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深圳消費者行為發生哪些變化?

2021-01-14 SZNEWS

疫情期間,你的錢花在哪兒了?

南方網2020年5月22日訊 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福田區消費者委員會,共同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深圳市消費者行為變化調研,旨在通過調查疫情影響下深圳市消費者關於消費需求、消費產品、購買渠道、消費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分析消費行為變化對消費行業以及疫後消費經濟的影響,促進消費市場有序恢復,引導消費者安全消費,共同創建深圳高品質消費環境。

本次調研採用定點攔截訪問+網絡調查兩種方法進行採樣,共收集到1012份有效問卷樣本,包含了線上收集的有效問卷712份,攔截訪問收集的有效問卷300份。

本次調研的1012名消費者都是目前在深圳居住或者工作的人員,年齡分布在18-60歲之間,其中23-45歲的主流消費人群受訪者最多,佔比超過85%。參與本次調研的受訪者中有42.18%為一般上班族,其次是公司管理層,佔比17.33%。線下攔截訪問的受訪者覆蓋深圳各區,主要是人口較多的寶安區、南山區、福田區、龍華區、龍崗區和羅湖區。

調研主要有哪些發現?

疫情期間,消費者外出消費減少,宅經濟推動防疫用品消費、食材消費和在線娛樂教育消費增加。由於出行受限,疫情期間消費者購物更多轉移到線上渠道,垂直電商網站和社區微信點單消費增長較多。基礎防疫用品消費方面,76.61%的消費者增加消費;食品消費方面,66.24%的消費者減少食品外賣消費,而超過30%的消費者在蔬菜類、肉類原材料消費中增加消費;個人形象消費方面,超過30%的消費者減少消費;線上娛樂教育消費方面,網路遊戲充值消費、視頻網站會員消費以及在線教育消費中,均有超過55%的消費者增加消費。

預計疫情結束後,基礎消費逐漸恢復,但享受型消費恢復不足。食品消費增加明顯,超過25%的消費者在食品外賣、蔬菜原材料以及肉類原材料方面增加消費;個人形象消費中,超過20%的消費者選擇在衣帽鞋包、護膚彩妝以及外出美容美髮方面增加消費;基礎防疫物資消費中,41.64%的消費者將保持現有的消費水平;交通出行中,約25%的消費者選擇減少公共運輸出行,超過20%的消費者選擇增加環保出行或私家車出行;而奢侈品消費、外出旅遊及聚餐娛樂消費明顯減少,三者均有超過24%的消費者選擇減少消費。

受疫情影響,消費者消費更加保守、理性。疫情影響下,60.36%的消費者選擇正常消費,37.58%的消費者選擇量入為出,削減開支;而受疫情影響收入下降的受訪者,大部分人選擇削減開支。對於生活日用品、食品、個人形象消費、交通出行、娛樂消費等各項消費,大部分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上漲幅度在5%以內。當下各區發放的消費券有一定吸引力,42%的消費者希望拿到。

疫後衛生安全防護仍將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

調研發現,疫情期間消費者安全健康意識提高,對衛生安全防護很重視。疫情結束後,仍然有超過70%的消費者對於人流密集的公共消費場所感到緊張,表示會減少外出頻率;41.64%的消費者將保持現有基礎防疫物資消費不變。因此做好公共衛生安全防護措施,提供更乾淨、更有私密感的消費環境,可以讓消費者消費更安心,更放心。

疫情對消費者收入及消費觀念的影響

第一,疫情導致部分消費者收入減少。調研發現,1012位受訪者中收入沒有變化的佔比59.39%,受疫情影響收入減少的受訪者佔比為36.61%,收入增加的人數僅4%。

第二,近四成消費者因疫情選擇削減開支。

調研發現,在疫情影響下,60.36%消費者選擇正常消費,37.58%的消費者選擇量入為出,削減開支;而受疫情影響收入下降的受訪者中,大部分人選擇「削減開支」,增加消費支出的僅佔2.06%。

第三,健康防疫物資價格上漲接受度較高。

調研發現,對於生活日用品、食品消費、個人形象消費、交通出行、娛樂消費等各項消費,大部分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上漲幅度在5%以內。而健康防疫物資方面,43.88%的消費者接受5%以內的漲幅,28.12%的消費者接受6-10%的漲幅,15.15%的消費者接受11-20%的漲幅,即消費者能接受防疫物資價格較大幅度的上漲。

第四,消費券對於促進消費有較大作用。

調研發現,消費券對於促進消費有較大作用。42%的消費者希望拿到消費券,47%的消費者持中立態度,但表示如果得到了消費券的話更願意主動去消費。在各種類型的消費券中,消費者喜歡的前三種類型分別是零售通用券、電子消費券和餐飲消費券,消費者選擇的佔比分別為81.40%、44.96%和36.43%。

第五,疫情導致消費者購房購車意願略有減少,但影響不大。調研發現,疫情導致消費者購房購車意願略有減少,但影響不大。表示購房、購車意願沒有變化的消費者佔比為69.82%和71.88%。其中購房意願減少的消費者佔比約19%,意願增加的佔比約11%;購車意願減少的消費者佔比約15%,意願增加的佔比約13%。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消費者的購房、購車意願調研發現,19-22歲及46-60歲的受訪者因疫情影響購房、購車意願變化相對較大,意願減少人數佔比較多。

【記者】張秀娟

相關焦點

  • 西窗科技發布疫情下中國消費者行為變化調研結果
    來源標題: 西窗科技發布疫情下中國消費者行為變化調研結果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呼吸科工作的李玲,幾乎每年除夕都在班上度過;隨著疫情的爆發,一來擔心感染家人,二來怕醫院臨時召集,她退掉了初四返鄉的票,整個春節獨自在北京胡同裡的出租房度過。
  • 網易定位&CTR:2020新冠疫情消費者行為態度影響與趨勢報告(附下載)
    網易定位攜手央視市場研究(CTR),基於網易定位與CTR共創的EZ-Tracking極速調研系統,累計訪問近萬名真實消費者,通過分析其在疫情期間的時間花費、消費行為變化軌跡及未來態度預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疫情對消費者影響
  • 「黑五」到「線上周」:疫情使美國消費者行為正發生50年來最大轉變
    網購品類拓寬 食品雜貨類消費激增受持續大半年的疫情影響,很多美國消費者習慣和商家銷售方式已經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將會是永久性的。除電子設備等傳統"黑五"大熱商品,消費者今年還在網上搶購雜貨、食品和酒類等,網購品類大大拓寬。
  • 基於情境理論的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情境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貝克情境理論的指導下,提出17個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情境變量,通過對其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了六個情境因子:心理、環境、營銷、時間、物質及互動因子,並進一步分析指出,情境因素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受到其他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
  • 【思考】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家電企業該怎樣應對
    現代意義上的家電品發展40多年來,這次新冠疫情是最大一次外界影響,2003年的非典也沒有這次強烈和持續這麼長時間。  這樣一場疫情,對家電從上遊產業鏈到下遊需求端,都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不過,家電行業廠商在進入後疫情時期後,採取了積極主動的策略因勢利導,展示出家電行業的市場韌性和應變能力。  疫情確實改變了人們的一些消費行為觀念。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同時,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了良好的制度韌性,各個社區在外來人員管理、物資配送、防疫消毒及特殊家庭監護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眾自覺自主自願參與社區治理與志願服務的意願和行動明顯增強。人民論壇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行為方式帶來了哪些改變?如何評價這些改變?孫應帥:疫情使人們在行為方式上,養成了一些新習慣、新禮俗。
  •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 對疫情認知人們有了哪些變化?
    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17年時間過去,人們對疫情傳播有了哪些認知變化?今日,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通過極術雲網絡調查平臺調查了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網民對2003年非典疫情信息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認知情況,發布《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遷移分析報告》,報告的分析數據中有哪些特點,趕緊看過來。
  • 消費行為: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上篇)
    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刺激,產生需求,形成購買動機,抉擇和實施購買方案,購後經驗又會反饋回去影響下一次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3)消費者購買決策主體的需求個性。由於購買商品行為是消費者主觀需求、意願的外在體現,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
  • 疫情「坐牢」經濟催生下的未來消費趨勢
    消費趨勢皆因消費行為發生變化,行為又因場景心理產生迭代 新冠疫情讓所有人都不能獨善其身,不管是政府干預的管理與規範,還是個人與家庭對於風險的規避,「坐牢式閉關宅家」成了此次疫情下的主要消費場景,而這種主旋律必定影響疫情後的消費趨勢。 新冠大勢充斥著壓抑與灰霾,現實呈現出諸多因現狀而變化的場景行為。
  • 貝恩:新冠疫情對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12月2日在滬發布《2020年中國購物者報告,系列二》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整體銷售額與去年同期近乎持平。長期來看,「雙速增長」將會延續,高端化和追求性價比兩大趨勢將同時並存。
  • 消費者購買行為十大模式及其帶來的啟示
    對於消費者而言,其購買行為是比較複雜的,我們根據抽象出來的特徵,可以將其分為10個大的主要類別。《微智慧公司正能量》 作者:劉如江 安徽人民出版社  1、有強烈的品牌偏好,非自己指定的品牌不買,很少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品牌忠誠度很高,很難受到價格因素的影響,一旦喜歡上,沒有意外情況,發生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 疫情影響下,英國高校出臺了哪些新政策?
    近日,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大規模爆發,受影響的國家越來越多,作為留學生群體,自然難免被波及,很多留學生短時期內無法返校正常上課或是提交留學申請,為了應對疫情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英國各大院校紛紛出臺新政策,幫助學生度過難關。
  • 全球16國專家深圳探討疫情背景下的海洋經濟
    朱族英 攝中新網深圳10月15日電 (劉亮 朱族英)2020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15日在深圳舉行,論壇邀請了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超過60位發言嘉賓參與,聚焦海洋經濟合作發展,探討疫情背景下海洋經濟發展的變化和機遇。深圳市副秘書長徐松明在論壇上稱,深圳2019年海洋生產總值約2600億元,同比增長約8%,佔全市GDP總量的10%。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受全球變暖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從而導致中國北方乾旱、南方洪澇。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年均降水總量增加,降水結構發生了變化。
  • 張瑜: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
    估算結果表明,疫情帶來的停產措施產生的短期直接影響可能導致許多經濟體產出水平下降20%至25%,消費者支出可能下降約1/3;在繼續採取嚴格遏制措施的情況下,每月GDP增長率下降高達2個百分點,如果停產持續3個月,不考慮抵消因素,年GDP增速可能會比原本低4-6個百分點;這種影響程度將遠遠超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所經歷的任何變化。
  • 汪濤:從數據看後疫情時代的產業鏈和消費行為改變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已經有一些產業鏈的重構發生。一方面是因為全球的需求局面出現了變化,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成本等原因,一些企業在尋求更低成本的生產,同時,中國經濟也在出現一些結構性變化。當然最近一兩年,一是中美貿易摩擦,二是新冠疫情,加快經濟結構轉型。
  • 疫情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意外影響?專家估算:一季度全球二氧化碳...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將本屆論壇的與會嘉賓分隔在了屏幕兩頭,但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仍舊圍繞全球治理的熱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9月12晚,在本屆論壇的青年對話分論壇上,圍繞後疫情時代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外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 特殊時期下的消費者——從國內看海外
    另一方面,海外多國爆發疫情,形勢如同一兩個月前的中國。對於跨境賣家來說,特殊時期下的國內消費者心理變化,也可作為海外買家的消費心理打個「前哨」,為出海業務提供更多策略和選品方面的「預判」。 主要參考資料:西窗科技近日針對一、二線城市的單身年輕人、已婚中產及退休老人群體進行了深度訪談,得出了以上群體在「抗疫宅家」期間,關於消費產品、購買渠道、信息獲取媒介和消費行為變化的相關信息。
  • 消費者行為學的典型營銷案例
    由於複雜而且動態,人類的行為學很早就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  作為營銷者,你的使命就是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上面描述的心理反應與過程發生的時間僅為0.2-1秒。不同的個體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每天每一個消費者要處理數以萬計的各種信息,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果汁的市場,那麼你的目標消費群是以億計算的。
  • 行為定價是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決策?
    原因是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常常是不理性的,會跟隨情境的變化而做出即時的消費行為。對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進而制訂出的定價策略,能夠幫助商家(企業)提升收入和業績,這就是行為定價。西蒙顧和集團CEO克勞斯席樂克博士(Dr. Klaus Hilleke)研究和實踐行為定價多年,他認為,行為定價在產品定價、產品組合,以及銷售策略上的應用「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