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毒蛙將近滅絕,不得不選擇雜交,如今還要面臨盜獵者的威脅

2020-12-05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最近,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USAKE)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生存在哥倫比亞叢林深處的一種有毒青蛙,一種高度瀕危的彩色動物雜交種群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此前,有科學家認為是盜獵者把其中一種毒蛙帶到另一種毒蛙的棲息地,才導致它們雜交,生成新的雜交物種的。現在,這種說法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由於雜交物種的色彩更鮮豔,更容易引起收藏家們的興趣,因此這些新物種更容易引起盜獵者的注意。對於這個情況,科學家們非常擔憂。

「我們發現,這些獨特的雜交毒蛙出現在20多年前,只生活在一小塊叢林中,最近幾年才成為盜獵者們的目標」美國科學院生物學研究員安德烈斯·波索·特拉諾瓦(Andrés Posso-Terranova)說:「」我們的研究將幫助哥倫比亞了解這些青蛙是什麼,以及它們為什麼需要被拯救和保護。」

最近發表在《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科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表明,這種雜交毒蛙,是由一種純種草莓箭毒蛙和另一種叫做萊曼尼草莓箭毒蛙雜交產生的。USAKE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雜交種不會對其他蛙種構成遺傳威脅,還能與「親本」種群健康共存。

波索·特拉諾瓦說:「這些雜交毒蛙對其他兩個物種沒有威脅,作為熱帶雨林遺傳多樣性的有益補充,它還有益於生態系統。」遺傳變異通常能使得動物和植物變成更強壯、更抗病的種群。這就是保護這種雜交毒蛙的重要性。」

然而這種雜交毒蛙在黑市上備受追捧,收藏家們喜歡欣賞它們在顏色和圖案上的驚人變化。每隻毒蛙的價格高達2000美元,這促使當地貧困人口將它們從叢林中盜獵並賣給黑市商人。但哥倫比亞正與當地人一起開展活動,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以阻止盜獵行為的泛濫。

毒蛙的身上的鮮豔顏色為捕食者提供了一個警示,它們是有毒的,它們一般不會自己生產毒素,而是靠吃有毒的昆蟲來獲取並儲存毒素。青蛙的顏色模式也表明了物種的起源,因為它們的變化取決於青蛙生活的喬科叢林的面積。USAKE研究的雜交種混合了兩個「親本」物種的顏色。

為了研究這些青蛙的獨特性,研究人員拍攝了170多隻青蛙的組織樣本,並對其進行分類。回到薩斯喀徹溫大學,他們使用最先進的基因工具研究青蛙的基因組,發現它們的基因組比人類的基因組大三倍,這表明雜交青蛙和其他兩組「親本」青蛙之間的基因流動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和諧地生存在一起。

波索·特拉諾瓦說:「如果盜獵者把一些青蛙從叢林的另一個地方移走,基因結果會顯示這種繁殖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但我們的發現表明,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到兩代,也就是說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多年了。」

明確這一過程是自然發生的對於保護這些青蛙是很重要的,因為當哥倫比亞當局明白這些雜交物種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後,它們才不會只保護那兩個純種物種,而放棄保護這個雜交物種。這麼一來,盜獵活動對這種雜交物種的威脅只會越來越嚴重。

「我們的研究證實,這三個青蛙群體都需要受到同等的保護,」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前美國科學院研究員雅娜·埃伯巴赫(Jana Ebersbach)說。新物種的誕生,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樹上新發的芽,我們沒有理由不去保護它們。

相關焦點

  • 歐洲狼群遺傳或面臨威脅,「垮種族」雜交明顯
    作者:文/虞子期在科學中,地球生態系統的變化對生物的影響可以說非常的大,如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生物面臨滅絕和減少的情況,而除了環境對生物生態系統的影響之外,其次就是生物本身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科學報告顯示,狼群的遺傳特性可能會受到威脅,就是因為自己在生態系統的適應之中,進行了「跨種族」之間的遺傳。科學研究人員警告稱,狼群雜交動物的「群體」可能會導致歐洲狼群不再存在。也就是「歐洲狼群」有可能面臨直接的消失。在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進入狼群的地區,雜交的增加正使它們與國內的自由「狗」進行更多接觸。
  • 常見昆蟲 也面臨滅絕威脅
    人們一直認為只有一些對棲息地要求高的珍稀昆蟲瀕臨滅絕,但新研究發現即便一些常見昆蟲也面臨巨大威脅。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日前在新一期英國《生物保存》雜誌上發表報告說,對棲息地要求不高的昆蟲往往依賴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換,與生活在特定棲息地的昆蟲相比,分布廣泛的昆蟲擁有更加多樣化的種內基因庫。
  • 關於瀕臨滅絕的大象:一些你需要知道的關鍵事實
    如今大象的活動範圍已經開始縮減,在中東、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非以及中國大部分地區,大象已經幾近滅絕。幾乎所有地方,可供這些龐大的野生動物生存的棲息地都在不斷縮小。如今世界現存的大象總數有多少?據粗略估計,1800年時僅非洲一地的大象總數就有2600萬頭。
  • 報告顯示亞洲人誤以為犀牛角能壯陽導致盜獵猖獗
    犀牛角被作為一種治療癌症和預防宿醉的靈丹妙藥,然而現在並無醫學證據證明這些療效。中國明令禁止非法犀牛角貿易1993年,CITES和國際社會對禁止犀牛角貿易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中國國務院也發布了《國務院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明令禁止非法犀牛角貿易和公開對非法犀牛角經銷商的檢控。
  • 修正,科學家:地球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代,人類如今正面臨什麼?
    而帶來的影響也是令人恐懼的,根據科學家們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將有大約20%的現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如今的生物可以說已經正在「步入」這個路線上。而從前面大滅絕時代帶來的物種變化,可以想到,人類可能也是受到其影響的,維持生態系統的基礎沒有了,那麼滅絕也會因此出現連鎖效應波及到人類。
  • 人類未來面臨的3大威脅,應時刻保持警惕,比生物滅絕還要可怕!
    2020年人類應保持警惕,未來的3大威脅,比生物滅絕更可怕! 地球在宇宙中緩慢的運轉了46億年之久,在此之間出現了很多的生物,而有些生物在歷史長河中莫名其妙的徹底消亡,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當中。甚至連化石都沒有遺留下來。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在地球上進化4億年時間,如今正面臨滅絕,和人類有直接關係!這4億年中地球持續變化,甚至連恐龍也在這個過程中滅絕了,它們成功逃脫了地球上大災難,人類不得不佩服它們,它們和恐龍一樣,在海底中稱霸王,截止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已經有300多種鯊魚仍然存在。
  • 科學家:地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處於動態平衡,如果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成分發生哪怕微小的變化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這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由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的七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研究內容則由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比以往研究更具有參考價值。報告顯示,在南極洲,第二大帝企鵝群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繁殖後代,這導致帝企鵝數量崩塌式的下跌。
  • 研究:全球變暖影響海洋生態 珍稀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稱,受海洋變暖影響,北大西洋露脊鯨的食物供應鏈發生改變,從而導致這種鯨魚開始面臨著日趨增加的滅絕風險。報導稱,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從2010年482頭已降至現在的411頭。
  • 鱷魚就是這麼強,兩次物種滅絕都沒讓它消失,全球變暖也拿它沒轍
    按照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科學家的說法,鱷魚能夠在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部分原因可能是它們對養育後代的方式更加親力親為。與海龜相似,鱷魚沒有性染色體。但截然不同的是,海龜的幼體的性別是由孵化溫度決定的。這些物種都有一個臨界溫度,在某個溫度下,雌雄比例大致相等。對鱷魚來說,環境的溫度越高,幼體發育成雄性的概率就越大。
  • 紅色名單更新:28338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在這些物種中,有28338種已經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佔所有評估物種的三分之一。自1964年以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一直在評估世界生物的現狀。這份紅色名單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地球物種狀況。圖片來源www.haoweixin.net其中淡水魚類的情況尤為嚴重。
  • 法媒:日本今年將捕撈227頭鯨魚 其中一類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法媒稱,專家們稱,日本7月1日恢復的商業捕鯨活動所針對的3種鯨魚中的一種面臨滅絕威脅,另兩種鯨魚的亞種群數量也嚴重減少。據法新社7月1日報導,在去年底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後,日本如今宣稱,該國允許在今年12月底前在其領海內捕撈227隻這種巨型海洋哺乳動物。報導稱,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宣布的暫停捕鯨決定禁止一切捕鯨活動,但包括日本在內的3個國家後來利用相關漏洞無視這一禁令,同時繼續留在該委員會中。
  • 咖啡樹面臨嚴重危險? - 手機百度
    全球的咖啡樹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疾病和病蟲害的嚴重威脅。高度的遺傳相似性使得它們在面臨這些災難時不堪一擊。為了避免咖啡作物毀於一旦,科研人員正爭分奪秒,力圖將優良基因引入其中。現在,對於咖啡種植業面臨的緊迫威脅,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通過科學手段,希望能夠亡羊補牢,拯救咖啡。席林的大方案蒂姆·席林(Tim Schilling)是一名遺傳學家,現居於法國阿爾卑斯地區。如今,他負責世界咖啡研究組織(World Coffee Research)的監管工作。
  • 螢火蟲將面臨滅絕
    很少有昆蟲能像螢火蟲那樣吸引孩子們,這些美麗的昆蟲以發光而聞名,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小時候都曾在夏天的夜晚追逐和捕捉這些昆蟲。而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各種各樣的因素正威脅著地球上所有螢火蟲的生存。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螢火蟲面臨的三大威脅:棲息地喪失、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和光汙染。在這三者中,棲息地喪失是大多數地區螢火蟲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光汙染,然後是殺蟲劑。為了得出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調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螢火蟲專家。
  • 專家:全球變暖和磷蝦捕撈使南極企鵝面臨滅絕威脅
    專家:全球變暖和磷蝦捕撈使南極企鵝面臨滅絕威脅 南極洲保利特島,阿德利企鵝。視覺中國 資料圖中新網9月1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南極與南大洋聯盟(ASOC)駐俄羅斯代表葉連娜·扎爾科娃表示,南極的阿德利企鵝因氣候變暖和磷蝦捕撈麵臨滅絕威脅。扎爾科娃在東方經濟論壇上向衛星通訊社表示:「2017年南極總數達4萬隻的阿德利企鵝只有兩隻新生小企鵝倖存。原因是氣候變化和該地區過度捕撈磷蝦。
  • 盜獵者利用候鳥遷徙拉網捕捉 不乏國家級保護鳥類
    盜獵者利用候鳥遷徙拉網捕捉 不乏國家級保護鳥類 原標題:   北京晨報熱線新聞(記者 郭丹)中秋假期,卻有人「加班加點」趁著候鳥遷徙之際,捕捉鳥兒牟利。
  • 北極熊身上被塗字,捕食變得困難,加速滅絕?
    「如果冰足夠結實,這些熊或者一小部分熊會到海裡,在那裡可以捕獵海豹或者髯海豹。而現在它們將暫時在海岸附近尋找食物。北極熊也喜歡進入村莊看看人們如何生活的並尋找食物。」他說。有專家表示,北極熊造訪如此頻繁,該村大約700名居民最好永久撤離。該地區的動物保護官員Yegor Vereshchagin稱,如果居民希望離開,他們可以組織全民投票。
  • 英國蝴蝶面臨被耕種滅絕的危險
    勃艮第公爵和骯髒的船長這樣的英國蝴蝶面臨著被耕作滅絕的危險,因為保護措施未能保護該國一些最稀有的物種。一項研究發現,英國蝴蝶面臨著被集約化耕作滅絕的風險,因為保護措施未能保護該國一些最稀有的物種。研究人員警告說,受到威脅的物種包括勃艮第公爵、骯髒的船長和高棕色貝母。
  • 鄧氏魚在泥盆紀大滅絕中消失,如今的人類,面臨著和它一樣的問題
    鄧氏魚是泥盆紀的代表物種,在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中滅絕。背後的原因和臭氧層空洞有關,如今的人類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被伽馬射線擾亂的地球大氣,出現了有毒物質,於是有近八成的生物發生了集體滅絕。泥盆紀大滅絕的慘烈,和奧陶紀相差不多。海洋生物滅亡了七成,裡面就包括鄧氏魚,弱小的鯊魚反而活下來了。陸地上的生物損失不重,就是一些節肢動物滅絕了。奧陶紀大滅絕陸地生物損失慘重,推動了海洋生物稱霸。泥盆紀大滅絕海洋生物損失慘重,又推動了爬行動物壯大,這就是個怪圈啊。
  • 全球最貴的動物,牙齒比黃金還要值錢,你知道是什麼嗎?
    全球最貴的動物,牙齒比黃金還要值錢,你知道是什麼嗎?不管是對於人類還是動物來說,牙齒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一些動物甚至會依靠牙齒保護自己,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象牙,可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動物的牙齒成為盜獵者的目標,他們會列舉,而且之後通過不法方式是販賣賺取暴利,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土豪的動物牙齒比黃金還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