必要千裡迢迢去雲南捕捉已經很難找到的普通螺螄。
所以,只要注意區分,不管是香辣田螺還是螺螄粉,大家還是可以放心大膽地享受美味的。只不過當你去往普通螺螄的產地旅遊的時候,可千萬要注意不要購買和捕捉它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