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前沿生物技術的爆發式應用,在人類生命科學領域湧現出諸多革命性突破;尤其是其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下的解決方案,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前沿創新在全球範圍內頻頻發生,一方面來自於利益驅動,一方面來自於政策支持、專利保護,且市場需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紐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中心執行主任Peter L LOBIE 在6月10日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說,而當前來看,創新與人工智慧結合的潛力不可估量。
作為一家從事手術機器人研發的瑞士公司,AOT創始人Alfredo BRUNO表示,藉助人工智慧,通過醫用機器人的方式可以降低手術成本,並且加強了醫生的學習和培訓,這些都具有長遠價值。
據悉,該公司已與國內首家手術機器人公司天智航合作開發了CARLO(冷消融機器人引導式雷射切骨術)產品,並預計將通過海外併購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這意味著搭載了人工智慧的醫療器械,能夠在更開放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中完善發展模式。
「儘管醫藥器械研發的時間要比藥物來得短,但以雷射刀為例,其在進行人體組織切割手術時也會有燒傷組織的風險;而如今,AOT公司的雷射骨刀可以使得手術在毫米級水準上進行,而手術中納米秒級的速度可以將腫瘤細胞實時成像,並讓醫生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躍。」 Alfredo BRUNO補充。
醫療人士認為,人工智慧突破了手術治療的方式。「以腹腔鏡檢查及手術為例,儘管該領域智慧機器人設備價格非常昂貴,但是它也有相當大的好處。」日本紅十字會醫院院長幕內雅敏說,「比如說男性的前列腺就隱藏在恥骨的後面,通過類似的腹腔鏡設備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能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人工智慧如何推動傳統保健領域?微娃營養CEO、IMD瑞士國際商學院校友會顧問委員會全球副主席徐琳表示,目前國內對保健品的定義已經轉向為「功能性食品」,通過與食療的概念進行結合將會有巨大的市場機會。而人工智慧的介入,可以分析出人體體內的細菌水平,並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就像你的健康顧問,你不需要去何一個真人對話,一個專屬於你的機器人就能提供健康建議;此類輕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徐琳補充。
醫療可及性的問題也將進一步緩解。作為世界上最小的醫療器械之一,國Mira公司的產品可以讓用戶在家中就能測試荷爾蒙水平,該產品也同時得到了美國FDC與EDC的專業許可。其聯合創始人及執行長Sylvia KANG認為,產品可以在人工智慧應用下向農村鋪展。她表示,在往常農村地區所能獲得的醫療服務非常有限,醫生需要一些支持來進行診斷與決策,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人工智慧在醫學基礎研究也已有了應用。 「比如,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大數據、計算機輔助手段來測算酶在怎樣的情況下能阻斷其功能,這對藥物設計起到很好的幫助。」 瑞典皇家科學院青年院士吳耀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學科交叉是一種不間斷的、相輔相成的行為。」
縱觀前沿創新在各領域的深度融入,DGG數字健康集團的CEO Bernd Altpeter也給出幾點建議。「第一步,我們要關注經濟環境、健康環境是否是對創新友好,以及是否願意投資創新領域(比如美國比歐洲市場更具靈活性); 第二步,要觀察市場中針對醫療創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是否已經建成,沒有的話則需要改變他們的想法;第三步,就是要和投資人交流,看看他們是否願意為此付費。」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