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江濤)5月15日,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內科介入團隊在宋丹教授的帶領下,採用逆嚮導絲技術,成功完成一例冠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手術,挽救了患者生命。目前華中地區能夠開展該項手術的心臟中心屈指可數,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內科宋丹教授帶領其團隊,每年使用該技術成功開通150多例CTO病變,使武漢市甚至華中地區的患者都能夠就近享受到醫學發展帶來的福利。也在後疫情時期,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改善預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提高生存率,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CTO其實是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即冠狀動脈在「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由於「易損斑塊」的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同時血栓發生機化、纖維化和鈣鹽沉積,從而導致冠狀動脈血管腔「完全閉塞」,且持續閉塞的時間大於3個月的病變。
CTO病變的開通成功率體現了一家心臟中心冠脈介入治療水平的高低。對於病人而言,成功開通CTO可以延長生命、改善心臟功能、增加心肌電活動穩定性,減少心律失常事件,而且還可以增加以後可能出現的冠狀動脈閉塞事件耐受性及提高生活質量,越是年輕患者,開通CTO病變獲益越大。
CTO病變約佔需要血運重建治療冠脈病變的30%。由於血管腔完全堵塞,常規正向操作導引鋼絲操作技術常難以順利通過病變,因此,逆嚮導絲技術為治療無法使用正嚮導絲技術或正嚮導絲技術不成功的CTO,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也使許多原本通過正向方法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病變有了被開通的可能。
正嚮導絲無法通過閉塞血管,當存在可視側支血管時,可採用逆嚮導絲技術,使用專用的導引鋼絲和微導管,通過側支血管,逆向通過閉塞血管,達到「鵲橋相會」的目的,提高開通血管的成功率。
相對於正嚮導絲技術,逆嚮導絲技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要求術者非常熟悉正向介入治療的各種技術操作手段,並有足夠的能力預見並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應用逆嚮導絲技術挑戰處理CTO病變,也被形容為「懸崖上的舞蹈」。
河南鄧州的徐先生,一個月突發「心肌梗死」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急診支架手術,手術過程中發現其右冠脈為閉塞病變。但當地醫療技術有限,無法處理此類病變,在與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進行網際網路遠程會診後,決定將患者就近轉運到武漢進行下一步治療。
患者到達亞心醫院後,介入中心主任宋丹教授仔細了解病情,決定帶領團隊另闢蹊徑,採取「逆嚮導絲技術」為患者開通右冠狀動脈閉塞病變。手術開始,宋丹教授在眾多細如髮絲的側枝血管中反覆尋找通路,嘗試通過導絲,成功將逆嚮導絲經側枝血管送入右冠遠段血管腔內。而此時,手術僅僅只成功了一半,由於患者血管病變閉塞時間長,逆嚮導絲想要通過血管閉塞段仍然很困難。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和持久的耐心,在反覆嘗試使用knuckle導絲技術及CART技術後,宋丹教授最終將逆嚮導絲送至右冠脈近端血管腔,實現了心內的「鵲橋相會」,成功在右冠脈植入支架,極大地改善了患者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