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我國碳市場存在金融化程度低等問題 應鼓勵機構參與市場交易

2021-01-15 騰訊網

我國碳市場發展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但還面臨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適當放寬準入,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和碳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創新產品工具。

者: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1]

要:碳金融市場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30·60目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碳市場發展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但還面臨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推動碳金融市場全面規範發展,既要夯實產業基礎和現貨市場,也要構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體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未來可適當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與產品服務創新。

關鍵詞:碳市場 碳金融 問題 政策建議

​在全球更加關注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之時,碳排放權交易和碳金融市場的作用越發引人注目。本文結合國際碳市場的發展經驗,在總結我國碳市場運行情況、存在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推動我國碳金融市場全面規範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全球碳市場最新進展及主要矛盾

(一)最新進展和疫情影響

隨著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全球碳市場積極擴張,目前正在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有21個,覆蓋的碳排放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10%[2]。截至2019年末,碳市場累計籌資逾780億美元,資金用途主要用於支持能效提升、低碳交通、弱勢群體等。發達國家碳市場在運行過程中,金融機構參與日益廣泛,交易所作用不斷增大,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種日益豐富。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場交易最活躍的品種是碳期貨,年交易額佔1/3。

新冠肺炎疫情對碳市場造成較大影響。疫情全球暴發之初,碳市場嚴重受挫,國際碳價大幅波動。美國加州、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加拿大魁北克二級市場價格均下跌。2020年3月中旬歐盟碳價跌至15歐元左右,比疫情前下跌超過30%,創2018年11月以來的歷史新低。瑞士將履約期限推遲4個月,3月和6月的拍賣結果宣告無效,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的連接也被推遲到9月。韓國碳市場將履約期限延長1個月,配額價格在5月下降後波動逐步加大。其後,受以歐盟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推出一系列突出綠色發展的疫情復甦計劃的激勵,國際碳價逐漸回升,主流碳市場價格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近期歐洲碳價更是創出新高。此外,疫情將導致航空業未來排放量上升。2020年6月30日,國際民航組織同意在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3]前三年僅以2019年排放量為基準。

(二)全球碳市場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一是市場分割。《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三個機制均涉及不同國家和市場間的業務關係。不同市場在法律法規、配額分配方式、交易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複雜的法律適用和地域管轄增加了市場主體的風險,跨國項目的審批認證存在較大障礙和較高成本。

二是不確定風險。如國際公約的全面性和延續性問題產生碳洩露[4],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部分國家考慮徵收碳邊境調節稅。

三是碳價低迷。世界銀行發布的《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0》指出,儘管全球碳價不斷上漲,但仍低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價格。截至2020年3月末,全球碳價近一半低於10美元/噸,僅不到5%的碳價與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5]一致。

四是碳金融創新能力不足。由於碳金融專業人才缺乏,部分政府尚未完全放開建設碳市場、對待碳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比較謹慎等原因,全球碳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仍滯後於需求。

二、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問題及原因

當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全球共識,大部分主要經濟體已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作為重要的市場化減排工具,我國碳市場發展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但由於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剛剛起步,還需針對政策框架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不足、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等突出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

(一)碳市場整體政策框架尚不完善、國際地位較低

截至2019年末,京、津、滬、渝、粵、鄂、深7省市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3.56億噸,金額超過73億元。受疫情影響,部分試點延遲了2020年的履約日期,但碳價未有明顯波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火電行業)於2017年底正式建立,2021年1月1日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從國內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制度位階低,監管規則、統計制度、披露要求等細則尚不明確。此外,碳排放權資產的法律屬性不明確、價值評估體系薄弱,阻礙了碳金融產品工具的推廣與創新。從國際看,碳定價權被發達國家掌握,我國在碳定價和交易中處從屬地位。歐元是現階段碳交易計價結算的主要貨幣,我國碳市場仍處於產業鏈末端,話語權較小。

(二)碳市場金融化程度總體偏低

試點地區和金融機構陸續開發了碳債券、碳遠期、碳期權、碳基金、跨境碳資產回購、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等產品,但碳金融仍處於零星試點狀態,區域發展不均衡,缺乏系統完善的碳金融市場,不能滿足控排企業的碳資產管理需求,更不足以輻射和服務「一帶一路」等相關區域的碳交易。此外,專業化投資者群體不發達,碳金融發展缺乏專業的長期資金支持。

(三)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

國際實踐證明,碳金融市場發展高度依賴於碳排放控制強度和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市場的成熟度。與歐美將金融功能內置於碳市場[6]不同,我國更多將碳金融定位為服務於碳減排的從屬性市場工具,這也成為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一是碳減排硬約束效力不足。由於擔心限制碳排放會抑制經濟增長、企業利潤和居民就業,部分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控碳減排的內在動力嚴重不足。二是碳減排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碳排放配額佔全國CO2排放量的比重不到30%,碳交易量則更低,市場主體參與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活動收縮、碳排放下降,控排企業對配額的需求低。另一方面,碳價低迷影響了碳配額的投資價值。由於過去年份各試點發放的配額剩餘存量較大,碳市場存在過度供給,多數試點碳價偏低,控排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基於碳配額開展投融資活動的動力不足。

三、推動我國碳金融市場加快發展的政策建議

加快發展碳金融市場,既要夯實產業基礎和現貨市場,也要構建完善碳金融制度體系。

第一,提高認識,強化約束,爭取提前實現2030達峰目標。一方面,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繼續強化碳排放硬約束。加強宣傳教育和政策激勵,提升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落實「十三五」碳排放控制目標的意識、決心和行動,爭取提前達峰,並探索推動部分先進地區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標。研究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目標細化分解至各行業、各地區,並強化考核。另一方面,培育交易活躍、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儘快推動正式開展交易。遵循適度從緊原則確定碳配額總額,確保形成合理碳價。在交易方式方面給予交易機構更大的靈活性,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場所開展連續交易和集合競價。引入中央對手方機制,建立碳定價中心,設立碳配額預留機制與碳市場平準基金,完善價格調控。

第二,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碳金融市場需求。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術,彌補高汙染高能耗產業退出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負面影響,提升實體經濟對包括碳金融在內的綠色金融的市場需求。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疫情後的經濟復甦計劃,如新增投資儘可能向綠色項目傾斜,在救助計劃中附帶「減排提效」條件等。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在法律層面明確碳排放權的屬性。建議在《民法典》執行過程中,對包括碳排放權在內的環境權益的法律屬性及可否出質等進一步予以明確。在部門規章層面,建議制定碳金融市場監管和交易管理政策,統一市場監管、交易制度、法律責任、激勵約束機制、會計及稅收處理等相關內容。

第四,提升碳金融市場的定價權威性和交易效率。適當放寬準入,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和碳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創新產品工具。探索建立碳金融行業自律機制。培育中介機構和市場,鼓勵發展融資類、投資類、保障類、信息諮詢服務類中介機構。鼓勵數位技術與碳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投顧等先進技術在客戶篩選、投資決策、交易定價、投/貸後管理、信息披露、投資者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1] 課題組成員:研究局局長王信,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研究局市場處楊娉、王琰。

[2] 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ICAP),「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 Status Report 2020」,第7頁。

[3] 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由國際民航組織推動構建,是第一個全球性行業減排市場,原定於2021年正式啟動,目標是將全球航空業碳排放總量控制在以2019、2020年平均碳排放總量為基準的範圍內。截至2020年初,已有82個國家和地區自願加入第一個控制期,覆蓋全球航空業77%的碳排放量。

[4] 碳洩露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員參加國際聯盟的條件下,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採用的減排行動可能導致不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進一步增加碳排放的情況。碳洩露問題因《京都議定書》下的不對稱減排機制而引發全球關注,也成為南北方激烈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

[5] 到2020年達到40-80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2030年達到50-100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6] EU-ETS的定位是高度金融化的市場工具,一啟動就是期貨現貨同步推出的一體化市場。RGGI體系中期貨交易甚至早於現貨出現。RGGI現貨交易於2009年1月1日啟動,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下屬的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CCFE)在2008年8月便開始了RGGI期貨交易。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特別是,我國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這也為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同時,創設國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創造了條件。    四、全球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場交易分析    五、我國碳金融市場構建  第二節 2019-2020年國際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一、市場成交情況分析    二、碳市場價格走勢  第三節 2019-2020年國際碳金融市場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市場分立,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際市場
  • 思想高地 | 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七大當務之急
    特別是,嚴格限制核查機構的經營範圍,加強核查行業自律,提高核查機構違規、違法成本,加大處罰力度,杜絕關聯交易,再次是落實核查資金保障,持續開展核查能力建設。三是合理確定總量,從緊分配配額。配額分配是碳市場建設的核心問題和難點,是重點排放單位最關注的問題。制定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和開展配額分配工作時,應堅持「效果好、效率高、全透明、相對公平」的原則。
  • 比特幣在金融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樣的進展
    金融化是指使用金融工具推進多方之間的價值 - 這包括期貨和期權等衍生品。 儘管對金融化進入這個生態系統的時間可能還存在爭論,但從本質上講這一過程並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事實證明,川普政府通過允許引入期貨產品來對2017年的比特幣市場降溫。
  • 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何建坤: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6月底,7個試點碳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成交量突破3.3億噸,累計成交金額約71億元,企業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點突出、初具規模的地方碳市場。
  • 試點碳市場的市場表現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
    試點碳交易市場建設進程  2011 年 10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 7 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分析總結試點碳市場的建設情況,發掘試點碳市場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為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設提供經驗借鑑。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 首批納入1700餘家發電企業
    最近,生態環境部召開發電行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動員部署會,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去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如何?面臨哪些難題?下一步如何推進?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 央行徐忠三萬字雄文再論政府與市場、財政與金融關係
    要改變前期改革中存在的系統性改革工程缺乏頂層設計、過度依賴短期行政手段、對改革「試錯」容忍度低等問題,重在從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圍等方面深化改革。從貨幣政策調控方式轉型看,由於我國金融市場存在資金供求微觀主體、金融監管制度、金融市場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在向價格型調控為主的轉型過程中,貨幣政策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數量調控手段,同時加強宏觀審慎政策,以確保金融穩定和產出物價等平穩發展。
  • 淺談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美國模式的可能性
    此時部分房地產企業逐步表現出向物業持有經營發展的趨勢,專業房地產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房企融資渠道拓寬,房地產金融化的走向愈加明顯。 第三階段,是以存量交易為主的階段。社會資本與房地產金融機構聯繫緊密,並成為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REITs成為房地產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資產抵押證券等金融工具被廣泛採用。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啟 2017年僅是開始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目前,我國具備建設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條件,一旦建成之後將是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當中規模大的市場。然而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過程中以及相關的法律標準仍存短板,因此專家認為,2017年不過僅僅是個開始,該市場的真正運轉還需時日。
  • ...一行兩會高層喊話:嚴格財富管理市場準入 鼓勵資管業增加權益類...
    來自一行兩會的官員不約而同地強調要推動理財子公司、信託、保險等資產管理機構參與資本市場改革進程,鼓勵資管行業增加權益性資產和另類資產配置,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培育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市場氛圍。以下是券商中國記者整理的發言要點:範一飛:經濟增長新動能更需直接融資支持央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適配的金融服務。
  • 國際電力市場觀察|國外新能源參與市場的機制及啟示
    本專欄將圍繞國際電力市場的基本模式、最新動態、熱點問題、趨勢分析、規律研判等方面展開,結合相關成果和研究思考與讀者進行交流分享。在我國電力市場化建設的浪潮中,如何協調電力市場建設與新能源發展正成為日漸迫切的現實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促進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世界各主要電力市場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可為我國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提供有益借鑑與參考。本文總結了國外主要電力市場國家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價格機制、適應新能源接入的市場交易規則等,並提出了對我國新能源市場化消納的啟示。
  • 一行兩會高層喊話:嚴格財富管理市場準入 鼓勵資管業增加權益類投資!
    來自一行兩會的官員不約而同地強調要推動理財子公司、信託、保險等資產管理機構參與資本市場改革進程,鼓勵資管行業增加權益性資產和另類資產配置,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培育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市場氛圍。  來自一行兩會的官員不約而同地強調要推動理財子公司、信託、保險等資產管理機構參與資本市場改革進程,鼓勵資管行業增加權益性資產和另類資產配置,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培育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市場氛圍。
  • ...處理跨歐亞的交通排放問題。碳市場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小川:下一步要研究中國和亞洲、歐洲的碳市場連接問題】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中歐、亞歐之間可加強氣侯變化方面的合作,建立碳減排專項基金,處理跨歐亞的交通排放問題。碳市場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碳中和或淨零排放,需要大量的投資去謀求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工藝。
  • 新電改五年|機制完善是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的保障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攀升至4億千瓦,全國平均利用率再創新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伴隨新能源快速發展過程中持續存在的消納問題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蔣莉萍認為,將傳統能源參與調峰的優勢及系統價值與其應獲得的效益掛鈎,按照市場機制形成價格,為參與靈活性調度的傳統能源定價,就能增加傳統能源參與系統調節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消納。
  • 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再次利好光伏!
    據悉,截止到2016年9月,全國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已達1.2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超過了32億元人民幣。全國碳市場全面開啟後,預計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改變世界碳市場格局。隨著各項政策的完善,預計2017年下半年,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將正式啟動。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即將正式投入運行!合規機構和個人可參與交易...
    《辦法》明確,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範圍,由生態環境部擬訂,按程序報批後實施,並向社會公開。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建立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組織建設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 【深度】進入最後衝刺的全國碳市場還有哪些問題?
    記得三年前澳大利亞辦碳市場的時候,大家都在投資碳減排產品,突然有一天澳大利亞政府說,我們不搞碳市場了。最不靠譜的是政府,他突然說我不做了,構建五年多的碳市場的研究,一套一套的計算方法、配額分配、交易機制、交易所……所有的東西都歸零。  (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因為這個市場是政府規定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把它維護好,維護好就要維護它的信用。
  • ...債應全部退出銀行間市場 直指下一個風險集中爆發點!信息量太大了
    4.債券市場的問題很多,解決的基礎條件是:發行標準、交易流通、監管機制的統一,按照證券法,市場應是交易所市場,監管機構應當是證監會,銀行間市場回歸同業拆借市場的本位,信用債應當全部退出,利率債(我指的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可在兩個市場同時交易,結算要打通,既方便銀行間抵押融資,又促成兩個市場同債同價。
  • 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出臺
    本報訊記者朱妍報導:2020年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印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下稱《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匯總形成《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下稱《名單》),標誌著全國碳市場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 中外比較|EDF解讀碳交易會計規定
    美國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以下簡稱FERC)在1993年針對排汙權的會計確認原則、計量依據和報告內容等相關問題公布了文件,但是由於無法解決歷史成本模式下企業免費獲得排放權的會計處理問題而被撤銷。FASB在2003年推出EITIF03-14草案,嘗試建立以總量控制為特徵的碳排放交易會計核算體系,但最終由於該草案與當時的基本會計準則之間存在嚴重衝突而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