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冠脈血栓形成!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COVID-19導致的心血管不良...

2020-12-08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研究顯示,SARS-CoV-2感染可直接和間接導致多種心血管併發症,包括急性心肌損傷、心肌炎、心律失常和靜脈血栓栓塞等。然而,COVID-19帶來的心血管危害遠不止這些。近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的多個病例顯示,SARS-CoV-2感染可導致多支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等。

 

Case1:COVID-19致多支冠狀動脈血栓形成



一名64歲男性,心血管危險因素不詳,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進入急診室治療。一周前,患者因COVID-19所致雙側肺炎收治入院,給予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羥氯喹治療,但未進行任何血栓預防;患者臨床情況一直很好,未進行其他特殊治療,7天後出院。

 

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右冠狀動脈(RCA)近端出現嚴重血栓性狹窄(圖1A),左前降支(LAD)中段有充盈缺損或與非阻塞性血栓(圖1B和圖1C)。對RCA進行血栓抽吸後,仍存在明顯的狹窄,遂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對LAD進行OCT檢查顯示,存在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非閉塞性血栓(圖1D)。對支架置入後的RCA進行OCT檢查顯示,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栓治療7天。此時,檢測SARS-CoV-2的逆轉錄PCR仍為陽性。

 

圖1 冠狀動脈造影和OTC檢查

 

C-反應蛋白在診斷為COVID-19後開始升高,隨後下降,直至STEMI發生。相比之下,D-二聚體和血小板在出院當天上午仍有升高,這可能表明異常的凝血激活導致了多支冠狀動脈阻塞。這一現象提示原位血栓形成是其發生機制,因為未發現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且冠狀動脈栓塞的可能性與LAD非閉塞性狹窄(60%)且血栓附著在血管壁上的實際情況不符。

 

Case2:COVID-19患者出現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肺栓塞



一名82歲男性,因發燒和輕度呼吸困難就診,SARS-CoV-2檢測陽性,診斷為COVID-19。在家自我隔離1周後,患者因嚴重的呼吸窘迫住院治療。查體:體溫39.0°C,血壓152/113 mmHg,心律160 bpm,在氧流量10 L/min的情況下,血氧飽和度僅為78%。

 

實驗室檢查:C反應蛋白(CRP)206 mg/L,降鈣素原0.57μg/L,D-二聚體>10000μg/L。

 

儘管患者胸痛不明顯,但心電圖顯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圖2A)。CT檢查顯示毛玻璃樣陰影和實變(圖2B),及右肺動脈急性肺栓塞(圖2C,箭頭)。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未顯示肺動脈高壓。

 

圖2-1 心電圖和CT檢查結果

 

經口氣管插管後,在專門設立的COVID-19導管實驗室進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左旋支近端血栓閉塞(圖2D,箭頭)。輕度預擴張後,OCT發現在粥樣硬化斑塊上有血栓,無明顯的斑塊破裂(圖2E,箭頭)和血栓近端高度狹窄(圖2F)。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後,冠狀動脈恢復正常血流,TIMI 3級。隨後,患者被轉入重症監護室接受進一步治療。

 

圖2-2 冠脈造影檢查結果

 

Case3:嚴重急性感染患者出現多血管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

 

 

一名39歲男子在發燒、咳嗽、肌痛、胸部壓迫性疼痛和休息時呼吸困難5天後,來急診科就診。患者無心血管危險因素或相關的既往病史。患者入院時體溫38.9°C,血壓127/71 mmHg,心律112 bpm,氧飽和度89%。查體發現肺底呼吸音降低。

 

胸片顯示多灶性雙側毛玻璃樣混濁,符合雙側病毒性肺炎(圖3A)。鼻咽和口咽拭子證實為SARS-CoV-2感染。院內心電圖顯示ST段和復極正常(圖3B)。


圖3-1 胸片和心電圖檢查結果

 

實驗室檢查:鐵蛋白967μg/L(30-400 μg/L),C反應蛋白26 mg/dL(0.10-0.50 mg/dL),D-二聚體322 ng/mL(<500 ng/mL),淋巴細胞計數800個/微升,乳酸脫氫酶(LDH)297 U(135–225 U),肌鈣蛋白正常。

 

隨後,使用羥氯喹、阿奇黴素、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託珠單抗進行治療。治療2天後,患者的呼吸狀態迅速惡化,插管進行呼吸支持,以改善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8天後,予以拔管,患者病情逐漸好轉。

 

入院13天後,進行血常規檢查,肌酸激酶573 U/L(34-171 U/L),高敏感性肌鈣蛋白T 2204 ng/L(<14 ng/L)。心電圖顯示,II、III、aVF和V4-V6導聯出現輕度ST段抬高;V1-V4導聯出現明顯R波;II、III、aVF和V5-V6導聯出現Q波(圖3C)。

 

床旁超聲檢查顯示輕度左室收縮功能障礙,LVEF:50%-55%;嚴重的基底部和間隔、下外側和下壁運動功能減退,右心室的基底下外側運動不足。

 

儘管患者無症狀,仍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雖未發現任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但在第一個鈍角邊緣分支發現了大而嚴重的管腔狹窄,其邊界與正常節段相鄰,類似於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SCAD)Saw分型中的2A型(圖3D,箭頭);左前降支遠端中度管腔狹窄,延伸至動脈末端,符合2B型SCAD(圖3E,箭頭);右冠狀動脈近端和肺動脈之間存在輕度動脈瘻(圖3F,箭頭)。對於這一典型的2型SCAD表現,考慮到導管插入和注射造影劑有擴大夾層的潛在風險,未進行血管內成像。

 

圖3-2 冠脈造影檢查結果

 

患者病情穩定,冠脈血流正常,因此決定採用保守治療。排除自身免疫性和類風溼疾病,最終診斷為SARS-CoV-2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多血管急性SCAD,導致心肌梗死。儘管抗血小板治療在SCAD中的使用和持續時間存在爭議,但由於心肌梗死和與感染相關的高凝狀態,最終決定採用阿司匹林和ADP受體拮抗劑進行更長時間的雙抗治療。

 

COVID-19可導致多種心血管損傷,其機制尚不明確

 

SARS-CoV-2感染、COVID-19與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關,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但SARS-CoV-2感染導致多支冠狀動脈阻塞和SCAD的相關報導很少。SCAD多發生在各種全身炎症性疾病中。這可能與SARS-CoV-2介導的細胞因子風暴引起的血管和全身炎症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和高凝狀態,以及內皮功能障礙有關。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或細菌相比,SARS-CoV-2相關性肺炎的這些作用是否更為明顯尚不清楚。

 

此外,COVID-19可帶來多方面的臨床表現,因此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對於需要抗凝治療的COVID-19患者,應考慮抗病毒藥物與口服/靜脈抗凝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出血和血栓栓塞併發症的風險。

 

參考來源:

1. Pablo Dominguez-Erquicia, David Dobarro, et al. Multivessel coronary thrombosis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 pneumonia. European Heart Journal. May 06, 2020.

2. Yasushi Ueki, Tatsuhiko Otsuka, et al.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May 06, 2020.

3. Lucia Fernandez Gasso, Nicolas M Maneiro Melon, et al. Multivessel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presenting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 acute SARS-CoV-2 respiratory infec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May 07, 202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一例罕見的心血管疾病——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
    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由李逢春主任醫師、張拓偉副主任醫師帶領的心血管病科介入團隊為其進行了冠脈造影檢查,真相大白:患者右冠脈開口-近-中段自發螺旋夾層,夾層起始於右冠開口,出口位於右冠第二轉折前,第一轉折以近由於夾層擠壓管腔形成95%狹窄(此處為急性心梗罪犯部位),餘冠脈未見異常。原來是自發性冠狀動脈螺旋夾層!!!
  • 這種動脈夾層極易漏診、誤診!6大診治要點必須牢記!
    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無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但左前降支(LAD)遠端不規則狹窄,動脈管腔瀰漫性閉塞約60%,心尖段可見正常管腔。隨後為患者在冠脈內應用硝酸甘油無反應,高度提示LAD中遠端為2型自發性夾層。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像,顯示右側髂外動脈、左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多灶性纖維肌肉發育不良。
  • 自發性腎動脈夾層病例報告與文獻回顧
    (spontaneous renal arterydissection,SRAD)是自發性腎動脈內膜剝離症,是導致急性腎梗死的少見原因之一。請介入科會診閱片考慮自發性右腎動脈夾層伴血栓形成。該患者診斷為自發性右腎動脈夾層。
  • 乾貨|談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的診斷及治療
    CAS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CAS主要機制是內皮功能損傷和冠脈平滑肌敏感性增加。 乙醛脫氫酶-2(ALDH2)基因型變異及ALDH2活性缺失與冠狀動脈痙攣相關。
  • 杏林夜談|冠脈造影檢查正常一定沒有問題嗎
    一提到腫瘤,老百姓立馬聯想到的是「絕症」,「死亡」,可謂談癌色變,事實上,在中國,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所有死亡原因的40%以上,比腫瘤所致的死亡人數要高得多。如此可怕的冠心病,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呢?心臟,如同人體的「水泵」一樣,將血液泵出,給全身的器官供血,同時心臟作為人體的器官,自身也需要血液。
  • 永州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指導下的冠脈...
    紅網時刻永州9月25日訊(通訊員 曹斌)日前,永州市中心醫院冷水灘院區心血管內科主任龍雙祁帶領的介入團隊成功完成了永州市首例冠狀動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CT)指導下冠脈支架植入手術,該手術是當前最先進的血管腔內成像技術。
  • 亞心醫院成功應用逆嚮導絲技術治療冠脈CTO病變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江濤)5月15日,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內科介入團隊在宋丹教授的帶領下,採用逆嚮導絲技術,成功完成一例冠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手術,挽救了患者生命。
  • 國際DCB小組共識聲明:藥物塗層球囊治療冠脈疾病的臨床應用
    最近有研究顯示,DCB在小血管疾病和高出血風險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近日,國際DCB共識小組發布了有關DCB在冠狀動脈疾病中使用的最新指南,重點關注了DCB新的適應證和即將出現的技術。藥物洗脫支架(DES)可通過持續釋放抑制內膜增生的藥物來降低ISR。然而,即使是第二代DES也存在晚期新發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事件(如支架血栓形成)等問題。DCB的應用則可以降低這一風險。 血管成形術後,負性血管重構和新生內膜增生均可導致再狹窄。這些過程往往都比較緩慢,可以通過持續釋放抑制內膜增生的藥物來預防。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收縮壓低於130 mmHg,而僅舒張壓≥80 mmHg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腎臟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風險並不會顯著增加。同時,根據舊診斷標準診斷的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與上述不良事件風險也無明顯關聯。新舊版本對IDH進行診斷,ARIC研究中CVD累積發生率。doi: 10.1001/jama.2019.21402.
  • 冠脈富含脂質斑塊——治標或治本?
    COLOR研究是一項針對冠脈脂質斑塊植入支架治療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研究共納入1999例行冠脈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其中1621例接受了冠脈介入治療,1189例通過近紅外光譜(NIRS)測定了脂質核心負荷指數(LCBI),主要終點事件定義為心源性死亡、心梗、支架內血栓、計劃外血運重建、心絞痛再入院。其中NIRS相關併發症9例(0.45%),隨訪2年,發現4mm範圍內最大LCBI與主要終點事件並無關聯。
  • [GWICC2014]張新超:心血管生物學標記物與POCT_GWICC2014_心血管...
    二、心血管生物學標記物的種類心肌損傷:cTn、CK-MB、Myo、H-FABP等心臟功能:BNP或NT-proBNP等心血管炎症狀態2012年AMI全球聯合工作組的定義指出:心肌損傷標誌物(如cTn)增高,同時伴有以下幾種情況之一,考慮診斷AMI——臨床缺血性胸痛症狀;心電圖出現病理性Q波或有缺血改變(ST段抬高或壓低);冠脈造影發現異常等。
  • 第十六屆南方中醫心血管病研討會開幕,從新技術新視角看未來醫療趨勢
    12月19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分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預防/康復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北海市醫學會、廣州合浦學會聯合承辦的"第十六屆南方中醫藥心血管病研討會、第四屆北部灣醫學高峰論壇、華南區域中醫心血管專科聯盟學術論壇暨國醫大師鄧鐵濤較少心血管疾病診治學術經驗傳承研修班
  • 記砥礪奮進中的太原市中心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
    攻克技術難關,為患者帶去幸福和希望是心血管內科一直追求的目標。心血管內科成立於1992年,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技術不斷創新,服務不斷完善,目前醫療技術水平在省內名列前茅,受到廣大患者的普遍讚譽。介入治療團隊技術精良,冠狀動脈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急診 PCI 術、複雜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
  • 最新心血管領域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附熱門文章連結)
    此外,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超越CIRCULATION RESEARCH,位居第四。Eur Heart J: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物標誌物譜經導管去腎交感神經術,翻開新篇章【Circulation】 識別PCI術後高出血風險患者的20條標準|指南共識關於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我們應該聽誰的?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75期|張瑞巖主任醫師發表佐他莫司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合併糖尿病冠脈病變的有效性研究成果
    Higher neointimal thickness (0.14±0.09 mm vs. 0.09±0.04 mm, p=0.021), more neovascularization (3.03±6.24 vs. 0.52±1.87, p=0.017)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layered signal pattern (12.19±19.91 % vs. 4.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