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一個電臺?上世紀60年代的膠囊技術

2020-09-15 探索XXX

如果可以吃廣播電臺怎麼辦?電池,電晶體,電容器,線圈,振蕩器和膜片,所有這些零件全部塞入一個長約2.5釐米、直徑約1釐米的膠囊中,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FM廣播電臺」,電臺膠囊。

電臺膠囊

弗拉基米爾·祖沃裡金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退伍軍人管理局醫院和洛克菲勒研究所於1959年共同開發了這個微型電臺,而他們的目的是將其作為一種醫學級別的探測器,可以在胃部雷暴中航行,並可爬過10多米長的有生物汙泥腸道。

系根繩子吞下去

花費1萬美元,吞掉一個電池續航時間約15小時的電臺,可能比較困難,但這確實是約翰·法拉爾的選擇。法拉爾是第一個電臺膠囊的測試患者。在膠囊進入他的食道之前,他強烈要求用一條細繩將膠囊綁住。這樣萬一出現緊急狀況可以將膠囊再從嘴中拉出。

研究人員正用儀器跟蹤法拉爾吞下的膠囊

在之後的實驗中,對於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則採用了一種更為冷靜的補救辦法:醫生們會利用X射線顯示其位置,並利用磁鐵將其引導回到正確的路徑。

電臺膠囊是圓柱形的,一端被一層薄橡膠膜覆蓋,該橡膠膜會振動以應對腸道波動產生的氣壓波動。這些振動會通過振動膜傳達到線圈,然後再到達振蕩器。振蕩器在過濾掉一些幹擾後會將得到的信息轉換成連續的FM信號,而在體外的天線會接收到這些信號。

起源於間諜竊聽的放大技術

為了讓某些震動更清晰,電臺膠囊還包含一個共振腔結構,用於放大。這種結構與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發現的間諜竊聽設備相似。這種設備被稱為「大印章蟲子」,是最早使用無源技術傳輸音頻信號的秘密偵聽設備之一。

隱藏在印章中的竊聽器

俄國發明家萊昂·特雷敏發明了這個裝置,並在1945年,作為「禮物」贈送給了當時美國駐蘇聯大使。它在大使的莫斯科住宅書房裡呆了七年後才被發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竊聽裝置的技術基礎來自於1941年的RCA總部,是由祖沃裡金親自開發的。

電臺膠囊則將這種竊聽技術應用到了醫學領域。在1961年的Pathé醫療演示影片中,醫生檢查了一名女病人。醫生向病人的腹部施加外力,這種外力增加了腸道內部的壓力,並讓電臺膠囊發出信號,外部接收器則播放出這些放大後的信號。

一般這個電臺會在人體中旅行兩天,而在整個過程中,持天線的醫生可以接收到信號。該信號可以像心電圖一樣在一張紙上畫出波浪線,也可以顯示在屏幕上​。

電臺膠囊的其它技術以及未來

除了這種信號放大技術,膠囊還採用了很多其它技術,比如其電池就曾應用在戰爭中。約翰·李爾在1957年的《新科學家》雜誌中曾經提到,膠囊信號的傳輸功率是通過連接到蓄電池的電晶體來放大的,而該蓄電池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這種電池技術被用在防空炮彈上,在有飛機入侵時可以提供電力引爆炸彈。

膠囊還使用了遙測技術。這種在危險或人跡罕至的地區進行技術輔助搜尋的技術,在這裡被用來探索消化道的未知領域,以及結腸右側深處的複雜區域。

隨著電子學,無線通信和微電子微型化的發展,科學家仍然不斷研製新的可吞咽膠囊用於醫學診斷與治療。與傳統內窺鏡相比,膠囊技術不需要通過患者的口,鼻(胃鏡)或肛門(結腸鏡)插入,減少了患者的不適。此外這種技術還可以提供內窺鏡無法達到的小腸狀況。

如今利用膠囊技術來成像、進行藥物輸送系統、或者傳感檢測都可以實現。可以預見在未來,膠囊大小的機器人可以直接進入人體進行手術,小小的膠囊或許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焦點

  • 激子絕緣體,研究證明了上世紀60年代的預測
    伍倫貢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了證據,證明上世紀60年代預測的物質新階段——激子絕緣體,在銻銻(110)納米薄片中觀察到激子絕緣相的獨特特徵。這一發現為尋找可能攜帶激子超流體的激子絕緣體提供了一種新策略,進一步研究將需要充分理解這一物質新階段的豐富物理學。發現物質新相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 激子絕緣體,研究證明了上世紀60年代的預測
    伍倫貢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了證據,證明上世紀60年代預測的物質新階段——激子絕緣體,在銻銻(110)納米薄片中觀察到激子絕緣相的獨特特徵。這一發現為尋找可能攜帶激子超流體的激子絕緣體提供了一種新策略,進一步研究將需要充分理解這一物質新階段的豐富物理學。發現物質新相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 太空物體2020 SO是上世紀60年代的火箭助推器
    據外媒CNET報導, 美國宇航局(NASA)在1966年用來發射「勘測者2號」月球著陸器的一個火箭助推器,已經回到了地球附近,作為一顆圍繞地球運行的迷你「衛星」暫時旋轉。 當科學家在9月發現它時,他們將其命名為2020 SO。周三,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這個奇怪的物體已經被確定為上世紀60年代的助推器。
  • 冬蟲夏草重金屬超標被國藥監明令禁止,吃蟲草含片不如吃人參膠囊
    冬蟲夏草被稱作「天下第一草」,冬蟲夏草珍貴的一個原因在於它極為苛刻的生長條件,環境汙染或者惡化都會影響冬蟲夏草的成長。也正是因為如此,優質的冬蟲夏草在市場上極為稀缺,曾經青海原產地生產的冬蟲夏草,在高海拔的綠色天然的環境裡,沒有工業的汙染,被認為是品相極佳的冬蟲夏草。
  • NASA證實神秘太空物體2020 SO是上世紀60年代的火箭助推器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在1966年用來發射「勘測者2號」月球著陸器的一個火箭助推器,已經回到了地球附近,作為一顆圍繞地球運行的迷你「衛星」暫時旋轉。當科學家在9月發現它時,他們將其命名為2020 SO。
  • 蛤蚧大補膠囊騙人太過分
    記者按照歐陽小姐提供的線索找到曾服用蛤蚧大補膠囊的杜先生,他告訴記者,自己因為患有食管炎曾吃過3個療程的蛤蚧大補膠囊,一點效果都沒有。後來聽到電臺廣播裡有不少人都說蛤蚧大補膠囊有效,就又吃了兩個療程,可病還是一點沒見好轉,現在已經停藥了。
  • 盤點天馬行空概念技術 狗語可翻譯發明膠囊食物
    而且,它只會說日文,所以,人們只能將其當做生活中的一個樂趣了!  食物膠囊  吃東西多麼浪費時間啊。對很多人來說,咀嚼食物是一件非常單調乏味的事,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將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濃縮成一粒粒泰諾膠囊大小的藥片呢?  這個想法或許有創意,但是,卻行不通,科學家已經證明,「 食物膠囊」的確非常方便,但是,卻違反了自然法則。
  • 上世紀60年代筆下的2001年太空
    周一 · 太陽系說| 周二 · 深空天體周三 · 仰望星空 | 周四 · 航空航天周五 · 故事新聞 | 周六 · 新手之路 | 周日 · 下周天象每天兩分鐘,天文百事通上世紀60年代筆下的2001年太空在之前介紹亞瑟·克拉克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簡短地提到了他最富盛名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和以其為基礎改編的同名電影。
  • 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2020 SO可能是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月球火箭助推器
    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2020 SO可能是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月球火箭助推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當地時間今年8月19日,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的全景式巡天望遠鏡和快速響應系統(Pan-STARRS)天文臺發現了一個將在今年秋天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
  • 老版「地動儀」只是一個復原品 在上世紀50年代製造
    小時候教科書裡那張地動儀的漂亮圖片只是一個擺設嗎?有打假衛士之稱的方舟子近日再放豪言,認為地動儀的存在根本沒有意義,檢測不出任何的地震,更不用說復原品的價值。事實究竟怎樣?中國之聲為此專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課題組組長馮銳。實際上,馮銳復原的張衡地動儀是第二版,在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那張張衡地動儀的圖片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那麼,為何馮銳要進行二次復原?
  • 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格爾木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給人留下的「汽車城」、「兵城」印象,直接源於這兩大系統。1954年建政的城市,因進藏的特殊地理位置,實際上由兩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隊)與幾大大系統(市屬、西格辦、部隊、鐵路系統等)組成。「西格辦」和部隊系統就「駐守」在青新路兩側。60年代的格爾木縣城,實際上是沿著青藏線格爾木段展開的。
  •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人們如何航行
    現代商用航空工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那時候大量充滿未來感的金屬飛機從戰爭裡安全返航,於是它們開始被全球的各個國家使用。儘管洲際航線還需要很多的中轉站,航空旅行也遠超一般大眾的承受能力,國際長途旅行還是變成了一項全球通識。如果說30年代建立了商用航空工業的骨架,那麼到了40年代,它就開始展現力量,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飛得更高、更遠和更快。
  • 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 荔枝FM:一個文藝電臺的逆襲
    電臺高手在民間 荔枝FM的界面和用戶體驗就像是真正的電臺。 它打開的首頁不是電臺列表,而是一個大旋鈕和一個模擬的調臺面板。奶白色的收音機樣式有種溫暖人心的年代感,在現在這個講求視覺設計扁平化的時代,荔枝FM固執地堅持立體仿真的風格,給人戀物的快感。
  • 吃個膠囊就能做胃鏡檢查,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落戶寧夏醫科大學...
    「年紀大了,像以前那樣插管檢查難受,沒想到現在吃個膠囊就能檢查!」12月24日,60多歲的患者單平珍因先前做過心臟手術,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其做了「膠囊胃鏡檢查」。這是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運用膠囊胃鏡機器人技術為胃病患者診療的最新一個病例。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老少都生了蝨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蝨子生在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身上,其中一些人還長著跳蚤,上世紀代末以來,蝨子基本上從人體內消失,現在蝨子基本絕跡。首先,蝨子從哪裡來?蝨子也有很強的傳染性,可由貓、狗、老鼠、豬等動物傳播,具有較強的休眠能力,他們一兩年內不能餓死,當他們看到他們可以吃的時候,他們馬上又開始生長了。蝨子的產生應該類似於其他動物和人類的歷史,伴隨著人類的出現,但是現在在洗滌化學品出現之後,蝨子就消失在人體的這一部分。
  • 一個神秘電臺向外界發怪異信號,連續40年不間斷,至今無法破解
    而在這其中,來自俄羅斯的一個電臺就屬於困擾眾多科學家的一個未解之謎。    這個無線電臺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人們視野的,名字叫做UVB-76,但卻沒有一人知道它的來歷以及它的作用是什麼上世紀70年代,人們從俄羅斯捕捉到一組奇怪的短波電臺信號,但是人們發現沒有人能夠知道這個電臺究竟在傳遞這怎樣的信息?包括俄羅斯自己等眾多發達國家都不知道是咋回事。
  • 俄羅斯一電臺,近40年發出神秘信號,電臺位置仍然是謎
    看過前幾年大熱的小說《三體》的朋友們想必都還記得,小說的第一部中,女科學家通過技術手段向太空中發送了一段信號,被「三體文明」接收到,使得兩種文明有了接觸,因為兩個文明的接觸引發了後來一系列故事。《三體》中一段信號引來了外星文明對人類的封鎖了侵略,現實中一段未知的信號或許背後也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重大災難的預示和導火索。
  • 趣談電影史,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鮮為人知的那些倔強
    上次說到了中國電影起步發展,這次時間推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地瓜帶你看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的中國電影。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一定都會對中國上世紀三十年的遭遇扼腕嘆息。比如《姊妹花》和《漁光曲》兩部影片分別創下了連映60多天和80多天的記錄,在當時轟動一時。中國電影在那時發展至此,已是有很大的進步,但絕不僅限於此。同時,還有默片藝術成熟和對有聲電影嘗試的交織與互動。上次地瓜有談到,電影初期都是無聲的,也就是默片,而在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就迅速向有聲電影進行嘗試並取得了突出成就。
  • 微膠囊技術了解一下
    ——微膠囊技術。1、微膠囊就像一個"湯圓"什麼是微膠囊呢?簡單理解:微膠囊就是一種具有聚合物或無機物壁的微型容器,通過微膠囊造粒技術,可以將固體、液體或氣體包埋,封存成一顆固體的微型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