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童發燒,一文概括

2021-01-21 兒科學術在線

本文的受眾是兒科醫生和具有鑽研精神的父母。終極系列的目標是看完本文,對該問題有較深的理解。

第一步,先看視頻

發熱(fever)是指在致熱源的作用下,體溫調定點(set point)上調,導致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 ≥38 ℃。

因為人類要生存啊,很久很久以前,沒有藥物的時候,那時人們感染細菌病毒後怎麼辦呢(細菌病毒比人類的歷史可常多啦)?能發熱殺死細菌、病毒的人活下來啦,不能的就死的很多。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的遺傳,咱們都有了這項能力!!上天給的超能力,一定要好好珍惜哦。另外,發熱會不舒服吧,那就不用幹活了吧,呵呵,大家都要照顧我哦,那我休息好了,恢復的會更快,哈哈,這麼一想,這發熱的性別應該是女吧。

◆體溫上升期

發熱開始階段,由於調定點上移,原來正常體溫變成冷刺激,體溫調節中樞調溫指令,使得產熱增多,散熱減少,臨床表現為畏寒、皮膚蒼白、重者寒戰。產熱途徑:①代謝增加,特別是棕色脂肪細胞內脂質分解和氧化增強。②寒戰:骨骼肌不隨意的節律性的收縮,產熱率高,代謝可增加4-5倍。散熱途徑:散熱減少,皮膚收縮血管,血流減少,從而使散熱減少。另外立毛肌收縮,可有雞皮疙瘩。


◆高溫持續期

體溫升高到調定點新水平,不再繼續上升,而是在這個與新調定點相適應的高水平波動,也稱為高峰期或稽留期。此時產熱和散熱相對平衡。因為開始散熱,所以皮膚血管擴張,血量增加,皮膚溫度上升,加強皮膚水分蒸發。臨床表現為患兒自覺酷熱,皮膚發紅、乾燥。


◆體溫下降期

隨著發熱激活物、致熱源消耗或消除,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返回正常水平。此時體溫高於調定點,出現明顯的散熱反應。皮膚血管進一步擴張,臨床上表現大量出汗,皮膚潮紅,嚴重者引起脫水。


當感覺得孩子體溫升高,或者孩子狀態不如之前的時候,例如不願吃東西,不願喝水,不想動,不愛玩,不想睡,哭鬧的時候,以上情況提示孩子可能有發熱,需要測量體溫。

◆0-3歲的孩子,最好測量肛溫;1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怕損傷孩子黏膜),可測量腋溫或背溫。


◆4歲以上的孩子,不願意被測量肛溫啦,會鬧,這個時候孩子會配合了,所以可以測量口腔溫度啦,為什麼3歲之內不測量口腔溫度,因為3歲內的孩子不會配合的。


以上兩種,目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孩子鬧的很厲害,不能進行的話,以下可以作為備選:

◆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不論多大年齡都可以測量的。但缺點是如果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的話,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小,另外測好體溫後,還要換算成核心溫度才能進行下一步決策。


◆額溫計通過紅外探測器,測量顳動脈的溫度。AAP認為,如果使用正確的話,其測量值還是很準確的,所以很多醫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測量方式,目前認為大於3個月的孩子可以使用(目前研究認為,3個月內孩子使用額溫計也是可靠的,但目前還沒有這樣推薦)。

◆肛溫 :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衝洗乾淨(勿用熱水),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橄欖油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電子體溫計於靜置直到發出嗶聲即可(大約1分鐘)。選擇仰臥位置也可以,按照下圖所示進行操作。



◆口溫: 4歲以上兒童可以用這種方法量體溫(小於4歲,孩子不會配合的),測量前15至30分鐘內不宜飲用熱水或冷水,以免導致測量誤差。量的時候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然後以冷水衝淨(勿用熱水)。打開電子體溫計開關,將感應端置於兒童舌頭下方,讓孩子合上嘴,含住體溫計,靜置直到體溫計發出嗶聲(大約1分鐘)。




◆耳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如果孩子剛在外面寒冷空氣中回家,那應該等孩子安靜15分鐘後測量,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家長可以輕輕向外拉直孩子的耳廓(推薦向後下牽拉,和大人的方向是相反的),讓耳道平直,耳溫槍對準鼓膜,然後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量出來的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額溫:測量方式和耳溫類似,測量部位是前額兩側,靜置直到發出嗶聲即可。




◆腋溫:腋窩擦乾淨,將體溫計的探頭放置到孩子的腋窩,把孩子的胳膊靠向胸部,形成一個密閉的窩,電子體溫計於靜置直到發出嗶聲即可(大約1分鐘)。




以下值取自uptodate,比較精確。

◆肛溫高於38ºC

◆口腔溫度高於37.8ºC

◆耳溫高於38ºC

◆腋下溫度高於37.2º

◆前額溫度高於38ºC

除了腋溫,其他地方的體溫以38.0攝氏度為發熱的標準,呵呵,這個好記,也可以記這個哦


低 熱:體溫介於37.3~38℃

中等發熱:體溫介於38.1~39℃

高 熱:體溫高於39.1℃~41℃

超 高 熱:體溫高於41℃

剛才咱們說體溫大於38.0℃才是發熱的,這裡為什麼是37.3就是低熱了呢?哈哈,是因為說38.0℃是發熱,也是咱們自己定的。還記得嗎,核心體溫是37.0℃哦,所以,大於這個溫度,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低度發熱。怎麼判斷呢,參考測量前後的體溫和孩子是否有其他相關症狀:不舒服、精神不好啊、不想吃東西啊等。

●首先,發熱不是壞事,體溫升高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的清除,是機體在對抗細菌或病毒感染,也可以提高人體的炎症反應,提升免疫力。並且,除非超高熱(體溫大於41度),一般不會影響到孩子腦子。因此不用積極退熱,所以不用使用物理降溫。


●其次,相比退熱藥物而言,物理降溫不僅效果不好,還會導致孩子更加難受,為什麼加重不舒服?因為體溫上升期,孩子本來就畏寒,擦浴會導致寒戰,孩子難受。此時,如果必要,比如孩子不舒服,煩躁,體溫大於39度,能使用退熱藥,不僅可以退熱,還能消除頭痛、全身酸痛等,所以不推薦使用擦浴。


●第三,在高溫持續期和體溫下降期,已經開始散熱了,不擦浴,體溫也會下降,沒必要折騰孩子。


●以上觀點,不要積極退熱、發熱處理是為了讓孩子舒服是同意的,但是不用物理降溫不是完全贊同,我認為在孩子感覺到熱,不舒服、高溫維持期和體溫下降期使用溫水擦浴是可以的,在孩子感覺到冷、體溫上升期不要使用擦浴(哈,大家應該不會這麼幹吧?),還要做好保暖工作,比如:


----如果孩子在38.9度了,全身都熱了,孩子不舒服,但這個體溫下降的非常慢,持續個1-2個小時,能擦澡嗎?為何不可?誰也不知道孩子會在高溫持續期持續多長時間,這時,洗個澡,讓孩子玩會水,然後睡覺,大部分孩子都會很願意,很舒服的。


----如果孩子現在38.6度,有些煩躁,手腳還有些涼,但是沒有寒戰(發熱時產熱不全是靠骨骼肌收縮的,還有代謝增加呢,嚴重者才寒戰),我不想用退熱藥,能擦個澡嗎?這時要小心,因為體溫還會上升,有可能很快就到39度,並且孩子已經不舒服了,吃上藥是最好的選擇,這時就不用考慮高熱能殺菌、能提高孩子免疫力了,舒服最重要。在體溫上升期,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孩子發著熱,叫著冷,蓋著毯子,醫生還給孩子吃退熱藥,呵呵,這時就是給孩子適當的保暖(尤其是四肢保暖)加退熱藥治療。


●推薦僅僅使用降低室溫、減少衣服、溫水擦浴,不推薦使用冰袋,除非大孩子,使用冰袋能讓他們感覺舒服。


●室溫推薦26攝氏度左右,可以開空調,只要別直接吹孩子就行。溫度什麼時候合適?家長感覺到涼爽即可,不需要太涼。記住,體溫上升期,孩子有寒戰時,還要給孩子保暖呢,不要使用這種方式。


●減少衣服,穿寬鬆的衣服。孩子覺得冷的時候要保暖,當他覺得熱的時候,可以光著,呵呵,根據孩子的情況,酌情吧。


●溫水擦浴的方式:再次強調:在體溫上升期,孩子寒戰時不要使用!!!在體溫上升期,孩子寒戰時不要使用!!!


◆水量和水溫:

給孩子 擦浴時,把他在浴盆(浴缸)中,放2.5cm到5.0cm覆蓋盆底的溫水(29.4-32.2攝氏度)。如果你沒有溫度計,可以使用手背測試水溫,剛剛感到溫暖即可。這個考慮到國內的情況,可以把溫度提高點,37度左右可能會讓孩子更能接受,也就是手背不覺得燙的溫度。

一定不要使用冷水,因為冷水讓孩子不舒服,還可能引起寒戰,而寒戰會導致體溫升高。如果你的孩子開始顫抖,那提示水太冷。寒戰可以加重發熱,這時應該把孩子拿出浴盆或加入溫水。

千萬不要放在水中酒精擦;它可能被孩子吸入或經皮膚吸收,這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如昏迷。 


◆方法和時間:

讓孩子坐在水中,這比躺著舒服。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或海綿,蘸水擦拭孩子的的軀幹,手臂和腿。水會蒸發並降低體溫。保持室溫24度左右,並繼續擦拭孩子,直到體溫降到可接受的水平(下降1-2度即可)。

通常用擦浴30-45分鐘能降低體溫1-2攝氏度。但是,如果寶寶不願意被擦浴,ok,那就只讓他坐在水裡,讓他玩水。

如果孩子坐在浴缸裡,也讓他煩躁、不舒服,那就最好帶他出來,即使體溫沒有下降。


●有一個情況是不用管孩子想法,立即給予物理降溫的,哈,什麼時候呢?中暑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基本都暈啦,也沒有什麼想法啦。這時要立即把孩子移到清涼的地方,進行涼水的擦浴或者使用風扇、空調降溫。


不知何時開始,退熱貼已經成為發燒標配,無論大人小孩,只要發燒,無論體溫、狀態如何,先給額頭來上一貼。至於貼上到底有沒有用?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感受?並沒有人仔細想過。


退熱貼是怎麼退燒?說明書上說是靠水凝膠的水汽揮髮帶走熱量,這其實就是一種物理降溫的方式。

而事實上,物理降溫的效果很差,即便是全身擦澡這樣的方式,也只能短時間內降低一點點而且持續時間很短,而且會導致孩子寒戰,所以很多權威醫療機構已經明確說不要溫水擦澡了。


有些家長喜歡用退熱貼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覺得發燒要保護腦袋,因為很多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子,但事實是除非是超過41°C的超高熱或孩子本身是顱內感染,發燒並不會燒壞腦子。


有些退熱貼裡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葉油之類的物質,這些東西和清涼油一樣,讓局部皮膚感覺涼意,但並不是真的降低了溫度。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退熱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舒服,退熱貼給額頭局部帶來的這種涼意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當然還有些孩子貼了退熱貼會過敏,那就是是花錢讓孩子受罪。


●目前,推薦的兒童退熱藥就有布洛芬(美林)和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兩種。括號內是商品名,推薦這兩種,因為是液體製劑,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如果孩子不能口服,還有一種栓劑,就是肛門用藥的,是對乙醯氨基酚栓劑。


●目前有些感冒藥物都含有退熱成分,就是這兩種成分,使用前注意看說明書,一定不要超量使用。


●對於減輕咳嗽、流鼻涕的感冒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諮詢委員會推薦6歲內的兒童不使用非處方的感冒藥。美國兒科學會不推薦4歲以下兒童使用非處方的感冒藥;6歲內的兒童使用該類藥物,沒有什麼幫助,還可能會有副作用。所以,如果醫生沒有允許,兒童不能使用這些藥物。


●阿司匹林是不能作為12歲以下兒童退熱藥使用的,因為其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瑞氏症候群。


●泰諾林,其安全性高,是兒童退熱藥物的首選。目前國內液體的有兩種劑型,如下圖,左面的是混懸液(100ml一瓶的,濃度為32mg/ml),右側是滴劑(15ml一瓶的,100mg/ml),小於3個月的孩子不能擅自使用泰諾林,每次用量是10-15mg/kg,單次最大劑量為1g,最大劑量是24小時4g,最短間隔4小時可以重複使用,但24小時內使用不要超過5次。泰諾林在30分鐘-1小時起效,降低體溫約1-2攝氏度。可維持4-6小時藥效。


●美林,如果孩子退熱和抗炎治療需要同時進行時(例如幼年型關節炎),首選美林。也是兩種液體劑型,左面的是混懸液(100ml/瓶,濃度為20mg/ml),右側的滴劑(15ml/瓶,40mg/ml),小於6個月的孩子不要擅自使用布洛芬,每次用量是5-10mg/kg,在家裡使用時,單次最大劑量為400mg,24小時最大量為1.2g;住院情況下單次最大劑量為600mg;24小時最大量為2.4g。該藥物在用後1小時起效,峰值效果在3-4小時,降低體溫約1-2攝氏度。最短間隔6小時重複使用,24小時使用不要超過4次。副作用是腎損傷和胃腸道出血,與食物同服可以降低胃腸道出血風險,安全性增加。


●休息:孩子發熱後,保證足夠的休息,但是不要強迫孩子睡覺,按孩子的需要來,在家裡面散步是沒有問題的。等孩子沒有發熱24小時後,孩子可以上學。


●飲水:適量飲水(開水、果汁、補液鹽,隨孩子喜歡喝)對降溫有幫助,但是不要過量飲水,如果孩子能保證足夠的尿量就可以啦(小的寶寶4-6小時、大的寶寶6-8小時內有小便是正常的)。


1.對於有基礎疾病的孩子,例如有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系統疾病;或者之前有熱性驚厥病史的小於6歲的孩子,出現發熱後,晚夜間每1-2小時監測孩子體溫,孩子體溫大於38.0攝氏度,建議給予退熱藥,甭管孩子是否睡著了,叫醒會導致其不舒服。


2.對於之前健康的孩子,就是沒有基礎疾病的孩子,出現發熱後,晚夜間每1-2小時監測孩子體溫,如果體溫大於38.5攝氏度,並且伴有手腳發涼,建議使用退熱藥,如果孩子體溫大於38.5攝氏度,手腳也熱了,並且已經出汗,可以不用退熱藥,但需要繼續監測。


關於高熱時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的問題。這個問題確實是有一些爭議,但近些年,很多權威醫學機構對這個問題還是有很明確的說法。

國外的兒科教材《尼爾森兒科學》,最新的版本裡面依然是明確建議家長只選用一種退燒藥。

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的科普網站,也說的很明確:不要將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交替使用,因為可能導致劑量錯誤。

澳洲的NPS網站(政府撥款的非營利循證醫學機構),也是不推薦以退燒為目的交替使用這兩種藥物。

《中國 0~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裡也是強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聯合或交替布洛芬用於兒童退熱

如果按說明書使用,對乙醯氨基酚的退燒效果持續大約為4-6小時,布洛芬退燒效果持續大約6-8小時,如果反覆發燒達到用藥標準可以重複用藥,為降低副作用的風險,建議兩次用藥間隔至少6-8小時。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不交替用藥,孩子反覆發燒,只用一種藥體溫控制不住怎麼辦?吃一種藥沒到4小時又燒起來怎麼辦?

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使用退燒藥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體溫正常,而是緩解孩子的不適,讓孩子不那麼難受,事實上,退燒藥起效後體溫一般是下降1-1.5度,而不是正常。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發燒本身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吃完藥之後,即便體溫在38.5以上,只要孩子頭疼這些症狀的得到了環境,退燒藥的目的就達到了,而不需要追求將孩子體溫降到自己所預期的正常。

正如澳洲NPS網站上所說,研究沒有顯示聯合或者交替用藥對孩子退燒有什麼好處。所以既不建議聯合用藥,也不建議交替用藥。

答:不需要

發燒是症狀,導致發燒的疾病有很多,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在病原體上劃分,還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除了感染,炎症、腫瘤、免疫代謝問題也可能導致發燒。


發燒與否主要和致病因素有關係,而和吃東西沒有關係,如果吃的東西會影響體溫,那平時沒發燒時同樣不能吃了。


有些食物確實可能加重病情,比如急性胃腸炎時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是可能加重腹瀉症狀,為避免腹瀉加重需要迴避。又比如皰疹性咽峽炎這些口咽部有病灶,辛辣食物可能會加重咽喉部疼痛,不論是否發燒,都應該迴避,但迴避都不是因為發燒。

所以,雞蛋、牛肉、魚肉、辣椒等,只要平時有吃,也不過敏,也不影響其它病情,發燒時想吃就可以吃,吃飽了才能更有力氣抵抗疾病。


答:因為體溫設定點被調高了

正常時大腦裡的體溫中樞會把體溫設定在37℃左右。發燒時,設定溫度會被調高,比如調到39℃,人體的體溫低於設定的目標體溫時,就會覺得冷。

正是覺得冷,人體才會出現手腳冰涼(體表血管收縮)、寒顫等反應,這些反應有助於升高體溫,來到達設定的目標體溫。所以在體溫上升期,容易出現寒顫,在體溫下降期,容易出現出汗。


800套醫學視頻課程可以免費學!

各科執業醫師考試重點彩色筆記

全國規培工資待遇排名榜(含醫院報名入口)

2010-2020年西醫綜合考研真題

相關焦點

  • 戶外活動後出現發燒現象?了解兒童的熱傷害!
    天氣開始變炎熱,小朋友在戶外活動以後,出現一些發燒的現象,有媽媽問我說:『他是不是太陽曬太久,熱到了?還是中暑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炎熱對於小孩會造成什麼影響?關於兒童的熱傷害(heat injury),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幾個名詞:◆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身體暴露在炎熱的環境底下,造成身體核心溫度上升(通常不會超過攝氏40度),沒有伴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
  • 記敘文如何概括文章內容(段落)
    概括文章的內容或者段落可以考查學生的歸納和綜合分析能力。近幾年的初中試題中,經常出現記敘文閱讀理解題考查如何概括文章內容(段落)。對於這種題型,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做呢?常見的題型有兩種:學生在認真讀書題型一:用一句話或者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 孩子一發燒就用冰敷來降溫?99%的家長都錯了!
    一旦孩子發燒了,家長們肯定急著退燒,是先擦個澡、冰敷,還是先給退燒藥?抑或是冰敷+溫水擦浴+退燒藥呢?今天這個觀點比較顛覆——對於大部分發燒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首選口服退燒藥,不建議使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冰敷等)。1、發燒超過38.5°C才要退燒美國兒科學會關於退燒的指南:除非是超高熱,發燒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反而利於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有利於對抗感染。
  • 孩子發燒媽媽餵錯藥!你真的知道怎麼退燒嗎?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聽到過很多孩子發燒後家長處理不當導致孩子健康受損的事例,今天咱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孩子發燒常見的誤區,下次要是遇到這種問題大家就不用再手忙腳亂了。發燒是大病嗎?很多情況下,寶寶發燒了家長看到就會擔心不止,覺得發燒是一種很嚴重的病症,危害大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寶寶發燒莫慌,這些物理降溫方法用起來!
    兒童發燒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哪些?看著孩子發燒難受,家長會想方設法給寶寶降溫,而面對多種多樣的降溫方式,往往又會覺得難以抉擇。那麼,兒童發燒可以採用哪些物理降溫方法?需要注意些什麼?採用物理降溫後孩子還用去醫院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兒童發燒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哪些?下面這幾種方式是比較常見的科學物理降溫方法,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哦!
  • 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
  • 37.4℃算不算發燒?孩子發燒一定要去醫院嗎?
    在冬天的一個普通夜晚,後半夜的兒童醫院急診室前,患者仍大排長龍。大部分孩子都是因為發熱來到醫院。診室內,一個年輕寶媽抱著1歲左右的寶寶對醫生說:「俺家孩子發燒了?」
  • 科學辨識兒童身體信號
    在近日舉辦的「丁桂懂寶貝計劃——小身體大信號」啟動式暨首場「中國兒童身體信號辨識知識科普講座」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項目合作部副主任劉鵬表示,要向全社會倡導科學辨識兒童身體信號,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營造理解、關愛、健康的成長環境。 相關調研結果顯示,許多家長對於孩子身體信號的認知一知半解,比如65%的家長不太了解孩子腹瀉時的身體信號,且超過一半的家長不能及時做出有效應對措施。
  • 發燒寶寶如何合理使用退燒藥?
    發燒寶寶如何合理使用退燒藥?秋冬季節,發燒的寶寶多了起來,也讓很多爸爸媽媽揪心煩惱。>寶寶發燒可以服用的退燒藥對≥2月齡、腋溫≥38.2℃,或因發熱導致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應給予退熱藥物;推薦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 孩子一發燒就用溫水擦浴、冰敷來降溫?
    一旦孩子發燒了,家長們肯定急著退燒,    是先擦個澡、冰敷,還是先給退燒藥?抑或是冰敷+溫水擦浴+退燒藥呢?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退燒的指南:現在來說說,當孩子體溫在38.5°C以上了,家長們要怎麼退燒,為啥不建議首選物理降溫?
  • 孩子發燒該去普通醫院還是定點醫院? 發燒39度怎麼辦
    當孩子發燒時,是應該去普通醫院就診還是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定點醫院就診?在今日召開的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介紹,如果發熱前14天內有相關流行病學的關聯史,孩子出現發熱了,就要去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如果沒有流行病學史,孩子出現發熱以後可以前往兒童醫院正常就診。
  • 孩子發燒誰先知?實測阿巴町兒童測溫手錶準不準
    也正因為此,當我看到一款能監測體溫、發燒提醒的兒童手錶時,我是挺驚喜的——這是要搶體溫計的活嗎?後知後覺的我終於可以被救贖了,不用再挨白眼了嗎?主角登場,阿巴町兒童測溫手錶根據介紹,這款測溫手錶把常見的功能基本都配齊了,什麼視頻、拍照、定位、雙喇叭、防水、智能語音等等,一應俱全。
  • 37.3度算發燒嗎 發燒之後按這裡有奇效
    很多人在感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量體溫,常常會發現一量體溫,溫度是37.3,有人就納悶,這多出來的3°到底算不算是發燒呢?那麼,今天就請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37.3度算發燒嗎?發燒怎麼辦?以及發燒吃什麼好?
  • 小孩子發燒40度怎麼辦 一歲小孩子發燒40度怎麼辦
    小孩子發燒40度怎麼辦寶寶發燒是常事,但是如果寶寶發燒超過38.5度家長們就要留意了,如果孩子高燒不退很有機會會引起其他疾病。如果小孩發燒40度怎麼辦呢?首先我們應該及時的幫孩子退燒,然後再查出發燒的因由。
  • [母嬰]寶寶發燒 哪種體溫計最準確
    寶寶一旦發燒,媽媽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量體溫。眼下,市面上能夠買到的溫度計種類繁多,測量部位也不相同。那麼究竟哪一款給孩子用最合適呢?  哪種體溫計測寶寶發燒最準確  「給寶寶量體溫,安全和準確最重要。
  • 寶寶發燒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4個誤區要避免
    原標題:寶寶發燒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4個誤區要避免   寶寶發燒是好多朋友特別擔心的情況,特別是高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有好多家長在孩子發燒後就會使用退燒藥,這也是不正常的,我們要根據寶寶的發燒程度進行合理的處理。
  • 中國37.3度美國38度算發燒?中美發燒標準不同之爭
    文/張洪濤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 副教授核心提要1.但是,陳薇院士關於發燒的解釋,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發燒的標準是怎麼定的?年齡也會影響正常體溫的,在兒童中,正常的體溫也會偏高,以耳溫為例,在兩歲以前的幼童中,正常體溫範圍為36.4 ~38度;但是對於 11~65歲的人來說,正常範圍則是 35.9 ~37.6 度)。
  • 寶寶發燒「捂汗」沒有用 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有的要求醫生儘快給孩子吊針,有的不見到醫生絕不使用退燒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李棟方博士發現,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 37度算發燒嗎 幾度算發燒
    發燒是生平每個人都經歷過的,當然發燒的程度有高有低,有的只需要調理,有的需要立馬就醫,這就需要人們自己來判斷發燒的程度了,那37度算發燒嗎?一般幾度算發燒呢?關於「發燒」的一些常識,今天本文全面為大家解釋一下。37度算發燒嗎?
  • 孩子發燒到38度吃退燒藥,病的時間會更長?!
    可是再精心也避免不了寶寶感冒發燒,一旦寶寶燒起來,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全都慌了神,一看見孩子難受立馬要抱著上醫院,吃藥、打針、輸液,怎麼快怎麼來。  總歸就是,從寶寶生病的那一刻起,全家都跟著抓心撓肺。一場感冒發燒下來,家裡的大人們個個感覺像是自己燒掉了半條命。  其實,有哪個孩子不感冒,不發燒呢?既然是避免不了的,關鍵是我們怎麼樣去正確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