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當中國對碳中和這一目標作出更細緻的承諾時,還有不少小夥伴對於碳中和這個概念感到陌生,究竟什麼是碳中和,如何實現它,又為何需要我們去實現這個目標?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人為排放即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農業及土地利用活動排放等。

人為移除則是人類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由於二氧化碳不錯的保溫能力,這層「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進而引發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導致多種生物因為棲息地環境的驟然變化,而走向滅絕。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對於人類生活自身,除了生存範圍的進一步縮小之外,高溫也使得缺水地區的居民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此外,全球變暖引發的全球大氣和洋流的變化也會使得全球氣候發生劇變,人類活動範圍縮減、作物減產、空氣汙染等問題更加突出。

目前人類生產生活中幾乎無法擺脫二氧化碳排放,這主要是因為化石能源稱得上是現代工業的基礎,這些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歷一系列複雜變化行程的不可再生資源,無論展現的形式是煤炭、石油還是天然氣之類,主要組成部分都離不開碳。

(接受度較高的假說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和恐龍關係可能不大,大家不必像這位小朋友一樣震驚。 新華社 羅曉光 攝)

以石油為例,除了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為燃料來源之外,石化產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纖紡織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離不開石油。

這導致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離不開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讓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術導致的溫室效應,最終讓人類面臨一個更難生存的環境。

這也促成了在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的《巴黎協定》,各國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怎麼實現碳中和?

(氣溫上升需要開空調,空調開多了溫室效應更嚴重,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從數據上來看,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飛速增長,隨著經濟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2013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停滯,節能減排措施力度的加大也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出現負增長。

這裡引入一個碳強度的概念,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碳強度會逐步下降。

生態環境部9月例行發布會通報,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

同大多數環境問題一樣,實現碳中和有賴於疏堵結合。最終的方法就是從能源結構進行轉型,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在過渡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提升工藝、更新設備等方式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現有排放。此外,在生產過程中,主動去捕集二氧化碳,減少空氣中的排放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以水泥行業為例,海螺集團投運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範項目,可同時生產工業級純度和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今年3月,相關乾冰產品投放市場,將工業排放變成了企業副產品。

7月21日,蘋果公司發布《2020年環境進展報告》,計劃未來十年內,所有業務、生產供應鏈及產品生命周期將淨碳排放量降至零,實現碳中和。報告稱,將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75%,剩餘25%將通過投資自然環境保護項目等方式來抵消。

為了實現目標,蘋果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新總部裡放置了1000輛自行車用於低碳出行,利用自然通風設計保證全年至少9個月不開口空調,在屋頂上貼滿太陽能面板來承擔白天高峰期75%用電量。

以及,砍掉新產品的充電器……

(真的沒有。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除了「節流」,有時還需要「開源」。對於一些難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到植物與土壤中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說白了,就是種樹。

通過綠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額度,變成了一種可供轉讓的資源,而這一資源流入市場,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

通過碳交易掙錢

什麼,它怎麼還能市場化的?

是的,碳交易已經存在並運轉多年。我國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已經寫明「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福建和深圳八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部分試點地區除了納入火電企業外,還納入了交通、航空等領域的企業。

碳市場籌備多年,時間跨度大的原因之一在於前期碳盤查的工作量較大。

(不好算。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通過企業能耗相關數據進行核算,可以得出企業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但根據排放量去給企業制定配額基準線就比較複雜了,對專業水平有一定要求,僅火電這一行業,就與發電量、供熱量、供熱比、裝機容量、機組類別、凝汽器冷卻方式、負荷率、基準線等因素相關。

得出配額基準線之後,企業就可以根據自身二氧化碳排放的預期,計算出今年需要購買碳排放額度,或是有多少配額閒置,可以在碳市場上轉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企業。

排放額度的交易,具備了一定的金融屬性。2018年的湖北省試點碳市場配額出現短缺,國家能源集團在預計價格大幅上漲後掌握時機進行交易,節省履約成本400多萬元。2019年國家能源集團同樣實現採購配額價格比同期市場均價低7元/噸,節省300多萬元成本。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認為,碳市場交易對於解決碳排放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從金融的角度來看,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在前期投資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風險,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場來管理。

他舉例,碳市場可以利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

據生態環境部,目前中國試點碳市場已成長為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場,七個試點碳市場從2013年陸續啟動運行以來,逐步發展壯大。

初步統計,目前共有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11169個自然人參與試點碳市場,截至2020年8月末,七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為4.06億噸,累計成交額約為92.8億元。

除了大企業,個人通過碳市場交易獲利的也有實例。據公開報導,貴州省組織實施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將全省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林地中具有一定碳匯功能的樹林集中起來。按照每棵樹每年碳匯價值3元計算,購碳資金直接全額打入貧困戶的個人帳戶。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據統計,貴州省已完成33個縣682個村9384戶貧困戶的單株碳匯項目開發,碳匯樹木共計379萬株,年可交易碳匯金額1137萬元。若全部售出,戶均可增收1200多元。

碳中和與經濟發展可以雙贏

市場上的錢是流動的,碳交易作為一個新的市場出現,是不是會把錢引向新市場,從而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而為了環境保護作出的犧牲和退讓,又是否會阻礙其他行業進一步發展?

從現實意義來說,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並不意味著產出的降低。碳中和這一目標推動企業在工藝、技術方面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測,即使依照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努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建築、交通、垃圾處理等綠色經濟相關行業也可以為中國帶來約0.3%的就業率提升。

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與環境政策碩士項目主任張俊傑表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影響,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據他評估,如果不做適應氣候變化的努力,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可能會使水稻減產36%、小麥減產16%、玉米減產45%。在基準線情境下,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35%的生產力損失。所以說,中國也將會受益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緩。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於節能4.8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4000億元。

多年來,中國始終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巴黎協定》的達成和快速生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生態環境部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與各國一道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持續實施。

這麼看來,接下來的40年,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更有成就感地去擁抱一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雙發展的美好生活了。(【財經翻譯官】於楊/文 鄧豪俁/設計)

相關焦點

  • 「一語道破」碳中和背景下,中國廣核「勇闖未來」!
    近兩個月以來,我國政府反覆強調「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給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的歷史性承諾。其中,我國政府還提到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中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國外方面,世界各國亦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霍伊爾之所以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理論——「人擇原理」霍伊爾的思路是這樣的:我們是宇宙的一分子,是以碳為基礎的生命,那麼宇宙中就必須有一種能夠製造碳的方式,如果生成碳的唯一方式要求這種特定的「碳的激發態」存在的話,那麼這種激發態就一定是存在的。換句話表述就是「碳的激發態」必須存在,否則碳12和人類都不會存在。
  • 「財經翻譯官」它們的徵途都是星辰大海,可是……
    但就在去年,由於頻發「退單」事件,空客宣布,將於2021年停止交付A380。作為空客A380的最大客戶,阿聯航空決定將訂單從162架減少到123架。更不樂觀的是,受疫情影響,它或將於今年提前停產落幕。雙機折翼4月29日,空客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虧損4.81億歐元(約合36.94億元人民幣)。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今天(25日)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和林草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將會考慮林草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林草系統各領域將以此目標、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從發揮生態服務功能和碳匯潛力角度,全面系統地謀劃和實施」。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 在海通國際四個不同統計口徑中,至2030年,金融行業碳中和總成本最高為160億元。「基本上可以判斷到2030年前後金融部門的GDP應該在16萬億左右,假定到2030年中國金融機構把它所有碳排放通過這10年時間完全通過購買碳信用給中和,160億跟16萬億相比,成本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水平。」
  • 網評:開局之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不僅如此,2020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可以說碳中和已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本文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和總結下碳中和的相關內容。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麼影響?我們認為主要關注成長空間和三條主線。我們預計未來國內光伏累計裝機空間會達到成長70倍,年裝機或超20倍。我們預計未來光伏隨著成本不斷下降會成為能源供給主力,國內光伏年需求有望達到700GW,累計超過1.4萬GW,增長70倍,如果考慮海外需求則市場空間甚至會達到3000GW/年以上,是目前的25倍。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確立 2021年風電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在2020年9月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計劃的基礎之上,習近平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000591,股吧)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目標?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CCUS 技術不可或缺。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在中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曾經飽受爭議的煤電加速退出路徑逐漸明朗。目前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承諾將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但對於碳排放已經達峰的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它們有60至7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平穩過渡到「碳中和」,但中國則承諾,將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轉變。
  • 碳中和三步發展戰略 2020汽車藍皮書發布
    2020年12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編著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0汽車藍皮書)正式發布,提出了中國汽車產業面向2060年碳中和「三步走」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