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上癮,可能只是迴避痛苦

2021-01-19 騰訊網

汽油是一種高度易燃品,但沒有氧氣和熱量,它也不會燃燒。止痛劑、遊戲和社交軟體都具有潛在致癮性,但沒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它們也並不會致人上癮。同樣地,每個人的個人傾向也不一定就會決定自身的命運。

只有當以下3種因素共同作用時,才會出現上癮現象:

能夠撫慰不適的產品

沒了這種產品就無法排解的個體

個體沒法自行妥善應對的痛苦源頭

上癮並不僅僅是精神遭控制,它是3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要拿走其中的任何一種,任何產品都不可能致人上癮。然而,當這3個條件都滿足時,「癮」就會像點燃了的汽油一樣,熊熊燃燒。

NIRANDFAR.COM

「上癮」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只有當我們確實指的是其背後含義的時候,才能拿出來用,因為上癮實際上是一種病理學現象。然而,如今許多人用這個詞只是為了推卸自己過度使用這種或那種東西的責任。於是,所有東西都有了「致癮性」。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會說,他們、或他們的孩子對數碼設備「上癮」了。然而,把責任全推給智慧型手機,認為就是這些玩意讓我們「上癮」,卻不採取任何改變自身行為的措施,只會讓對這類產品的不健康使用合理化並一直持續下去。認為產品「劫持」了我們的思想,不會鼓勵我們採取行動,只會讓我們患上習得性無助。

不過,如果出現了真正的上癮現象且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只能任其造成破壞,那就必須嚴肅對待了。真正的上癮現象究竟是什麼?在這片文章中,我們會分3個部分討論以下主題:

1.事物本身不會讓你上癮(也即產品部分)

產品並不是問題的根源

任何可以撫慰不適的東西都具有潛在致癮性

2.無力排解不適如何導致上癮(也即個人部分)

誰會上癮

對慣性的迷戀

3.上癮和感覺良好無關,和感覺糟糕有關(也即痛苦來源部分)

逃避痛苦

上癮的對立面並不總是禁慾

總結:上癮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我們又該怎麼避免上癮?

事物本身不會讓你上癮

人類對惡意精神控制的恐懼,要比有據可查的歷史更為悠久。古人類頭骨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鑽孔證據。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在腦袋上打洞,就是為了釋放頭顱中的惡魔。旨在解脫「被附身者」的各類驅魔形式,在幾乎全部主流宗教中都有一席之地。

自19世紀末以來,斯文加利式的驚悚催眠誘導故事就一直能挑動讀者(後來是電影愛好者)的神經。如今,這種恐懼又衍生出了一個完整的娛樂主題:殭屍。按照2011年一項估測的說法,以殭屍為主題的娛樂形式每年的產值遠超50億美元。從某種意義上說,殭屍死了比活著更值錢。

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 1609– 1676)與他的開顱工具。 wikipedia

殭屍故事的模式大同小異。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精神病毒感染了受害者大腦,進而讓他們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舉動。雖然殭屍故事基本只是低俗小說,但我們無法擺脫的精神控制夢魘確有值得探討的地方。這種恐懼的源頭,也許是一種對病原體與生俱來的厭惡,恐懼它們感染身體並引起疾病?也許是一種領悟,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有時自己也無法完全理解?又或許是人們舉動怪異的真實案例?甚至,也許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殭屍?

那就讓我們看看四周吧。公共運輸上,人們眼神空洞地盯著手機屏幕。家人們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無意識地咀嚼食物。此外,同事們在開會的時候,總有人衝動地檢查電子郵件。我們使用數碼設備時的樣子肯定和殭屍沒啥區別。

如今,我們有一個新詞可以描述對精神控制的這種恐懼,那就是:上癮。上癮就是殭屍精神病毒轉世。這個詞濃縮了這樣一種恐懼:惡魔之力入侵我們的頭腦,讓我們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事。在殭屍故事中,這種恐懼的源頭一般是巫毒法術或是創造這種病毒的實驗。不過,在真實世界中,人們這種殭屍狀凝視的源頭又是什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上癮,這種現象是否可以人為製造出來?

有這麼一種說法:「只有兩種產業可以稱他們的顧客為『用戶』,一是毒品,二是軟體。」和毒販子一樣,軟體公司也有巨大的營利動機。他們用技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希望我們一直使用他們的產品。通過刺激我們不斷查看、點擊、滾動達成製造上癮的目的,似乎有利於他們的營利目標。

Dribbble

有些評論家認為,技術正在用我們無法控制的方式操縱我們,就像毒品一樣。像《不可抗拒:致癮技術的崛起》(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上癮經濟》(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劫持思維:商業公司接管我們身體和大腦背後的科學》(The Hack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The Science Behind the Corporate Takeover of Our Bodies and Brains)這樣的作品向讀者們警示了技術具有的精神控制屬性。一篇題為「技術如何劫持我們思維」(How Technology is Hijacking Your Mind )的文章列舉了線上產品讓我們上癮的方式,讀完後,你會覺得這些產品和毒品沒什麼兩樣。(諷刺的是,這篇文章本身也會像病毒一樣傳播。)

如果上癮是一種類似於病毒的疾病,而且這些公司在傳播致癮產品的過程中讓我們得病,那麼它們就應該受到管制,或是直接封停。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正如H.L. 門肯(H.L.Mencken)所寫的那樣:「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看似簡潔、可行,但最後必然走向錯誤。

起初,我想嘗試相信,那種精神病毒式的敘事方式就是讓我們上癮和分心的源頭。我的第一感是,這些線上產品遵循和殭屍故事一樣的邏輯,因此,我需要在某些秘密實驗室中尋找問題的根源。臉書、谷歌等矽谷巨頭組成的園區守衛嚴密,這看起來似乎符合殭屍故事的原型。於是,我可以認為,類似它們這樣的大公司肯定就是導致我們上癮和分心的源頭。

遺憾的是,我對上癮背後的科學了解越多,我就越難相信這種漫畫書裡的情節。事實證明,毒品致癮的機制是解釋技術致癮的最佳方式——但原因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產品並不是問題的根源

上癮並不只是被濫用的產品。 NIRANDFAR.COM

如果毒品吸上一口就足以讓人上癮,那麼我們就應該認為,至少大多數人(就算不是全部)都會對毒品上癮。就拿海洛因來說,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毒品是地球上致癮性最強的物質。和常識相反,你可能會驚訝地得知許多吸食海洛因的人其實從沒有對這種毒品上癮。約翰·哈裡(Johann Hari)在《赫芬頓郵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如果你今天不幸被車撞斷了髖骨,醫生很可能給你開二乙醯嗎啡——這是海洛因的學名。在你附近的醫院裡,每家都有很多病人因為需要緩解疼痛而長期使用海洛因。而且,醫生給你開的海洛因比街頭癮君子從罪犯那兒買來的純度更高、效力更強,因為製毒的人往裡面摻了雜質。因此,如果原來的上癮理論正確——是毒品導致了上癮,它們讓你的身體產生了依賴性——那麼癮君子的數量應該比實際情況多得多。很多人在離開醫院後就應該在街頭找那些毒販滿足自己的毒癮。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奇怪,這種情況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

同樣的東西,使用了同樣的時間,街頭癮君子上癮了,但醫院裡的病人不受影響。如果你還相信——就像我以前相信的那樣——上癮是由化學藥物引起的,那絕對說不通。

(www.huffpost.com/entry/the-real-cause-of-addicti_b_6506936)

「大概有70%左右的人會在一生中使用阿片類藥物,」《堅不可摧的大腦:認識上癮現象的一種革命性新方式》(Unbroken Brain: A Revolutionary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ddiction)一書作者瑪雅·斯扎拉維茨(Maia Szalavitz)寫道:「但在美國,對這種藥物上癮的人只有250萬左右,也就是整個成年人口的1%左右。」

絕大多數使用過海洛因的人從沒有對此上癮。實際上,大多數用過這種藥物的人都不喜歡它。20世紀50年代,前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新聞節目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曾為了一則新聞注射海洛因,這件事廣為人知。然而,這位主持人在注射了海洛因後,直言這種毒品只是讓他感到「頭疼得像到了地獄一樣」。拉瑟的這種反應並不是個例。

2012年,一項針對健康志願者的研究發現,大概有15%使用了阿片類藥物的被試報告稱極度反感這種藥物。50%被試的報告結果呈中性,也即既不強烈喜歡,也不強烈反感。這項研究中,只有30%的被試覺得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感覺很愉悅。不過,在這些人中,也只有一半稱自己想要再體驗一次。對於這種全世界致癮性最強的物質來說, 這個表現算得上糟糕透頂了。

(pubs.asahq.org/anesthesiology/article/117/1/22/11281/Aversive-and-Reinforcing-Opioid-EffectsA)

任何可以撫慰不適的東西都具有潛在致癮性

對於那些早就被毒品控制精神能力洗腦了的人來說,看到這些數字可能很是驚訝。不過,我們其實全都使用過別人覺得具有致癮性的物質,也都做過別人覺得具有致癮性的事。很多人都用大麻做過實驗,但只有9%產生了依賴性。絕大多數喜歡喝酒的人也沒有變成酒鬼。賭博也不一定會讓你產生毒癮,做愛也不會讓你產生性癮。我們對數碼設備的使用也是一個道理。

(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4/09/is-marijuana-more-addictive-than-alcohol/380183/)

相較之下,許多完全溫和的事物反倒是能讓一些人上癮。2010年,有線電視頻道TLC開播了一檔被《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評價為「最噁心電視真人秀」的節目。這檔叫作《我的怪癖》(My Strange Addiction)的節目向觀眾展示了那些有怪癖的人的生活。第一集記錄了凱莎(Kesha)生活中的幾天。雖然凱莎很努力地想要擺脫自己的怪癖,但她發現自己總是控制不住地想要吃廁紙,每天大概要吃掉半卷。在另一集中,一位名叫莫林(Maureen)的女士展示了她購買並使用化妝品的衝動,並且總是不停地塗抹這些東西。還有一集,我們看到了一位叫做特蕾莎(Theresa)的女士無時無刻不想從她隨身攜帶的杯子中嗅聞裡面裝著的汽油,實在是上癮。

(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tv-movies/strange-addiction-delivers-big-grosses-article-1.1279987)

當聽到「上癮」這個詞時,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毒品。然而,這檔真人秀節目中的幾乎所有強迫症行為都只涉及日常事務。不過,節目中的主人公們養成的那種控制不住的破壞性衝動,那種上癮的感覺,絲毫不亞於重度癮君子。我在觀看《我的怪癖》時,注意到了節目中的人物過得有多痛苦。同樣地,癮君子(不單是對毒品上癮的人)們也因為他們承受的痛苦而臭名昭著。這就與那種想法產生了矛盾:毒品之所以致人成癮,是因為他們能讓人感覺良好。

Imgur

技術批評者如今也秉持同樣的錯誤想法。他們聲稱,電子遊戲、智慧型手機應用以及社交媒體給我們提供了難以抗拒的快樂,從而讓我們深陷其中。然而,如果人們上癮是因為能從中找到快樂,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癮君子似乎完全沒有體驗到快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希望自己停止使用那些他們以為能從中收穫快樂的東西?

可以確定的是,的確有一些人會對像化妝品和廁紙這樣看似沒有致癮性的居家用品上癮。另一方面,每100個服用阿片類藥物的人中也只有個位數會對此上癮。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懷疑,「產品本身,或者說的更準確一點,使用產品獲得的愉悅感,是上癮之源」這種想法究竟是否正確。就這種觀點而言,事實上,屏幕上的任何東西,以及我們攝入體內的任何物質,本身都不具備致癮性。

至於這類產品究竟能讓我們變得多嗨、讓我們體驗到多少愉悅感,都和上癮沒什麼必然聯繫。上癮並不是說某樣東西能讓人有多棒的體驗,而是說最初的感覺消退後會發生什麼。驅使我們上癮的不是快樂本身,而是我們希望擺脫不適的願望。無論這種不適究竟是什麼,只要某種物質或某種行為能幫助我們擺脫痛苦,有人就會使用過量,直至上癮。

YES! Magazine

任何可以撫慰不適的東西都具有潛在致癮性。然而,如果任何能夠減輕疼痛的東西都可能讓某些人上癮,那麼導致上癮的根本原因和責任就不能只推給產品一方。

那麼,還有誰應該承擔責任?這種精神病毒又是從哪兒來的?這正是我們必須繼續討論的課題。

下面,我們先來快速回顧一下之前提過的內容:

1.從幽靈惡鬼到殭屍故事,人們總是對能夠控制精神的力量十分恐懼。如今,很多人批評技術公司,認為他們的成品具有「致癮性」。

2.在某些人看來,上癮是由某種控制了用戶大腦的物質或行為引起的。

3.然而,這個上癮機制在肉眼可見的現實以及充分的科學證據面前根本站不住腳。這個觀點很是想當然。

4.物質和行為以不同的方式對人們產生影響。

5.數百萬人去醫院就醫時拿到過阿片類藥物,但從未因此上癮。很多人都喝酒但從不酗酒。我們時不時地就會過過性生活或是小賭一把,但絕大多數人沒有因此產生性癮或者賭癮。與此同時,有一些人卻會因濫用尋常家居用品而上癮。

6.很明顯,光是所謂「致癮性」產品是不可能控制人們精神的。

7.上癮需要三要素共同作用:產品、個人以及痛苦。

無力排解不適如何導致上癮

NIRANDFAR.COM

在2015年的一份報告中,美國藥品執行管理局代局長寫道:「因使用藥物(特別是處方藥和海洛因)過量而導致的死亡已經達到了流行病的程度。」此外,「使用藥物過量致死已經成了美國傷害死亡案例的第一大原因。自2008年以來,因濫用藥物死亡的人數每年都比車禍以及火災更高。」藥物上癮及濫用致死的人數急劇上升,這似乎表明藥物就是罪魁禍首。那麼,醫生開的這類藥物越多,就會有越多病患上癮。然而,既然統計數據表明,遵醫囑使用這類藥物的人中幾乎沒有因此上癮的,那麼這些癮君子是怎麼出現的?事實證明,那些濫用藥物的人往往不是從醫生那兒拿到處方的病患。

(www.dea.gov/sites/default/files/docs/2015%2520NDTA%2520Report.pdf)

「這項研究表明,最近這些年裡新增的癮君子中絕大多數並非因疼痛而服藥的病人,」瑪雅·斯扎拉維茨寫道,「相反,他們主要是通過某種途徑拿到這類藥物的朋友、親戚等——尤其是年輕人。」斯扎拉維茨引用了數項研究,它們更加清晰地讓我們看到了當前這場濫用藥物風暴的真正起因。事實並不是任何使用了這類止痛藥的人隨後都對此上癮。相反,是這類藥物(毒品)通過某種方式落入了最有可能上癮的人手中。例如,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接受奧施康定成癮治療的人中有77%也服用古柯鹼——很難想像正常醫療流程會同時給他們開具這兩種藥物,」斯扎拉維茨寫道。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40023/)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85002/)

誰會上癮?

目前,有很多對阿片類藥物上癮的人其實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藥物的處方。另一方面,真的從醫生手中拿到這種藥物的人又極少有對此上癮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為數不多的那些在接受正常治療後對阿片類藥物上癮的人。於是,他們招募了「正在因慢性頸部疼痛或背部疼痛而接受處方阿片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當被試。

(www.drugabuse.gov/news-events/nida-notes/2018/04/fear-distress-signals-risk-opioid-misuse-in-chronic-pain-patients)

在看這項研究的結果之前,我猜測最有可能上癮的應該是那些疼痛最為劇烈因而使用了最多藥物的人。然而,實際結果並非如此。這項研究的總結是這樣寫的:「濫用阿片類藥物的風險與病患疼痛程度以及他們對疼痛的敏感度均無關。」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濫用藥物,乃至成癮?

Primo GIF

比病人身體上的感受關係更大的,是研究者們所說的「痛苦不耐受度」。「痛苦不耐受度」衡量的是病人在「面對肉體痛苦或精神痛苦時感受到的恐懼程度、焦慮程度」。相比他們實際體驗到的疼痛,沒法排解自身對疼痛的恐懼才是導致藥物上癮的更關鍵因素。

醫學研究尚未能完全查清為什麼癮君子們的痛苦不耐受度更高。一定有什麼因素讓某些人更難應對痛苦帶來的恐懼。那麼又是什麼讓他們無力排解痛苦呢?

對慣性的迷戀

劍橋大學內奧米·法恩伯格(Naomi Fineberg)開展的一項巧妙實驗為我們揭曉了答案。她測試了不適之感是怎麼造成特定人群的強迫行為的。法恩伯格在研究中將被試與一個設備相連,這個設備會產生雖然微小但令人不適的電擊。然後,她又給被試一個按鈕,只要按下去就能關閉電流。和預想的一樣,被試很快就發現按下按鈕就能終止痛感。

(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2.002)

一旦被試學會了這個操作,法恩伯格就會徹底關掉電流,這樣一來,無論被試是否按下按鈕,都不會感受到電擊。於是,被試剛掌握的行為突然就變得沒用了,因為不會再有電流,當然也就沒有必要按下按鈕了。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大多數人會調節自己的行為,忘掉之前學會的行為模式。然而,有些人卻停不下來。即便按下按鈕與停止電擊之間已經明顯沒有聯繫了,他們也停不下來。某些被試仍舊會不斷按下按鈕,即便他們自己也不想這麼做。

法恩伯格觀察到,強迫症患者雖然很清楚某些行為完全沒有意義,但就是控制不住地要繼續下去。強迫症患者報告稱,這是因為有一種他們就是無法克制的衝動。不知怎的,他們的大腦就是沒法切斷按下按鈕與停止痛感之間的聯繫。一旦他們開始執著於按按鈕,這種誘惑就只會越來越大,直到完全忍不住——他們覺得自己不得不按。至此,令人不適的電擊產生的疼痛為強烈想要按下按鈕,不按就痛苦的心理學疼痛所取代。法恩伯格認為,持續按按鈕緩解了不斷累積的焦慮情緒。對慣性的迷戀本身演變成了一種逃避。

大多數人應對這類不適的方式不會那麼極端。然而,具有不耐受痛苦特徵的人們極度厭惡疼痛。諷刺的是,他們想要擺脫的痛苦其實就是抵抗這種衝動本身造成的不適。

雖然特定人群可能會有上癮的傾向,但這種傾向並非永久性的。此外,人們總能從上癮行為中恢復過來。統計數據表明,最常見的恢復手段就是消除對致癮物質的需要。然而,如果上癮的人程度各不相同,又怎麼能都通過這種手段達到戒癮的目的呢?因此,故事到此肯定仍舊還沒講完。

(www.psychologytoday.com/articles/200405/the-surprising-truth-about-addiction-0)

不過,還是先來簡要回顧一下這一部分的內容吧:

1.人們通常認為,阿片類藥物的濫用是這類藥物在處方中頻繁出現的結果。然而,事實與此相反,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對阿片類藥物上癮的人們此前還服用過像古柯鹼這樣的非法藥物。

2.阿片類藥物成癮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祖母摔斷了髖部之後對醫生開的止痛藥上了癮,而是她的外甥因控制不住自己而搜颳了祖母的藥箱。

3.容易上癮的人「痛苦不耐受度」很高。他們在面對「肉體痛苦或精神痛苦時產生的恐懼和焦慮」要超過平均水平。

4.對某些人來說,對痛苦的恐懼本身就令人極度痛苦。上癮現象可能是某些人的大腦在應對未被滿足的衝動帶來的不適時產生的一種紊亂現象。諷刺的是,他們想要擺脫的痛苦其實就是抵抗這種衝動本身造成的不適。

5.人們總能從上癮行為中恢復過來。至於那些人是怎麼在人生中的某些階段上癮以及戒癮的,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問題。

上癮和感覺良好無關,和感覺糟糕有關

應該沒什麼人比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發育神經科學家馬克·劉易斯(Marc Lewis)更了解上癮行為了。我在採訪劉易斯時,他的形象是個長著灰白鬍子的穩重學者。不過,與這番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年輕時經常闖入診所偷藥。他對毒品實在是太熟悉了——大街上就能找到的海洛因、派對上經常出現的強力迷幻藥,還有加爾各答煙館裡的鴉片,他都不陌生。

劉易斯曾多次被捕,之後才恢復健康並重獲新生。「我是這個問題上絕對的專家,裡裡外外、上上下下都是,」他在作品《上癮大腦回憶錄》(Memoirs of an Addicted Brain)中寫道:「因為我在成為神經科學家之前就是一個癮君子。」

沒錯,劉易斯完成了從人見人嫌的癮君子到受人尊敬的學者之間的轉變。他的人生旅途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證據,證明對大多數人來說,上癮並不意味著大腦遭到了破壞。上癮的傾向可能只是暫時的,而且與我們要說的最後一個因素直接相關。

PsyPost

劉易斯表示,上癮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不管後果如何,這是大腦得到它想要之物的最短路徑,」他對我說。劉易斯認為,不管我們對何種東西上癮,大腦上癮的方式都遵循一種可預測的模式。無論是周五晚上忍不住要用吸管吸毒,還是周一早上強迫自己檢查郵件,大腦形成這種依賴性的生物化學過程都極度類似。

劉易斯認為,上癮是大腦的一種獎勵機制,這種機制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來。「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那麼大的差別呢?」我問他,「為什麼有些人上癮了,另一些人卻再也沒碰過這些東西呢?為什麼有些人在濫用藥物好多年之後會突然戒癮呢?」

NIRANDFAR.COM

「可能是因為讓你感覺良好的這些物質或行為,正是你一直想要的,」劉易斯告訴我。換句話說,致人上癮的行為必須讓用戶產生一種特殊的快感

舉個例子,對電子遊戲迷和賭徒來說,他們無法戒斷的這種行為可能是逃避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現實的方式。對鴉片上癮者來說,抽鴉片或許是撫平他們情感創傷的一種方式。對性癮者或工作狂來說,性行為和工作可能會讓他們找回缺失的控制感。「無論他們是癮君子還是企業高管,人們之所以吸毒,原因都是因為感覺糟糕,」他寫道,「當周圍世界一團糟的時候,這種感覺糟糕的情況又極其容易出現。」

逃避痛苦

1971年,越南。那年,兩名國會議員在正式訪問過這個飽受戰爭折磨的國家後給美國帶回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在他們標題為「全球海洛因問題」的報告中,來自伊利諾州的議員摩根·墨菲(Morgan Murphy)和來自康乃狄克州的議員羅伯特·斯蒂爾(Robert Steele)估測,有25000到37000名士兵對海洛因上癮——佔到了在越南服役軍人總數的10%-15%。墨菲和斯蒂爾擔心會有大批對海洛因產生依賴的士兵回到美國本土,因而評論說:「越南戰爭現在真的開始對我們產生反噬作用了。」

為了安撫民眾日益高漲的恐懼情緒,尼克森總統創辦了預防藥物濫用特別行動辦公室,並任命傑羅姆·賈菲博士(Dr. Jerome Jaffe)為該辦公室主任。賈菲採取的第一波行動中有一項就是委託第三方展開一項研究,追蹤退伍軍人回國後的情況。他請知名精神病學研究者李·羅賓斯博士(Dr. Lee Robins)收集從越南歸國的每一個士兵的相關數據。結果比預期的還要糟糕。羅賓斯發現,「大概有20%的士兵認為自己對藥物上癮。」

History.com

然而,在這些士兵回國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離開戰場後,絕大多數士兵戒除了對藥物的依賴(或者說毒癮)「按照一直以來的傳聞中的說法,一旦對海洛因上了癮,就永遠沒法戒除。例外情況都是奇蹟或是機緣巧合。這些從越南戰場回來的士兵證明了情況未必如此,」賈菲這番話被廣為引用。越南戰場上的士兵在回國第一年裡,只有5%仍對某種麻醉類藥物上癮。

(pubmed.ncbi.nlm.nih.gov/8401158/)

這個結果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美國各項治療項目的報告都顯示,海洛因成癮後的復吸率超過80%,這和羅賓斯的研究結果相去甚遠。

幾乎所有從越南戰場上回來的士兵都沒有復吸,能夠做到潔身自好。賈菲談到羅賓斯的研究時說:「大家都覺得她肯定在哪裡撒了謊,或者在某些環節上出了差錯,又或者受到了政治上的影響……她為捍衛這項研究結果的有效性耗費的時間沒有幾年,也起碼有好幾個月。」40年後的今天,羅賓斯的研究已經不再有任何爭議和爭論。

士兵們脫離了戰場那種高度緊張的環境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再使用海洛因之類的藥物了。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原因呢?越南戰場上的士兵要想獲取海洛因不會太難(產品因素)。他們應對痛苦的方式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重大變化(個人因素)。那麼,歸國士兵與城市平民之間如此巨大的海洛因復吸率差異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Above and Beyond Family Recovery Center

答案就在於,這些退伍軍人在離開越南時,也離開了自己無法面對的那些問題。對於那些為自己尋找出路的年輕士兵來說,海洛因提供了一種擺脫戰爭夢魘的方式。又有誰能責備他們的厭戰情緒呢?被迫參與這場自己根本不想打的戰爭,在不稱職軍官的命令下殺戮,許多年輕士兵除了濫用藥物沒有其他任何辦法擺脫這場戰爭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一旦脫離了那種環境,他們的癮也就消失了。

與此同時,城市裡的那些癮君子們,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無法擺脫自己的問題。童年創傷、貧困、種族主義、無家可歸等等艱難問題帶來的痛苦都讓他們深陷其中,無法解脫。無論是士兵還是市民,給他們帶來問題(以及隨問題而來的痛苦)的其實都是自身所處的環境,而他們自己一直沒辦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擺脫痛苦。

上癮的對立面不總是禁慾

好在,從一生的角度來看,人們所處的環境總是在變化。自羅賓斯那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發表以來,又有數項研究得到了與此相關的結論。其中一項研究總結道:「大多數對酒精、海洛因、古柯鹼、尼古丁和賭博上癮的人最終都成功戒除了這種癮。而且在很多案例中,這種戒斷都是在未經正式治療的情況下發生的。」此外,上癮的人其實都有能力讓自己不那麼上癮,比如那些酗酒的人其實就完全可以少喝一些。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發現,以適度喝酒的方式戒斷酒癮的人與以滴酒不沾的方式做到這點的一樣多。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527249/)

劉易斯博士說,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足以證明人們常常會在環境改變後戒癮。他15歲時父母就送他去了一所注重實幹的海軍寄宿制學校。他濫用藥物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劉易斯本人根本不想上那所學校,而且因為他是新人在班級裡總是受到霸凌。其他學生的反猶攻擊讓劉易斯覺得無力、絕望。他躺過床底、躲過圖書館角落,去過任何一個他覺得能給自己提供庇護的地方。在那種環境下,劉易斯開始酗酒,並最終染上了毒品。

不幸的是,劉易斯年輕時染上毒品的案例並非個例。按照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說法,20歲上下的人最有可能使用非法藥物。然而,使用非法藥物的人群佔比有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18—25歲的人群中,有20%報告稱過去的一個月裡使用過非法藥物;25—34歲的人群中就只有15.1%;3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比例更是只有6.7%。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上癮只是一種暫時狀態。事情的真相是,沒有那種自身無法處理的痛苦來源,也就沒有上癮這一說。對許多人來說,一旦生活中的痛楚消散,他們的癮也就沒了。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最後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上癮與情緒高漲的快樂無關,而與逃脫情緒低落的痛苦有關。

從越戰歸國士兵這個案例中就能看出,人們所處的環境改變後,原來的癮常常也會隨之消失。

以適度喝酒的方式戒斷酒癮的人與以滴酒不沾的方式做到這點的一樣多。這進一步證明了,產品本身並非致癮的根源。

當令人痛苦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且當事人不再企圖逃避現實或是學會更好地應對痛苦之後,很多人的有害上癮行為都會趨於緩和,並最終戒癮。

來源:利維坦

作者:Nir Eyal

譯:喬琦

小健說:

相關焦點

  • 小心神經的上癮機制
    神經上癮就這樣產生了,一開始只是刺激神經產生快感,過後體驗到了空虛的感覺,在空虛的感覺中無比渴望經歷那種快樂的感覺,又一次的刺激神經,然後惡性循環…神經會疲乏,註定快樂只能是暫時的。越是上癮的人越是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沒法讓神經一直興奮,一旦神經不興奮對於上癮的人來說就是痛苦的,於是上癮者就這樣被神經和情感支配著行動。老子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正是因為有了感官系統,有了神經,我們有了得以上癮的機會。
  • 上癮不似你所想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然而,如今許多人用這個詞只是為了推卸自己過度使用這種或那種東西的責任。於是,所有東西都有了「致癮性」。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會說,他們、或他們的孩子對數碼設備「上癮」了。然而,把責任全推給智慧型手機,認為就是這些玩意讓我們「上癮」,卻不採取任何改變自身行為的措施,只會讓對這類產品的不健康使用合理化並一直持續下去。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2、無法輸出穩定的情緒價值如果你是在跟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處於一段親密關係當中,你可能真的會感覺不到對方的愛意。比如說當你在難過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只會在一旁看著你,或者是躲避起來,迴避你的負面情緒,但這是厭煩你,討厭你嗎?其實並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幫你疏導你的負面情緒,他不知道該怎麼幫你解決。
  •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服下毒品,會上癮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因為吸毒者上癮了,一旦吸毒者上癮他們就需要經常定時去吸毒,不然身體就會難受的要死,所以毒販也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他們上癮,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小心服下了毒品,我們就會因此上癮嗎?我們一起了解下吧。有很多地方我們都可能不知不覺染上毒品,就像電影裡一樣的娛樂場所應該就是比較可能染上毒品的地方,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不太能分辨出毒品的,所以可能會有人在我們玩嗨了的時候故意引導我們吸毒,只要你吸了一口,你就會感覺到一種很爽,很美妙的感覺。
  • 《痛苦與榮耀》是一個溫柔的故事,是一個老人對自己一生的反思
    也可能導演為了統一通篇克制不痛哭的風格,只拍了溫柔而美好的痛苦,有意跳過了一些殘酷性的深層痛苦。導演童年的啟蒙與母子關係交織在一起。他為沒有成為母親想要的孩子而道歉,但母親只是低頭不語。母親一直無法接受他是同性戀這個事實。
  • 毒品,上癮的背後是性的瘋狂!
    當然,既然是毒品,不上癮是不可能的。今日,重慶晚報報導,吸毒女子連孩子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這在普通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據警方知情人士透露,很多吸毒女性是在酒吧等地開始染上毒癮的,吸毒後的性奮狀態導致吸毒者亂倫的現象常用有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吸毒者總是男女相聚在一起的原因。近兩年很多媒體起底了冰毒流行的現狀,把「陪溜妹」這個行業給描繪了出來。
  • 哪些「動物性」讓你對遊戲上癮
    朋友覺得,可能他兒子是天才,我當時也相信他兒子將來會是個改變世界的天才。直到最近我研究遊戲為什麼會讓人上癮後才終於明白,其實大多數讓人上癮的遊戲並不費腦,許多人玩遊戲時雖然精神高度集中,但大腦卻處在放空狀態。這正是因為,喜歡玩遊戲是人的天性,而讓人上癮的遊戲利用的正是人的一些本能,也就是人的「動物性」。
  • 《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人是怎麼上癮的?多巴胺的作用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做某事的欲望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多巴胺獎賞迴路被過度激發,會使人出現成癮症狀。多巴胺跟快樂的關係很大嗎?多巴胺其實和欲望有關。理想和欲望的區別,前者想到時候會快樂,後者想到時候會痛苦。上癮行為形成過程上癮行為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其中40%由基因決定。大量的多巴胺不會增加主觀感受的快樂,卻會讓人極度苛求上癮行為,並且剝奪人感受快樂的能力。以吸毒上癮為例:隨著吸毒次數的增多,大腦會逐漸適應大量多巴胺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敏感,需要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刺激才會有反應。
  • 藥物上癮與大腦區域有關
    核心提示:一個外部專家羅伯特歐爾博士說:「在老鼠中的這項研究與涉及到人類藥物上癮行為的新的結果匹配性很好。」羅伯特博士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藥物濫用法部門的一員。   10月25日,星期四(健康日報新聞)——根據一項在老鼠身上所做的安菲他明上癮的試驗的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一個特殊的大腦區域可能對藥物上癮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外部專家羅伯特歐爾博士說:「在老鼠中的這項研究與涉及到人類藥物上癮行為的新的結果匹配性很好。」
  • TED視頻演講:靈性開悟會終結人類所有的痛苦!
    為什麼一直以來我們如此確定自己只是個「人」,而從未感覺自己是能量?能量聽起來多牛叉! 我認為感覺不到真實的自己的原因在於,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人類層次的一些瑣事上,以致於忽略了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力量。
  • 心理學案例分析:如何直面內心的痛苦
    在經歷了孩子天折的痛苦後,她開始每天失眼,不斷想念死去的兩個孩子,有時候連在工作中都不能集中精力。她還總是埋怨自己沒照料好孩子,導致他們一個個離地而去。 這種罪感使她一蹶不振,陷入無休止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折磨,就好像孩子還活著一樣。她說:「每當我又為孩子的離去而痛苦時,我就感覺到孩子好像並沒有離去,而是還和我在一起,還整天在我周圍玩耍。」
  • 科學表示大麻會上癮,是真的!
    隨著加拿大娛樂大麻合法化的逼近,對於大麻到底會不會上癮,存在很多的說法。大多數人,尤其是很多大麻使用者,可能會認為大麻不會上癮。但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不會上癮。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生理學教授Jeffrey Edwards說:「我經常聽說,大麻不會上癮。但我的理解是,它只是相比別的濫用藥物,不容易上癮而已。」
  • 18%的人曾故意傷害自己:為什麼人會主動製造痛苦?
    Emily Gajewski有一個名為「 克服自我傷害」課程,課程裡說:「自殘其實是我們所有人共同擁有的一種防禦機制。」「因為我不能控制周圍人的行為,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強烈的感情,至少我能控制傷害自己的方式和時間。」「我看著自己的傷疤,他們顯示出我曾遭受的痛苦和折磨,也顯示出我的生存意願。」有人在為什麼會自殘的問題下,這樣回復。
  • 你的記憶力不差,你可能是在「逃避」痛苦!
    在接觸很多這樣的人後,我發現事實並非這樣,每個人的記憶力都好,只是在潛意識裡,大腦在逃避。為什麼說「大腦在逃避」?在我們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後,人是會條件反射般的「退縮」;而控制我們行為的大腦,就會潛意識幫助我們遺忘,因為遺忘才能避免痛苦。比如,在你剛入社會時,是不是感覺特別痛苦?因為學校跟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 第十一章 交流與迴避
    三、掛職鍛鍊與其他交流方式的區別        1.掛職鍛鍊與調任和轉任不同,它不是通過交流而形成長期固定的職務關係,而只是臨時更換工作崗位,一般期限為一至二年,期滿後,仍回原機關工作。        2.掛職鍛鍊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並不引起公務員法律身份的產生或消滅,也不引起職務關係的變化。
  • 用上癮理論分析:英語流利說
    同時,我也感覺到上癮這本書裡上癮模型跟我現在的狀態很像,所以我準備用這麼模型檢測一下英語流利說是否和上癮的模型是否重合,讓我們開始吧。什麼是上癮的模型?根據上癮模型, 一個人對一個事物上癮,有4個步驟: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
  • 街拍:圖7是我夢寐以求的女神,原諒我只是一個凡人,對她上癮了
    小姐姐的背影很美,這個笑容絕對治癒了所有不開心的人,怪不得攝影師都搶著拍你。小姐姐很個性,這個發色很獨特,沒有強大的氣勢很難駕馭吧?小姐姐的裙子很美,但膚色有點黃,一看小姐姐也不是一般的人,手臂上的紋身是個小動物貓咪嗎?小姐姐站在草坪上,膚色很白,手臂上有著一串紋身,特別吸引人,一雙美腿絕對是無可挑剔了。
  • 曬太陽也上癮?研究稱這可能是「冒險」基因的鍋……
    近日,科學家發現,人們對曬太陽、吸收陽光的渴望可能是遺傳在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基因與上癮、行為和大腦功能有關,而這些都與對日光浴的嗜好有關。研究表明,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比異卵雙生的雙胞胎更有可能有類似的尋找陽光的行為。根據定義,同卵雙胞胎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用它們來觀察某種特徵是由基因決定的,還是與人的遺傳密碼無關。當兩者表現出相同的行為,而異卵雙胞胎卻沒有時,這通常表明某一特徵或行為具有遺傳根源。然後,研究擴展了範圍,對26萬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五種影響尋找陽光行為的基因變異。
  • 你在分手以後會痛苦嗎?如果你特別喜歡一個人不會痛苦只是不甘心
    因為你特別喜歡一個人,你只會讓他尋找自己的幸福,就算是你也想跟他在一起,但是如果他不喜歡你的話,你只好放她走,因為你想讓他開心,你也想讓他幸福,只是不再屬於你了,你就會變得不甘心,甚至是失落吧,也許這就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現,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去挽留呢?
  • 痛苦是最大的原因
    還有一種行為上癮也是人類常見的問題,例如購物、手機上癮等。上癮的背後是能讓人獲得某種快感或是滿足,但是一旦得不到滿足,人就會陷入失落、沮喪之中,為什麼會有這種的感覺?比如,當你吸食海洛因時,你的神經系統受到藥物刺激後會使你感覺極度愉悅,但這種刺激過大,所以身體會形成一種相反的機制,對身體造成一定痛苦,抵消過度愉悅的刺激(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