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條橫貫地球,決定我們未來的巨大板塊斷層

2020-10-31 新星小白

聽到我們所處的地球的地形多年以來一直在變化,你應該也不會感到驚訝吧?

雖然有時人類的活動也會造成地形變化,但大部分的變化都是自然現象產生的。大家好,這次我們將要介紹來自七個世界各地神秘的巨大斷層,還請慢慢欣賞。


太平洋火山帶

首先要介紹的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斷層,那就是環太平洋火山帶。

準確來說,這並不是斷層的名字,而是指環繞太平洋的四萬公裡長的地帶。

由於板塊活動,這裡也產生了許多斷層,這也是因為太平洋被數個板塊包圍著,也因此此地也會發生隱墨現象。

隱墨現象是指板塊沉入另外一塊板塊之下的現象,這些板塊活動也導致了許多火山形成和無數的地震發生。

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中有超過450座火山,過去一百年間發生了25件大規模的火山噴發。而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地區。


冰島的巨大裂谷帶

冰島西南端的雷克雅內斯半島附近有著辛格維德利裂谷,以及和其同名的國家公園。

這個斷層是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分離過程中形成的。這兩塊板塊本來相互接壤,但它們漸漸開始遠離彼此,因此形成了這個裂谷區。

裂谷每年都會擴張約7毫米,而現在它的寬度已經達到70米。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裂谷不僅延伸到地表,還有一部分隱藏於大型冰河之下。而且,在裂谷周圍還有一條活火山帶,若是冰河溶解,火山噴發將會使裂谷大幅擴張,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巨大災難。


聖安德烈斯斷層

這條斷層在美國加州的陸地上綿延300多公裡,與上兩個斷層相同,這個斷層也是在兩個板塊的邊界處形成的,那就是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但,和前兩個斷層有所不同的是,這兩個板塊並非互相遠離或靠近,而是有如在多條車道上行駛的車輛一樣平行移動。

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個名為法拉龍板塊的海洋板塊消失後形成的。

法拉龍板塊在侏羅紀時期時就開始慢慢沉入北洋板塊之下,並在留下一個更小的板塊之後消失了。

而之後的幾次劇烈的地震也讓聖安德列斯斷層漸漸形成。

由於地震的影響,斷層沿線的土地已經移動了約9米。最近發生的是1989年10月的加州大地震,它的規模為芮氏地震規模7.1級。

而在今日,聖安德烈斯斷層被稱為已知的最大斷層。


肯亞的巨大裂縫

儘管是發生在最近,2018年東非大裂谷穿過肯亞的部分區域,產生了一條巨大的裂痕。

據資料顯示,這一條裂痕的部分地方深度甚至達到15米,約寬度在5到25米左右,一般人是無法跨過它打到另一側的。

裂谷帶位於索馬利亞板塊以及非洲板塊的邊界,原本有學者認為索馬利亞板塊是非洲板塊的一部分,不過現在這兩塊板塊被認為是互相獨立的,都與東非大裂谷接壤。

實際上板塊裂痕已經出現許久,但專家們還尚未理清這條裂縫的發生原因。

有人認為是板塊運動所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因為雨水衝刷地下沉積物所造成的。

在某些學者看來,這個裂縫也預告了非洲大陸將會在未來一分為二,不過這個過程似乎要花費數百萬年才會完成。


貝加爾裂谷帶

古代貝加爾大裂谷是一條1500公裡長的裂谷帶,它從歐亞大陸的東北方向西北方延伸。

就跟您所想的一樣,它被命名為貝爾加是有原因的,因為貝爾加湖就位於裂谷的正中央區域,裂谷的一邊是阿穆爾板塊,而另一側則是歐亞板塊。也因如此,研究人員也認為裂谷是因為兩塊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

也有人認為是板塊碰撞影響到了這片區域,也就是說某一塊板塊無法重疊在另一塊板塊反倒是在邊界上扭曲了,而我們現在只知道裂谷的寬度以每年4毫米的速度在增加。

不過,因為裂谷周圍溫泉眾多,地震活動頻繁,裂谷的研究活動難以進行。

相關焦點

  • 洛杉磯斷層洩露氦 或暗示未來大地震
    「紐波特-英格伍德斷裂帶似乎位於3000萬年歷史的俯衝帶,因此它通過地殼仍有一個巨大通道是非常出人意料的。」考慮到它非常原始,氦-3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它唯一的地球來源是地幔。博爾斯的發現被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地球化學協會的電子期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地球系統(G-Cubed)上。
  • 印度洋下的巨型構造板塊正在斷裂,千萬年後將一分為二
    例如,中東的死海斷層的移動速度大約是這個速度的兩倍,即每年0.4釐米;而加利福尼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移動速度大約是這個速度的10倍,大約每年1.8釐米。板塊分裂得如此之慢,而且在水下很遠,這使得研究人員幾乎錯過了他們所稱的「新生板塊邊界」。但是有兩個巨大的線索,即在印度洋的一個奇怪地點發動的兩次強烈地震,表明了地球的力量正在發生改變。
  • 印度洋海底巨型構造板塊正在緩慢斷裂成兩半
    被稱為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正在以每年大約1.7毫米的速度分裂。換句話說,100萬年後,該板塊會分裂1.7公裡。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科學高級研究員奧雷利·庫德勒·庫弗爾(Aurélie Coudurier-Cveur)說:「這不是一個移動速度很快的結構,但與其它地球板相比,它仍然是重要的。&34;新生板塊邊界"。
  • 印度洋海底巨型構造板塊正在緩慢斷裂成兩半
    被稱為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正在以每年大約1.7毫米的速度分裂。換句話說,100萬年後,該板塊會分裂1.7公裡。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科學高級研究員奧雷利·庫德勒·庫弗爾(Aurélie Coudurier-Cveur)說:「這不是一個移動速度很快的結構,但與其它地球板相比,它仍然是重要的。"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魏格納100年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板塊自己會漂移,動力主要包括兩個,其一是因地球自轉存在一個指向赤道的離極力;其二是因地球自轉產生向西的力。後來地球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這兩個力非常小,不足以推動巨大的板塊克服阻力發生漂移。
  • 細數世界上七個謎團重重的斷層,最後一個無法解釋
    準確來說這並不是斷層的名字,而是指環繞太平洋的四萬公裡長的地帶。由於板塊活動,這裡也產生了許多斷層,這也是因為太平洋被數個板塊包圍著,也因此此地也會發生隱墨現象。二、冰島的巨大裂谷帶冰島西南端的雷克雅內斯半島附近的辛格維德利,以及和其同名的國家公園。這個斷層是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分離過程中形成的,這兩塊板塊本來相互接壤,但他們漸漸開始遠離彼此,因此形成了這個裂谷區。裂谷每年都會擴張約七毫米,而現在它的寬度已經達到七十公尺。
  • 斷層的致命誘惑,全世界前20大城市中的10個,都處在危險的斷層線 | 文茜的世界周報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專家判斷,這應該是一次 25 英裡長的斷層,而這個斷層從未斷裂,此次有可能在末端發生了雙向斷裂;地質專家還警告道,未來還會再發生芮氏規模 7 級以上的地震。為什麼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地震會不會向北或向南延伸?因為一旦向北延伸,就是大家一直在預言的「舊金山大地震」;如果延伸到更北則是西雅圖,即微軟、亞馬遜總部。
  • 澳大利亞板塊出現幾何形狀斷層!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在科學中,除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日本海溝之外,在地球上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同樣的引發地震的海溝。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沿聖克裡斯託瓦爾的海溝變化,板塊邊界的移動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板塊斷裂的力學影響,分析出了該區域的板塊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約90公裡的累積能量排放可能。
  • 揪出地下的地震元兇——我們一起來了解《四川省活動斷層普查》項目
    地震頻發與我省地質構造複雜,境內活動斷層密集分布密切相關,全省境內分布99條規模較大的斷層,約三分之一屬於活動斷層,未來具備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構造條件。斷層快速錯動的破壞力巨大無比,造成斷層上的震害特別嚴重。
  • 新研究發現:地球斷層粗糙度與地震規模之間存在聯繫
    逆衝型地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地球表面下的構造板塊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粗糙度這些斷層的特性,如表面的粗糙度對地震事件的大小有影響,然而,由於斷層深埋在地球表面之下,因此對其研究一直是個挑戰。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斷層的特徵,來自麥吉爾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地震反射數據,繪製並測量了位於哥斯大黎加太平洋沿岸350平方公裡板塊邊界斷層的粗糙度。
  • 南美中部斷層帶穩定,海溝與板塊運動方向一致
    在地球上,南美區域也算是地震比較多發的地帶,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美中部以下的大規模海溝區域,我們的地幔是處於正常流動狀態,從局部的地震狀態和遠處地震階段推斷出兩個水平的各向異性層。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該區域的局部斷層上地殼層出現各向異運動,並不是處於均勻下的同向運動,下層的快軸與絕對板運動是保持平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板塊下面的溝槽,有平行的地幔流動,所以目前斷定的是保持穩定的情況,地幔正常無異常變化。通過分析來自納斯卡板塊和局部地震的剪切波分裂,以及中心安第斯山脈邊緣前弧區域的各向異性特性。
  • 什麼是活動斷層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由地球深處地殼運動能量的突然釋放造成的。
  • 不在板塊邊界,印度Riasi斷層活躍,壓力增加
    在科學中,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都是由於板塊之間的運動碰撞形成的,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位於喜馬拉雅山的Riasi斷層的成為一個新的主要地震威脅地區,目前這項研究美國地質學會已經公布。科學研究人員稱,Riasi斷層屬於一個比較「安靜」的斷層,因為Riasi斷層不在我們所謂的板塊邊界上,一般斷層帶引發地震的可能性在板塊邊界範圍最多。所以科學界也沒有給此斷層定義為一個非常危險的斷層。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聖安德烈斯斷層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海岸綿延約1300千米,深約16千米,它是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分界線。這幅照片是用魚眼鏡頭拍攝的,這種鏡頭會使地球表面的彎曲程度看起來比實際大。聖薩爾瓦多發生的一次芮氏規模7.6級地震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山體滑坡。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板塊構造學說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地球最上面的巖石層並是不一個完整的整體,也就是說不是石板一塊,是被一系列的活動構造如海嶺、海溝、島弧、平移大斷層和山系所割裂,形成若干個巖石層板塊。(圖)板塊有八個,大家熟悉的歐亞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大板塊中間鑲嵌著一些小的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奧斯託海板塊等等。一共有14個小的板塊。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地球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變化,而未來也將持續地發生變化
    圖解:世界地球地球一直都在著變化著這種變化是肯定的,地球在其整個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而未來也將持續的發生變化,事實上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它也不會停止改變,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是第一個意識到了這一點,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早在1912年的時候就提出了地球大陸漂移的理論
  • 什麼是板塊邊界?
    (ID:dizhidiqiusuo)自被譽為地球科學革命的板塊構造學說提出以來,此偉大學說已統治地學江湖五十餘載。Dietz提出海底擴張(sea floor spreading)學說,並被隨後的海底磁異常條帶研究、深海鑽探結果、轉換斷層的發現等進一步證實。
  • 印度洋地震暗示印澳板塊斷裂
    2012年4月發生的地震至少沿著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4條斷層破裂,從而在兩個小時內導致了兩場8級以上的地震。圖片來源:Keith Koper, University of Utah Seismograph Stations發生在4月11日的兩次震撼印度洋的大地震可能預示著地球表面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根據發表在9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3篇論文,分裂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質應力很可能導致了8.6級和8.2級的大地震,並且在之後的6天裡沿著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