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2021-01-13 大道知行知行堂

蘇東坡是最為大眾知曉和喜愛的大文豪,是什麼造就了他無可企及的魅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可愛之處吧~

蘇軾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人見人愛。具體而言,有四大可愛之處。

01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才

第一,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全才與天才。何以見得?

在詩歌領域,蘇軾與弟子黃庭堅並稱 「蘇黃」,被公認為宋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詞的領域,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被公認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與代表作家;在散文的領域,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散文創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人們評價他們的散文風格是:「歐文如潮,蘇文如海」;在書法的領域,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蘇黃米蔡」,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之首;在繪畫領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長畫枯木、怪石、墨竹;在學術思想領域,他是宋代三大學派關學、洛學、蜀學中蜀學的代表人物;此外,蘇軾在史學領域也頗有創見。一個人一生如果有這其中一項成就,也足以驕傲了,蘇軾卻在這許多領域同時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不僅有才華,是個人才,還是個天才,更是個全面的天才,這怎麼能不令人尊敬,怎麼能夠不人見人愛?

天才加全才,這就是蘇軾人見人愛的基礎。蘇軾的這個特點,在八大家當中具有唯一性,在古代眾多的文學藝術家當中,也極為罕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轍、蘇洵、曾鞏、王安石這七個人,在文學以外都有所長,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像蘇軾那樣全面佔有文學藝術的幾乎各個領域,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為我們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數量、質量均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他去世的時候才六十六歲,如果從二十歲算起,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如此之多的作品、精品,真是一個奇蹟。

正因為如此,他的朋友與弟子們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宋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呂本中認為蘇軾:「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童蒙詩訓》)蘇軾的弟子,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於今為天下第一。」(《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跋東坡墨跡》)。

正因為如此,宋神宗雖然不滿蘇軾的反對變法,將他貶往黃州,但還是深深折服於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神宗在宮裡吃飯的時候,如果停下筷子開始看書,宮人都知道,這一定是在看蘇軾的詩文,神宗看著看著會突然感嘆:「奇才,奇才!」一次,神宗與身邊大臣議論古今人物,問蘇軾與哪一位古人比較相似。大臣回答說,與李白比較相似。神宗想了想,說:不對。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沒有蘇軾的學問。我們姑且不評價李白與蘇軾孰高孰低,一個文人能夠得到皇帝這樣的肯定,而且是在他被貶黃州之際得到這樣的肯定,這充分說明蘇軾在北宋文壇的崇高地位。

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在當時的外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蘇軾的好朋友張舜民奉旨出使遼國,在遼國的館驛中,看到牆壁上刻有蘇軾的詩作《老人行》。來到書店裡,也看到有蘇軾的詩集在售賣。張舜民非常感慨,題詩云:「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向大蘇。」(《澠水燕談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看到蘇軾的詩句,看來連外國人也喜歡蘇軾啊!後來蘇轍奉旨出使遼國,遼國大臣們也紛紛打聽蘇軾的情況。蘇轍很有感觸,寫詩給蘇軾說:「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堅瓠集》)來到遼國,人人都在打聽你的消息,你的大名在外,將來想要隱退江湖恐怕就難了。

02

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

蘇軾的第二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士林的領袖,也就是知識分子的領袖。領袖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國家元首、軍隊總司令,這是剛性領袖。精神領袖、士林領袖,這是柔性領袖。一位士林領袖,應該有巨大的聲望,超強的人氣,強烈的凝聚力。

蘇軾在政治上影響力大。他曾在中央與地方長期擔任行政首長,中央如吏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地方如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登州知州、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在北宋朝的黨派鬥爭中,他又是「蜀黨」的領袖。綜合這兩方面來看,他算是一個政治領袖。但這不是蘇軾領袖的主要內涵,在北宋,蘇軾主要是一位傑出的士林領袖,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

他門下有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說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最傑出的有七十二位。蘇軾教授、教導過的弟子肯定很多,但是真正為大家公認的最有水準的還是這四學士與六君子。這個組合,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蘇軾在文學藝術方面聲氣相投,更重要的是四學士、六君子仰慕蘇軾的道德品行、人格修養與立身為政的原則,他們願意凝聚在蘇軾的周圍,成為一個君子的組合、道德的組合、文學的組合。六君子當中,黃庭堅、陳師道擅長詩歌,是北宋詩歌巨匠;秦觀是一代詞宗,並擅長散文;晁補之擅長詩詞;張耒擅長詩歌、散文;李廌擅長散文,他們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士。北宋的文壇與文人群體,因為有了這個組合而光芒四射。四學士與六君子,也成為後代文人嚮往的理想化的文人群體。

在這個組合中,蘇軾士林領袖的作用是明顯的。他對於自己這個領袖的地位,有著高度的自覺。他說:「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與主盟,則其道不墜。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輩出,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付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某也。」(《師友談記》)意思是說:文章事業,要靠一代代人主盟相傳,才不會衰落。當今太平盛世,文人輩出,必須要有所宗主,才能使文章事業興旺發達。昔日歐陽修將文壇盟主的重任交付給我,我不敢不勉力為之。將來文壇盟主的重任還要拜託更年輕的一代,就好像當初歐陽公託付給我一樣。

文壇盟主、士林領袖的職責重大,也很風光,同時也要有盟主的風範,要盡到盟主的責任與義務。

李廌性情豪爽,初到京師遊學,總是科場不利,他很著急,於是穿梭於權貴之門,頻頻投文獻詩,時時遭人輕視,惹人白眼。蘇軾很欣賞李廌的文章才氣,卻不贊成他這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見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作法,便以長者的口吻勸導他說:你天分很高,定有出頭之日,最要緊的是循序漸進,決不可輕浮躁進、做有傷氣節的事情。李廌入京以來見過不少巨公大卿,卻沒有人這樣真誠地關心過他,因此心中十分感激,此後便常常以蘇軾的勸告引以為戒。但他連年科場不順,經濟上十分窘迫。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將赴常州。有位朋友特意給他送來十匹絹、一百兩絲作為安家之費。這天正巧李廌前來拜謁,蘇軾知道他家境貧寒,家中幾位長輩先後病故,均無力安葬,便將朋友的饋贈全部轉送給李廌。

神宗元祐四年四月,蘇軾出守杭州前夕,朝廷賜給他一匹寶馬,蘇軾想到李廌經濟拮据,便想將這匹寶馬轉贈給他。轉念又想,李廌家貧,說不定哪天就會賣馬救急,而此馬是朝廷賞賜的御馬,必須寫張公據給李廌,說明此馬的來源才好。於是便親筆寫了一張「馬券」,措辭婉轉,又不至於傷害到李廌的自尊心:

元祐元年,餘初入玉堂,蒙恩賜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復沾此賜。東南例乘肩輿(即轎子),得一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馬,故以贈之。又恐方叔別獲嘉馬,不免賣此,故為出公據。四年四月十五日,軾書。(《贈李方叔賜馬券》)

這張馬券後來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傳於世。

有趣的是,蘇軾寫完這張馬券半年之後,黃庭堅又給李廌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作用竟然是為李廌公開叫賣這匹馬:

翰林蘇子瞻所得天廄馬,其所從來甚寵,加以妙墨作券,此馬價應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繼,將不能有此馬,御以富貴之家,輒曰非良馬也,故不售。夫天廄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豈可求錫馬盡良也?或又責方叔受翰林公之惠,當乘之往來田間,安用汲汲索錢?此又不識蛘痛者從旁論砭疽爾。甚窮亦難忍哉!使有義士能捐二十萬並券與馬取之,不唯解方叔之倒懸,亦足以豪矣。眾不可。蓋遇人中磊磊者,試以餘書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黃庭堅書贈李方叔。

這其實就是在給李廌賣馬打廣告,蘇軾這個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具有傳奇意味的是,黃庭堅為李廌做的這篇廣告,經過九百多年後,在2007年,出現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這件《書蘇東坡馬券貼後贈李方叔真跡卷》,引首有張大千作水墨仙並讚辭,還有梁啓超、羅振玉、黃賓虹、王國維等名家的題跋及印章,起拍價近千萬。其實給這封信定價太委屈它了,900年前那匹馬都能賣20萬錢,現在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麼真情、珍貴的信箋,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值得流芳百世。它記錄的不僅是一匹馬的故事,還是一段情意、一段傳奇,是蘇門中的眷眷深情與友誼。

03

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蘇軾的第三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什麼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多麼艱難,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爾虞我詐,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總是能夠以熱情的態度、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特別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蘇軾自己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的交朋友,蘇軾回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了、太聰明了,所以也就不可愛了,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出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

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

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很理解他。有段時間,佛印住在潤州(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寺裡探望他,佛印就會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了豬肉,藏好了地方,等蘇軾來。蘇軾來了,可豬肉卻被人偷吃了!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了去,弄得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意思是,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曾邀請陶淵明與他一起修習佛法,並特別準許陶淵明飲酒。現在佛印為招待我而辛辛苦苦燒豬肉。遺憾的是豬肉不知落到誰的嘴裡了,就像蜜蜂辛辛苦苦採成了蜜,卻不知道最後是誰嘗到了甜。雖然有點拿佛印開涮的意思,不過這玩笑卻開得很雅致。

04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可愛的第四點,在於他還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人都有倒黴的時候,倒黴的時候如果就是一副倒黴相,那就很可憐、很可悲了,如果倒黴了還有一副相對輕鬆的心情、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了。

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家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後續發展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歷中幾乎算不得什麼,也不是他人生經歷的轉折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歷。蘇軾則不一樣。他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了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六十二歲,在儋州住了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了。所有貶謫流放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在八大家當中,若論貶謫累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後尚能全身而回,貶謫對創作、人格產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佔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據蘇轍回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確是事實。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的新的蘇軾。我們可以這樣說,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蘇子瞻就變成了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歷了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出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餘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麼是達觀?就是看透了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麼?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了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表面看,的確是增加了死亡的機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裡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會病死在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了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餘地。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只有退一步,才能給自己的生存挪出一塊空間來,才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時表現出的特殊的堅強。

◎本文摘自《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到了王安石變法這裡卻變成:不需要任何建議。對於反覆給自己提建議的人,都遭到了撤職或罷官。御史出於職責,聯名上書彈劾王安石,請求罷免他的相位。結果王安石大怒,六個御史都被貶謫到邊遠外縣做酒監了。·時空邊界有限遊戲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每一場比賽舉行的地點、時間都會預先規定好。比賽時間緊張,賽程緊湊,參賽者拼盡全力爭取每個回合都取勝。
  • 吃貨蘇東坡出品:「舌尖上的宋朝」
    東坡答:啥都吃得津津有味文藝的人常常喜歡說:「人間有味是清歡」。蘇東坡這句詩聽起來很超凡脫俗,以至於很多喜歡引用這句話的人就自動忽略這句前面的話。前面在說啥呢?說吃呀。「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宋人喜歡午茶時佐以春盤,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餌稱「春盤」。
  •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笑對苦難,尋找真我,感悟人生大境界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如何尋找到內心的平安?公元1083年,即宋神宗元豐六年,47歲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年了。此時的蘇軾已經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他自號「東坡居士」,每天在田裡耕作,與農夫交友,與大自然成為知己,頗有幾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的風採。這年,他的好朋友王鞏遇赦北歸,順道拜訪蘇東坡。
  • 舌尖上的宋朝:盤點那些與蘇東坡有關的美食
    這首耳熟能詳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但描寫了春光的的美好,更是體現了蘇東坡的能吃、會吃、敢吃。對於這種鮮美但是帶有劇毒的河豚,蘇東坡幾乎是玩命地大快朵頤。宋代孫奕的《示兒編》中曾記載著蘇東坡的這樣一件軼事:蘇東坡謫居常州的時候,愛吃河豚的事已經人人皆知。適逢有個中士大夫特別會烹飪河豚,於是愉快地邀請了蘇東坡來家中品嘗。
  • 蘇東坡:人生,十年一大運
    蘇軾被捲入黨爭,因為心直口快的性格,先後被貶杭州、密州,看過了官場黑暗、人間疾苦,想安邦濟國,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用《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的原話來說,這是蘇軾最沮喪的時期。 在這樣的境遇下,有一天夜裡,他夢見了去世十年的妻子。在夢裡,他已回到故鄉,妻子正對鏡梳妝。離家多時,兩人忽而相見,卻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 蘇東坡「記睡詩」:顯「樂天派」本色
    林語堂撰《蘇東坡傳》,開篇原序給蘇東坡戴了19頂桂冠,第一頂就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語中的,蘇東坡當之無愧。讀東坡詩詞,不難發現:「醉東坡」耽酒,「夢東坡」貪睡,無一不顯「樂天派」本色。  東坡現存記睡詩,《春夜》知者較多:「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 儋州,蘇東坡念念不忘的地方,究竟有什麼魅力?
    這是蘇東坡離開儋州時表達不舍之情的詩句。這位當時已經六十二歲的老人,為何會對這片蠻荒之地如此留戀?來這座寶藏小城一探究竟。 蘇軾謫居儋州三年有餘,教化民眾,使向學之風日漸興盛。海內名士慕名而來,儋州也成為了全島的文化中心。
  • 蘇東坡,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傳》說明了這些道理
    著名作家林語堂是這樣評價蘇東坡的:「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 蘇東坡——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提到蘇東坡,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那道讓人垂涎三尺的名菜——東坡肉。這道逢年過節招待親朋的經典菜餚,不僅飽含著人們對於親朋來訪的喜悅,也在無形之中表達了人們對蘇軾的尊敬。
  • 解讀蘇東坡的赤壁賦情懷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唐宋八大家之一。
  • 蘇東坡: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寄情於山水喜歡烹飪———  蘇東坡的人格當中含有大量的達觀品質和辯證思想。  蘇東坡的詞句中這樣寫到: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可見,其具有一顆非同尋常的平常心, 他可以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棄, 不因生活顛簸就怨天尤人。蘇東坡將生活的起落當作人生的教科書,把宦海的沉浮看成作業與考試來完成。
  • 蘇東坡58歲的字,乃日本國寶,專家:看了這字,就不想看別的字了
    第三位則非蘇東坡莫屬,作為「宋四家」之一的蘇東坡其極具書卷氣的書法,成為了後人仰望的對象,800年來,無人能夠從文人書法的領域超越他!這一年他被貶到了嶺南的不毛之地,在窮山惡水之中,他依舊不改其客觀心態,在詩文與書法上更有許多新作問世。
  • 河豚有毒卻風靡日本,蘇東坡拼死都要吃,肚皮入口滑溜溜
    河豚的毒液集中在卵巢、肝、眼睛,血液還有少許,也不知第一個完整分離出來的廚子是誰;古代人吃起來難逃心驚膽戰的時候,關於河豚的段子不少,最出名的是蘇東坡,謫居揚州的時候,遇到河豚就埋頭大吃,終於嘴巴停下來大嘆一聲:也值得!蘇東坡這句話簡直是對河豚最大的褒獎,為了吃它死都值得。難怪河豚既有「海中絕命毒師」的稱號,又被叫做「天下第一鮮」了。
  •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的幾則逸聞趣事
    辦公時間,大家都忙著閱卷,蘇東坡則不停地在各屋裡轉,閒談笑謔,簡直叫人無法做事。到了夜晚,他才自己做事,看試卷,評等級,迅速之至。一次,他厭惡某人之作,就直言:「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二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宰相呂大防。呂極胖,蘇東坡到時,他正在午睡。蘇東坡等了很久,非常煩惱。
  • 蘇東坡敢於嘗試新食物:老鼠、蝙蝠、蛤蟆都嘗過
    圖片說明:蘇東坡單單用「美食家」來形容蘇東坡,那還是小看了他。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意思是美食家都要去吃別人做的,自己做,不成。而好吃的人則不同,會吃但是不會做,或者不願意做,那不是標準的好吃,要說起詩人裡的「好吃佬」,那非蘇東坡莫屬了。
  • 世人都愛蘇東坡,而我只想成為被他rua的……
    歷經浮沉,仍有處窮之樂揮灑文字,詩藏悟世理趣這是一段無法逾越的人生他抵達了文化的極限可能窮盡了人間的世情百態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才智,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以及《風雅宋》作者、宋史研究者吳鉤等,共同參與的深圳衛視原創文博推理秀電視節目《詩意中國》第三季,將於12月11日起每周五晚9:10播出,一起走進備受推崇的千年人物——蘇東坡。
  • 蘇東坡的執筆姿勢,為什麼在宋代飽受批評?
    蘇東坡反對執筆過緊,他說「書不在於筆牢……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蘇東坡認為執筆應遵循「虛而寬」的原則,要求執筆靈活寬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不能執得太實太死,以免妨礙筆在紙上運動。他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間丹桂飄香,月中桂樹更令人神往
    這棵月中桂樹因功能特異,到了唐代被傳說稱為「月中騫樹」,《雲笈七籤》云:「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後來更神奇的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這些記載反映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所以後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輪」等。
  • 蘇軾密州時期「超然物外」的書法藝術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菜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能夠隨時適應不同的外界環境,能自然地找出隱藏其中的快樂。這種控制無窮欲望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超然物外」。《超然臺記》拓片(局部)蘇軾在密州時期的書法作品不多,首推的就是《超然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