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中秋,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初中英語教研員盧璐接到了來自遙遠西藏的電話——那頭,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傅欣興奮地跟他說:「盧老師,你在這裡編寫的《中考英語詞彙手冊》,拉孜縣的幾位校長都來問我取經,要版權了。」
盧璐很開心,自己作為援藏教師,在日喀則的一年時間說長不長,但卻能給那裡的教學留下些什麼——就像是日喀則於他,留給他這輩子都難以磨滅的回憶一樣。
兩小時,圓一個夢
回到上海已經快三個月了,但是盧璐的微信照片,依然是自己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援藏時,學生們為他翻譯的藏語名字。他的朋友圈封面,仍然是他站在西藏高原眺望遠方的照片。而他的回憶中,依然是滿滿的日喀則,和學校裡的孩子們。
去年五月,上海市教育援藏項目啟動。在組團過程中,項目組急需一名英語教師,這些年來一直在教育一線做初中英語教學研究的盧璐,成為了非常合適的人選。和大多數援藏老師不同,由於盧璐的支教通知,來得有些突然:從接到電話到答覆,留給他考慮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但作出「去西藏」的決定,盧璐其實只用了2分鐘。
去邊遠地區支教,是盧璐當老師以來一直的願望。2008年汶川地震,因為要照顧家中母親,他錯過了去都江堰支教的機會。所以這一次,他幾乎毫不猶豫。雖然父母已經年邁,但爸爸從外地回到上海,讓他終於可以義無反顧踏上支教的道路。
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盧璐教初二英語,同時兼職英語教研組長。有人不解:西藏條件艱苦,上好英語課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再加碼,這又是何苦呢?他笑笑地說:我是一名英語教研員。對我來說,把學校的英語教研組帶上正軌會使我的支教意義更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日喀則,也確實需要調研員的支持。在盧璐擔任教研組長之前,學校的英語老師基本是單打獨鬥,沒有教研製度,更沒有教研組活動。在他的幫助下,學校每隔一周就有一次教研活動,另外一周便是備課組活動。教學的模式,也從剛開始的「考啥教啥」,慢慢變成了從文本的內容入手,來了解和學習知識點。
在日喀則,盧璐還改變了學生學習英語不願單獨回答問題的「慣例」:在他全英文的課堂上,在他的鼓勵和倡導下,孩子們願意開口講英文了,也開始愛上了英語閱讀。到一學年之後,他教的學生,已經可以用英語簡單地介紹西藏的風土人情,回答問題也變得落落大方。
除了教學,每到晚上,他便開啟了「下半場」的工作。針對當地教師沒有標準化教程,孩子們缺少實用的教輔書的現狀,他開始著手編寫校本教材。一周六天,盧璐有21節課。但是,剛到日喀則的三個月,他就為學校寫下了6本校本教材:《中考英語詞彙手冊》、《初中英語語法教程(學生用書)》上下冊、《初中英語語法教程(教師用書)》上下冊、《中考英語總複習冊》等,已經成為了實驗學校師生英語教和學的「紅寶書」。「我們總是要回上海的,留給當地學生的,希望能有更加長遠的積澱。」
致力公益,全家援藏
每個周日,盧璐唯一的休息日,但也是他的公益踐行日。他總是準時地出現在日喀則第二福利院的教室裡,為那裡留守的孤兒補課。他給孩子們講自己的旅行經歷,開拓他們的眼界;他給孩子們補習漢語、數學和英語,幫助他們趕上學校的學習進度……儘管盧璐還是個單身男教師,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他愛福利院裡的孩子們。他喜歡抱著6個月大的小旦增——福利院裡年齡最小的孩子,用自己溫暖的懷抱給小旦增以父愛。
盧璐還去過更遠的仲巴縣——那裡海拔4800米,距離他所在的學校有9小時的車程。去一次,要翻過7座7000米高的高山和1座8000米的山。當他看到那裡的孩子在零下15度的寒風中依然穿著單衣單褲的時候,心裡說不出的難受。
他和遠在上海的父母說起了這件事,爸爸媽媽用微薄的退休金購買了100套禦寒內衣,給他寄到了日喀則;之後,學院的同事們寄來了沉甸甸的14箱禦寒衣物、5箱禦寒內衣;民辦楊浦實驗、十五中學、新大橋中學、他以前的工作單位靜安民辦揚波中學,同事、朋友、師長……更多的單位和個人,更多的物資和善款源源不斷地湧來,愛心的接力棒在浦江和雅江間傳遞,楊浦的援藏兄弟還發起了向仲巴縣中學捐贈禦寒物品的慈善活動……
盧老師的足跡更遍布日喀則的學校。亞東縣、拉孜縣留下了他送課下鄉的身影,江孜縣、薩迦縣留下了他幫教結對的身影,白朗縣普奴村留下了他慰問駐村教師的身影,仲巴縣留下了他為孩子送去慰問的身影……他是援藏隊伍中跑過的區縣最多的老師之一。他把自己的足跡留在了自己的朋友圈裡,一幅幅照片,簡單的文字,他用來記載自己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最讓他感動的是,當他回到上海,當老父親拿出一本硬面抄的時候。那本硬面抄裡,是他朋友圈裡的點點滴滴,老父親一筆一划每天抄寫,記錄兒子的每日生活。「我們沒有辦法去西藏幫你,但是,我們希望你知道,我們永遠在你身後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