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馬駿:綠色金融發展十個領域

2020-11-26 發展門戶網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

在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下,為探討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融資模式,以及如何實現綠色創新技術及其商業模式在傳統產業的推廣應用,2017年7月6日,由《國際融資》雜誌策劃,攜手北京產權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主辦的2017(第八屆)清潔發展國際融資論壇暨2017(第七屆)「十大綠色創新企業」頒獎典禮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成功舉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做了題為《綠色金融發展的十個領域》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摘要。

主要三項,第一是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第二是降低汙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說白一點,就是讓汙染性的項目賺不到錢,資金就可以退出。第三是強化企業和消費者的綠色偏好。

2016年8月31號,人民銀行牽頭七部委發布的《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有一些跟大家相關,挑幾個跟大家解讀一下,第一是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搞國家級的綠色發展基金,同時推動地方政府出資的綠色發展基金,也要鼓勵民間和外資基金。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有十幾個省區建立了20多個政府背景的綠色基金,未來還會有更多。

第二個方面是要為綠色信貸創造更多的激勵機制,過去也有綠色信貸這個概念,但是過了很多年,基本上是統計的概念,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未來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要用貼息、擔保、再貸款支持綠色信貸。舉個例子,如果綠色信貸地方政府拿出一筆錢,補貼3%的利息,成本就降下來了。由於貼息了,信貸項目就發生了,就撬動了更大的資本金。美國能源部發起的對新能源項目的擔保機制,用8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撬動了300億美金的綠色貸款,成功地推動了核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IFC的中國節能減排融資支持了170多個項目,損失率僅僅為0.3%。還有一個是專業的再貸款,研究將評級達標的綠色信貸資產納入到貨幣政策操作合格質押品範圍。

第三個方面,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

第四方面是用綠色債券為中長期綠色項目融資。從國際上來講,2006年就有第一支綠色債券,但是總量很小,到2015年,全球發行的綠債在400億美元,2016年有了巨大的跳躍式發展,主要是因為中國。我們在2015年年底發了幾個文件,包括人民銀行綠色金融的公告,還有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綠色債的界定標準。這兩個啟動了中國的綠色債券,使得成為全球最大綠色債券市場,未來成長潛力十分巨大。更多的機構也在創新債券,像中國銀行在倫敦發行了綠色資產擔保債券,農行發綠色ABS,還準備給中小企業發行綠色集合債等等,這些都是特定設計的產品。

什麼是綠債,這是綠金委發的6大類31小類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如果符合這個目錄就可以去發行。這是去年發行的情況,有40多支,包括水電、風能、地鐵、金融項目等等。

第五個方面是關於綠色指數與相關產品。這是18個綠色指數的基金,國內已經有了7個綠色債券指數,這在全球是領先的。

第六個方面是關於建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需要特別強調,為什麼要建立強制性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過去每年都有幾百起環境引發的事故,很多肇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出了企業以後找不著人了,沒有人賠付環境的成本。在國外用的是市場機制,在法律比較健全的情況下,保險公司願意提供環境責任保險,企業就願意買這個保險,知道這個有風險,一旦出了事,買了保險,保險公司來負責。在中國也在一些地方試點,但是有些地方是出了事跑路,在中國的國情下,必須要推動強制性的環境責任保險,這點我們要理解。未來在採礦業、冶煉、化工、皮革、危險品運輸等高風險行業建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

第七個方面是推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環境信息披露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有助於讓市場用腳投票,激勵環境表現好的企業,懲罰表現差的企業。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不足,主要因為缺乏強制性,目前只有20%多的中國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未來要建立強制性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制度。強制披露要求將從重點排放企業開始,逐步擴大到其他企業的披露,綠金委已經啟動了一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試點項目,希望在自願的基礎上有一批上市公司自己舉手願意參加試點。中國有幾個搞得好的,像中移動,我們希望有一批帶動其他公司進行披露。

第八個方面是發展碳金融和環境權益交易。2017年底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碳基金、談債券、碳租賃等碳金融產品將得到發展。排放權、排汙權、用能全等環境權益可作為抵押質押獲得融資。

第九個方面是開展綠色金融地方試點。今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立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

最後一方面講一下關於國際金融領域的綠色合作。中國將綠色金融納入G20議題,發起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推動了綠色金融全球共識。中英合作:推動中國金融和企業到倫敦發行綠色債券。中美合作:合資綠色基金。中盧合作:在盧森堡掛牌綠色產品。與國際組織合作:世行、亞行、新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等。(國際融資雜誌記者龔文報導 杜秋攝影)

 

相關焦點

  • 專家: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關注綠色產業領域投資機會
    》、《2020健康金融報告(公共衛生專題)》、《2020養老金融報告》、《中國綠色金融研究報告(2020)》、《中國地方綠色金融發展評估報告(2020)》、《「一帶一路」中的綠色城市金融》、《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一帶一路」投資和綠色發展》等多項研究成果,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前瞻研究。
  • 疫情後的綠色金融如何發展?2020年綠金委年會將釋放重大信號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中航信託、光大「一帶一路」綠色基金、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能源基金會時間:2020年9月19日(周六)一、開幕致辭09:30-10:10主持人:馬駿,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 介入綠色金融領域 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11月13日晚,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經濟峰會舉行。中外嘉賓圍繞「全球經濟復甦」「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當前全球債務水平攀升增大風險隱患,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收縮,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魏尚進 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金融與經濟學教授 作者簡介 馬駿,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現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 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和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在呼倫貝爾...
    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進綠色產業發展與金融深度融合的路徑,研討進一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及國家儲備林項目發展,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會長陳元出席會議,並發表題為「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綠色發展」的主旨演講。
  • 報告:金融科技可有效應用到綠色金融領域
    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日前與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報告。這一報告是雙方近一年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國利用金融科技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案例,這些案例表明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應用到綠色金融領域。
  • 金融科技該如何賦能綠色金融領域?
    編輯:羽諾內容來源:《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報告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發展迅速,自2016年以來,中國在境內外累計發行綠色債券達到1.1萬億,2019年中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3500多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近30%。
  • 2020重慶中新金融論壇:綠色金融助力陸海新通道綠色發展
    近年來,渝中區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和生態發展,探索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金融發展的經驗和模式,綠色信貸餘額、綠色債券的發行均在全市首位。未來將立足打造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範區的核心區,進一步激發綠色金融市場活力,支持金融機構的創新產品模式,促進綠色金融更好地服務綠色產業的發展,著力在重慶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中體現渝中的擔當作為。
  • 《中國金融》|全球綠色分類標準及發展
    一是綠色分類標準能夠保障政策的有效傳導。統一、明確的分類標準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綠色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有助於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環保領域,也有助於激勵政策的精準支持和有效落地,進而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二是綠色分類標準是監督與評價綠色金融實施效果的內在需要。有了綠色分類標準,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才能夠開展數據統計和信息披露工作,在各單位數據一致、可比的基礎上,才能準確評估綠色金融實施情況。
  • 港科大教授張曉泉: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創新
    導語: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科技。本文作者:恆亮7 月 8 日,第二屆 CCF-GAIR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進入了第二天的議程。AI 需要金融張曉泉教授在演講中表示,自大數據、機器學習興起以來,大家都表示應該並大力推進用大數據和 AI 技術來研究金融領域。但其實 AI 技術也需要經濟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經濟學方法也可以助力 AI,應用於研究大數據的產生、傳播和處理。
  • 「算數」浙江金融助力綠色發展 看哪些人更關注金融?
    打造萬億級金融產業,醞釀錢塘江金融港灣,中國金融版圖正在崛起一塊「浙江高地」。 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省社會融資規模新增3920億元,同比多增1329億元,增量為近5年同期最高值,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全省金融運行呈現「總量多增、結構優化、價格回落」的良好發展態勢。
  • 上海交大校友馬駿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
    上海交大校友馬駿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IEEE CSC)頒發的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項Graduate Study Fellowship。馬駿成為今年英國唯一的獲獎者,同時也是六位獲獎者中唯一的中國學生。
  • 網際網路與綠色金融結合呈十大趨勢
    日前,「綠色金融、水環境產業生態化發展研討會」在杭州舉行。同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中歐一帶一路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碳銀網際網路科技碳銀研究院、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發布了《2017網際網路+生態金融趨勢報告》。
  • 推動我國與全球主要綠色金融標準趨同
    全球主要綠色金融標準對比分析   目前,國際公認度較高或由政府部門出臺的綠色金融標準主要集中於債券和信貸領域,基金、保險、股票等領域尚無較權威的綠色標準。  綠色債券標準  目前,全球影響力較大的綠色債券標準有12個(見表1)。按照出臺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 金融危機10周年:當年的經濟學家,為什麼就預測不到?
    退一步而言,其實通過數學建模來認識世界是一種知識發展,人之複雜,或所謂人性,往往建模難度太大,不計入方程。反對數學計算未必就完全正確。然而,回到真實世界,而非停留於黑板經濟學,這些挑戰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時刻提醒經濟學家需要尊重「人之為人」的自由意志和行為複雜性。
  • 金融界「最強大腦」齊聚廣州開發區,共話疫情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先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對金融業的需求巨大。與此同時,在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把控好風險,穩健向前推進,避免出現新的系統性風險。論壇還同步發布了《亞洲金融觀察(2020)》。
  • 魯政委:《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精要與啟示
    來源:魯政委世界觀魯政委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歐盟作為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積極推動和實踐的經濟體之一,在2019年6月,歐盟委員會技術專家組連續發布《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及《自願性低碳基準》三份報告。
  • 金融界「最強大腦」共話疫情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
    12月2日-3日,亞洲金融高峰論壇暨亞洲金融智庫2020年會在廣州開發區舉行。論壇以「疫情衝擊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為主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和金融監管機構代表,以及來自銀行、投行、協會等金融業專家學者近300人出席會議,共同推動全球金融合作持續穩步深化。
  • 重磅:知名經濟學家孫明春再出江湖!出任海通囯際首席經濟學家
    今天,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博士正式履新海通國際(665.HK),成為其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博士將主要負責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研究分析,進一步提升海通國際整體研究能力,為公司的戰略發展及資產配置出謀劃策。
  • 綠色金融成中新金融峰會參會人士關注熱詞
    新華網重慶11月24日電(王龍博)吸引近200名中國、新加坡及東協國家金融界人士參與的2020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簡稱中新金融峰會)日前在重慶舉行,綠色金融成為參與人士關注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