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其中有一項變更引起了很多吃貨的注意:
哎?東北田螺和螺螄新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再也不能吃炒田螺和螺螄粉啦?
別急,名錄中的「田螺」和「螺螄」,並不是我們平時會吃到的田螺和螺螄,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螺螄粉
飯桌上出現頻率最高的田螺,一般來自田螺科的兩個屬。一是石田螺屬(Sinotaia),最常見的是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稱為「螺螄」的那一種。個頭不大,大概比小時候玩的玻璃球大點,殼表面有環稜。
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說的「螺螄」丨coocan.jp
二是圓田螺屬(Cipangopaludina),一般就叫做田螺,個頭能長到桌球那麼大,甚至更大,殼面光滑。最常見的是中國圓田螺(C. chinensis)和中華圓田螺(C. cathayensis)。
中國圓田螺(C. chinensis),即通常說的「田螺」,比石田螺大得多丨cod.edu
從名稱的角度來說,真正的田螺,為田螺屬(Viviparus)的物種。田螺屬是田螺科最古老的一個屬,中國只有少量分布,這種田螺你一般吃不到。如這次提上名錄的東北田螺(V. chui)僅分布於東北地區,而三帶田螺(V. tricinctus)僅分布於沅江流域的幾個支流。
同樣是從名稱的角度來說,真正的螺螄也很難吃到。它們是螺螄屬(Margarya)的物種,為我國特有屬,僅分布於雲南省的幾個湖泊裡,擁有比圓田螺更大的外形,可以長到7~8釐米大小,殼上具有很多稜和棘狀凸起,有點像海螺。這次名錄新增的螺螄(M. melanioides),IUCN給出的受威脅狀況是「瀕危」。
這麼大的螺能吃嗎?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古代人一直在吃,甚至上世紀中期還有大量食用,不過現在因為湖泊汙染嚴重,很少能見到了,還是乖乖回去吃圓田螺和石田螺吧。
上圖為雲南省滇池採集的螺螄(也叫普通螺螄)丨Fengyue Shu et al. / Mollusca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