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GB/秒!網際網路史上最大數據遷移 原來阿里雲用了它

2021-01-13 快科技

6月7日,上海雲棲大會上,115科技和阿里雲宣布完成阿里雲史上最大數據遷移上雲項目,115科技的全部數據都搬遷至阿里雲上,規模超過100PB,整個項目耗時僅45天。

有好奇的快科技網友進行了速度計算,就算這45天一刻不停的連續傳輸,也需要27GB/秒的速度,工程堪稱海量。

當然了,115科技和阿里雲在實際數據遷移時使用了多設備同步傳輸,因此實現這樣的速度也並非不能實現。

據悉,阿里雲這次動用了「閃電立方」這個神器,1PB的數據只需24小時就能傳輸完成,而在普通的辦公網絡下,全部上傳需要1萬天。

在6月7日的上海雲棲大會上,現場還原了離線數據遷移的場景:以每分鐘1TB的速度傳輸到阿里雲的閃電立方裡,再用專業車輛運輸至阿里雲數據中心。

此外,當天阿里雲還發布了閃電立方mini版,提供單臺40GB的數據遷移能力,可遷移100TB數據,無需專業人士即可使用。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數據遷移,每秒27GB,這是怎麼做到的?
    近日,115科技將其全部數據都遷移到了阿里雲上,涉及的數據超過100PB,僅用45天就完成了,平均每秒遷移的數據達到了27GB,這麼龐大的數據傳輸115科技和阿里雲是如何做到的呢?每秒27GB如果是通過網絡傳輸這些數據,需要的帶寬將是幾十TB級的,115科技和阿里雲顯然沒法使用這麼大的帶寬,因為整個中國的國際出口帶寬都沒有達到這個量級,115科技和阿里雲在這項工作中一定藉助了其他的方式。
  • 網際網路史上最大數據遷移之一:115科技遷至阿里雲
    6月7日,上海雲棲大會上,115科技和阿里雲宣布完成阿里雲史上最大數據遷移上雲項目,115科技的全部數據都搬遷至阿里雲上,規模超過100PB,整個項目耗時僅45天,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涉及用戶量最多、數據規模最大的遷移項目之一。
  • 網際網路的悲哀:阿里騰訊之後再無阿里騰訊
    財報顯示,百度第一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241.23億元(約合35.94億美元),同比增長15%,市場預期242.7億元,剔除分拆業務對收入的影響,同比增長21%;歸屬百度的淨虧損為人民幣3.27億元(約合49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淨利潤人民幣66.94億元轉虧。 隨後,百度的市值也開始一路下跌,甚至開始落後於美團等網際網路公司。美團CEO王興甚至調侃:是時候用HAT來取代BAT了。
  • 阿里雲飛天大數據平臺 已成全球集群規模最大計算平臺
    摘要 【阿里雲飛天大數據平臺 已成全球集群規模最大計算平臺】7月25日,阿里雲飛天大數據平臺亮相阿里雲峰會上海站。阿里雲飛天大數據平臺擁有中國唯一自主研發的計算引擎,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集群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支撐海量數據存儲和計算。
  • 「上雲用數賦智」——「一業帶百業」的路線圖
    事實上,4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提出「將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位化轉型,打造數據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形成產業鏈上下遊和跨行業融合的數位化生態體系。」這便是實現「以一業帶百業」的操作路線圖。
  • ...更方便SQL Server遷移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
    Amazon Aurora Serverless v1可在5到50秒內擴展資料庫容量,在需要時每次將容量翻倍,且由於它是無伺服器的,客戶也無需操心資料庫容量管理。但是,一旦客戶完成了最初的資料庫遷移,他們將面臨更多的工作來遷移他們的應用程式邏輯。遷移應用程式邏輯需要手動編碼,十分耗時,而且常常與守舊的資料庫廠商的專有資料庫命令相關聯。隨著微軟越來越積極且操縱性地使用其許可實踐,客戶要求AWS幫助他們更方便地將其SQL Server應用程式遷移到Amazon Aurora。
  • 騰訊股價漲幅超阿里:什麼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護城河」?
    2020年初以來的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騰訊港股的股價走勢是「√」型反轉,阿里港股和美股的股價都是「v」型反轉,騰訊相比年初上漲近25%,可能連馬化騰自己都沒有想到,資本市場會在阿里和騰訊之間投票給騰訊,因為他今年精準減持在了「半山腰」的位置。
  • 網際網路時代的玩法變了:騰訊向左,阿里巴巴向右
    可以說,如今的騰訊和阿里在不同的跑道上越走越遠。2020年8月12日,騰訊發布中報顯示,其網路遊戲收入同比增長40%。所有遊戲業務收入=網路遊戲收入+算入社交網絡的智慧型手機遊戲收入469億,佔總體收入超過40%。「產業網際網路」、「智慧零售」等近年提出的新詞影響力還不明確。也就是說,騰訊的主營業務依舊是傳統的網路遊戲業務。
  • ...Online beta版本上線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
    日前,華大基因宣布其在阿里雲計算平臺部署的服務產品BGI Online國內beta版本正式上線,堪稱基因行業的「應用市場」。該產品順利上線是繼去年10月華大基因、阿里雲、英特爾在第十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宣布聯手啟動搭建亞太首個精準醫療開發平臺後取得的首個重要成果。這也是首個完全部署在阿里雲上的大規模生物信息分析平臺。
  • 阿里推出「犀牛製造」!網友:幹掉中間商,阿里成最大中間商?
    這不,今天阿里就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保密3年的阿里新製造一號工程「犀牛智造」正式亮相,這是全球首個新製造平臺,「一號工程」犀牛智造工廠也在杭州正式投產!值得一提的是,犀牛製造的掌門人依然是天貓總裁蔣凡!有資料顯示,天貓淘寶總裁蔣凡是杭州迅犀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該公司註冊資金達3000萬美元。
  • 騰訊雲98.8秒處理100TB數據
    11月10日,有計算奧運會之稱的Sort Benchmark全球排序競賽公布了2016年最終成績,騰訊雲大數據聯合團隊用時僅僅98.8秒,就就完成了100TB的數據排序。這打破了阿里雲去年創造的329秒紀錄,而在更早的時候,百度曾經的紀錄是716秒,Hadoop的紀錄是4222秒。
  • 史上最大宇宙二維天圖發布 數據技術為天文研究加速
    史上最大宇宙二維天圖發布 數據技術為天文研究加速 2021-01-14 18:46:34 來源:央廣網 作者:苑菁菁 責任編輯:苑菁菁
  • 阿里雲趙殿奎:PolarDB的Oracle平滑遷移之路
    線上和線下,公有雲和混合雲之間能夠做到數據相互訪問,最大的一個困難就在於安全。資源管理,Oracle裡面有一個Resource Manager,PolarDB也在逐步的完善這個功能,PolarDB現在能夠做到CPU和內存的隔離,同時可以做到資料庫級別、甚至到用戶級別的資源的隔離和限制。
  • 從Hadoop到自主研發,技術解讀阿里去IOE後的系統架構
    【導讀】網際網路的普及,智能終端的增加,大數據時代悄然而至。在這個數據為王的時代,數十倍、數百倍的數據給各個機構帶來了無盡的機遇;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數據體積的暴增同樣前所未有的挑戰著企業的基礎設施。
  • 中臺四傑與阿里往事
    「擴到了20個節點還是跑不動,可這已經是亞洲最大的Oracle RAC集群了……而且當時亞馬遜建了一個最大的Oracle集群,也只有20個節點」。外界可能無法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但它卻驚動了Oracle美國總部。陳吉平還因此受邀去OOW會議做了一次案例分享。
  • 阿里P10、騰訊T4、華為18,網際網路公司職級、薪資、股權大揭秘
    本篇文章搜集整理了最新版數據,為你一一解答!寫在前面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在網上看過不少網際網路公司薪資的問題和數據報表,其中很多數據的更新時間都停留在 2 到 3 年前。InfoQ 的編輯於是在想,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如此之多,但信息卻很久沒有更新了,有沒有可能我們去做一些相關的事情,讓大家了解到最新的詳情?
  • 阿里「ET大腦」究竟在做什麼?
    在國內,百度、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被賦予了AI新時代的開創重任。一年多前,阿里發布人工智慧ET大腦。   未來ET大腦會將城市塑造成什麼樣或許難以設想,但就如王堅所說,城市是人類發明的最大智能硬體,但這個硬體『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城市只有利用好數據資源這一項新資源,運用人工智慧中樞,才能解決各種城市公共問題。   ET大腦之智能製造   自智能製造2025提出之後,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都成為了製造業的發展趨勢。
  • 2020年阿里云云原生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雲原生促阿里雙11訂單...
    2020天貓雙11狂歡季成交額、阿里雲創建訂單峰值再次創下新高,下單體驗更為流暢,其背後的阿里云云原生技術功不可沒。阿里雲已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雲原生產品家族和開源生態,在Gartner發布的2020年公共雲容器報告中,阿里雲排名全球第一。
  • 人類史上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 首次公開原來太陽長這樣
    人類史上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 首次公開原來太陽長這樣時間:2020-07-17 23:1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史上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 首次公開原來太陽長這樣 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ESA)將於周四上午發布新的太陽影像,使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我們的宿星。
  • 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 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原標題: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最近科學家已經測量出了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單位:一個光粒子穿過一個氫分子所需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