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碳排放市場本質是金融市場,可建立專項基金處理...
他認為二氧化碳排放市場在性質上就是一種金融市場,是綠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認為可以研究建立一個專項基金,專門處理跨歐亞的碳排放問題。 根據碳排放價格,將收入交給基金,支出用於減排或零排放的新應用。需制定各行業碳排放參數周小川表示,應該加強中國和歐洲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特別是碳市場上的合作。
-
...排放目標:碳市場本身也是金融市場,可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
周小川表示,利用碳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相應的投資金融產品,首先是一個跨期的金融交易會跟隨進來,其中主要的產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同時,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這個期間,會有很多風險,而風險管理也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
-
央行:我國碳市場存在金融化程度低等問題 應鼓勵機構參與市場交易
本文結合國際碳市場的發展經驗,在總結我國碳市場運行情況、存在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推動我國碳金融市場全面規範發展的政策建議。截至2019年末,碳市場累計籌資逾780億美元,資金用途主要用於支持能效提升、低碳交通、弱勢群體等。發達國家碳市場在運行過程中,金融機構參與日益廣泛,交易所作用不斷增大,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種日益豐富。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場交易最活躍的品種是碳期貨,年交易額佔1/3。新冠肺炎疫情對碳市場造成較大影響。
-
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11月25日舉辦的「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碳中和以及綠色金融成為與會代表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問題。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2020年7月,在國際能源署(IEA)清潔能源轉型峰會上,代表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80%的40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部長強調,要讓清潔能源技術成為推動經濟復甦的重要組成部分。IEA預計,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水電)佔全球發電量增長的一半。能源效率的提高則將主要集中在交通、建築和製造業領域,這為智能家居、智能建築的技術創新提供機會。第二,推廣零碳技術。
-
2020年中國碳金融市場調查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我國截至**有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深圳環境交易所,主要從事基於CDM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碳交易額年均達22.5億美元,而國際市場碳金融規模已達1419億美元。 碳交易和碳金融在全球快速發展是本世紀的大趨勢。預計我國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也會經歷一個長足發展過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和潮流下,能源約束進一步趨緊。
-
萬鋼: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意義
而燃料電池汽車則可以廣泛地應用於交通、建築、工業和更高效的儲能領域,可推動汽車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的如期達成。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的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力爭於2030年之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
...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1月5日,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上透露,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通過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產業技術的升級。
-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邁向零碳排放交通的步伐要進展更快、力度更大
1月16日上午,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會議在雲端舉行,在主題為「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與交通轉型」的國際論壇上,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表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低排放車輛市場的規模將從今天的1-2萬億英鎊增加到4-8萬億英鎊。
-
經濟學家馬駿:綠色金融發展十個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做了題為《綠色金融發展的十個領域》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摘要。主要三項,第一是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第二是降低汙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說白一點,就是讓汙染性的項目賺不到錢,資金就可以退出。第三是強化企業和消費者的綠色偏好。
-
介入綠色金融領域 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中外嘉賓圍繞「全球經濟復甦」「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當前全球債務水平攀升增大風險隱患,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收縮,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強有力的國際合作,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治理挑戰,從而推動全球經濟重返穩定復甦軌道。」
-
「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此外,全球變暖引發的全球大氣和洋流的變化也會使得全球氣候發生劇變,人類活動範圍縮減、作物減產、空氣汙染等問題更加突出。目前人類生產生活中幾乎無法擺脫二氧化碳排放,這主要是因為化石能源稱得上是現代工業的基礎,這些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歷一系列複雜變化行程的不可再生資源,無論展現的形式是煤炭、石油還是天然氣之類,主要組成部分都離不開碳。
-
思想高地 | 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七大當務之急
建設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碳交易體系不僅能夠成本效益較優地實現溫室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協同削減汙染物排放,還可以倒逼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實現低碳化、綠色化,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除此之外,「十四五」期間的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能源領域,在算經濟帳的時候,也必須考慮到碳中和這一限定因素——在2030年達峰之後,高碳設施還能不能繼續使用?柴麒敏舉例,以能源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為例,通常壽命期都在30至40年,如果現在多上煤電、煤化工、石油石化等項目,就會產生高能耗、高排放的鎖定效應。
-
網際網路與綠色金融結合呈十大趨勢
日前,「綠色金融、水環境產業生態化發展研討會」在杭州舉行。同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中歐一帶一路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碳銀網際網路科技碳銀研究院、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發布了《2017網際網路+生態金融趨勢報告》。
-
中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苑)記者5日從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吹風會上獲悉,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
中國互金協會李倩:行業協會已成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一些新的問題和風險挑戰,李倩總結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已經做出的大量嘗試和探索,其中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金融科技前沿研究、推動金融科技領域標準化建設、做好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教育工作以及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國際合作交流。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目前,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MRV)的基礎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全國統一碳排放市場建設尚未有效運行;能源、工業、建築和交通各領域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政策之間缺乏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滯後。另一方面,國內碳減排的產業基礎尚不牢靠。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我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著力抓好重點園區、重點城區、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優先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科技信息和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鼓勵發展節能管理、碳審計核查和低碳諮詢宣傳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拓寬領域、壯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力爭到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
-
試點碳市場的市場表現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
經過 7 個試點碳市場幾年的試驗,2017年 12 月 19 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開啟全國統一的運行。 (二)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意義 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