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論壇以「科學教育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題,從科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應用與實踐以及新工科建設出發,交流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案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
佩信集團與中國APOA達成航空人才培養戰略合作
此項合作的籤署,標誌著國內航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與人才服務的平臺聯合體已現雛形。該合作將為相關專業落地搭建綜合性研發與保障平臺,對推進航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和無人機技能型人才培養與人才服務質量的提高,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
成都高新區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加快培育科技創新型人才
產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越來越大的人才需求。此次建設的產業人才實訓基地將充分利用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優勢、培養優勢、校友優勢等,通過連結學校及企業資源,不斷培育輸出全面覆蓋電子信息、新經濟領域的中高端科技創新型人才,帶動區內就業並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本書基於人才學、教育學、創新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從人才創新的基本含義、時代特徵、目標取向、方法簡論、實踐路徑和創新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創新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
-
高質量實施人才強教戰略 浙江省高校人才數量質量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推進高教強省中心任務,大力實施人才興教、人才強校戰略,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相繼出臺人才新政雙「25條」等政策文件。當前,我省正處於人才新政紅利釋放期和人才流動窗口期,各高校精準攬才新招不斷。浙江大學試行與國際接軌的教師長聘制、試點人才引進綠色通道,並打通校內外人才計劃。僅今年,就有目前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孫斌勇入職該校數學高等研究院。
-
全國人大代表樊麗明: 把人才和科技融合在創新的山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目前,山東正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山東大學將「服務山東」作為指導學校未來發展的六大戰略之一予以重視、推進。
-
深大黃惠教授入選2019年「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南粵百傑」
日前,我院特聘教授黃惠入選2019年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2019年「廣東特支計劃」傑出人才 (即廣東省百名南粵傑出人才培養工程,簡稱「南粵百傑」)。 據悉,2019年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議、現場答辯等環節共確定19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圖文直播] - 中華人民...
「十三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覽要聞|《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方案》解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諮詢會上,歐陽曉平、廖湘科、張希、袁亞湘、田紅旗、聶建國、鍾志華、張平文、桂衛華、丁烈雲、羅安、唐本忠等「兩院」院士,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基礎研究、大數據產業發展、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高等教育發展、創新資源配置等主題積極建言獻策,並就編制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意見建議。
-
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工學院攜手邑炫科技共同打造創新型應用人才
合作方案的籤訂,架起了一座高校與企業協力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橋梁。邑炫科技將通過授課、沙龍、社會實踐等方式,與學校一起引導學生創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降低學生創業的風險性及盲目性,把高校學生的創新思維轉化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並投入市場,為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
胡宏林研究員入選2017 年度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近期,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名單,我院胡宏林研究員成功入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高研院第二位入選該計劃的科學家。
-
前任上海交大校長親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究竟有多難?
日前,教育部印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名單,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共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基礎醫學六個基地入選。這個成立於2009年的特殊學院最初定位就是創新拔尖型人才培養實驗特區,創始院長是時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之所以會有如此安排,是因為即便在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使命的實驗特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也遠非一帆風順。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科技創新成為了大國博弈和國際格局重構的主戰場,要保持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把這一風險挑戰轉化為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內發展大勢要求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黨中央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
「以才為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要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可謂為人才匯聚、培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
科技人才如何「引」和「留」 上海的青年科學家們有話說
東方網記者解敏1月7日報導:上海如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科學家?與國際一流科學中心、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進方面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技術前沿探索帶來的源頭創新是科技強國戰略所需要的,尤其在現今西方對華科技「小院高牆」戰略的形勢下,更應當兼顧本地成長起來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青年科學家,思考如何穩定和支持這些人才和團隊。 復旦大學的李偉2008年來上海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加拿大、韓國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最終又回到復旦工作。在他看來,上海最具吸引力的特質是開放、創新、包容。
-
Qcamp「她•未來」科技夏令營,培養創新 「她力量」
今年,在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Qualcomm基金會首次將Qcamp「她·未來」科技夏令營引入中國,並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學技術傳播研究中心的大力協助。首屆Qcamp「她·未來」科技夏令營吸引了40名來自貴州、雲南、青海、甘肅和河南的12到15歲的中學女生。
-
日媒:日本將大力培養「量子人才」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研究機構和大學開始下大力氣培養肩負未來的「量子人才」,目的是增加他們獲取新知的機會,從根本上提高研發能力。日本已經在該領域被美中遠遠甩在身後,為了實現逆襲,日本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5日報導,信息通信研究機構理事長德田英幸在談到10月啟動的量子人才培養項目時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出自己的『量子原住民』,這至少需要連續不斷地努力十年。」
-
肩負起工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
為推進「十四五」時期科技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專門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勉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大力推進戰略諮詢成果應用和落地,推動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統籌科技力量。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科學技術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的創新往往在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技術創新往往需要多學科的融合。因此,跨學科的協作和結合是當代科技創新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