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心理專家給出了明確答案

2021-02-15 麗麗護膚課堂

人生在世,往往不會孑然一身地度過一生。在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當中,存在著差異巨大的人們,比如親人、朋友、子女等等。在眾多家庭當中,會有很多子女,他們共同成長,一起面對人生。

但是我們知道,人們成年之後,難免要成立自己的家庭,成為獨立的社會組織。在這個時候,很多兄弟姐妹們就會不再聯繫,甚至會反目成仇。

那麼面對這兩個個體都十分重視的社會關係,究竟哪一種更親近一些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從生物進化論視角來看,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一旦形成,就會擁有某種適應的能力。

當人類產生之初,作為個體生活的人類難以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別說取得發展,就連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人們發現,想要取得更好的生活,只能建立一種聯繫,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

社會組織類型一開始都是基於血緣的,無論是親族、胞族還是部落聯盟,都是在親緣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當我們想到家人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血脈相承的感覺,當面對一些共同的問題時,就會有很強的共情感。

除此之外,很多人只有當著家人的面時,才會顯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之中,人們重視家族之間的關係。有俗話就表現了這種觀念,比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及「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都是反映這種社會觀念以及情況的。

然而,在此同時,有很多親人會在這一名分的前提下成為「吸血鬼」,不斷地去吸收某個親人的利益。比如說之前十分流行的網劇《都挺好》,其中的父親蘇大強便是如此。

其中塑造的家庭便是一個十分常見的中國式家庭:家中有多個子女,且脾氣性格、家中地位各不相同。兄妹三人成年後關係便漸漸生疏。

劇中的種種情節都讓觀眾們想到了自己身邊的一些現實情況,就是因為編劇抓住了很多特徵:即使是關係最近的親人,也會因為各種利益而反目。

即使最終劇中的小妹蘇明玉選擇了「皆大歡喜」,但也依然讓大家感覺很沉重。

無論多少人認為這種選擇不合理,但是我們堅信,如果放在現實生活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這種選擇涉及到人類本身的性格,以及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養成的習慣。

人們傾向於去原諒對方的行為,並且將此視為一種尋找自己歸屬感的行為。

人與人之間差異巨大,所以不同的社會關係之間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相處模式。無法使用一種方式就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心理學界當中,存在著一個名為「親密關係」的相關概念,指的是在個體人生的不同階段,最為親近的人。

這種關係是會根據個體年齡的增長、情感豐富、閱歷增加而發生變化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個體剛剛出生,作為嬰兒存在時,關係最為親密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為此時父母幾乎是其全世界。

在頻繁的接觸以後,單純曝光效應決定了雙方的關係會愈發的親近,即使原本關係一般的兩人,也會在頻繁的接觸之中變得愈發的熟悉,最終成為十分友好的關係。

在人的一生當中,身邊的親密關係變遷大致如下: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幼年時候,由於沒有單獨生存的能力,甚至沒有自我意識,所以只能依靠與自己關係最直接、最緊密的父母來成長,並且這一狀況會持續至青春期的時候。

在此之後,個體的獨立意識會在青春期時達到一個頂峰,認為自己已經不再幼稚,從而去結交一些同齡人作為朋友。由於年紀及話題都類似,所以彼此之間能夠形成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認為對方是最重要的。

最終,當我們建立了新的家庭,就會有自己的伴侶,有自己的後代,那麼此時,關係最為親密的人無疑就成了他們。

再回到文章標題,兄弟姐妹這樣的關係是依附於原生家庭而存在的,親密程度可以類比父母,具體而言應該不如與父母關係親密。

等個體到達一定年齡之後,就會建立新的親密關係,這是很好理解的。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到底是夫妻之間親,還是兄弟姐妹之間親?心理學家的答案很一致
    今天我們將討論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和我們親近的是夫妻還是兄弟姐妹?心理學家斯諾克提出了一個相互依賴的模型,它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隨著個人年齡和心智的變化而變化。顯然,配偶和兄弟姐妹都符合這個模型。兄弟姐妹是從童年到成年陪伴我們的人。
  • 從血緣上來講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父母還是兄弟姐妹?答案有點意外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便被賦予了許多身份——兒子、女兒、弟弟、妹妹等,在這些親戚關係中,無論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都是跟我們很親的人。而且,無論是性格還是長相,我們都或多或少有些相似。再加上大家一直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生活習慣也容易受對方的影響,表現出類似的習慣。
  • 究竟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致
    有很多人說,親情是永遠的,因為血脈相連,夫妻關係是較次之。尤其是隨著社會發展,個體意識得到充足發展以後。對於此觀點,很多心理學家持有不同的意見。從生物學上來說,親情是永遠的,我們自母體中一個小小細胞開始,就和兄弟姐妹有了分別,雖然他們是我們除了父母子女外,血緣關係最近的人。
  • 從血緣講,父母、兄弟姐妹、孩子誰是我們最親的人?答案很意外
    老媽一聽,立馬假裝生氣:「真是嫁人之後就忘了娘,到底我跟你親,還是老公和孩子跟你親啊?」這一問,把心直口快的妹妹問懵了,隨口答道「孩子親」,然後她一看老媽要變臉,趕緊補充道:「孩子親,也比不上老媽最親!」有了這機智的求生欲,她這才順利脫險,高高興興拿著一大堆東西回家了。
  • 從血緣的角度,我們和子女比較親?還是和兄弟姐妹親?別不懂裝懂
    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難住了,兄弟姐妹是從小玩到大的關係,而父母跟子女是從小陪到大的關係。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了孩子之後,從血緣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是和子女比較親還是和兄弟姐妹比較親呢?從血緣的角度上,和兄弟姐妹比較親站在血緣的角度上,兄弟姐妹親,是因為他們身上都有著父母各一半的遺傳基因,身體上流的都是父母的血。但在實際生活上,父母跟子女比較親。
  • 父母和兄弟姐妹,從血緣上看誰跟我們更親?答案跟想像中的有差異
    一個大家庭裡,如果只從血緣關係來看,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呢?遺傳學表明,兄弟姐妹可能是我們最親的人一個人的大多數細胞裡有23對染色體,每對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因此我們與父母的遺傳係數為0.5。
  • 同母異父和同父異母,哪種關係比較親?遺傳學給了答案,你認同嗎
    到底是同父異母的孩子比較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孩子感情深?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就衍生出了人們對於這種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並非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關係的看法。到底是同父異母的孩子比較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孩子感情深?對此大家都各執己見:看法一:肯定是同母異父的更親啊,那再怎麼樣還是一個娘胎裡出來的,在同一個子宮待過,那和別人能一樣嗎?
  • 在農村,為啥老父母走後,很多親兄弟姐妹都不親了?專家的話扎心
    其實父母那代人,兄弟姐妹之間五六個很正常,畢竟過去的農村講究著「多子多福」的觀念,這樣老人的養老也會有所保證。那時候的生產力並不是很發達,勞動力依舊是很大的需要,所以孩子多也能夠讓家庭越來越好。但在農村,為啥老父母走後,很多親兄弟姐妹都不親了?專家的話扎心。
  • 孩子為什麼跟媽媽一方親屬更親?答案說到寶媽心坎裡,很實在
    原因是,她當心肝兒疼的小侄子,竟然說她這個姑姑沒有小姨親。小侄子見了她,就客客氣氣,但見了小姨直接就跑上去親親抱抱。我同事就想不明白了,她每次回娘家的次數,可比孩子小姨去的次數多多了,孩子怎麼就跟自己親不起來呢?其實,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自己跟媽媽家的親屬更親,還有很多抱怨過自己的姑姑或叔叔伯伯不親,對自己爸媽不好之類的話。
  • 隔代親,姥姥最親?看進化心理學的勁爆解釋
    雖說每個家庭不一定都是這樣的,但卻真實地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隔代親,姥姥最親。  可是一句順口溜能說明多少問題?別急,我們這兒有正經八百的心理學研究。  可是如果研究者們直接詢問老人最疼愛哪一個孩子,必然難以得到真實的答案,因為老人們都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現出偏心的樣子。可是這顯然難不倒心理學家。  於是21世紀初……  美國盧瑟學院的比紹(D.I.Bishop)等人調查了200多名美國大學生,發現他們跟姥姥的互動最為頻繁,跟爺爺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親密程度上也有類似現象。
  • 貧窮父女:雙馬尾的「黑暗料理」,到底是誰親了強子?
    本文由作者「小苗愛搞笑」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搞笑漫畫不但使人們心情放鬆愉悅,更加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完成許多電影和小說裡無法完成的夢想,同時對於人們的思維空間有很大的擴充,讓人的想像更加豐富,現在來看看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貧窮父女:雙馬尾的「黑暗料理」,到底是誰親了強子?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姨母與舅舅,是自己母親的兄弟姐妹,他們雖然與自己的母親同出一胎也是同姓,但他們的孩子卻跟自己不一樣。通常將表親歸類為母系的親戚,不過姑姑這支父系的親戚也在其中,因為姑姑畢竟也是外嫁的女兒,她的子女也是異姓。表親的「表」,也有「外」的意思,所以古代表親也被稱作是「外戚」。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說的是什麼意思?
    說到「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這句俗語,有不少朋友聽過,還有不少朋友經歷過,這裡說的一代、二代、三代並不是自己、父母、爺爺奶奶這樣的三代,而是另有其他意思,因為一部分朋友看到後,會有錯覺,認為怎麼和父母以及爺爺奶奶不親了呢?
  • 為獲取財產,外甥女和肝癌晚期親舅舅結婚,法院:無效
    梁某某系婁某的母親,梁某平系梁某某的親弟弟,即婁某的親舅舅。梁某平系精準扶貧異地搬遷戶,生前居住在貴州省桐梓縣燎原鎮。2019 年 9 月,梁某平檢查出肝癌晚期,由於沒有直系親屬照顧,婁某就自願來照顧梁某平並與梁某平一起生活。
  • 從血緣關係來說,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是誰?
    那時候我家的經濟狀況在當地還算好點的,不過面對孩子的上學問題,父母還是愁住了,尤其是我們同時就讀高中後。父母說再難也要供我們讀書。他們不僅這樣說,而且的確付出了行動。為了攢錢,父母夜以繼日地忙活著。最親的人是父母,對自己最好的人是父母,自己在血緣最濃的是子女,自己對兒女是最好的,對兒女的愛勝過對父母的愛父母為了我們付出他們所有的愛,他們不吃不喝,一切都是為我們,我們也是不吃不喝一切都是為了子女,子女也是不吃不喝一切都為了子女,就是這樣傳承的,特別是在中國有了兒女忘了父母,有了兒女才知道父母的艱辛。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走親戚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動,小時候最盼望著和長輩一起去走親戚,不僅意味著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而且還能見到好多同齡的兄弟姐妹,可以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親戚關係是很看重的,其中主要分兩種親戚關係:堂親和表親。
  • 兄弟姐妹情,為什麼會死於成年?網友:不能相互理解
    1、親姐妹兄弟,各自安家,關係慢慢疏遠和淡薄,主要原因是彼此的另一半摻和進來了,我相信親兄弟姐妹不會計較誰吃虧了佔便宜了這些事,主要是彼此另一半,計較。2、我老公從小我大姑姐對他就特別好,後來,我們婚後做生意,差點錢,老公說,問大姐借,大姐肯定會給我。後來,打電話給大姐了,可是大姐夫不願意了。後來我說算了。
  • 俗語:姑表親輩輩親,什麼意思?為何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無論姑表親,還是舅表親、姨表親,都是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而這三個看起來親疏遠近都差不多的親戚關係,卻存在著微妙的變化。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父親家的孩子和姑姑家的孩子這層關係就是姑表親。
  • 表兄弟尋刺激交換親姐妹女友
    小時候,又一次數學考了18分,先自己改成了78,然後看著感覺還是有點低就再改成了98。到家了後我爸看了一眼說:"你個瓜娃考了78分以為老子發現不了?滾出去玩去吧",我就繼續屁顛屁顛的去玩了…有次和同學去鬼屋玩,自己走丟了,正當害怕的不能不能的時候,我拿出了手機點開《今天是個好日子》,於是路上扮鬼的工作人員都笑噴了!
  • 專家:月球誕生於暴力大衝撞 系地球"親妹"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月球,源於45億年前的一次碰撞月球是怎麼起源的?科學家給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