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佛與十二藥叉大將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是為了建設一個琉璃淨土。本文將先詳解十二大願內容,進而以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來分析得生藥師佛淨土的眾生,如何倚仗如來的功德威神,能得到身、心、靈等不同層次的滿足。
簡介
藥師如來在因地(未成佛)時發願,願自己成佛時,他的國土就如十二大願所描述的一樣。
這與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相類似——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創立極樂淨土,極樂世界從國土,乃至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後,靠他的願力和功德才出現的。
藥師琉璃淨土則有點不同,在藥師佛成佛以前,其國土已有眾生,但這些眾生還有某程度的不足、困苦,例如缺乏資生之具;受饑渴殘疾之苦;或被邪魔外道所纏等等,到藥師如來成佛時,憑藉他的大願力及功德力,這些眾生因為持念或得聞藥師佛的名號,便能得資生具足,無所乏少,乃至心得安穩,直至成就菩提。
「藥師法門」的背景
《藥師琉璃本願功德經》一開首,文殊師利菩薩(《藥師經》稱曼殊室利,因音譯選字之異)便向釋迦世尊求問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法門,早已是十地菩薩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並不是為了自己而向世尊請教藥師如來的法門,但他慈愍眾生,希望利樂一切有情,所以向佛陀提問,好讓一切眾生能得知這個法門。
佛陀讚嘆文殊師利的大悲心,十方諸佛菩薩皆以大悲心為菩提心的基礎,大悲心是成佛的正因,智慧的根本。
文殊菩薩提問的第二個目的是為拔除眾生的業障,「拔」字有連根拔起的意思,他不單要解救眾生表面的問題,更希望解救眾生根本的問題,所以經上用了「拔除」這個詞。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主要的利益對象應是琉璃淨土內的眾生,證據是佛陀在講述了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後便說:「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意思是想得到這些利益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應該發願求生琉璃淨土。
可見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只利益得生其國土的眾生,就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一樣,只適用於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不過,這些大願對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是有很大利益,因為我們會因此而萌生願生琉璃淨土的願心,從而積極修行,以求得生琉璃淨土。
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生佛平等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藥師如來在行菩薩道時發下這十二大願,所以他說「願我來世」,當他成佛的時候,他願自己身發無量光明,能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也具足三十二相,例如,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廣長舌相、白毫相光等等,還有八十隨形好。而「生」就是眾生的意思。
他的第一大願是願他國土的眾生能具有如來一樣的身相,他的對象是得生琉璃淨土的眾生,而不是無量一切世界的眾生,因為要得生琉璃世界,必須先發願,輔以修行的功德,才能成就,得生其國土的眾生才能獲得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大願的利益,都是有因有果的,不是平白無故而來,假若其他國土的眾生都能獲十二大願的利益,這樣反而不符合因緣法。
第二大願:開曉事業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藥師如來成佛之前,他的國土還有三惡道,到他成佛時,他已經積累廣大無比的功德,而且身心自在,身體所發出的亮光交織成一張光明熾烈的網,比日月還要光亮。藥師如來的亮光及威神力,能令幽冥界的眾生,尤其是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頓然開曉,更能得往來的自由,便能造作一切善業。
第三大願:無盡資生願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受用物」就是能資養生活的東西,簡單說就是泛指一切生活所需。以現代慈善事業為例,過去的慈善事業都是向受助者捐出金錢、物資或醫藥等,近年慈善團體已有所改變,開始教導受助者耕種、編織等技術,令他們能自力更生。
同樣,藥師如來成佛後,也以無量無邊的智慧和方便(「方便」就是能令眾生成佛果的方法),令眾生得到無限量供應的資養生活的物品;「受用」就是一切的飲食或衣服都是眾生稱心如意,而不是一些差強人意的物資。
第四大願:安住菩提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藥師如來成佛時,他國土內若有眾生還在修聲聞、獨覺乘的話,他都會令這些眾生安住於菩提,行菩薩道,願成佛度眾生,從小乘轉而為行菩薩道,發心成就佛果,能在大乘中安身立命。
第五大願:戒行清淨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出家人受戒時所得戒體的質素,很大程度視乎授戒的十師和尚的得戒和持戒質素。藥師如來成佛時,他國土的出家人,都能得圓滿的戒體,而且不會毀犯。「三聚」就是三類的意思,意指攝律儀、攝善法和度眾生,也就是斷惡、修善、度眾生。有犯戒者,如果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能重得清淨,不墮惡道。
第六大願:諸根具足願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諸根不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不具足,不端正。頑愚就是愚笨的意思,愚笨不是惡業,而是惡業所產生的惡果。啞是完全不能講話,瘖是有一點說話的能力。攣躄就是手腳捲曲,背僂就是駝背,白癩是一種皮膚病,顛狂就是精神病。
受諸根不具之苦,乃至受白癩、顛狂等種種病苦之眾生,能得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便能免除種種病苦,得端正的外貌,聰明智慧,諸根完具。
「十不全」與玉琳國師
在此要說玉琳國師的一個故事,玉琳國師是清代高僧,相傳長得俊美不凡,很有道風,可是他前身卻是一個醜得不得了的出家人,別人因為他貌醜,給他起了一個「十不全」的諢號。這個「十不全」,雖然貌醜,卻寫得一手好字。
有一天,一位富家小姐到他常住的寺廟,看到他所寫的字,深深仰慕,小姐心想能寫出這手字的,一定是一位中年的出家人,便很想見他一面,卻又不好意思提出,便想出了一個妙計。她要供養寺廟的所有僧眾每人一両銀,但要每個來領銀的出家人親筆寫下他的名字,那麼她就可以憑字認人了。
「十不全」自知相貌醜得不象話,起初堅持不肯出來,可是別人要供養全寺僧人,不應供是不如法的,在其他師兄弟的勸說下,便勉強出去應供。
富家小姐看到她仰慕已久的僧人慢慢走來,又害羞又高興,這個出家人走到她跟前,一抬頭,當下富家小姐卻是嚇了一大跳,只見來人頭上長癩,面上長麻,歪嘴突牙,眯眼塌鼻,便嚇得暈倒地上。
「十不全」自然大受打擊,他心想,自己的樣貌醜得把眾生都嚇跑了,還怎麼度眾生呢?便去求問師父有什麼解救方法,他不想再嚇到眾生了。
師父告訴他,一個人樣貌的美醜,從過去所造的業而來,「十不全」相貌醜陋,一定是過去做了大惡業,今生的相貌已經定了,如果想下一世相貌圓滿,應該禮拜藥師琉璃光如來,因為藥師如來曾經發願,凡恭敬禮拜他的人,都能得圓滿的身相。
從此「十不全」日夜恭敬禮拜藥師如來,一直到他往生,他死的時候還在禮拜藥師佛,他就死在禮佛的蒲團上。因為這個禮拜藥師佛的因緣,「十不全」下一世便成為了面如秋月,身如琉璃的玉琳國師。
雖然這個「諸根具足願」還是只適用於琉璃淨土的眾生,我們現在禮拜藥師佛,不會馬上從貌醜變得英俊漂亮。不過,多禮拜藥師佛的話,我們的心會慢慢變得平靜,相貌還是會慢慢變得端嚴。
如果有身體殘疾,心裡因此而感覺不圓滿,現世求藥師佛,再做善業功德回向這個願心,結果便會如玉琳國師一樣,下一世能得諸根具足的圓滿身相。
第七大願:除病離貧願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在藥師佛的國土中,凡有眾生受病苦,身心受到煎熬,不能得到救治,也沒有人照顧的;或是貧困受苦的眾生,當藥師佛成佛後,只要聽聞藥師佛的名號,便能去除病苦,得到身心的安樂。對於貧苦的眾生,因聞藥師佛的名號,也能得到豐足的衣服、飲食等等資生之具,並且能一直得享豐衣足食直到成就佛果。
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女百惡」就是女人的各種痛苦,因為女人的身體限制和病苦,往往比男性多,例如,女人有生理周期,有生育的痛苦等等;在某些時代或某些國家,女性受到嚴重歧視,這些都是女人之苦。
當藥師佛成佛時,在他的國土裡,女人聽聞藥師佛的名號,願捨棄女身的,便能轉女成男,不用再受女身,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魔外歸正願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正見」是理解、相信並且願意通過修行而得解脫的知見,「魔」就是魔界眾生,那些沒有願通過修行而得解脫的知見的魔界眾生,就是邪魔。「外道」是指不是修菩提道的眾生。
藥師佛成佛時,那些被邪魔外道所誘惑的眾生,都能解脫外道的網羅纏縛。
此外,稠林是茂密的荊棘叢林,墮在惡見稠林的眾生,被惡見纏縛,遮蓋了正知見。這些眾生聽到藥師佛的名號,都一一被攝引重回正道,得正知見,慢慢改行菩薩道,直至得到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解脫憂苦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受刑罰所苦,身陷囹圄的眾生;或是受到各種天災人禍所逼迫的眾生,聽到藥師佛的名號,倚仗他的福德威神力,便能脫離一切苦惱。
福德是藥師佛過去所累積的財產,眾生只需有基本的福報,加上與藥師佛的因緣,便能得生琉璃淨土,當遇到刑罰災難之苦,聽聞藥師佛名號,便能得此殊勝利益。
諸佛菩薩的福德威神力
東方淨琉璃世界的眾生之所以能獲以上十大願的利益,主要是倚仗藥師佛的福德威神力。
諸佛菩薩的福德是他們過往行菩薩道時,積累善法所產生的果,佛菩薩在因地修習時,逐漸去除自己的無明,慢慢彰顯其本有的自在神力,多去除一分無明,便多彰顯一分自在神力。
眾生之所以不自在是因為被無明所覆,被煩惱和惡業所纏。佛學辭典對於「神通」的解釋是:「經過修習禪定後而得證的一種自在無礙」。神通是我們本自具有的自在無礙潛能,只是我們目前被煩惱、惡業所覆,而未能彰顯。
眾生能得藥師佛的福德利益,並不是平白而來的,雙方都需要付出,藥師佛兆載億劫積功累德,而眾生也要努力做善業才能與之相應,才能得到佛菩薩大願的利益。
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受飢餓或渴乏所苦而造惡業的眾生,譬如說饑荒時搶劫糧食,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再專心持念,便能先得極上美好的飲食以飽足,然後更能聽聞佛法,滋養慧命而得安樂。
我們現在舉辦法會也是同一道理,先對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施食,然後向他們開示佛法,令他們得到佛法滋養,能安身立命。法味就是佛法的精髓,讀了佛法而有所領略,便叫能得法味。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服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貧苦得衣不蔽體的眾生,日夜都受蚊子或發寒發熱的苦惱。聽聞藥師佛的名號,更能專念受持的話,便能得上好細軟的衣服,更能得各種華麗的飾物、花串、香粉、香油等來裝飾身體,從而輕安滿足。
為什麼第十一和第十二大願需要專念受持才能得利益?眾生現世能得多少衣服飲食等資生之具,乃建基於過往生所積累的善功德;過去沒有積累善功德,或已經消耗殆盡,便自然要捱飢抵餓,衣不蔽體。
故此不能單憑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便能得到美好的衣服飲食,眾生也要有所付出(以專念受持藥師如來的聖道善業的殊勝功德)來回應佛的本願,以一心稱念藥師佛的名號的善業,來獲得他的功德利益。
需求金字塔與十二大願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很多都能與現代理論,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吻合。
馬斯洛是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於20世紀提出了人類是被不同層次的需求所推動的理論,由最低層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共有五個層次(見附圖),人類的基本需要必須先被滿足,爾後才會有動力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單從第十一大願的「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就可以看到,藥師如來先滿足眾生生理上的需求,就是最基本的飲食、衣服的需要;然後再滿足眾生對於安全感的需要,一個願已經涵蓋了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令琉璃淨土眾生能有安穩居所,不受水火刀毒危害。
不過,有異於世間人所想,佛菩薩認為社交需要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社交與修行沒有什麼關連。
「以法味而安立之」就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有些人的自我實現是得涅槃,有些是得生淨土,也有求人天乘的,希望能得生人天二道,現生安穩,後生善處。
不論眾生的需求是什麼,只要發願求生琉璃淨土,再通過造作善業來與藥師如來相應,得生淨土之後,需求便能獲得滿足。
譬如,藥師如來的第三大願便照顧了眾生的生活所需;第六大願免除了眾生的殘障及疾病之苦;第七大願令眾生除病離貧;乃至第八大願,令眾生轉女成男,都是滿足了眾生的生理需要,遠離身體帶來的困苦,帶來安全感及自尊上的滿足。
第十大願能為眾生解憂脫苦,免被牢獄所困縛,滿足了眾生安全感的需要;第四大願令小乘眾生轉行大乘,安住於菩提道中;第九大願令眾生離開外道邪魔的網羅,再令其生起正見,行菩薩道,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就更是從安全感的滿足提升到心靈安穩及靈性上的滿足了。
藥師佛的第一大願,希望眾生與佛平等,所以琉璃淨土的眾生都能與他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令其國土的一切眾生能有與佛無異的身相,這就是需求金字塔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從以上論述可知,能得生藥師琉璃淨土的眾生,所有需求——從最基本的飲食需要,到真理、靈性上的實踐,都得到滿足,這就是十二大願的特色,可見藥師如來的大願都跟眾生的需要相應。
佛法的內容必須關乎眾生的生命歷程,否則他們難以有動力信受奉行。如果佛菩薩的大願能響應眾生的需求,他們便會願意發心修學,而十二大願便涵蓋了他們在物質上、生理上的需求,乃至形而上的、靈性上的需要,都能一一滿足。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禪林App蘋果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s://itunes.apple.com/us
/app/chan-lin/id957055597?l=zh&ls=1&mt=8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App Store下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