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最為大眾知曉和喜愛的大文豪,是什麼造就了他無可企及的魅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可愛之處吧~
蘇軾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人見人愛。具體而言,有四大可愛之處。
01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才
第一,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全才與天才。何以見得?
在詩歌領域,蘇軾與弟子黃庭堅並稱 「蘇黃」,被公認為宋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詞的領域,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被公認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與代表作家;在散文的領域,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散文創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人們評價他們的散文風格是:「歐文如潮,蘇文如海」;在書法的領域,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蘇黃米蔡」,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之首;在繪畫領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長畫枯木、怪石、墨竹;在學術思想領域,他是宋代三大學派關學、洛學、蜀學中蜀學的代表人物;此外,蘇軾在史學領域也頗有創見。一個人一生如果有這其中一項成就,也足以驕傲了,蘇軾卻在這許多領域同時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不僅有才華,是個人才,還是個天才,更是個全面的天才,這怎麼能不令人尊敬,怎麼能夠不人見人愛?
天才加全才,這就是蘇軾人見人愛的基礎。蘇軾的這個特點,在八大家當中具有唯一性,在古代眾多的文學藝術家當中,也極為罕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轍、蘇洵、曾鞏、王安石這七個人,在文學以外都有所長,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像蘇軾那樣全面佔有文學藝術的幾乎各個領域,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為我們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數量、質量均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他去世的時候才六十六歲,如果從二十歲算起,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如此之多的作品、精品,真是一個奇蹟。
正因為如此,他的朋友與弟子們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宋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呂本中認為蘇軾:「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童蒙詩訓》)蘇軾的弟子,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於今為天下第一。」(《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跋東坡墨跡》)。
正因為如此,宋神宗雖然不滿蘇軾的反對變法,將他貶往黃州,但還是深深折服於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神宗在宮裡吃飯的時候,如果停下筷子開始看書,宮人都知道,這一定是在看蘇軾的詩文,神宗看著看著會突然感嘆:「奇才,奇才!」一次,神宗與身邊大臣議論古今人物,問蘇軾與哪一位古人比較相似。大臣回答說,與李白比較相似。神宗想了想,說:不對。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沒有蘇軾的學問。我們姑且不評價李白與蘇軾孰高孰低,一個文人能夠得到皇帝這樣的肯定,而且是在他被貶黃州之際得到這樣的肯定,這充分說明蘇軾在北宋文壇的崇高地位。
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在當時的外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蘇軾的好朋友張舜民奉旨出使遼國,在遼國的館驛中,看到牆壁上刻有蘇軾的詩作《老人行》。來到書店裡,也看到有蘇軾的詩集在售賣。張舜民非常感慨,題詩云:「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向大蘇。」(《澠水燕談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看到蘇軾的詩句,看來連外國人也喜歡蘇軾啊!後來蘇轍奉旨出使遼國,遼國大臣們也紛紛打聽蘇軾的情況。蘇轍很有感觸,寫詩給蘇軾說:「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堅瓠集》)來到遼國,人人都在打聽你的消息,你的大名在外,將來想要隱退江湖恐怕就難了。
02
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
蘇軾的第二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士林的領袖,也就是知識分子的領袖。領袖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國家元首、軍隊總司令,這是剛性領袖。精神領袖、士林領袖,這是柔性領袖。一位士林領袖,應該有巨大的聲望,超強的人氣,強烈的凝聚力。
蘇軾在政治上影響力大。他曾在中央與地方長期擔任行政首長,中央如吏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地方如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登州知州、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在北宋朝的黨派鬥爭中,他又是「蜀黨」的領袖。綜合這兩方面來看,他算是一個政治領袖。但這不是蘇軾領袖的主要內涵,在北宋,蘇軾主要是一位傑出的士林領袖,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
他門下有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說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最傑出的有七十二位。蘇軾教授、教導過的弟子肯定很多,但是真正為大家公認的最有水準的還是這四學士與六君子。這個組合,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蘇軾在文學藝術方面聲氣相投,更重要的是四學士、六君子仰慕蘇軾的道德品行、人格修養與立身為政的原則,他們願意凝聚在蘇軾的周圍,成為一個君子的組合、道德的組合、文學的組合。六君子當中,黃庭堅、陳師道擅長詩歌,是北宋詩歌巨匠;秦觀是一代詞宗,並擅長散文;晁補之擅長詩詞;張耒擅長詩歌、散文;李廌擅長散文,他們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士。北宋的文壇與文人群體,因為有了這個組合而光芒四射。四學士與六君子,也成為後代文人嚮往的理想化的文人群體。
在這個組合中,蘇軾士林領袖的作用是明顯的。他對於自己這個領袖的地位,有著高度的自覺。他說:「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與主盟,則其道不墜。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輩出,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付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某也。」(《師友談記》)意思是說:文章事業,要靠一代代人主盟相傳,才不會衰落。當今太平盛世,文人輩出,必須要有所宗主,才能使文章事業興旺發達。昔日歐陽修將文壇盟主的重任交付給我,我不敢不勉力為之。將來文壇盟主的重任還要拜託更年輕的一代,就好像當初歐陽公託付給我一樣。
文壇盟主、士林領袖的職責重大,也很風光,同時也要有盟主的風範,要盡到盟主的責任與義務。
李廌性情豪爽,初到京師遊學,總是科場不利,他很著急,於是穿梭於權貴之門,頻頻投文獻詩,時時遭人輕視,惹人白眼。蘇軾很欣賞李廌的文章才氣,卻不贊成他這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見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作法,便以長者的口吻勸導他說:你天分很高,定有出頭之日,最要緊的是循序漸進,決不可輕浮躁進、做有傷氣節的事情。李廌入京以來見過不少巨公大卿,卻沒有人這樣真誠地關心過他,因此心中十分感激,此後便常常以蘇軾的勸告引以為戒。但他連年科場不順,經濟上十分窘迫。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將赴常州。有位朋友特意給他送來十匹絹、一百兩絲作為安家之費。這天正巧李廌前來拜謁,蘇軾知道他家境貧寒,家中幾位長輩先後病故,均無力安葬,便將朋友的饋贈全部轉送給李廌。
神宗元祐四年四月,蘇軾出守杭州前夕,朝廷賜給他一匹寶馬,蘇軾想到李廌經濟拮据,便想將這匹寶馬轉贈給他。轉念又想,李廌家貧,說不定哪天就會賣馬救急,而此馬是朝廷賞賜的御馬,必須寫張公據給李廌,說明此馬的來源才好。於是便親筆寫了一張「馬券」,措辭婉轉,又不至於傷害到李廌的自尊心:
元祐元年,餘初入玉堂,蒙恩賜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復沾此賜。東南例乘肩輿(即轎子),得一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馬,故以贈之。又恐方叔別獲嘉馬,不免賣此,故為出公據。四年四月十五日,軾書。(《贈李方叔賜馬券》)
這張馬券後來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傳於世。
有趣的是,蘇軾寫完這張馬券半年之後,黃庭堅又給李廌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作用竟然是為李廌公開叫賣這匹馬:
翰林蘇子瞻所得天廄馬,其所從來甚寵,加以妙墨作券,此馬價應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繼,將不能有此馬,御以富貴之家,輒曰非良馬也,故不售。夫天廄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豈可求錫馬盡良也?或又責方叔受翰林公之惠,當乘之往來田間,安用汲汲索錢?此又不識蛘痛者從旁論砭疽爾。甚窮亦難忍哉!使有義士能捐二十萬並券與馬取之,不唯解方叔之倒懸,亦足以豪矣。眾不可。蓋遇人中磊磊者,試以餘書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黃庭堅書贈李方叔。
這其實就是在給李廌賣馬打廣告,蘇軾這個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具有傳奇意味的是,黃庭堅為李廌做的這篇廣告,經過九百多年後,在2007年,出現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這件《書蘇東坡馬券貼後贈李方叔真跡卷》,引首有張大千作水墨仙並讚辭,還有梁啓超、羅振玉、黃賓虹、王國維等名家的題跋及印章,起拍價近千萬。其實給這封信定價太委屈它了,900年前那匹馬都能賣20萬錢,現在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麼真情、珍貴的信箋,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值得流芳百世。它記錄的不僅是一匹馬的故事,還是一段情意、一段傳奇,是蘇門中的眷眷深情與友誼。
03
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蘇軾的第三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什麼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多麼艱難,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爾虞我詐,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總是能夠以熱情的態度、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特別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蘇軾自己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的交朋友,蘇軾回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了、太聰明了,所以也就不可愛了,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出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
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
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很理解他。有段時間,佛印住在潤州(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寺裡探望他,佛印就會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了豬肉,藏好了地方,等蘇軾來。蘇軾來了,可豬肉卻被人偷吃了!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了去,弄得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意思是,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曾邀請陶淵明與他一起修習佛法,並特別準許陶淵明飲酒。現在佛印為招待我而辛辛苦苦燒豬肉。遺憾的是豬肉不知落到誰的嘴裡了,就像蜜蜂辛辛苦苦採成了蜜,卻不知道最後是誰嘗到了甜。雖然有點拿佛印開涮的意思,不過這玩笑卻開得很雅致。
04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可愛的第四點,在於他還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人都有倒黴的時候,倒黴的時候如果就是一副倒黴相,那就很可憐、很可悲了,如果倒黴了還有一副相對輕鬆的心情、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了。
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家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後續發展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歷中幾乎算不得什麼,也不是他人生經歷的轉折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歷。蘇軾則不一樣。他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了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六十二歲,在儋州住了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了。所有貶謫流放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在八大家當中,若論貶謫累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後尚能全身而回,貶謫對創作、人格產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佔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據蘇轍回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確是事實。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的新的蘇軾。我們可以這樣說,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蘇子瞻就變成了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歷了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出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餘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麼是達觀?就是看透了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麼?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了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表面看,的確是增加了死亡的機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裡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會病死在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了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餘地。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只有退一步,才能給自己的生存挪出一塊空間來,才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時表現出的特殊的堅強。
◎本文摘自《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