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超級工程,北冰洋大壩!

2021-01-19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453-蘇聯北冰洋大壩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冷戰期間的兩極格局下,為了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美蘇雙方都做了一系列偉大、畸形而又瘋狂的計劃。


雖然蘇聯和美國是在地球的兩邊

但其實是也是鄰國

北冰洋並不算寬闊,白令海更是臉貼臉▼


靠近北極圈的蘇聯就曾經幾乎採納這樣一項提議:在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州中間的白令海峽,建一道堤壩來改造北極的生態環境,融化北極的堅冰,讓俄羅斯北方的凍土帶融化成為良田,使北極航線可以終年通航。


白令海向北過了白令海峽就是北冰洋了

低溫和冰凍令其航運價值極低

且這裡左邊是俄羅斯,右邊是美國

要在海峽上建大壩,蘇聯人是怎麼想的?

(底圖來自:NASA)▼


這也是俄族人數百年追尋不凍港漫長歷史中的一朵浪漫的浪花。


15世紀末,剛剛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的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並迅速建立起一個佔據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的斯拉夫人政權,成為了東歐平原的主人。被稱為「雷帝」的伊凡四世加冕,他打破歐洲公國對於領主地位的禁錮,成為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任沙皇。


雖然伊凡四世被冠以「恐怖伊凡」之名

不過其鐵腕手段確實幫助初生的俄國快速崛起

(圖片來自:wikipedia@Ilya Repin)▼


伊凡雷帝執政期間俄羅斯的版圖得到了空前擴張,向東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向南將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吸收進俄羅斯,奠定了今天俄羅斯核心區的基礎。


雖然徵服整個西伯利亞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這一輪擴張已經大大擴張了莫斯科的安全緩衝

從此俄國人的嚴重威脅不再來自於草原世界

而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歐洲世界▼


但彼時已經是陸權國家最後的輝煌時期,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改變了舊有的世界格局,率先開拓殖民地的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關係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要想參與大航海時代,首先你得有大西洋海岸線

光有北冰洋海岸線那是肯定不夠的

俄國連一個正經的暖水港口都搞不出▼


為了趕上大航海時代,在西方列強的殖民狂歡中分一杯羹,1558年伊凡雷帝發動了向西擴張的戰爭,以求得到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戰爭長達24年,但俄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始終沒有進入到波羅的海海岸線100英裡以內。


從伊凡雷帝開始,獲取一個大洋出海口成為了歷任俄國君主孜孜以求的目標。


俄羅斯獲取西面出海口的主要障礙在瑞典

瑞典曾長期雄霸整個北歐

並靠有效的軍事組織影響中歐的國際局勢

(第一次北方戰爭後大致狀況)▼


1721年,彼得大帝通過東歐、北歐諸國的大北方戰爭的勝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港口,並在此建立了新的都城——聖彼得堡,也就是蘇聯時期的列寧格勒。


打敗瑞典使俄國在西面得以大幅擴張

但其極限也僅限于波羅的海南岸

而要真正進入大西洋,還有很多道關卡

(第二次北方戰爭(大北方戰爭)後大致狀況)▼


可惜聖彼得堡港並非終年不凍,而且進入真正的大洋也需要經歷漫長路程,中間經過很多並不友好的國家,俄軍艦仍然無法實現通航自由。


聖彼得堡並非終年不凍,涅瓦河和港口都可能結冰

涅瓦河畔,冰凍阿芙樂爾號

(圖片:shutterstock@tridland)▼


這個問題困擾了俄國人幾百年。時至今日,俄羅斯唯一滿足不封凍條件的港口依然只有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這裡因北大西洋暖流帶來的溫暖海水而勉強不凍,但從這裡出發的船隻也需要打破北冰洋的重重浮冰。


摩爾曼斯克港,可以的!

(圖片:shutterstock@Tsuguliev)▼


時間越逼近現代,俄羅斯因為缺乏良港所帶來的劣勢就越大。現代大宗貨物貿易中水路運輸的成本遠遠低於陸路運輸,沒有優良的海港就相當於缺席了現代國際社會的全球貿易,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蘇聯經濟衰弱的原因之一。


除了海洋問題,寒冷氣候給俄羅斯的陸地利用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如今俄羅斯的170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65%的面積是永久凍土,凍土之上是北極熊和棕熊的家園,只有苔蘚、地衣等苔原植被和少量針葉林覆蓋,既不能作為農業用地利用,也因為極寒的天氣不適合人類的居住。


對熊還行,對人就算了算了

(俄羅斯東北端-楚科奇海-弗蘭格爾島)

(圖片:shutterstock@GTW)▼


從軍事角度來說,這些苦寒之地曾幫助俄羅斯人先後擊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這兩個來自西方的侵略者。但在和平年代嚴寒毫無疑問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障礙,俄羅斯實際有利用價值的土地並不優於中美巴澳等國,耕地面積甚至少於印度。


所以俄國就呈現給人們兩種差別很大的形象

一方面是東歐廣闊的草原帶農業區

一方面是西伯利亞廣闊的苔原與雪原

在這裡定居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好在俄國不缺能源

(圖片:shutterstock@N-sky)▼


(俄羅斯東北端-楚科奇)

(圖片:shutterstock@Andrei Stepanov)▼


在美蘇爭霸時期,雙方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都在競爭中前進,此消彼長,唯獨在經濟層面蘇聯始終沒有望見美國的車尾燈。這樣的背景下蘇聯人對於改善自身的環境,做出了一個驚天計劃。


誓要在這遙遠的太平洋海岸

改天換地!

(俄羅斯-勘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圖片:Ingrid Pakats / Shutterstock)▼


水溫的寒冷與否並不單單取決於緯度,巴黎比哈爾濱更靠北,但巴黎的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哈爾濱往往能達到零下30攝氏度甚至更冷的極寒溫度。


同一緯度範圍內

西歐和北歐城市的溫度和宜居程度

要明顯高於北美和東北亞地區▼


一方面是因為歐洲位於中高緯度大陸西側,被三面海洋包圍,舊有「歐羅巴半島」的稱呼,海洋性氣候特徵明顯。


在西風的影響下,一股被稱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洋流自南向北強勢進入北冰洋,給沿岸帶來明顯的增溫增溼作用,每年向西歐與北歐每公里海岸輸送相當於燃燒60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氣候,並且一直延續到極圈內。


在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下,北歐挪威等國的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出了15℃到2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當然這也讓靠近這一地區的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封凍。


士兵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看著下面船來船往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

(圖片:Sergey_Bogomyako / Shutterstock)▼


北大西洋暖流通過冰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之間的挪威海,進入到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在觸到新地島、北地群島等北冰洋地形後形成環流,大部分由丹麥海峽或者巴芬灣流出。另一部分暖流在進入北極圈後在北冰洋主要海盆中形成環流,直至冷卻,最終形成千島寒流和東格陵蘭寒流。


北極寒流與暖流大致示意

北大西洋與北冰洋的接觸面遠大於北太平洋

相互之間的海水交換和暖流進入也更多▼


相比大西洋和北冰洋中間開闊的海域,太平洋對北冰洋海水的影響相對較小,連接兩洋的白令海峽最窄處只有82公裡,海峽深度也較淺,阻礙了兩洋的水體交流。


由蘇聯的白令海峽大壩計劃,就基於北大西洋暖流和白令海峽的特點。


俄羅斯西伯利亞與美國阿拉斯加之間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剛剛完成一系列運河改造的「五海通航」計劃的蘇聯,嘗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甜頭,又把目光投向了白令海峽。工程師波裡索夫主張,用堤壩堵截白令海峽,使北冰洋成為一個超大號尾閭湖,只有一端連接大西洋,另一端不再與太平洋溝通。


他計劃的第二步,是在這座堤壩上安置一座功率巨大的核動力抽水泵,不分晝夜地將北冰洋的海水排到廣闊的太平洋。由於太平洋水位略低於北冰洋,以及北太平洋的環流存在,因此不會形成海水倒灌的問題。


我們比較下白令海峽和英法之間的多佛爾海峽

就知道這個計劃是多麼的「巨大」

建一座橫跨兩個多佛爾海峽的大壩

上面裝滿了核動力抽水泵...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將北冰洋海水泵到太平洋,相當於人工製造了一支強大的洋流,在太平洋這支洋流也許會併入北太平洋洋流的自循環當中,成為一支加強版的千島寒流。


但在北冰洋海域,這支洋流的出現也足以改變整個北極洋的海水循環。而這,恰恰是蘇聯工程師們喜聞樂見的。


如果可行的話,蘇聯人或許還會用核彈來施工...

(圖片:Niccolo Bertoldi / Shutterstock)▼


海水是相互關聯的,當白令海峽多出了這樣一支洋流,勢必會引起整個北極圈生態產生難以預測的變化。


而這種變化,讓瘋狂的蘇聯工程師做出了這樣的預測:北冰洋因為海水缺失,來自大西洋的暖流就會長驅直入,對北冰洋的海水進行補充。到那時北大西洋暖流所影響的就不止巴倫支海附近區域,而是整個北冰洋。


據計算,這種暖流每年帶來的熱量將比世界全部石油儲量的發熱量還要大兩三倍。


前蘇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其經濟、人口的重心都在歐洲部分,它的歐洲部分雖然擁有五海出口,但是五海之中裏海只是內湖,波羅的海、黑海和亞速海通向大洋的出口又掌握在別人手裡。只有漫長的北冰洋海岸能讓蘇聯包括後來的俄羅斯安心走上出海進入大洋的道路(如果解凍的話)。


蘇聯人確實通過龐大的運河體系

把五個海(裏海是湖)都連起來了

但這更像是五個「內部海」抱團

離真正的海洋強國還是有點遠▼


暖流帶來的熱會融化北極的冰蓋,不僅會讓蘇聯得到理論上的白海出海口附近的永久不凍港,而且會大幅消減北極冰蓋的面積。當北極冰蓋向以北極點為中心的更高緯度地區退卻,那「北極航道」就暴露出來了。


以前都要靠破冰,不如讓他自己化了

雖然對全球是損失,但蘇聯認為自己是贏家。。

(圖片:shutterstock@Koptyaev Igor)▼


北極航道是一條俄羅斯北部海岸線與北冰洋冰蓋之間的狹窄水道,每年只有夏季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可以通航。這條航道一旦開通並常態化運行,那麼從東方到西方的航運時間就將縮短10-15天。


遠看在滑冰,其實是划水

(圖片:shutterstock@Jean Landry)▼


如果該計劃實施並獲得成功了,阿拉斯加70%的土地、加拿大60%的土地和蘇聯47%的土地都會解凍,變得更適合發展工農業,蘇聯的生產潛力會被進一步解放。


如果北方土地完全解凍

蘇聯的遼闊疆域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


從工程量的角度來看,這個計劃未必不可行。上世紀下半葉的蘇聯有能力製造強勁的核動力水泵,白令海峽最窄82公裡,平均不到100米的深度,以蘇聯的工業能力或許可以將其填平。


更何況蘇聯也不需要修建82公裡的堤壩,在海峽中部大小代奧米德島可以作為中繼站,堤壩工程分三段進行,大大降低了建造的難度。


小代奧米德島屬美國,大代奧米德島屬俄國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如果說這當中有什麼不可控因素的話,那或許就是美國的態度。


蘇聯的遠東領域隔白令海峽與美國阿拉斯加相望,如果要建造一座截斷白令海峽的大壩,就需要在另一端與美國領土相接,美國是不是願意配合將是決定行動成敗的關鍵,而單純的工程師們認為,既然工程能給阿拉斯加和美國的好朋友加拿大也帶來好處,美國應該會有興趣。


阿拉斯加的狀況與東西伯利亞類似

不過阿拉斯加州只有人口73萬

對於美國的人口體量來說無足輕重

(圖片:lembi / Shutterstock)▼


但美國人心中顯然毫無波瀾。畢竟,緯度更低且耕地充足的美國並沒有像蘇聯那樣改良土地的急迫需求。阿拉斯加對於美國來說,只不過是一塊遠離本土的海外領土而已,發展與不發展兩可,它若與蘇聯兩敗俱傷,對美國本土的利益才是最大化的。


對於美國來說

阻擋住蘇聯戰車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Andrei Stepanov / Shutterstock)▼


蘇聯要怪,也只能怪當年俄國的祖先們輸掉了克裡米亞戰爭。1867年克裡米亞戰爭的失利讓俄國對守住阿拉斯加失去信心,遂將這片土地轉賣給美國。


這一交易達成的那天,俄羅斯人就永遠失去了在白令海峽上建造任何工程項目的機會。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drei Stepanov



隔著屏幕都感到冷冷冷,天冷當然就要吃肉了,我局準備了5份俄羅斯香腸,6.1中午12:00點讚前5奇數樓送出。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變形崩潰?臺灣多名水利學者為大陸發聲:大壩超級安全
    環球網7月21日報導,今年夏天汛期來臨之後,重慶、湖北、安徽等多地出現水患,臺灣島內綠媒和民進黨趁機大肆炒作三峽大壩"變形"、"潰堤"之類的謠言,結果沒多久,就被島內專家直接打臉。臺專家:三峽大壩"超級安全"前不久,一張三峽大壩的衛星圖片在網上瘋傳,圖中的壩體出現明顯"歪斜",外界紛紛驚呼:三峽大壩"變形"了?個別臺媒與民進黨人為了博專注,也開始對長江流域的洪災誇大報導,傳播三峽大壩"潰堤"的謠言。據聯合新聞網21日報導,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專家謝正倫教授分析指出,那張衛星圖片的解析度有問題,不能當真。
  • 烏東德大壩:精品工程背後的質量故事
    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工程質量監督站常務副站長黎揚佳評價說:「烏東德大壩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大壩。」烏東德大壩就是從一個個質量細節抓起,正是這一項項過程控制最終鑄就精品工程。好鋼用在刀刃上,烏東德大壩堅持同倉選用一種粉煤灰,大壩從腳到頂都是銀灰色,看上去非常漂亮!」談起大壩,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大壩部工程師李果非常自豪。
  • 中國建超級水電站 裝機容量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
    原標題:超級水電站!世界最大綠色能源工程基地要來了!未來,裝機容量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金沙江是中國最大的水電基地,整個流域規劃了20多座水電站。一個正在四川和雲南交界的金沙江下遊河道上建設的超級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它是我國第四座、世界第七座跨入千萬千瓦級行列的超級水電站,建設中更是運用了很多智能「黑科技」,致力於打造世界上最聰明的大壩。超級技術一:低熱水泥混凝土數十年研發,全壩使用烏東德水電站大壩是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底海拔718米,壩頂海拔988米,最大壩高達270米。
  • 想炸毀三峽大壩?別做夢了!
    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這個超級大壩的建成和良好運行代表中國的建設實力領先世界。不過,正是由於三峽大壩的知名度,總是有別有用心的人對三峽大壩進行抹黑,網上還不斷有謠言出現,甚至有境外人員叫囂在與中國發生戰爭時,直接炸毀三峽大壩。
  • 地球史上最瘋狂工程,耗資5500億歐元,在大西洋修建大壩?
    在人類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超級工程,例如國際空間站,德孟工業走廊,國際熱核反應堆,三峽大壩等等都是非常有名氣的。但是很顯然,這些超級工程都是以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是可以帶來利益的。不過你們聽過世界上最瘋狂的工程建築嗎?甚至關係到了數十億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是非常具有建設必要性的。當然,該工程是真實存在的,並非杜撰。
  • 又一超級工程問世!中國「切斷」世界最長河流,美日專家:不可能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等到你音信全無,我就用愛你的心去愛這世間萬物 我國頻頻拿下世界多國的建築工程,更是得到了「基建狂魔」的稱號,老外在對中國建造感到震撼的同時,對於中國人的建造速度,表示是真的看不懂。
  •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巍巍大壩保安瀾
    守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八省區採訪報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巍巍大壩保安瀾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治理黃河的重點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橫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與濟源市的黃河南北兩岸。記者在採訪途中圍繞大壩,來來回迴繞了許多圈,無數次地在兩市之間穿梭。據了解,小浪底的名稱來源於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勘探選址地——洛陽市孟津縣馬屯鄉(現更名為小浪底鎮)小浪底村,故而得名黃河小浪底。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可是,1953年史達林死後,中亞地區的引水工程開始急劇擴大,以至於達到了當地生態無法承受之重。1960年初,蘇聯政府宣布,中亞農業向沙漠進軍。同時,修建了大量的運河和水壩,使得鹹海的兩條主要淡水來源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河水被大量地抽送到沙漠之中,以種植水稻,甜瓜,穀類和棉花。
  • 圖解:鹹海的消亡之謎,前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毀滅鹹海的?
    蘇聯中後期(1954年後)史達林時期的引水灌溉,只是停留在讓中亞農業達到自給自足的原則之上,修建的運河大部分是為了維持原有的綠洲農業生產。可是,1953年史達林死後,中亞地區的引水工程開始急劇擴大,以至於達到了當地生態無法承受之重。
  • 亞斯文大壩的命運究竟是什麼呢?
    站在111米高的大壩上看著世界第一長河在腳下波濤翻滾使1972年的乾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1982年的持續性低水位都化險為夷其實它耗時十年才建成,其間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命途多舛,在埃及總統納賽爾革命後,在1952年開始了新壩的設計,起初美國答應就此貸款2.7億美元,但由於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取消了這項資助,埃及政府因此計劃用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繼續這項工程
  • 北冰洋的摩爾曼斯克港,對俄羅斯來說價值如何?
    不過摩爾曼斯克卻是俄羅斯人的心頭肉,稱之為北冰洋的明珠,俄羅斯的北大門。咱們看地圖,北大西洋位於歐洲西側,有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等大型島嶼,大不列顛島以北,從西至東分別有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陸地部分),再往北就是巴倫支海。摩爾曼斯克,就在北冰洋巴倫支海南岸。俄羅斯佔據摩爾曼斯克,往北可窺整個北冰洋,向西可扼大西洋之頸,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 現代世界7個人類超級工程,中國三個上榜
    在人類文明還沒有達到如今水準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建造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比如金字塔、中國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這些都是人類超級工程
  • 三峽大壩,盛世豐碑,堅固程度可抗核打擊!網友:鑽地彈呢?
    「三峽大壩,當驚世界殊!」三峽大壩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名壩,它的誕生,打破了很多世界紀錄!我們都知道,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最早是由孫中山提出的。當時他想利用三峽大壩實現航運,以及通過水利資源來發電,向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出重重一步。只可惜的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再美妙的設想也是難以實現的幻夢。
  • 三峽大壩變形了?記者採訪證實:三峽大壩「沒毛病」
    央視記者多方採訪證實:三峽大壩「沒毛病」  近期,一則「三峽大壩已變形,潰堤在即」的言論流傳於社交網絡。而從所謂的變形圖片上,可以看到三峽大壩壩體有明顯扭曲。昨天央視財經記者專門採訪了負責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的專家,解答三峽大壩的真實情況。
  • 三峽大壩真的引發了汶川地震嗎?聽聽中科院專家怎麼說
    三峽大壩▼三峽大壩是中國有史以來
  • 繼港珠澳大橋後,中國又將啟動一超級工程,或將造福上億人!
    繼港珠澳大橋後,中國又將啟動一超級工程,或將造福上億人!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能幹大事的國家。就拿此次疫情來說,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平常我們看起來它們的經濟發展很猛,但是遇到了疫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其中像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這樣的豐功偉績,可不是一般的國家能夠模仿出來的。我國之所以發展的這麼快,也和中國強大的基建力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超級工程對於其它國家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對於咱們中國而言,卻是觸手可及的。當年建立港珠澳大橋的時候,國外多名專家驚呼不可能,這是痴人說夢,結果中國9年就把它建好了,三峽大壩也是如此。
  • 三峽大壩一再被黑,島內水力學者受不了了:根本就是謠言...
    一如往年,從島內綠媒、親綠電視節目主持人、所謂的資深媒體人,以及民進黨「立委」等人口中一再傳出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等種種抹黑三峽工程言論。臺媒今日(21日)報導稱,臺灣成功大學水力學者表示,「潰壩」根本就是謠言,從目前獲知的消息,大壩「超級安全」,完全沒有潰壩的問題。
  • 三峽大壩方面證實壩體有輕微「位移」,承認大壩有「彈性」
    據「三峽大壩已經變形,潰堤在即」傳聞之後,三峽集團方面回應稱,三峽樞紐運行以來的檢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的工作狀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還列出了各種數據支持上述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