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的事物容易寫,無形的事物難以描摹,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可是,歷史上卻有一些高明的詩人將無形的事物描摹的精妙絕倫,美不勝收。比如對音樂的描寫,就有三首詩被清人方扶南推許為「描寫聲音至文」。這三首詩分別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其中,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又以想像奇特,形象瑰麗,為人稱絕。我們今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用現代漢語翻譯如下: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用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竟然靜止不再飄遊。湘娥感動流淚灑滿斑竹,九天素女被牽動了滿腹憂傷。這是因為李憑在京城彈起了箜篌。樂聲清脆時像崑崙山美玉被擊碎,和緩時像鳳凰在鳴叫;低回時像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明快時像香蘭開懷歡笑。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奏出美妙樂章,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樂聲直上九霄,衝上女媧鍊石補天的地方。補天的五彩石被樂聲擊破,引來了漫天綿綿秋雨。夢幻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神奇的技藝傳授給了女仙;老魚聞聽樂聲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竟然倚在桂樹上徹夜不眠。旁邊的玉兔也凝神聆聽,竟然沒有發現寒冷的露珠打溼了身體。

讀完這首詩,首先令人想起杜甫的一句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也許,我們今生只能從李賀的這首詩中去感悟這麼神奇的音樂,而無緣親身領會了。因為對於很多不懂音樂的人來說,樂聲再美,也不一定能體會出其中的美感。然而,讀這首詩就不一樣了,即使不懂音樂,卻能從這高超的描寫中,品味到音樂的美妙。這首詩開門見山,直入正題。首句寫箜篌構造精良,襯託出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同時表明演奏的時間是秋高氣爽的九月,接下來化無形為有形,從聽者的感受來落筆,摹寫那亦真亦幻的美妙的樂聲。

詩人的高明之處表現在,傾聽演奏的對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特殊表現力的個體。優美悅耳的樂聲一經傳出,空山不動,白雲不流;湘娥素女,觸動愁懷,潸然淚下。詩人移情於物,賦予雲以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極力烘託箜篌聲的神奇美妙,從而產生「驚天地,泣鬼神」的效果。直到「李憑中國彈箜篌」一句,才交代了演奏者的姓名和演奏的地點。這種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突出了樂聲的美妙,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產生了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運用了多種表達手法,來摹寫樂聲的美妙。「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尤其是「芙蓉泣露香蘭笑」一句,構思奇特,形象新穎。帶露的芙蓉、盛開的蘭花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用「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是形神兼備。

接下來的內容,都是描寫音樂效果。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冷氣寒光當然無法消融,但是人們都沉醉在那美妙的箜篌聲樂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這裡用浪漫誇張之語,表達一種真情實感。「二十三絲動紫皇」一句承上啟下,非常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藉想像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碎石飛濺,秋雨傾瀉。

美妙的樂聲傳入神山,竟讓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這裡著重強調一下「老」和「瘦」兩個字,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這種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寫,極大地增強了妙不可言的箜篌聲的魅力。結尾兩句神奇瑰麗的想像還在繼續: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記了砍樹;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灑落在身上,渾然忘我。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引人聯想,發人深思。

整首詩聯想豐富奇特,新奇瑰麗,一個接一個聯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從而產生強大的藝術力量。這些奇特的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人們在欣賞音樂藝術的同時,感受到了文學藝術的偉大魅力,獲得極強的審美體驗。這是一般詩人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