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滿地跑的世界,你害怕嗎?」
11月26日,據人民網消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
據上述新聞稿稱: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據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賀建奎稱將在明天舉行的基因編輯峰會現場展示他領導的項目組在小鼠、猴和人類胚胎的實驗數據。
消息一出,無懸念刷屏朋友圈,上榜微博熱搜:
網友們感嘆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體現了科學技術的一大進步之餘,亦察覺到背後實際上有著更多值得質疑和思考的地方。
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林琦對此評價道:
「這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問題的範疇,後果不可預測,一定是倫理爭論的焦點。即使技術是100%可靠,人類是否可以或應該編輯自己的生殖細胞和胚胎,(看到這個消息)絕大多數人肯定大腦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
據媒體報導,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剛剛了解相關情況,正在核實中。截止發稿未有進一步公示。
此消息發布不就後,知名醫學知識分享網站丁香園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對此事有兩大質疑:
據丁香園微博,人民網文中提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團隊已經呼籲過暫停該技術的使用,他們認為所有人類都有責任考慮這項科技的後果。
以下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發明團隊的演講視頻:
據丁香園微博,「基因編輯兒」研究的倫理居然是由莆田系林玉明掌舵的深圳和美婦兒醫院批准?
下圖為網傳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
申請報告還表示,這將是超越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將為無數的重大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
上圖中的申請書顯示,CCRS基因編輯項目起止時間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上面有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的籤名。
而據南方都市報報導,上個月剛剛從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離職的醫務部主任秦蘇驥介紹,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其當時還在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是他並沒有印象,醫院開過這個會議。作為倫理委員會成員,他的籤名沒有在申請書上。
秦蘇驥介紹,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籤名的前同事了解情況,幾名前同事表示,自己並沒有籤過這張申請書,也沒有印象召開過有關這個項目的會議,籤名可能是偽造。
秦蘇驥表示,以他當時在和美婦兒科醫院當時的職務,如果有這個事情,他應該要知曉的。同時,醫院倫理委員會除了醫院內部人員,還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共同組成,但是這張申請書上,並沒有看到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成員的籤名。
同時南都記者了解到,深圳市衛計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沒有接到該項目報備,目前衛計委正在對此事進行核實。
深圳市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治科主任楊崢嶸介紹,這個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還沒有經過充分證實。但是,理論上,父母都是愛滋病患者也可以生健康孩子。最簡單的方法是,雙方都進行成功的抗病毒治療,達到病毒抑制,就有很大機率生健康孩子。如果不放心,還可以通過體外「洗精」+試管嬰兒技術生孩子,不過這個技術國內比較難操作。
針對上述疑點,據界面新聞報導,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11月26日下午對記者的最新回應是:
否認該院和此事有關「這件事不屬實,我們沒有接受過相關信息,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會上熱搜,正在調查。
而至於賀建奎是否有掛靠深圳和美進行相關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況」。
除了理論本身的問題,人民網原文中提到的「深圳科學家」賀建奎也備受網友關注。根據人民網原文,賀建奎是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主要負責人。
對此,負責賀建奎媒體的負責人陳遠林26日對媒體表示:
「現在賀教授不接受媒體採訪,過幾天統一回應。對於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這個實驗不是因為母親有愛滋病,也不能透露嬰兒是在哪個醫院出生的,因為個人隱私不能說太多。」
據百度百科介紹,賀建奎是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實驗室用物理,統計和信息學的交叉技術來研究複雜的生物系統。研究集中於免疫組庫測序,個體化醫療,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
但截止發稿,南科大尚未就此「基因編輯嬰兒」研究作出任何表態。而據科技日報報導,賀建奎的助理對科技日報記者稱:
百度百科 賀建奎 主要成就
除了學者,賀建奎還有另一些與之相關的身份,根據企查查信息,賀建奎名下有多家基因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2年7月4日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山局登記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生物技術開發與基因檢測技術開發、信息諮詢等。
其熱度最高的新聞是去年7月31日由南方科技大學孔雀團隊「賀建奎教授團隊」研發的具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宣告上市。該測序儀被稱為「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且唯一用於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領先』。」
科研人員正在調試瀚海基因GenoCare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儀樣機。
通過基因改造人類現階段是否有必要?誰有資格作出這樣決定?國家法律允許嗎?全球有哪個國家允許嗎?不允許的擔憂是什麼?
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稍微有點常識都不會同意的。究竟是如何通過的倫理審查?怎麼證明他沒有對基因組的其他地方做了改動?通過基因編輯的嬰兒基因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可能對HIV有了免疫力,但是否會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你能想像以後遍地都是基因人的世界嗎?」
根據科學技術部、衛生部關於印發《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的通知,「第六條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遵守以下行為規範:
(一)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
(二)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動物的生殖系統。
(三)不得將人的生殖細胞與其他物種的生殖細胞結合。」
顯然此次試驗已經違法了上述原則。
其次是學者和同行對於其試驗的質疑。通過基因編輯,這兩名嬰兒的CCR5基因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基因且會遺傳,如何保證它是正確的?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對媒體表示:
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對新生兒是不倫理的,一個健康和受教育的好孩子,是不會被HIV感染的;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此外,本次試驗對象是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嬰兒並未編輯成功,也是令人擔憂的另一因素。
第三,從技術上來說,此次試驗並沒有新的貢獻,新聞噱頭大於技術貢獻。近年來被發現用於編輯基因的技術CRISPR-cas9,多用於治療成人的致命疾病。但編輯精子、卵子或胚胎是不同的,這種變化可以繼承。在美國,臨床應用是不被允許的。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認為這一實驗從科學層面具有巨大「」潛在風險,兩個孩子作為試驗品,這些未知風險將會伴隨他們的成長:
從事這一實驗的科研人員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編輯領域專家,項目實施時其測序公司和其背後的商業資本實在鋌而走險。
該項目的實施可預見的會使基因編輯領域的研究受到影響,也會使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受到質疑。該項目的實施者也需要因這一行為而受到抵制,否則將會帶來更多不可預見的負面影響,潘多拉的盒子也許就此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