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吃廣播電臺怎麼辦?電池,電晶體,電容器,線圈,振蕩器和膜片,所有這些零件全部塞入一個長約2.5釐米、直徑約1釐米的膠囊中,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FM廣播電臺」,電臺膠囊。
電臺膠囊
弗拉基米爾·祖沃裡金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退伍軍人管理局醫院和洛克菲勒研究所於1959年共同開發了這個微型電臺,而他們的目的是將其作為一種醫學級別的探測器,可以在胃部雷暴中航行,並可爬過10多米長的有生物汙泥腸道。
花費1萬美元,吞掉一個電池續航時間約15小時的電臺,可能比較困難,但這確實是約翰·法拉爾的選擇。法拉爾是第一個電臺膠囊的測試患者。在膠囊進入他的食道之前,他強烈要求用一條細繩將膠囊綁住。這樣萬一出現緊急狀況可以將膠囊再從嘴中拉出。
研究人員正用儀器跟蹤法拉爾吞下的膠囊
在之後的實驗中,對於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則採用了一種更為冷靜的補救辦法:醫生們會利用X射線顯示其位置,並利用磁鐵將其引導回到正確的路徑。
電臺膠囊是圓柱形的,一端被一層薄橡膠膜覆蓋,該橡膠膜會振動以應對腸道波動產生的氣壓波動。這些振動會通過振動膜傳達到線圈,然後再到達振蕩器。振蕩器在過濾掉一些幹擾後會將得到的信息轉換成連續的FM信號,而在體外的天線會接收到這些信號。
為了讓某些震動更清晰,電臺膠囊還包含一個共振腔結構,用於放大。這種結構與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發現的間諜竊聽設備相似。這種設備被稱為「大印章蟲子」,是最早使用無源技術傳輸音頻信號的秘密偵聽設備之一。
隱藏在印章中的竊聽器
俄國發明家萊昂·特雷敏發明了這個裝置,並在1945年,作為「禮物」贈送給了當時美國駐蘇聯大使。它在大使的莫斯科住宅書房裡呆了七年後才被發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竊聽裝置的技術基礎來自於1941年的RCA總部,是由祖沃裡金親自開發的。
電臺膠囊則將這種竊聽技術應用到了醫學領域。在1961年的Pathé醫療演示影片中,醫生檢查了一名女病人。醫生向病人的腹部施加外力,這種外力增加了腸道內部的壓力,並讓電臺膠囊發出信號,外部接收器則播放出這些放大後的信號。
一般這個電臺會在人體中旅行兩天,而在整個過程中,持天線的醫生可以接收到信號。該信號可以像心電圖一樣在一張紙上畫出波浪線,也可以顯示在屏幕上。
除了這種信號放大技術,膠囊還採用了很多其它技術,比如其電池就曾應用在戰爭中。約翰·李爾在1957年的《新科學家》雜誌中曾經提到,膠囊信號的傳輸功率是通過連接到蓄電池的電晶體來放大的,而該蓄電池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這種電池技術被用在防空炮彈上,在有飛機入侵時可以提供電力引爆炸彈。
膠囊還使用了遙測技術。這種在危險或人跡罕至的地區進行技術輔助搜尋的技術,在這裡被用來探索消化道的未知領域,以及結腸右側深處的複雜區域。
隨著電子學,無線通信和微電子微型化的發展,科學家仍然不斷研製新的可吞咽膠囊用於醫學診斷與治療。與傳統內窺鏡相比,膠囊技術不需要通過患者的口,鼻(胃鏡)或肛門(結腸鏡)插入,減少了患者的不適。此外這種技術還可以提供內窺鏡無法達到的小腸狀況。
如今利用膠囊技術來成像、進行藥物輸送系統、或者傳感檢測都可以實現。可以預見在未來,膠囊大小的機器人可以直接進入人體進行手術,小小的膠囊或許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