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往往不會孑然一身地度過一生。在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當中,存在著差異巨大的人們,比如親人、朋友、子女等等。在眾多家庭當中,會有很多子女,他們共同成長,一起面對人生。
但是我們知道,人們成年之後,難免要成立自己的家庭,成為獨立的社會組織。在這個時候,很多兄弟姐妹們就會不再聯繫,甚至會反目成仇。
那麼面對這兩個個體都十分重視的社會關係,究竟哪一種更親近一些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從生物進化論視角來看,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一旦形成,就會擁有某種適應的能力。
當人類產生之初,作為個體生活的人類難以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別說取得發展,就連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人們發現,想要取得更好的生活,只能建立一種聯繫,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
社會組織類型一開始都是基於血緣的,無論是親族、胞族還是部落聯盟,都是在親緣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當我們想到家人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血脈相承的感覺,當面對一些共同的問題時,就會有很強的共情感。
除此之外,很多人只有當著家人的面時,才會顯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之中,人們重視家族之間的關係。有俗話就表現了這種觀念,比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及「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都是反映這種社會觀念以及情況的。
然而,在此同時,有很多親人會在這一名分的前提下成為「吸血鬼」,不斷地去吸收某個親人的利益。比如說之前十分流行的網劇《都挺好》,其中的父親蘇大強便是如此。
其中塑造的家庭便是一個十分常見的中國式家庭:家中有多個子女,且脾氣性格、家中地位各不相同。兄妹三人成年後關係便漸漸生疏。
劇中的種種情節都讓觀眾們想到了自己身邊的一些現實情況,就是因為編劇抓住了很多特徵:即使是關係最近的親人,也會因為各種利益而反目。
即使最終劇中的小妹蘇明玉選擇了「皆大歡喜」,但也依然讓大家感覺很沉重。
無論多少人認為這種選擇不合理,但是我們堅信,如果放在現實生活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這種選擇涉及到人類本身的性格,以及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養成的習慣。
人們傾向於去原諒對方的行為,並且將此視為一種尋找自己歸屬感的行為。
人與人之間差異巨大,所以不同的社會關係之間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相處模式。無法使用一種方式就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心理學界當中,存在著一個名為「親密關係」的相關概念,指的是在個體人生的不同階段,最為親近的人。
這種關係是會根據個體年齡的增長、情感豐富、閱歷增加而發生變化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個體剛剛出生,作為嬰兒存在時,關係最為親密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為此時父母幾乎是其全世界。
在頻繁的接觸以後,單純曝光效應決定了雙方的關係會愈發的親近,即使原本關係一般的兩人,也會在頻繁的接觸之中變得愈發的熟悉,最終成為十分友好的關係。
在人的一生當中,身邊的親密關係變遷大致如下: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幼年時候,由於沒有單獨生存的能力,甚至沒有自我意識,所以只能依靠與自己關係最直接、最緊密的父母來成長,並且這一狀況會持續至青春期的時候。
在此之後,個體的獨立意識會在青春期時達到一個頂峰,認為自己已經不再幼稚,從而去結交一些同齡人作為朋友。由於年紀及話題都類似,所以彼此之間能夠形成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認為對方是最重要的。
最終,當我們建立了新的家庭,就會有自己的伴侶,有自己的後代,那麼此時,關係最為親密的人無疑就成了他們。
再回到文章標題,兄弟姐妹這樣的關係是依附於原生家庭而存在的,親密程度可以類比父母,具體而言應該不如與父母關係親密。
等個體到達一定年齡之後,就會建立新的親密關係,這是很好理解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