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達,嫦娥五號剛剛成功落月,好消息就一下子就火遍了整個網絡。它是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著陸路的探測器,從降落的視頻和圖片我們可以看出,月球表面就像是一塊大的巖石,上面看上去有很多破損和小包。
嫦娥奔月本是一個浪漫的古典民間傳說,今日飛天又再次得以實現,無疑感慨我們的國家是越來越強大了,雖然看了照片它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神秘,但是依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的對象。
據《環球時報》報導,此次嫦娥五號落月,是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它的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我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同時是我國邁入載人登月的關鍵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
落月及返回過程驗證了什麼技術?
太空飛行器在天上的每一分鐘,就是航天人牽掛的60秒,軌道主任陳明說。高精度定時定點著陸是目標,前邊已經進行了地月轉移,近月抽動,環月降軌,落月時的動力下降,四個飛行階段聯合軌道控制等,一句話都是技術活,都是為將來的載人登月儲備經驗。
據說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我國首次啟用了境外測量,即納米比亞-阿根廷基線準實時幹涉測量,獲取的精準數據提供給軌道團隊,大家相互配合,給嫦娥五號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我們都知道嫦娥五號前往月球的任務,但是採樣返回仍然很危險。比如說從採樣完成後,上升器必須從月面起飛,再與軌道器交會對接和月地入射都是首次實驗。在嫦娥三、四基本任務完成,軌道團隊只需跟蹤鵲橋中繼星一個目標,但在此次組合體著陸後,軌道崗位仍需對軌道器進行多次調整維持。
技術參數太複雜,我們打個比方來說,這次派去了四個人組合一起上月球,其中兩個人負責在環月軌道上等著,另外兩個人已經到月球表面去工作了,挖土2公斤完成後,其中一個人負責把土送到在上面等的同伴,等最後接頭完畢,除了在月面工作的人外,其他三人都乘坐返回器重新回到地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時間是2天,之後通過上升器返回太空,與軌道返回器一起對接變軌返回地球,表明我國航天年度大戲即將收官。
雖然是打比方,但是我國航天工作者驗證的也就是正常載人的技術儲備。千裡姻緣一線牽,正是這條看不見的軌道線,在我國航天工作者用心的守護下,以保證嫦娥五號遨遊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會迷路從而平平安安滿載而歸。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經理薩維裡耶夫就代表俄羅斯發來祝賀,並稱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具有歷史意義。中國是首次實現攜帶返回器的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著陸的國家,這個探測器還將把土壤從月球帶回地球。
德國之聲也指出,嫦娥五號探測器此次探月任務需要在星球表面鑽孔,取得大約2公斤的樣本後返回地球。上一次從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要追溯到1976年的蘇聯探測器。
據稱,如果返回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的第三個成功實現這一探月計劃的太空國家。
美國方面沒有更多的消息,不過美國網友倒是看了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的新聞發表了自己的心聲。
他們在評論中稱,現在有人意識到中國已經制定了認真的計劃,要在十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許多人打死不相信中國有能力在人類太空探索中趕上美國,但現在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一味維持自己願望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