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李侃如:中美關係是全球穩定繁榮的關鍵

2021-01-08 央視網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李侃如:中美關係是全球穩定繁榮的關鍵

原標題:

  在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美國密西根大學榮休教授、布魯金斯學會前高級研究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日前接受了中國日報的採訪。

  問:近五年來,中國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麼?您觀察到的最顯著變化是什麼?

  答:反腐行動。打擊腐敗勢在必行,持續有力的反腐行動是中國政府在過去五年裡取得的重要成果。

  很難單獨說哪個變化最顯著,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和對外政策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

  問: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認為中國將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答:在努力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尤其是如何實現農村年輕人的發展,給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挑戰。當今中國創新加快,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多數年輕人出身農村,許多人缺乏工作必需的技能和教育。這是個大問題。

  同樣嚴峻的還有環境挑戰。媒體報導大多關注空氣汙染,這是一個看得見的重要問題。但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是可用水資源短缺。這一方面與自然資源分布有關,而氣候變化很可能會加劇這一問題。

  問:您對習近平主席的印象是怎樣的?

  答:我記得十八大召開之前,許多專家在猜測習近平是否會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是否準備好採取有力措施處理重要問題。現在,他用行動明白無誤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問:您如何看待中國在當今世界扮演的角色?

  答:中國在當今世界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中美兩國對全球問題影響巨大,從全球經濟、貿易和金融到應對疫情、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都是如此。

  如果中美雙方積極合作、並肩行動,國家間的問題往往變得更容易處理;如果雙方背道而馳,這些問題往往會變得棘手又危險。

  總之,中美關係是地區和全球穩定繁榮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兩國都對彼此的長遠意向非常關切。因此,兩國領導人需要設法建立戰略互信,增強建設性合作。

  譯者:李克怡人

相關焦點

  • 【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塞爾維亞駐華大使:中國的發展是其他國家...
    原標題:【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塞爾維亞駐華大使:中國的發展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 巴切維奇13日在北京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專訪時表示,中國的發展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十九大的召開必將推動兩國關係至更高水平。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認識新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時,重點抓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是以抓主要矛盾來帶動全局工作。同時,在推進「四個全面」過程中,既要注重整體謀劃,也要抓重點,牽住「牛鼻子」。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科院院士楊衛:新時代中國基礎研究決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徵程,要悟透中國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徵、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在宏觀生命科學領域,如農業科學、藥學、生物學的發展整體逼近世界前列;分子生物科學布局完成、呈躍動式發展;臨床醫學雖然差距較大,但增速最快,如2017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醫學領域申請量就達5.6萬份;只有少數學科如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還處於布局階段。第四板塊為地學/環境科學板塊,雖然全球影響力尚未臻一流,但近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已經處於起飛狀態。  研究品質快速上升出人意料。
  • 強世功:中美「關鍵十年」
    如何理解在此之前的中美關係?為什麼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發生如此重大的轉變?我們究竟應當如何應對美國發起的「新冷戰」?我們應當如何從全球大格局中定位並建構新的中美關係?這些問題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 【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美國丹佛大學孫晶:中國是世界「平穩的...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作者:孫晶 美國丹佛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  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會議不僅對中國是大事,在世界範圍也引起廣泛關注。究其原因,內外兩點:其一,憲法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人數達八千多萬的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組織,其執政的中國不僅人口最多,並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這個理念分量很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設置專題,集納習近平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題。設置專題,集中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索引」顯示,書中39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當前,我們正站在中美關係關鍵的當口,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如何避免誤解誤判,增進相互了解,尤其是如何減少美國一些政客因對中國缺乏認知、好逞偏見而導致難以挽回的破壞性後果,都是必須找到正解的重要問題。而要避免中美之間出現更激烈的衝突,首先雙方要進行利益的新協調,同時中國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既定的外交方針,將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貫徹到底,這是改變美國霸權慣習,避免中美關係出現顛覆倒退的根本保障。中美間存在如美蘇陣營間對抗的制度基礎嗎?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謝安敏指出,自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各種各樣的微調,但美國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地支持中國的發展,總體上的戰略是不變的。但她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美國即將到來的政治更替,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做出大的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量重量級學者對中美關係發表過類似擔憂的言論。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其中,威震敵膽的「飛虎隊」就是一個耀眼的名字,它的歷史功績至今給中美關係深刻啟示。所有這些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國際文件是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礎,其中中美合作不可或缺。隨後,中國又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中美合作並與其他同盟國一起,構建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70年後的今天,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已大不一樣,但有一點沒有改變,那就是中美合作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 張之香: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 (常紅 楊牧)6日,「新型大國關係:中青年學者的聲音」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舉行。會議主辦方之一、美中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希望今天的研討為下一代人在處理中美關係時帶來更多的智慧和指引。
  • 理上網來|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山東有無「斷鏈」之憂?
    如美國為了達到激勵企業返回本土的目的,提出承擔企業回遷的全部成本,包括重建廠房、搬遷設備、裝修及其他相關費用等;日本政府也將拿出約2400億日元,幫助日本企業把在中國的工廠撤回日本國內。在此情勢下,作為製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的山東,有無「斷鏈」之憂?又該如何用好「防疫時間差」,逆勢補鏈、強鏈?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1997年柯林頓訪華,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美,這是兩國元首自「冷戰」後的首次互訪,並宣布要努力構建「中美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儘管這種提法在美國國內沒有得到積極反響,但是兩個國家的政府為穩定關係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第三階段:臺灣問題的穩定促使中美關係相對穩定 第三階段,2001年後中美關係相對穩定的階段。
  • 中美不惑之年:「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
    胡錦濤訪美具有戰略價值和全球高度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在接受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電話專訪時認為,胡錦濤主席此次訪美之旅具有非常高的戰略價值。從已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來看,以往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詳實的文本,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更重要的是具有戰略高度。把中美關係定為真正全球意義上的戰略夥伴,兩國的關係已經超越雙邊範疇了。
  •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陸忠偉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彼岸美國的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從而決定著亞太戰略平衡、國際戰略平衡及世界和平穩定。正因為這組大國關係的厚重,其發展動向及走勢備受關注。「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這20年間,伴隨著中美雙邊關係不斷深化,如1997年「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2005年「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中美科技合作逐漸增多,合作範圍不斷擴大。但總體來看,雙方的科技合作層次還不高,科技關係仍不緊密。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李抒音接受記者採訪,介紹她對當前中俄關係的看法:「從戰略穩定的角度講,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對整個世界的戰略格局有非常大的作用,對於維護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其他方面如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兩國也開展了密切合作。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歐倫斯是個地道的紐約人,他喜歡穿過曼哈頓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曼哈頓如同森林般的摩天大樓進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紐約中央火車站,這座美妙的百年建築至今讓他流連忘返。
  • 專家:印度與中美不是等距離 中印增進關係潛力大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芳】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1日刊載從印度退休的華人學者譚中文章稱,今年第四季度印度將成為世界外交活動的主角之一,莫迪在國內發憤圖強,也決心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世界經濟三巨頭(以購買力平價計算GDP,僅次於中美兩國)之一的角色。印度與美國和中國 「三巨頭」之間不是等距離的。
  • 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人立起新坐標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好下一步的路,關鍵是深入學習好、貫徹好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切實將其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各項事業的指明燈、前進的指南針和工作的指揮棒。  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龍以明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兩個新的判斷,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另一個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因此,在一定的大國關係格局下,作為理性的政策制訂者,應該在潛規則和顯規則之間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關係,雙方的博弈才能夠達到某種穩定和均衡,從而使雙方利益實現最大化;反之,就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對抗與衝突,直至雙方利益受損、遊戲規則解體。以此來分析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或許可以加深我們對於美國對臺政策中「雙軌制」的理解。  實際上,潛規則和顯規則也是可以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