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格雷厄姆的弟子們的第二次聚會上,巴菲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島實驗」理論:「如果你被迫擱淺滯留在一個荒島上10年,你會投資什麼股票?」
基金經理費逸把他的揮棒機會留給了「中國製造」。在廣發聚瑞2020年三季報中,費逸用簡短有力的句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從中長期維度出發,堅定看好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會從中擇優配置。」
「我希望儘量做到5~10年揮一棒。」費逸入行10年,在廣發基金從周期研究員做起,逐漸聚焦TMT行業,2017年7月接手廣發聚瑞,正式走上投資一線。Wind統計顯示,截至11月10日,在3年多的時間,他管理廣發聚瑞期間任職回報達到138.62%,年化回報率達到29.97%。
從組合的歷史持倉來看,「10年揮一棒」的自信也並非空穴來風。費逸從三年多前接管基金就重倉買入立訊精密,如今,連續持有期達到13個季度,期間股價上漲超過5倍。
「很多人都曾經買過歷史上的大牛股,但很少人能夠一直持有這些大牛股,主要原因還是對行業和公司研究上不夠深入。」費逸說,他更願意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堅定看好的賽道當中,持續積累,做好「瞄準」的動作,而只在最有把握的時候,才「扣動扳機」。
這是一位不走尋常路的基金經理,與他的對話是一場頭腦風暴,他會不時顛覆你的固有思維,冷不丁地就將你引入另一個維度重新思考。
看清時代主旋律,聚焦主要賽道
問:你有7年的行業研究經歷,最早是看周期的,為什麼做投資之後反而專注科技和醫藥賽道?
費逸:我入行時看的是煤炭、鋼鐵,經歷了周期行業由盛轉衰的過程,對周期的認識非常深刻。從2013年起,我就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TMT的研究上,見證了這個行業從底部開始蓬勃發展。這兩種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2017年管理基金時,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投資這件事長期做好?我認為,在不同時代,每個行業出牛股的概率不同,如果我們選對了時代發展動力所在的行業,可能就比別人獲得了更高的勝算。
也就是說,越早把時代的主旋律看清楚,對投資越受益。
查理·芒格將95%的投資機會歸結為不知道,不知道就不去做。受到他的啟發,我在走上投資崗位時,就先做了方向的選擇,主動放棄了一些行業,選擇在先進位造和消費升級積累自己的能力圈。
問:在這兩大方向上,你是如何做研究的?
費逸:我有一個愛好,喜歡復盤牛股,把它們的年報、調研、老闆訪談等找出來看,研究歷史上那些大牛股為什麼能持續走牛?結論是因為業績持續增長,這些公司的市場空間也在持續增長,只有這樣才能長期走牛。而很多股票只是一時的明星,或者說是流星。例如,2015年以前市場比較追捧通過併購來實現公司利潤的快速增長,但回過頭來發現這種東西都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投資還是要看得長遠一點,尋找長期優秀的公司,從研究開始就把精力集中到這些標的上,不斷在它們身上積累研究深度。它們當中有一些公司將來也會慢慢被淘汰掉,但我們始終把目光放在這批公司上,跟隨這些公司的成長而成長,這是最好的辦法。
問:能否概括一下你的投資方法?
費逸:我主要採用GARP策略。我很贊同查理·芒格的理念,即以合理的價格買優秀公司比以便宜的價格買普通公司更好。我相信優秀公司會持續跑贏,所以在我的投資中,第一原則就是要買好公司。
第二是行業集中,我主要聚焦兩個賽道,一是中國的製造業升級,二是依託龐大內需的消費升級。我的持倉比較集中,主要投TMT、新能源、醫藥、電子等行業,在我管理基金的三年多時間裡,這幾大行業長期在我的持倉中佔比達到50%以上,即便是在2018年的熊市,我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也讓我在2019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第三是長期專注積累,過去三年多,廣發聚瑞前十大重倉股的平均持股周期超過一年半,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堅持下來,這也是我的一個特點。我比較能拿得住股票,做深度研究,重倉持有。
問:查理·芒格曾經說,伯克希爾·哈撒韋一般並不投資在複雜的科技行業「衝浪」的人,你為什麼反而會選擇科技作為研究和投資聚焦的方向?
費逸:首先,投資一定要看清楚時代進步的方向。過去十年,為什麼周期行業長期趨勢向下?因為中國已經過了靠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拉動的重工業化時代。
從長期趨勢來看,科技永遠是時代的主旋律,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有一些企業出來創新。中國經濟要實現結構轉型,最終體現在經濟中就是科技佔比會提高,傳統老經濟行業的佔比會下降,所以我特別看好電子產業。中國要靠製造業立國,製造業走向全球,未來會湧現一批大市值公司,這也符合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
「我希望自己投資的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問:主流的機構投資者都在說要賺企業長期價值增長的錢,在你的框架中,長期是多長?
費逸:雖然大家都說賺企業價值增長的錢,但每個人對時間維度的定義不一樣,這也導致機構之間持股差異比較大。
我比較注重長期生意模式,我希望買入一家公司能夠陪伴它5年、10年的成長,在這些公司裡面積累自己的認知深度,哪怕第一次錯了,交學費也沒關係,對於長期成長的企業,我的學費肯定不會白交,後面總能找到機會。我希望自己的研究、教訓能復用。
如果一家公司只有短期一兩年的高增長,其實長期來看研究成本很高,因為短期投資之後很快就得賣掉,重新換一個公司去研究。我不太喜歡這類公司,更希望在能夠持續長大的公司上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問:你喜歡的公司是什麼樣的?
費逸:我喜歡華為這樣的公司。首先行業的市場容量要大,其次老闆要有格局,要有做到全球第一的目標,對標的全球最高標準,不斷學習行業內最好的企業,不斷超越、精益求精。
我從做投資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有一個理想,希望自己投資的是一個偉大的公司。所以,在投資的過程中,我也是買行業裡最好的公司。塔勒布在《黑天鵝》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真實世界不是正態分布,簡單來說就是「二八」,最優秀的公司帶來的收益會比第二名多好幾倍。
問:在具體選股的過程中,你會更關注哪些特別的點?
費逸:我的投資框架中,我更喜歡面向全球市場、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公司,我最看重的是行業和管理層是否足夠好,如果在好賽道,踏踏實實做事,大概率已經跑贏很多人;如果再加上優秀的管理層,企業的盈利可能會不斷超預期。
我特別關注管理層。但凡能量化的東西,最終都可以被人替代,只有不能量化的東西才是主動管理基金經理建立優勢的地方。在對管理層的篩選和把握上,就需要基金經理沉浸在一個行業中不斷歷練之後,形成自己的經驗和判斷。
我認為,優秀的管理層有以下幾個特徵。
首先,他要具備對行業周期的把握能力,能預見到產業發展周期。
其次,他能夠對前沿技術持之以恆地探索。分析管理層是想賺快錢還是想建立長期壁壘,這些是價值觀層面的東西,包括管理層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
其實,這就是排除法,最後綜合比較下來,行業中總會有一些各方面都比較符合的公司,就是你心目中最好的管理層。
這跟每個人的三觀也有關係,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被什麼樣的人所吸引,這也是每個基金經理之間的差異所在。
重倉中國製造的邏輯
問:電子是你聚焦的重點行業,你挑選個股的核心邏輯是什麼?
費逸:我買的電子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蘋果產業鏈的消費電子,中國的蘋果產業鏈公司,目前就是全球最好的公司,全世界找不到比中國更優秀、綜合實力更強的蘋果零部件公司。
第二類是半導體公司,這一塊中國相對比較薄弱,我主要投的是半導體設計公司,買的每一個公司都能在細分領域排進全球前三,不像設備公司、代工公司必須靠國產扶持。
問:為什麼特別看好半導體行業?
費逸:我認為,下一個時代的趨勢是物聯網,隨著硬體載體的爆發,對晶片而言都是量價齊升,因為聯網智能的物越來越多,每個物都需要各種各樣晶片。在投資中,只要抓住這個根本,不管未來出現的「物」是什麼,一旦爆發,晶片都是最底層的,站在這個風口上,誰都繞不開。
對於晶片或者半導體行業來說,環節比較多,按產品來分,不同產品的現有空間和未來五年、十年的增長空間肯定不一樣,我們要挑增速快、空間大,同時競爭格局好、能夠不斷積累的賽道。
問:從你的持倉來看,你也會買家電企業,為什麼?
費逸:一些極致的成長股選手只配一兩個行業,我的持倉相對會做一些分散,比如我會買家電,這也是我的投資偏好之一,我特別喜歡投資那種製造業國際化的公司。
這種公司的邏輯比較通順,市場空間廣闊,競爭優勢強,管理團隊優秀。我看好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非常齊全,製造行業的管理層、工程師都非常勤奮。同時,中國又有很大的內需市場,形成產業集群後,協同效率很高。比如客戶有一個需求,很快就可以反饋到供應商的層面進行研發,速度遠比海外企業快,經過幾個輪次迭代,就可能追上甚至領先別人。
問:12月7日至12月11日發行的新基金(廣發瑞安)與老產品(廣發聚瑞)有什麼異同?
費逸:與廣發聚瑞相比,廣發瑞安的運作主要有三點不同:一是產品類型,聚瑞是混合型基金,股票倉位為60%-95%;瑞安是股票型,股票倉位為80%-95%;
二是投資範圍,瑞安的合同規定不超過30%的股票資產可以投資港股通標的。這一點對我很有幫助。我以前是看TMT行業,大部分TMT行業研究員都有國際視野,我們在做研究時也會進行國際比較,對海外公司的基本面比較熟悉。
三是瑞安的持倉會相對均衡。廣發聚瑞的行業配置相對集中,電子和醫藥的持倉佔比達到五成。瑞安作為新基金,我還是希望運作更穩健一些,行業配置相對均衡。
基金經理簡介:
費逸,碩士研究生,10年證券從業年限。自2010年7月6日至2017年7月18日在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任研究員。自2017年7月19日起,擔任廣發聚瑞基金經理。自2018年8月2日起,擔任廣發鑫益靈活配置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