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家》專欄|從地球走向深空:偉大的人類航天探索歷程

2020-11-27 和訊科技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墨子沙龍

撰文:汪毓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執行院長、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類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及其宜居性」首席科學家。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這裡必須要提到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趙九章先生。他是我所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當時為「應用地球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兩彈一星元勳,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並且前不久我國首次深空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真正的邁出了深空和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天問一號」的13個科學載荷之一星載磁強計就是由我們團隊花了將近5年時間研製出來的。

我們的地球

地球是一顆非常普通但又不同尋常的星球。在這個星球上,有高山流水、有花,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植物、各種各樣的生命,還有人類的活動。但是從宇宙角度來看,在浩瀚的宇宙中,它只是一粒塵埃。

這張照片是「旅行者號」在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這是一個情人節,這種日子大家一定不會忘的,「旅行者號」也不會忘,在它要更遠的遨遊太空之時,往它的情人——地球,再看最後一眼。如果說沒有藍色的圓來圈畫,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地球的位置。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地球真的只是一粒塵埃。

自古以來,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都會問這樣的一些「終極問題」:我們到底從哪裡來,又將要到哪裡去?我們是否孤獨?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有一半頒給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發現。系外行星發現為什麼那麼重要,是因為它從科學上證實了,孕育生命的行星在宇宙中並不唯一,不只有地球,不只有太陽系,這種行星確實存在於另外一個恆星系。系外行星發現之前,所有對地外文明的想像,其實都只是停留在想像當中、停留在哲學層面,系外行星的發現第一次把它提升到科學層面。

這個話題也成為很多電影的主題,例如《火星救援》、《流浪地球》。地球非常獨特,它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而同樣處在宜居帶的還有另外兩個行星,一個是金星,一個是火星,但為什麼它們兩個和地球不一樣呢?地球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金星上面有濃密的大氣,非常炙熱,可以說溫室效應非常嚴重。火星因為質量相對較小,束縛不了那麼多大氣,大氣逃逸很快,所以現在非常荒蕪。這些是地球的過去,還是會成為地球的未來?

站在地球的角度上研究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樣本孤立,而且人類整個的歷史在地球漫長的46億年的演化歷程當中是非常的渺小。如果把整個地球的演化當做24小時,人類的歷史不到一分鐘,人類的文明史只有0.1秒。更何況過去的5億年發生了5次生命大滅絕,所以可以說人類文明史非常微不足道。

地球為什麼會演化成現在這種宜居的狀態?地球未來會走向什麼方向?我們要到深空去,去深空來尋找答案,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樣本可以供我們研究。下面這張照片是我非常喜歡的,它是我原來的一個本科生在內蒙古的正鑲白旗拍攝的。因為沒有燈光的汙染,滿天繁星十分清晰。這滿天的繁星也是自古以來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它推動著天文航天等科學領域的進步。

太陽系探測歷史

人類的深空探測活動有著60多年的歷史。上圖中,每一圈都代表一次探測。其中人類去得最多的是月球,其次是火星和金星,還有太陽,以及深空當中的其他行星和天體。通過以往大量的探測,人類才能對太陽系以及行星的形成、演化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

第一站,先帶大家去了解我們的太陽。

為什麼要了解太陽?因為地球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太陽控制整個太陽系的運行,包括運行在其中的行星的空間環境。作為宿主恆星,太陽以多種形式影響著我們行星,它的電磁輻射環境,它的粒子輻射環境,還有它的大氣逃逸水平,以及束縛這些行星軌道的能力。所以太陽非常非常重要,是需要去了解的。

太陽對人類的影響,深遠而巨大。如果大家對天文感興趣,可能都會知道恆星都有一些所謂的活動周,例如太陽黑子數每11年一個周期,這些變化就會影響到整個太陽系裡的空間環境。

宇宙線來自遙遠的宇宙,進入太陽系就會受到太陽活動的調節,太陽活動比較強的時候,宇宙線輻射就會比較低,而太陽活動比較弱的時候,宇宙線通量就會高。

這裡通過幾個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太陽絕不僅僅只影響我們周圍的空間環境,它還深刻影響著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對糧食價格的影響。2004年,兩位科學家在學術期刊Solar Physic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統計了英國倫敦中世紀小麥的價格,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小麥每11年要漲價一次,而且漲價的間隔跟太陽黑子數的最小期吻合的很好,相位也吻合的很好。這就帶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太陽活動會影響市場上小麥的價格。這是什麼原因呢?目前的一個解釋是,太陽活動會影響行星際環境,從而影響宇宙線,從而影響我們地球上雲雨天氣等生態系統,從而影響糧食產量,進而使得價格出現波動。糧食價格的波動不是一件小事,它會影響到老百姓(603883,股吧)生活的穩定程度。

對洪水的影響。這個例子不是特別嚴謹,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關注,所以在這裡展示出來以供參考。如果大家去看長江流域或者中國境內的大水,兩三年就會有一次,或大或小。當然這樣的統計方式,是找不出任何規律的。如果查找長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在最近的100年裡,全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公認的有這幾次:1931年、1954年、1998年。把它疊在太陽黑子圖上,太巧,都在太陽活動極小附近。其中有一個太陽活動極小在1976年,那年沒有特大洪水。

但之後我特別在1976年前後去查找後,發現有一個駐馬店大水災,當時有一個水庫垮壩了,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水庫垮壩慘案,在百度上都能找到。如果把這個補上,再加上今年,你可以看到,每兩個太陽周出現一次全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這背後表明了一個什麼規律?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不是也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而且不是說太陽活動爆發很厲害會對地球有影響,它不爆發對地球也有影響。如果說這真的是一個規律,下一步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能夠幹預,什麼樣的應對措施能夠減少此類太陽活動帶給人類和地球的危害。這是非常值得去探討和進行研究的。

對生命的影響。地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地球上有生命。而酶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下圖右下插圖中,底下一行是幾個酶的所謂的活化中心,你可以看到它的結構,這些結構我們在自然界裡可以找到一些對應的礦物。像氫化酶的活化中心對應的礦物就是鎳鐵礦。結構非常像,但是這裡的問題是:這些自然界的礦物質結構畢竟還不是生命物質,那它是怎麼轉化過去的?轉化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來自哪裡?其中一個學說是來自宇宙線,宇宙線不停的轟擊,會使得這些結構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在早期的時候形成了支持生命的一些元素。而宇宙線的變化也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

另外宇宙線還給了生命右手螺旋的DNA。我們身體內的遺傳物質DNA還有RNA,絕大部分都是右手螺旋。為什麼會是右手螺旋,這也是生命起源裡面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兩周前,我碰巧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為什麼DNA是右手螺旋:在早期時候,左手和右手的都有,但是由於宇宙線跟地球大氣作用,產生π子,π子再衰變產生μ子。而這些μ子是有著右手自旋的屬性,而右手自旋的屬性,容易跟右手的DNA作用。我們知道,生命的進化需要變異,所以作用多了容易變異,就容易進化。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這種右手螺旋為主的生命體系。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這些生命,包括人類的活動,其實在背後都受到了大自然的幹預。

下一站:行星、小行星

在太陽系46億年的演化歷程中,演化出了八大行星。地球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顆,但事實上其他行星也都非常特別。以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為界,小行星帶以內,我們叫類地行星,小行星帶以外,從木星開始是類木行星。這兩類行星不太一樣。

這些行星為什麼會演化成不一樣,而我們人類進行太陽系探測,核心目標是什麼?其實這裡有一個詞——水。我們要找水。

大家有沒有從這個角度看過地球?這是我們的地球。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所覆蓋,水是生命的基礎,而有液態水的行星,除了地球之外我們還沒發現其他的。

水還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它對我們整個地球上板塊運動是一種潤滑劑。在地球過去漫長的歷史當中,大陸分分合合。正是這些板塊運動,使得地球上有著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如大氣循環、碳氮氧各種元素的循環,還有生命的循環。一個造山運動或者一個板塊俯衝,就會把地面上的生物帶到地面底下,然後若干年之後就成為我們現有的能源:煤、石油。一個宜居的行星之所以宜居,有很多的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這個行星要足夠穩定,不能總是火山爆發、地震,但是也不能死氣沉沉,板塊運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

探測水是一個非常核心的目標。經過60多年的探索,我們對太陽系有了長足的認識。一句順口溜概括就是「類地愛氧,類木愛氫」。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可以說太陽系從來沒缺過「水」,氫、氧合起來就是水,但事實上有液態水的,目前為止發現的只有地球。火星上我們發現有很多河道一樣的痕跡,但在古代是不是真的存在水,這還是學術界非常有爭議的一個話題。

除了行星,太陽系還有很多的衛星,木星是一顆非常大的行星,它自己攜帶了90多顆衛星,其中四顆伽利略衛星是最主要的,所以木星自成一個體系。木星的衛星,我們發現很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如果我們看哈勃望遠鏡所拍的木衛二照片,經常能看到有大的噴泉,當然這個噴泉也可能是其他液體,不一定是水。另外小行星探測器「黎明號」去了太陽系的兩個小行星——灶神星和穀神星,發現穀神星有1/4的質量來自水,要比之前的認識多得多。所以可以說在太陽系裡確實並不缺水。

在太陽系的探測裡面,最熱的還是火星,可以說水和生命一直是火星探測永恆的主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目前為止,火星探測總共發射有44加3次:44次是前面已經發射的,已經到了火星那邊,還有3次就是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剛發射的,一個是阿聯的,一個是美國的,還有一個是中國的「天問一號」。

在過去已經到達火星的44次探測當中,成功的是23次,可以看到,深空探測、行星探測是非常困難的,風險極大,成功率只有52.3%。中國的「天問一號」還在路上,目前為止都是很順利的。

在這個月月底,美國還有火星探測器要發射。為什麼我們扎堆要去火星,而且扎堆在這個月,是因為去火星26個月一次機會,這是軌道的要求,這時去最省燃料。

很多學者都認為,火星過去是一個宜居的星球,那它現在為什麼不宜居了呢?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使大氣逃逸而變荒蕪了,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辦法能夠讓火星變回宜居狀態?就有科學家提出,火星和地球的一個差別就是它沒有內稟的磁場。地球有內稟磁場,所以能夠屏蔽太陽風,把很多高能粒子擋在外面,降低地球大氣的逃逸。火星沒有內稟磁場,那我們能不能人造火星磁層來改造火星的大氣呢?

差不多5年前,一位科學家提出改造火星大氣計劃:在火星和太陽的第一拉格朗日點上放一個永磁鐵,永磁鐵的強度按照他的估計可能也不用太大,1到2個T,也就是1萬到2萬高斯。現在按照我們實驗室等離子體物理技術,瞬時這麼高的磁場是可以產生的,在不遠的將來,持續的這麼大的磁場也是可以預見的。在這種情況下,火星本身的大氣逃逸狀態就會改變,可能過個若干年,或許能夠慢慢的恢復出火星原有的宜居的環境。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星際空間

我們再下一站就是星際空間,人類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在星際空間的飛船只有兩個,一個是「旅行者一號」,還有一個「旅行者二號」。旅行者號原來是太陽系的行星探測飛船,在2005年前後進入了星際空間,成為人類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觸摸星際介質的飛船。「旅行者號」當時還攜帶了一個使命,號稱是穿梭宇宙時空的膠囊,也就是說,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都被毀滅了,宇宙當中還有什麼東西能夠證明人類曾經存在並如此輝煌過,那就是「旅行者號」。它上面帶了一張金唱片,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可以保存十億年。如果一不小心被另外一個文明撿到,就知道在宇宙當中還有這麼一個文明存在。

人類的足跡一直從地球向遠處擴展。從陸地,到佔領海洋,然後佔領天空,後來也佔領了近地空間,下一個疆域一定是太陽系的深空和行星。人類走出非洲大草原,走向整個藍色星球,花了200多萬年的時間;從發明望遠鏡,仰望星空,到第一次進入太空,花了350年的時間;從進入到深空,再到進到星際空間、觸摸星際介質,僅花了50年的時間。大家可以看到人類的步伐是越來越快,人類的步伐快到以至於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預期。

註:本文內容根據汪毓明院長於墨子沙龍現場演講編譯整理而來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回顧中國航天曆程,見證祖國偉大復興!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於甘肅酒泉發射升空。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外太空的國家。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繞月軌道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評《火星科學概論》
    這是奔赴火星的窗口,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窗口,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出現一次,錯過這次照面,要再等780天。為了把握這難得的發射機會,各國摩拳擦掌,紛紛推進各自的「探火」計劃。2020年,在飛出地球、去往火星的太空飛行器隊列中,將首次出現五星紅旗的標識,我國地外行星探索任務的空白將就此填補。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探索宇宙空間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這決定了未來地球資源耗盡時候人類可以有更多的出路可以選擇,飛出地球選擇一個其他星球生活,而為了實現這一關鍵性的步驟,飛出地球進入地外空間,人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技大發展後,進行了不斷的科學嘗試,而製造在地球外層空間繞地球飛行的軌道空間站,讓人類先進入空間站長時間的生活和進行相關的科學實驗,就是人類努力研究飛出地球的一個主要方向,七十年代開始,前蘇聯在這方面的科研進展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2020年,在飛出地球、去往火星的太空飛行器隊列中,將首次出現五星紅旗的標識,我國地外行星探索任務的空白將就此填補。而國內首部系統論述火星的權威性科學專著《火星科學概論》及時推出,應運而生,滿足了從事火星探測的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填補了我國在火星科學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中國嫦娥四號代表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一刻,世界看中國!由於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此前,國際上僅有極少數環月飛行器從太空中看到過月球背面的樣子,而由於通信受限和技術原因,人類此前從未真正踏上過這片秘境。
  • NASA發射的深空原子鐘到底是什麼?
    未來的一年對深空原子鐘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宇航局將監測它在離地球720公裡高空環繞運行時的表現,這幾乎是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距離的兩倍。那麼,深空原子鐘到底是什麼?他和普通原子鐘又有什麼不同?而美國宇航局研發出的深空原子鐘比GPS衛星上的原子鐘穩定50倍,有望成為太空飛行中最穩定的原子鐘——深空原子鐘將在4天後誤差小於1納秒(十億分之一秒),10年後誤差小於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豐在國科大做報告
    7月1日上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豐應邀到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做系列講座,將帶領科學院200餘位學子「從衛星看地球」。 趙豐首先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美國負責太空計劃的空間機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逐深空之夢,攀科技之巔
    月球土壤蘊藏著巨大科學價值,對天文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家來說,嫦娥五號從月球挖回的物質,不僅可以幫助更準確地了解月球的演變,甚至還能確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收官之作,奠基之作。對於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整體規劃而言,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的月球探測而言,又是一個奠基之作。
  • 專欄:走向日月星辰,說說航天航空材料的前世今生
    實際上,如果我們將視角拔高到整個宇宙的高度,我們的地球確實面臨這樣的處境:它不過是一顆孤獨懸浮於遠比深海龐大的宇宙之中的渺小星球……就好像獨身一人漂泊於一葉孤舟之上,他的面前是無際無邊的大海,而他的腳下也是黑暗幽深的無底深淵。 然而,也許正是這種深深的宇宙恐懼,激發了人類掙脫束縛的熱情和欲望,走出地球,走向浩瀚星空。
  • TAG Heuer泰格豪雅《探索》致敬「人類探月」
    TAG Heuer泰格豪雅助力中國探月工程 彰顯人類航天史上屬於中國的裡程碑泰格豪雅發布《探索》影像短片致敬人類探月曆程中的重大突破!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歷了26天8小時3分鐘的飛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探索「物理、科技、航天」,「求知、實踐、揭秘」之旅
    2019年1月3號,我國發射的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落,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偉大的突破,標誌著中國航天探索進入一個新高度。隨後,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發推文,向中國「嫦娥四號」團隊表示祝賀。布裡登斯廷還寫道,這次著陸在是人類史上屬於首次,更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 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力量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運載火箭是連接人類與太空的天梯,是開展一切航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長徵五號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顯著標誌之一。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望海樓: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力量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運載火箭是連接人類與太空的天梯,是開展一切航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長徵五號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顯著標誌之一。
  • 汪毓明:從地球走向深空
    下文節選自7月26日在墨子沙龍「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活動上的演講。這是一個情人節,同學們肯定都知道,這種日子是一定不會忘的,「旅行者號」也不會忘,在它要更遠的遨遊太空之時,往它的情人——地球,再看最後一眼。如果說沒有藍色的圓來圈畫,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地球的位置。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地球真的只是一粒塵埃。自古以來,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都會問一些終極問題:我們到底從哪裡來,又將要到哪裡去?我們是否孤獨?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它講述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係、銀河系以及宇宙知識,以及空間技術發展歷程。作者西蒙▪泰勒是一位英國作家、插畫家和設計師。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
  • 人類登陸火星就像一場單程票旅程,深太空探索五大難題,危機四伏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NASA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人類送入小行星,並在2030年將人類送入火星。深太空探索可謂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以下是五個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素。載人太空梭能否順利的抵達火星也將取決於團隊成員的合作能力和強大的抗壓能力。想要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行為表現必須始終保持在最佳水平。3.封閉的生態系統在深空環境中有兩個因素是很重要的。
  • 人類發展航天以來,5張改變世界的照片,你認識幾張?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必須衝破引力的束縛,排除大氣對視野幹擾,方能看清外面的世界以及去往更遠的深空,尋找我們想要的答案。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在蘇聯發射升空,人類正式開啟了航天之路,到今天我們已經將太空人送出了地球,甚至踏上了另外一顆星球,我們在地球之外還建立的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站。我們的探測器遊遍了太陽系的每一顆行星,甚至已經飛出了太陽圈層,進入了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