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載教學風雨路 無怨無悔寫春秋|人體解剖學|應用解剖學_網易新聞

2020-12-07 網易新聞

呂伯實老師1978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分院臨床醫學系,留校在泰醫任教。1999年晉升為教授。現為碩士生導師、山東省解剖學會理事。

33年來,泰山醫學院從樓德搬到了新校區,教研室從三間小實驗室變成了現在的實驗樓,他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老教授。他始終紮根講臺,踏踏實實做好各項工作,積極投身醫學教育的改革和教學研究工作,努力增強教學效果,在解剖學教學、科研和教學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選擇解剖學 就等於選擇了挑戰和艱辛眾所周知,醫學學科中的人體解剖學科由於其專業較為特殊,從事解剖學教學工作環境差,待遇低,還有許多社會上的偏見,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項又苦又髒又累的工作, 許多同行都轉行或調離這個工作崗位。

1978年7月呂伯實老師畢業時選擇從事人體解剖學工作,更令許多人不解的是,30多年他從未改變過,一直堅持給學生主講《人體解剖學》課程,一直在實驗室伴著令人窒息的福馬林用形狀各異的人體標本給同學們做實驗,課餘時間製作標本供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用。在這期間,他也曾有過多次機會但都放棄了,一直未動搖此志,很多人問他,你怎能一輩子與冰冷的人體標本打交道?你怎能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忍受」這種工作?他總是憨厚的回答「作為一名教師做學問,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幹一行愛一行。」這一切都緣於呂老師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牢固的專業思想,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

早在上大學期間,呂教授就十分勤奮,成績也十分優異,他留校後天天拿著摺疊椅,夾著記錄本去聽焦鏞、張源亮、王可讀等老教授上課。也不知聽過他們多少遍課,學習他們各自嫻熟的教學方法,從中吸取精華。他抓住所有的機會學習充電,先後在浙江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進修學習,以極大的熱情傾注到工作當中,業績也日漸輝煌。先後被評為泰山醫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教學評建先進工作者、評建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被評為泰山醫學院優秀教師, 2007年被評為泰山醫學院教學名師,2011年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專業思想牢固 教學效果突出呂伯實老師深知「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而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人體解剖學科作為醫學生學習醫學首先接觸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進行解剖學教學有雙重意義,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他不僅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 更注重對學生人格、責任心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堅持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一大重點。針對本門課程的特點,頗費心思地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作是上好解剖課的重要環節,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提高學習成績,應用多媒體教學、自學式、課堂研討式、競爭式等學習法,開展知識競賽,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呂老師用「心」去教,用「情」去導,調動積極的情感因素,創設愉快教學情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一些聽過呂教授課的同學認為,呂教授是一個課內嚴肅認真,近乎一絲不苟,課外卻和大家親密無間,非常幽默隨和的老師。對此,呂教授這樣解釋,課內對同學們嚴格要求是讓大家在學習時更加認真、仔細、踏實,端正了學習態度才能學好知識,而課後渲染一種活躍的氣氛,能讓同學們無所顧忌的把學習中的困惑、麻煩向老師請教,同時很多問題可以大家一起探討解決,這樣難題迎刃而解的同時,也使所學變得更為有趣。呂老師精力充沛,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是幾乎每天都要跑步,經常和同學們一起打球,身體非常棒。講課時候聲音洪亮,幽默靈活,當停電時多媒體不能用,就利用版圖進行授課,照樣講得很好,深受大家欽佩。講到激動的時候經常用手擦黑板,弄的手髒乎乎的從不在乎,同學們的積極性也都被調動起來了,打瞌睡的很少。他結合臨床深入淺出的講釋、簡潔而準確的圖示和嫻熟的解剖操作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呂老師先後承擔了本科生、專科生、成教、研究生的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歷年來受到同行專家、學校領導和各屆學生的高度好評,公認教學效果優秀。可有誰知道呂伯實教授對福馬林也過敏,每次上實驗課,尤其是指導學生解剖深層結構時,就會感到全身瘙癢、憋氣、呼吸困難,有時晚上不得不服用抗過敏藥物,但他從沒以此為理由耽誤過一次實驗課!

人體解剖學課程是醫科教學中 「三多」(教學層次多、面向專業多,教學課時多)的課程,教學要求高,而且我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教師短缺,因此,教學任務特別繁重。每一學年呂伯實教授都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由於他教學能力全面,並去校外碩士教學點授課,還要擔負起社區醫學教育、科普宣傳的重任。2003年主持承擔了省教委資助的《顱腦與脊柱的應用解剖學》繼續教育課題,為省內、外縣級以上醫院培養人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舉辦了六期培訓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他多年負責我校研究生解剖學課程講授,經常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給他們輔導,耐心答疑,使他們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本門課程的考核,並且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學生的心目中,他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勇於進行解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

人體解剖學是門古老而又重要的學科,多年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沒有多大變化。呂伯實老師在學校有關部門支持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在如何培養醫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思考與嘗試。2000 2005年主持承擔了省教委資助的《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課題,對本門課程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2005年經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鑑定達國內領先水平。 (1)教學過程努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創新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呂伯實老師在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學;開展多媒體教學和CAI課件的製作,以及教學用標本的研製等。教學中創新授課方法,關心學生的專業研究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建立以專題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為特色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開展小組討論式教學、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導學習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解剖學教學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主動獲取知識的技能。

為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呂老師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和製作標本等學生業餘科研活動,結合本學科實際情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題設計並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開拓精神,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發表了多篇教學改革論文。

(2) 主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新教材,參編教材7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材建設是「百年樹人」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內容的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呂伯實老師在客觀分析、評估解剖學教材和教學改革現狀的基礎上,對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和更新,將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新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材並被我校檢驗、護理本科等專業選用,2006年獲院優秀教材一等獎。

科研與教學並進 注重團隊的力量在緊張繁忙的教學之中,在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呂伯實充分利用寒暑假,克服困難,進行科學研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緊密跟蹤國際國內新出現的醫學診斷新思維、高新診療技術、手段,結合先進的醫療設備緊密結合臨床,進行人體形態學基礎研究,與顯微外科相結合,結合皮瓣、肌骨瓣等進行研究;結合CT、MRI、彩超、介入放射等高新診療手段的快速發展, 開展應用解剖學研究。幾年來承擔了省級資助的《生殖股神經在輸精管結紮中的應用解剖學研究》、《小腦幕切跡的應用解剖學》等多項科研課題。其中《生殖股神經在輸精管結紮中的應用解剖學研究》1994年經山東省科委組織專家鑑定達國內領先水平。發表《比目魚肌肌骨複合瓣的應用解剖》、《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s of plantar》、《小腦幕切跡的應用解剖學》、《脛骨後肌神經血管蒂的應用解剖學》等論文40餘篇。獲山東省醫藥科學技術進步二獎一項、山東省教育廳三等獎一項,獲泰山醫學院理論成果一、二、三等獎21項。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為泰醫重點學科,人體解剖學課程為學校精品課程。呂伯實老師在任教研室主任期間,注重加強學科建設,青年教師培養,團結同志,發揮每個老師的作用。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進,帶領大家積極探索。呂老師與教授、博士們研究,聽取多方意見,根據本專業實際情況,確定了應用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兩個研究方向;加強實驗室建設,在幾代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積極製作各種標本,2000年建立了全透明的標本陳列室,內擺放1500多件標本。為實驗教學、學生課外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呂老師帶頭參加晚上實驗輔導。 「不要誤人子弟,將心比心地當老師」是呂伯實老師對自己、對同事、對所有年輕老師的要求。不僅要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一輩子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呂伯實老師在教學方面,提出了對助教等青年教師培養實施的「四個制度」, 即集體備課制度、新教師首次試講制度、相互聽課制度、師生座談會制度。任教研室主任期間,呂老師先後選送10多名青年教師外出學習,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他常與青年教師座談,了解其工作和生活情況,共同探討怎樣做一位好老師,教師應怎樣鼓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怎樣採取不同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對事物主動思考的質疑能力、解決問題的運籌能力和善於使用信息系統提取合成信息和大膽提出有創意的設想能力。頓愛社老師說:「呂老師總是熱心的幫助我們年輕老師成長,給我們制定成長計劃,手把手的教我們,並想方設法給大家提供難能可貴的鍛鍊機會。」在呂老師的培養和幫助下,大家工作積極、主動、開拓創新,立足本職工作,創建了黨員示範崗。愛崗敬業、開拓創新、樂於奉獻,是每一個解剖人的基本信條。在解剖教研室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人才結構合理,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面對取得的很多成績,呂伯實老師很謙虛,表示「這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我只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工作中取得的一點成績是與院領導的培養和同事們的幫助分不開的,是我們教研室團隊力量的合力。

教研室的教授們如朱繼明、趙秉章、李克贊、張鳳鳴、王昭金、李躍、王增賢、張海東等教授在工作上率先垂範,用人格魅力時刻感染著每一個人。教研室所有青年教師也積極主動的對待工作,他們思維活躍、與時俱進,不怕苦、不怕累,作為 解剖人 ,大家無怨無悔!」 採訪在辦公室進行著,呂教授侃侃而談,他從容親切而又不乏幽默風趣,聽了他的經歷、他的奮鬥,他的堅持,我不禁被他的魄力、他的熱情打動著,感染著,他們那個年代的人,一生有太多的不平和坎坷,同樣也有著特有的拼勁與激情,許多東西是在陽光雨露中成長的我們所不具備的,他們的奮鬥大氣恢弘,透射出「頑石絕縫勇綻綠,風口浪間敢爭流」的豪氣!(記者孫弘 通訊員杜寶萱)

本文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格氏解剖學》:承載歷史的解剖學教科書
    自此,《人體解剖學》在歐美兩地每隔三四年就再版一次,初期是美版跟隨英版修改,二十世紀後,編修的主權就由英國移到美國。一百餘年內,歷經不同主編,但他們始終堅守一個原則,不斷更新醫學知識和添加解剖學發展新成果,比如,在1880年將組織學單列一章,1887年改為彩版,1897年胚胎學獨立成章,1909年加入應用解剖學內容等。
  • ...技術學院劉曉梅教授率領的解剖學課程教學團隊在蘇州高職高專...
    蘇州市教育局於2020年6月10日公布了《蘇州高職高專院校首批優秀教學團隊終期檢查結果》,參評的10個蘇州高職高專院校首批優秀教學團隊全部審核通過,其中有2個團隊獲得優秀等次,江蘇省解剖學會會員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劉曉梅教授率領的解剖學課程教學團隊便是2個優秀等次的團隊之一。
  • 人體圖譜:解剖學 組織學 病理學
    推薦閱讀《人體圖譜:解剖學 組織學 病理學》是一本享譽國際的人體圖譜,由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帶領國內15所重點醫學院校解剖專業負責人擔綱翻譯的鴻篇巨製。《人體圖譜--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引自歐洲,由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李雲慶教授帶領國內15所重點醫學院校解剖教研室負責人翻譯,為了方便國際學術交流,每個解剖名詞後都保留了的英文。作為一部人體圖譜,本書的圖片質量超越了其他同類書。285×340的超大尺寸,使圖片給人過目不忘的視覺效果;充滿歐洲藝術氣息的大幅手繪圖,讓閱讀和學習成為享受。
  • 易西南——海南醫學院——應用解剖學、神經生物學(周圍神經損傷...
    姓名: 易西南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2-11 所在院校: 海南醫學院       所在院系: 理學院(人體解剖學
  • 於春江教授 |《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神外必備工具書、顱腦臨床...
    現任主要學術職務:國際數字醫學學會(ISDM)主席、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人體解剖學與數字解剖學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帶領團隊建立了中國數位化人體數據集,並進行了系列研究;牽頭創立了我國「數字醫學」這一新興的前沿交叉學科;創建了「數位化人體數字解剖學教學系統」。孫煒,醫學博士,原三博腦科顱底組組長,1985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
  •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解剖學課程教學團隊獲蘇州高職高專院校首批...
    中國教育在線訊 6月10日,蘇州市教育局公布《蘇州高職高專院校首批優秀教學團隊終期檢查結果》,參評的10個蘇州高職高專院校首批優秀教學團隊全部審核通過,其中有2個團隊獲得優秀等次,江蘇省解剖學會會員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劉曉梅教授率領的解剖學課程教學團隊便是2個優秀等次的團隊之一。
  • Complete Anatomy——常青藤大學都在用的解剖學APP
    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醫學生們卻能夠憑藉強大的人體解剖學軟體——Complete Anatomy,更快、更輕鬆的學習和掌握解剖學知識。Complete Anatomy這款人體解剖學APP也被人叫做"CA", 是Elsevier旗下3D4medical平臺開發的一款3D解剖學產品,它是160多個國家蘋果、微軟、谷歌應用商店的暢銷醫療應用APP,已被斯坦福,劍橋,杜克大學等全球300多家醫學高校列入醫學教育工具的名單。為什麼這麼多醫學生和高校紛紛選擇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究竟有什麼魅力!
  • 廣東醫科大學網紅大學老師 運用AR技術教解剖學
    李哲展示3D解剖教學。 柯建純 攝 「深層肌肉就像持家有道的女人,淺層肌肉就像在外打拼的男人,兩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好好過日子。」一個段子就讓學生形象地了解皮膚解剖的層次與功能聯繫。廣東醫科大學2014級護理專業的林翠蓉同學對網紅大V、解剖學老師的課程內容如數家珍。「李哲老師是個『科普段子手』,在他的課堂上我們接收的不是枯燥的解剖理論,而是從生活與臨床出發的實戰經驗的分享。」
  • 解剖學太難?川大華西醫院自製超聲數字人當「教材」 醫生易學病人...
    自從2016年正式問世以來,這款名為維思模(VRSim)的超聲斷層解剖數字人,完全革新了臨床超聲解剖學的教學,讓原本枯燥難學的解剖學,變得易懂易學。不僅利於醫學專業人士更好掌握解剖學,提升其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精進醫療水平;同時有望給老百姓提供一個掌握人體基本解剖模型的渠道。
  • 《系統解剖學—全英文》課程在MOOC網站第四次上線
    這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全英文解剖學在線課程,也是浙江大學入選「中國大學MOOC網站」的第一門英文課程,該課程尤其適合高水平醫學人才的培養和留學生的課程教學。該課程作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必修課程,在學校網絡課程平臺「學在浙大」同步開。《系統解剖學》是一門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闡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和臨床意義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之一。
  • 課程育人 |《動物解剖學》:專業基礎課裡的德育滲透
    [編者按] 為支持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育人,在專業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專業課教育與思政課教育同向同行,2017年學校設立了「專業課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專項」研究項目,首批立項74個。近日,部分項目已順利結題,教務處、教師工作部、新聞中心聯合各學院,對這些教學研究項目的做法和經驗進行宣傳報導,供大家交流參考。
  • 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醫學英語)
    人體的標準解剖學姿勢(Anatomical Position)所有解剖學描述都是相對於一個一致的位置進行表達的,以確保描述不能模稜兩可。在描述患者或屍體時,無論他們是側臥,仰臥,平躺,背部,面朝上,還是俯臥,即腹部朝下平躺,面朝下,都必須在頭腦中形象地想到這一位置。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9月29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形態樓臨床解剖手術實驗室內,匯聚來自2017級臨床醫學八年制的一百多名學生,舉行「大愛無疆,醫路有你,感恩體師」局部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代表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現代醫學」,與其他課程不同,解剖學知識需要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操來獲取。
  • 三峽醫藥高專馮曉靈:不一樣的解剖學教師
    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她甘願紮根三峽庫區,成為了三峽醫藥高專的一名解剖學教師教師。  在旁人看來,解剖教學工作「髒、臭、累」,課時任務重,專業知識要求高。不僅要忍受福馬林的的刺激,還要面對屍體的搬運和標本製作中產生的汙水。  「既然學校需要我在這個崗位上工作,我就不能辜負學校的囑託」,馮老師常常這樣說。
  • 從殺人盜屍到「大體老師」 :解剖學的罪惡與救贖
    中世紀的解剖檔案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聞訊而來的警察順藤摸瓜,在私人醫生兼愛丁堡大學解剖學教師羅伯特·諾克斯處發現了將被轉移的屍體,遂逮捕了殺人犯威廉·海爾和威廉·伯克。
  • 人類骨骼學目錄與解剖學模型(1902)
    非正常頭骨研究中心按:在這本由Ward, Charles H在1902年編撰的醫學文獻《Catalogue of human and comparative skeletons, osteological specialties, and anatomical models》一書中,除包含豐富的骨骼和解剖學教學知識外
  • 浙江中醫藥大學舉辦解剖學繪圖賽,學生課堂筆記堪比藝術繪本
    當這些人體器官和骨骼被畫筆用各種藝術創意勾勒出來時,又是什麼樣子?日前,浙江中醫藥大學舉行了一次人體解剖學繪圖比賽,大學生們用線條和色彩勾勒出了人體主要部位和器官, 器官在他們的筆下不再枯燥,似乎還很「俏皮」。人體解剖學繪圖比賽參賽作品。王璨是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大三學生,也是這次繪畫比賽的發起人。
  • 隋鴻錦:人體標本旁,有人籤下人生第一份不吸菸合同
    「這並不是說解剖學的人情感更豐富,而是我們的教學環境讓人容易落淚,因為我們用的是人體標本,而人體標本需要福馬林(甲醛)固定,福馬林刺激性非常強,所以我們上課真是鼻涕眼淚一起往下流。」隋鴻錦解釋,這使得解剖學老師和學生的工作環境很糟糕,也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從事解剖學的原因。1992年,隋鴻錦第一次接觸到生物塑化技術。
  • 醫學基礎知識:解剖學方位
    醫學基礎知識:解剖學方位 安徽醫療衛生考試網為您提供,歡迎加入醫療衛生QQ群:70816417一、解剖學常用方位術語1.上和下: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
  • 解剖學與法律史
    解剖學也有一部法律發達史。古代社會,法律和習俗禁止人體解剖,古希臘的著名醫師蓋倫只對動物解剖。在古人那裡,人類對屍體的恐懼和困惑來自自己身體的副產品,特別是糞便和月經血。在他們看來,身體是人類認知的母體,屍體是生命與未知世界之間的中間階段。生與死是人類討論的永恆話題,構成宗教神學的各種學說。死與復活,都與身體相關,身體與靈魂合一,才是活著的人。靈魂離開了身體,就是生的消失和死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