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方案可以用人工智慧全程設計了,那科幻大片中的全機器人手術離...

2020-12-05 虎嗅APP

幾年前,在美國科幻大片《普羅米修斯》裡,全自動手術機器人給女主做手術這一情節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拋開外星生物不談,人工智慧何時可以參與手術過程?無論歐美、日本還是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在不同層面上積極推動精準醫療的落地,家喻戶曉的國產品牌海信其實已深耕多年。

海信醫療在去年組織了一次開放日,其所展示的「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就已讓人眼前一亮,該系統可以應用CT或磁共振數據,三維重建目標臟器的精細化解剖,輔助醫生手術。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已在國內清華長庚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全國30多家三甲醫院臨床使用,完成手術已達1000餘例。

在此次上海舉辦的醫療行業大會上,海信帶來了是基於人工智慧的精準數位化手術解決方案。說到這套系統開發的起因,是小兒外科領域需要極端精細化手術方案,復旦大學兒科醫院的董巋然教授介紹了四例世界領先的超高難度連體嬰兒分離術,也讓我們領略了計算機技術與醫術的結合之美。

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重要創新點:

1.血管自動生成系統。所有醫生都知道,大型手術例如腫瘤切除,系統重建等最大的難度是術中出血的問題,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通過大量影像學片子的三維重建,患者的血管可以通過算法自動生成,排除其他組織和臟器的「噪音幹擾」,非常清晰地顯示出來,隨後可以3D列印好,以供術前的模擬與討論。

2.腫瘤邊界的判斷。這直接關係到腫瘤切除率和患者預後,是非常重要的實際問題。

如果醫生切除範圍不夠導致部分殘留,那麼腫瘤復發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因為看不清楚而過分切除重要臟器,則會嚴重影響功能代償,增加大出血的概率,使患者預後情況不佳。海信醫療提供的這套最新的手術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慧算法,自動地進行腫瘤邊界和實際臟器判斷,隨後可以進行腫瘤切除範圍和方案的制定。此外,我看到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詞——「流域」,即按照「重要血管流過的區域」操作手術,系統可參考之前大量已完成手術的資料庫,由計算機自動設計手術方案,為醫生提供診斷建議。根據海信醫療手術系統誕生這一年多以來的真實統計分析和報導,在應用了系統後,腫瘤切除率上升了7%,有34%的手術方案進行了更精確更好地修正,同時相應減少了20%以上的輸血率。

並且,這個數位化手術解決方案把各個醫院在手術中涉及的如肝臟、肺等重要臟器的數據整合之後,構建了一個大型數位化器官資料庫,未來這對於醫學教學,臨床實踐和科研分析都會有非常巨大的幫助。以此核心技術為載體,提供醫聯體內的遠程會診與手術指導服務,不但能讓基層的醫生提高臨床水平,也直接讓患者獲益。

3.正在研發中的術中導航系統。雖然還沒有成熟,但今天特別提到了可以應用於肺部微小病灶的活檢和疑難手術過程中的指導,理論上可以邊做手術邊讓影像系統進行智能分析,術中精確導航,大幅提高手術成功率並減少醫療意外。

But,我卻認為故事到這裡僅僅是開始。據海信醫療核心技術高管陳永建博士介紹,智能手術系統設計的方案經過不斷機器學習,已經越來越完善了。

我們再大膽設想一下:現在已經有了高超的手術機器人如達文西——比人更穩定,更冷靜甚至操作更精細(之前刷屏的用手術刀來剝葡萄皮和小龍蝦視頻就是一種炫技),所以,雖然現在是醫生來操作手術機器人,那麼未來當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更進一步,在手術前,計算機可以根據綜合資料與影像重建自動設計手術方案,甚至還可以在術前模擬訓練數次。工業自動化設計結合人工智慧,讓機器人全程自主操作,再配合術中導航系統、實時動態反饋,不斷讓操作愈加完善。手術全程都不需要醫生參與,但是每一步動作,每一個血管的分離與臟器的縫合都可以更完美,就能夠極大地降低由於醫生水平或操作失誤,情緒不穩等帶來的手術風險。

複雜手術都可以如此,那麼簡單手術更加能夠流水化「解放」醫生,這很有可能會帶來一種新的顛覆。

事實上,醫學從來都是技術驅動型的領域。比如聽診器讓我們識別了更多的疾病,B超X光心電圖和CT等的發明,讓我們的診斷能力大幅提升;比如各種新藥和新的器械解決了大批患者的病痛。沒有這些不斷的技術進步與臨床結合,即使你和病人天天面對面也無濟於事。當全自動化的手術機器人可以從診斷到治療都全面超越普通醫生,還不出差錯,就像阿法狗對全世界的圍棋高手都百戰百勝,那麼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影響都是革命性的。

相關焦點

  • 輸出智慧會展解決方案,獵戶星空機器人成中國科幻大會焦點
    11月1日-2日,在北京永定河畔的首鋼園區,2020中國科幻大會精彩啟幕。科幻不僅是激發想像的藝術創作,也是科技創新的支點。機器人是最典型的案例,在早期科幻影視作品中,機器人是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機器人已成為科幻大會重要的「服務人員」。機器人從最早的科幻想像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新物種。
  • 33歲肺部腫瘤患者 接受手術機器人切除手術 醫生室內看「大片」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黑龍江新聞轉載請註明全部來源3D大片想必大家都看過,在手術室裡看3D大片,您見識過嗎?其實啊,這個長著四個臂膀的鋼鐵俠,是某腫瘤醫院剛剛引進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一臺醫生不用再親自操作手術器械,靠電子數據就能指揮機械臂手術的高科技產品。據該腫瘤醫院胸外科肺部病房的主任介紹,這臺手術機器人,能夠做非常精準切除手術,即使再小的腫瘤,它也都能發現到。
  •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外科診療進展及展望|達文西機器人|人工智慧|...
    我們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個名詞愈發熟悉。人工智慧技術正進行著全方位的滲透,當然醫療領域也不例外。AI 是用於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手段及應用系統的一門學科[1]。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使用通用的學習策略,可以從數據中發現規律或聯繫,因此能夠根據新數據自動調整,而無需重設程序算法。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每周三期,詳解人工智慧產業解決方案,讓AI離你更近一步。解決方案均選自機器之心Pro行業資料庫。方案1: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Da Vinci解決方案簡介:達文西機器人的機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動作,專利的運動模式保證了醫生手部動作與機械臂運動的一致,並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精確度;它在狹窄解剖區域可 360 度運動,活動範圍大
  • 最好看的「科幻」大片,特效滿分,全程高能刺激!
    科幻類型的電影一直深受很多人的喜歡,特效的出現,會讓觀眾的觀影效果更震撼更真實。科幻電影的特點是,通過一個簡單易懂,不需要費腦思考的故事。再利用特效以假亂真,刺激觀眾的神經。觀眾看電影過程中根本不需要思考太多的故事情節,卻能體驗到非常刺激的場景。恰恰這種刺激的場景,滿足了很多人的需求,讓很多人深愛上了科幻電影。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盤點幾部非常好看的科幻大片,特效滿分,全程高能刺激!
  • 豆瓣8.0的中國科幻,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完全不輸好萊塢構想!
    科幻電影,一直是我們電影製作領域的一塊短板。而且現在很多的電影人,似乎都進入了一個誤區:科幻電影就是要追求特效!但科幻電影並不是說一定要特效做得好。只追求特效,那只能叫「幻」,而沒有了「科」。像國外的《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都是靠劇本、靠劇情設計而撐起來的科幻劇情片,而且口碑還都不錯。其實在我們的影視製作領域,也有過這麼一部科幻片,雖沒有宏大的特效製作場面,但也十足是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這部電影,就是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的《錯位》,在豆瓣上更是取得了8.0的評分!
  • ...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
    每經10點丨北京CBD功能區總部企業達550家;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01-05 09:55:08 每經編輯 杜宇     1丨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
  • 智慧機器人花樣拼樂高 AI進軍設計挑戰人類創意
    從設計軟體轉化成一個關注製造的公司,歐特克的目的是讓無論是懷揣創意的創新者,還是靈感閃現的普通人,都能藉助軟體將豐富的想像力落地,模擬構造出任意模型,從而快速有效地實現對個人創意是否切實可行的預見。機器人玩轉樂高人工智慧的浪潮已經來臨,以創意為核心競爭力的設計行業也發生了改變。「我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科幻小說。」
  • 人工智慧也有暴脾氣?我國出現首例機器人傷人事件
    近日,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期間,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區內突然發生機器人傷人事件。一臺名為小胖的機器人突然失控打砸展臺,導致展臺破壞,最終還傷及路人,而後傷者被擔架抬走,比較慶幸的是傷者並無大礙。據說小胖機器人是北京進化者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發。主要用於教育方面,專門針對4-12歲兒童所研發。
  • 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崗 「眼神」更準「刀法」更穩
    「患者雙膝內翻且無法完全伸直,雙膝關節骨關節炎已經達到終末期,出現『骨磨骨』,只有通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才可能緩解病痛。」這是在華西醫院骨科,周宗科為王女士所作的病情評估。  10月29日上午,王女士接受了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這是一臺不同尋常的手術。
  • 人工智慧和5G時代的到來,將帶領人類走入科幻世界嗎?
    上世紀末的《黑客帝國》中,數據核心的母體控制著數以萬計的個體。本世紀初的《我·機器人》中,家用機器人與數據核心也有無延遲的數據溝通。光怪陸離的電影中,構建科幻世界的永遠有兩個關鍵詞:人工智慧,數據傳輸。前者突破了科技的上限,後者將變革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那麼,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一切條件均已具備。
  • 美國十大科幻大片推薦,值得觀看的美國科幻電影
    美國的科幻大片真的很多,舉不勝舉,因為科幻大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之一。科幻大片從投入資金到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都是大手筆。美國電影相比國內電影在投資上毫不手軟,隨便一個大片都是好幾億美金以上。大片裡面的種種超越現代科技往往讓人非常的嚮往,同時也覺得非常炫酷。因此科幻大片一直都是電影行業裡面非常受歡迎的類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10部好看的美國科幻大片。
  • 日本類人機器人埃裡卡將登上大銀幕,在好萊塢科幻大片中擔任主角
    儘管目前的電影業正努力解決疫情期如何安全地重新開放生產的問題,但是,有一部由一位特別的女演員主演的好萊塢科幻電影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這位女演員對新冠病毒免疫,因為她是一位名為埃裡卡的類人機器人。)投資的好萊塢科幻電影《b》中扮演女主角。
  • 前沿技術頻現生命科學領域,人工智慧及其解決方案是核心價值
    作為一家從事手術機器人研發的瑞士公司,AOT創始人Alfredo BRUNO表示,藉助人工智慧,通過醫用機器人的方式可以降低手術成本,並且加強了醫生的學習和培訓,這些都具有長遠價值。據悉,該公司已與國內首家手術機器人公司天智航合作開發了CARLO(冷消融機器人引導式雷射切骨術)產品,並預計將通過海外併購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這意味著搭載了人工智慧的醫療器械,能夠在更開放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中完善發展模式。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經由在上海交大的自主研發,徐凱教授提出「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創新設計,它克服了連續體機構原有技術的可靠性和性能障礙,研製出入腹切口小、綜合性能高的SURS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原理樣機。經由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自主轉化」,術銳將「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技術納入麾下,並以此為基礎推出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產品,現已全面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 「基因人」按需設計 科幻電影離現實多遠?
    在他的要求下,醫生於2002年為他進行了一次「具有革命意義的」外科手術——在左手腕的切口中植入了一個3毫米見方的晶片。晶片上100個像頭髮那樣細的電極與他的中樞神經連接起來。這些連接線與一個發射/接收裝置連接,該裝置能夠把神經信息用無線電信號從雷丁大學的實驗室發送到計算機上。沃維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人」。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那智慧機器人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有幾個重要時期?同樣帶著以上的的疑問,讓我們來看看長達半個世紀的人工智慧發展史。「機器人三定律」    要說人工智慧機器人,那不提阿西莫夫,他提出「機器人三定律」,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 我們距離電影裡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到底有多遠?
    Maria、Marvin、Sonny、David和Ava都是聽起來很普通的名字,但在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中,這些看似平凡的名字卻屬於不同尋常的個體,而且這些個體有著傑出的技能和複雜的人格,但他們並不是人類。自1927年Brigitte Helm的作品《大都會》中的瑪利亞出現以後,觀眾們對人工智慧的迷戀越來越強烈,電影製作人不斷的拍攝出科幻電影。
  • 外賣小哥用上科幻電影中的高科技:背負100斤重物如履平地
    人類的負重能力不如機器,機器的智能遠不如人類,人+機器的結合是現階段最好的方案,這就是外骨骼技術,有點像科幻大片中的半人類半機器人,只不過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那麼先進。據了解,上圖中的外賣小哥試用的裝備來自ULS Robotics 傲鯊智能,這是國內一家專門從事外骨骼技術研究的機器人科技公司,涵蓋從人機結合(下肢,全身應用)到人機分離的平臺化模塊系統,以「外骨骼增強系統,拓展人類極限能力為核心的發展方向。
  • 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患者為一名5歲女孩和一名2歲男孩,前者手術全程4個小時,出血不到5毫升;後者全程1個半小時,出血不到2毫升。手術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是近年來微創外科發展主流趨勢之一,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領先、應用廣泛的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外科主刀醫生可以在遠離手術臺的操控臺上,通過觀察立體的腔鏡手術畫面操控機械臂,為患者實施精準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