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湖泊泥斑上浮原因和生物治理

2021-01-16 調水人說水生態環境

泥斑上浮是一種常見現象,表現為河底湖底底泥表層成片成片撕裂並上浮在水面集聚成大片黑色漂浮物,嚴重影響景觀效果。

泥斑上浮原因:

汙染河道有機物等過多負荷重,導致水體大量耗氧,水體中下層溶解氧嚴重缺氧,底泥和水流界面處於厭氧環境,厭氧微生物發生反應,產生氨氣、硫化氫和甲烷等氣體,附著在底泥表層中,氣體氣泡密度小,隨著產生的量較多時,在浮力作用下將底泥表層物質撕裂,隨氣泡起上浮,在上浮過程中氣泡由於氣壓作用破裂,最終在水面形成了一塊一塊的灰黑泥斑,泥斑上浮的根源在於底泥內部產生了氣泡,大墾氣泡越積越多,在氣泡浮力作用下,最終將表層底泥撕裂開來,並上浮到水面形成泥斑。

泥斑的生物治理辦法:

本技術針對氣泡形成的機理,採取針對性的特殊措施,阻止氣泡的發生,從而能從根本上治理泥斑上浮的現象。

調水人引進法國巴斯德微生物研究院菌種,並與國內各大微生物研究機構合作,致力於環境微生物馴化,復壯、核酶和耦合技術的研究,現已自主研發了幾十種高效、耐藥、耐低溫和抗重金屬等單一或復配的微生物菌劑,擁有國內最完善的環保菌種庫,根據不同類型的汙染水質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微生物通過獨特的納米微囊技術將單細胞個體包埋,最大限度保持菌種的活性及穩定性。

調水人提倡通過自然的力量、萬物相生相剋的原理治理環境汙染問題,推崇「中、西醫結合治汙」模式,對每一個受汙染的「患者」進行望、聞、問、切的診斷,做出基本的判斷,結合「西醫」先進的檢測技術,對「患者」採樣檢測,更加明確「病因」,指導菌種庫篩選菌種,復配臨床「藥方」,對症下藥,提高環境汙染治理的準確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公司團隊在多年的科研及實際應用中總結出了汙水治理的三大平衡體系即pH平衡、藻相平衡、菌相平衡。從根本上控制了水質的惡化,穩定水體環境的生態循環系統,提高水體的自淨功能等問題。

第一階段用底泥改良劑投放底部以耗氧和厭氧相給合的方式,並配合人工爆氣給氧,改善底部微生物的分布,在水體內部構建強大的微生態淨化系統,將水體自淨能力提升數百倍,修復並重建水生態系統,真正能自然的力量實現水質淨化。

江西調水人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對治理和恢復嚴重受損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點對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的策略進行研究,為城市汙染河道汙染治理提供參考。
  • 川儀環境公司創新實施生物轉盤於河道治理應用
    近二十年的持續創新、專業專注,在水環境治理、生態保障、美麗鄉村建設等水汙染防治領域,業績顯著。川儀環境科技公司以積極參與梁灘河治理工程為切入口,加快水汙染防治,把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一項政治責任,積極拓展優質新型產業領域。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在這樣的條件下,大理州從面源汙染的源頭抓起,全面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狠抓落實並取得成效,洱海成為全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特別是面源汙染治理成效顯著,對於全國的面源汙染防治和湖泊的治理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洱海面源汙染治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全面開展村落汙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 滇池水質好轉為Ⅴ類
    ,保護治理好九大高原湖泊,對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雲南省水利廳廳長、省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劉剛表示,通過治理,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重點汙染湖泊水質得到有效改善。
  • 城市黑臭河道快速處理技術研究
    (2)底泥疏浚被汙染河流河床、湖泊毒害有機物不斷積累,有外界影響時,底泥大量溶出汙染有機物,河流水質被嚴重汙染。研究表明,底泥的有效治理直接影響河道治理效果,底泥疏浚通過人工機械的方法對底泥負荷較大、汙染嚴重的河段、湖泊進行清淤,快速轉移大量營養鹽、難降解有害化學品及細菌的表層沉積物,水體自淨能力逐漸恢復。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透視—新聞—科學網
    陽宗海屬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這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是世界級的難題,而砷汙染的成功治理,為飽受汙染之苦的九大高原湖泊帶來了曙光。   對滇池、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等重度汙染湖泊,則通過全面控源截汙、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及建設、汙染底泥清淤等強化綜合治汙措施,目前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主要汙染指標明顯改善。其中滇池水質改善最為明顯。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近幾十年來區域內湖泊生態環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尤其是受人類活動幹擾強烈的一些大型湖泊和中小型城市湖泊退化尤為嚴重。這些退化湖泊的共同特點是生物群落結構趨於簡單化,生態系統完整性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退化。湖泊退化問題已威脅到流域甚至區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 活性汙泥上浮的原因及控制思路!
    活性汙泥上浮的原因及控制思路!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目前,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城市汙水處理廠採用活性汙泥法處理工藝。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活性汙泥中的微生物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使活性汙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飄走,不僅增加了出水中的懸浮固體量,而且會大大降低生物反應系統中活性汙泥的活性和數量。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2019年出臺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保護優先、嚴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統整治」的治理思路,從過去單純的治汙截汙轉變到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重塑九大高原湖泊生態體系。
  • 案例分享 | 靈璧縣嶽洪河黑臭水體生物修復
    在非雨季的枯水期內,河水散發刺鼻的異味,沿河生活的幾萬民眾時常呼籲政府加強對汙染企業的治理和督查。靈璧縣政府對於民眾的呼籲格外重視,組織人員對嶽洪河進行現場勘查後,決定儘快治理還靈璧縣人民一條清澈的嶽洪河。
  • 河道生態修復國際案例和對策建議
    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是,發達國家當時提出並且實踐了一種理念,叫作擬自然。二十世紀初,歐盟、美國、日韓等國家正是在擬自然理念指導下,經歷了將硬化河道改為擬自然河流的過程,實現了河道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統一。國際上的這些成功實踐,為我國破解治理水患之困提供了重要參考。
  • 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
    我國的中小河道數量較多,治理工作的進行,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探討,最大限度的促使治理工作的進行,按照科學的思路來轉變規避同類問題的反覆出現。與此同時,對於清淤及淤泥處理的應用,要保持高度的理性,避免造成單一技術所產生的各類不足。文章就此展開討論,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 ...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保障湖泊生態健康的提案
    致公黨中央建議編制科學、合理的出入湖河道汙染物量的監測方案   致公黨中央  關於加強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保障湖泊生態健康的提案  內 容:  湖泊是地表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維繫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多種功能
  • 治理2.3公裡河道花了1880萬元 可惜還是有點髒
    原標題:治理2.3公裡河道花了1880萬元 可惜還是有點髒 在整治河段的上遊,河裡淤積了大量淤泥和垃圾 見習記者 黃攀/攝  日前,有網友向溫州都市報微博反映,蒼南縣靈溪鎮新區繼造出14萬元的天價公交站後又現天價河道治理費,一段2.3公裡的河道花費了
  • 武漢湖泊接連發生藍藻水華暴發及死魚事件
    儘管近年來武漢投入巨資對湖泊實施截汙治理,然而藍藻、死魚依然頻頻發生。「湖泊之痛」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讓湖泊重煥光彩,依然任重道遠。藍藻水華頻暴發年年翻塘成頑疾7月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輝博士來到我國最大城中湖東湖的子湖水果湖,發現湖面上浮著一層綠油漆狀藻類,並不時散發出一股腥臭味,待取樣研究後發現,漂浮物正是藍藻水華。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水環境治理面臨哪些挑戰
    除此之外,一些新型汙染物也給我國水環境治理帶來挑戰,如抗生素汙染、病原微生物汙染、有機物複合汙染等等。對此,又該如何預防和控制它的潛在風險?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和複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老百姓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要清除幾十年形成的汙染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各級地方政府在治汙的同時,還要面對高強度的排汙養殖。
  • 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以Conley 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需要靠兩條腿走路,氮磷同時控制更有效果。他們認為很多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後,水體磷在底泥和水相之間快速循環,同時很多湖泊藻類往往以非固氮藍藻為優勢,同時控制氮磷可以顯著降低藻類生物量,只控磷的策略不僅無法在一些富營養化湖泊中發揮作用,還會導致大量的氮進入海灣和海洋。
  • 通遼市174條河流和60個湖泊實行河長制湖長制
    通遼市174條河流和60個湖泊實行河長制湖長制 發布日期:2018-11-05 08:36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