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臺一項政策:不得將全日製作為招聘限制性條件,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參與討論,甚至有號召全日制學生集體反映抗議的,非全日制學生也很多不看好。
首先,來明確一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
全日制是指學生在規定年限內,主要精力和時間是在校學習,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工作日的一種學習方式;非全日制是指學生在規定年限內,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學習方式,是學習時間上的一種分類。在我國教育體制中,需要將專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分開看待。
1、專本科層次
全日制一般指通過高考的普通高校招生方式,一般稱統招全日制;非全日制是指非統招的成人學歷,現有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國家試點網絡教育、開放大學四種方式。
統招全日制最大的競爭壓力來自於高考,而不通過高考的成人學歷,從入學上沒太大壓力,在學習上也相對比較輕鬆,甚至在以前很多人都沒去過學校就拿到了畢業證。
當然,目前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拿證越來越難,不過還是和全日制差距比較大。
2、碩士研究生層次
學習時間上,全日制一般將課程分散到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時間,非全日制將課程集中到周中晚或周末的業餘時間,但課程質量和數量等按規定要求一致。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要統一參加12月份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相同專業的考試科目相同,國家分數線相同。
當然,現在非全日制一般都是專碩,和傳統意義上的學碩有一定區別。而且雖然是相同的國家線,但實際各校的招生分數,在國家線標準之上的前提下,一些非全日制低於全日制。
不過,全日制專碩得到了普遍認可,而同專業的非全日制專碩很多情況下卻被認為是花錢買證,雖然花錢也考不上的很多,而真有人花錢去買很可能是被騙了。
然後,看一下具體政策
不得將全日製作為招聘限制性條件這個政策出自教育部《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原文為:
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抓好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落地工作,各省級教育部門要協調和配合有關部門,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圍。各地各高校要建立用人單位招聘黑名單制度,將經認定存在就業歧視、欺詐等問題的用人單位納入黑名單,定期向畢業生發布警示提醒信息。
最後,來聊一聊影響
此政策的目的是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而且只是號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普通企業起碼在實際操作中完全可以自己規定篩選標準。
有人擔心增加招聘篩選難度,畢竟現階段還沒有比學歷更好的大篩選條件,如果不明確確實會收到更多不符合預期的簡歷,不過大數據時代,一鍵篩選,不作限制條件,又不是不寫明、不做參考。
倒是非全日制人士找工作的成本可以說增加,明明條件沒限制,但投了簡歷也會被刷掉,有時候真的不如明確規定。
而對於全日制人士真的沒什麼好擔心的,不作限制條件又不是不能做選擇的參考,你的全日制學歷擺出來,就證明了學習能力(起碼高考時的)和擁有的相應大學的知識等資源。
而且,企業不是只看學歷不看其他,企業要的是能為他們帶來利益的員工,而不是高學歷的員工。工作更不是找到了就完事了,工作中的挑戰和壓力才剛剛開始,能不能勝任最後還是要歸到能力上。
不作為限制性條件, 不代表不做參考條件。證書為什麼要標明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畢業為什麼有成績單和各項實踐證明等,大學有專科、本科,學歷有高低層次,教育部自己劃分985211雙一流等,經歷和收穫的不對等,能勝任的崗位也不對等,破除「唯名校」「唯學歷」不代表要去抹殺名校和學歷的證明能力。
在有更好的篩選機制之前,雖然有了此政策,但在普通招聘中真的沒什麼太大影響。
不過,一考定人生過於武斷,一證定能力過於片面。國家的目的是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而導向作用往往更作用於未來。
從某方面可以說,全日制學術派是高端人才的一般路徑,而全民素質的提高需要更大而廣的投入和更多樣化的選擇,當全日制不作為限制性條件,非全日制將會受到更多的重視。政策中專門註明,也能看出對非全日制的重視。
我們現階段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除了高考之外,還有多種非全日製成人學歷的獲取方式,除了脫產在校學習的方式,還有非全日制在職的學習方式。
而這些方式,一方面培養成本更多的由個人承擔甚至能夠補充一部分全日制培養的支出,有效緩解教育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民基礎文化水平,也給真正努力的人更多的機會。
當然非全日制教育還未完善,但更多的重視會推動市場去發展和改革,再有更為成熟的技術作為輔助,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才能不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