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以普通性學研究者的身份與地球人相處,換來的卻是疏遠,不裝了,我是外星人我攤牌了。來地球一年多了,我發現這個星球存在很嚴重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由於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快速變化,造成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人口問題是個很宏大的概念,本篇文章重點分享外星文明是如何看待人口問題中的生育和老齡化現象,希望對地球有一些幫助。
1、生育問題
地球進入現代化的國家,除了極個別外,大部分國家生育率不足,如韓國2018年總和生育率跌至0.9,總和生育率指國家或地區內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比如20歲到35歲)內,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孩子的個數,0.9意味著一對夫妻生育不到1個孩子,長此以往,國家的人口早晚會滅絕。去年美國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將該國新生兒總數推到35年來最低水平。我國(在地球的國家)2019的出生率再創新低,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為1952年以來最低。
2、老齡化的問題
地球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目前日本老齡化嚴重,2019年65歲以上的老人佔27%;歐洲國家老齡化現象也十分嚴重。我國人口老齡化增速世界第一,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道阻力。2019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預計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國家,2050年,社會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30%。
3、帶來的影響
出生率低和老齡化影響人口年齡結構和經濟的長期發展,比如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紅利消失,老齡化加速,養老負擔加重;消費結構也會出現改變等。提供社會服務的人數不斷減少,降低了提高國民生產總值(GDP)的能力。這些問題看似很宏觀,和普通人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會側面影響到所有人的生活。
在我的母星—北鬥星,通過幾百年性科學的研究積澱,已經解決了這些文明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人口問題。
1、人口過多或過少的危害
首先,通過人口學的發展,大概可以確定一個空間區域內適宜生活的人口數量區間。
當總人口大於這個區間時,意味著人口密度過大,就會顯得擁擠,即使科技發展,食物供應充足,足夠養活更多的人,但過多的人會降低人均居住面積,影響交通出行效率,降低所有人的生活舒適度,同時會出現生態環境汙染、就業壓力緊張、資源短缺,以及一些社會治安問題等。
當人口低於這個區間時,可能會出現勞動力過少,區域消費能力不足,無法拉動經濟,社會保障負擔加重;同時許多行業消失或沒有,很多生活資料無法生產,社會發展緩慢,整個區域內的人生活便利受到影響,國防兵力也會不足,造成防衛不利。
總之,人口過多或過少對所有人的生活都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不利於社會發展。
2、確定空間區域適宜人口數量的幾個思路
在過去傳統的社會,依靠土地生產的農產品可供養人口數量的能力,稱土地承載力、人口承載力或土地的人口容量。當步入現代化社會後,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食物、醫療等不再是主要限制人口數量的因素,轉變為空間、環境、資源對人口的限制。確定一個空間區域適宜多少人口同時生活,既不過多也不較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這裡有幾個簡單的思路僅供參考。
空間思路: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空間面積有限,在沒有發展出超高層建築的情況下,承載的數量有限,如果人口過多,就會有一部分人住在非常狹窄的地方,比如香港,有許多平民住在很狹小的「棺材房」裡,這既和貧富差距過大等社會問題有關,也和地理區域空間本身有關。
資源思路:某一稀缺資源決定區域適宜生活的人口數量,如沙漠裡的城市,水資源有限,如果人口過多,淡水供應不足,會影響所有人的生活。
產業思路:一個區域或城市布局的產業數量有限,每個產業需要從事的人員及配套服務產業的人員數量有限,所有產業累計需要的人員加上一些家屬等就是這個區域適宜的人口數量,如果人口過多,一部分人無法就業,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利於社會發展。
當下思路:一個區域當下人口數量的多少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如果當下人口數量合適,則處在其中的人就業壓力小,整體生活舒適,環境汙染小等,反之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生活的舒適性。
綜合思路:綜合以上思路和其它確定區域適宜人口數量的辦法,制定出區域適宜人口數量的區間,指導計劃生育的工作開展。
確定一個區域或國家總體的適宜人口區間數量是非常重要的事。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一個國家或星球就會意識到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數量在一個合理的區間範圍內,整個國家或星球上的人生活舒適,社會和諧。超出這個區間,會帶來很多問題,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當確定適宜人口數量的區間後,可以有效指導計劃生育工作方向,從而採取抑制生育或鼓勵生育的政策,知道超出多少或缺口是多少,從而使生育政策相對平穩,並對即將出現的人口問題有預見性,提前做好應對策略。沒有確定適宜人口數量的區間,感覺人口多了,就限制生育,感覺人口少了就鼓勵生育,前幾十年限制生育,後幾十年鼓勵生育,一段時間是老齡化社會,一段時間是成長型社會(青少年居多的社會),這樣的變化不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
3、人口年齡分布結構
當確定一個區域或國家的適宜人口數量區間後,從理論上就可以確定最適合的人口年齡結構分布。以地球上步入文明國家人類的生育周期來計算,通常生育年齡集中在20-40歲,過20年這一撥人的年齡為40-60歲,幾乎不再生育,低於20歲或高於40歲生育的人較少,可以忽略,則一個生育周期是20年。以平均壽命80歲計算,則在一個人口年齡結構穩定的社會,0-20歲、20-40歲、40-60歲、60-80歲的人口數量應該相差不多,每過20年,過渡到下一個區間的人口總數相差不多,出生和死亡的人口相差不多,這樣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
但是當一個生育周期的出生人口打破這種平衡時,如過度生育,則會使整個社會人口過多,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同時在今後的40年內出現人口紅利,但過了40年後,就慢慢轉入老齡化社會,這是必然。同時人口過多會實行計劃生育,使下一個生育周期出生的人口數較少,所以當整個社會進入老齡化後,這一時期老人更多,勞動力人口反而變得更少,整個社會的負擔更重。所以人口的大起大落最終還是要子孫買單,故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整個人口年齡結構應該是穩定的,才最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
以一個國家適宜人口數量約8000萬左右,平均年齡80歲計算,則0-20歲的人口應為2000萬左右,20-40歲、40-60歲,60-80歲的人口,均應該是2000萬左右。這樣每過20年出生2000萬左右,死亡2000萬左右,每一個區間過渡到下一個區間的人數也相等,整個社會的人口一直是平穩的狀態,不會出現大起落,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常態。
4、對老齡化社會的思考
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60歲到80歲以上的人佔整個社會的25%,但實際很多人活不到80歲就去世了,所以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實際佔比應低於25%,究竟低多少不好說,取決於整個社會的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所以理論上講,60歲以上老人佔比10%-20%應該是正常水平,不應該定義為老齡化社會。
目前國際上將60歲以上老人大於10%就認定為老齡化社會,和上面推論標準數值25%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地球文明步入現代化時間短,二戰後人口暴發,一個生育周期內(20年)出生的人口數量過多,稀釋了老年人的數量,當這部分人口活到60歲時,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貧富差距過大,出現未富先老的局面,給整個社會贍養帶來很大壓力,所以就認為超過10%是老齡化社會。還有撫養比,上述正常值是100%,這和當下現實差距過大,也是因為這個問題。
目前發達國家好多平均年齡都超過80歲了,這種情況如果成為常態,可以適當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加大社會勞動力的數量,降低贍養老年人的數量,減少整個社會的負擔。
1、對老齡化問題的思考
我國(我在地球上的國家)由於之前的猛生和後來計劃生育的實施,導致各個生育周期(每20年)的人口數量不一,這使改革開放後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人口紅利,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時間推移,每個生育周期內(20年內)出生人口數量大幅不均的問題開始暴露,比如現在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要贍養4個老人和2個小孩,還有房子、車子等,生活壓力可見一斑。而且預計到2050年,整個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佔比達30%,超過了標準數值25%,那才是真正的老齡化社會。
當然,不能靠生育更多小孩,增加出生率的辦法稀釋60歲以上老人的佔比,因為這會使總人口數量更多,產生更多問題。而且猛生的話也會為後代留下同樣的人口問題,且使整個社會的生育政策在限制生育和鼓勵生育之間來回擺動,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很多困難。
利好的是,前面的猛生帶來的人口紅利為改革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如機器人的應用,人口質量的提高等等,促進人均產值上升,在將來即使60歲以上的人口佔比超過25%,整個社會也能更好的應對。
2、對生育問題的思考
從目前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2000年到2019年累計出生的人口為3.26億,如果這個數值是合理的,則在下一個20年,即2020年到2039年,應累計出生人口為3.26億左右,且以後每一個20年均如此。這樣下去到2080年,預計我國人口約為13.04億左右。
假如這個人口數量是合理的,那麼要想宏觀上實現每個生育周期(20年)累計出生人口相差不多,則在微觀上需要每對夫妻生育2個孩子,即2個人創造2個人,保持不變。考慮到性別差、同性戀、意外死亡、不孕不育等,只有每對夫妻生育2到3個小孩子,才能確保每個生育周期(20年)內累計出生的人口數量大概相等。
現在的問題不是想生你就生,隨著前期計劃生育長久以來提倡只生一胎形成的慣性,加上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撫養成本高昂,以及丁克、不婚、獨身等思想的盛行,即使在2015年開放了二胎,現在人們的生育願望也下降很多,在2019年生育人口約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為1952年來最低,從目前情形來看,還有下滑的可能。按每20年出生3.26億人計算,平均每年出生1630萬人才符合社會的正常發展,實際數值和理論數值有200萬左右的差距,所以當下的生育形勢非常嚴峻。
那麼如何解決整個社會生育疲軟的問題,外星文明用的方法真絕,即超出常理,又合情合理,我們下篇文章分享,感興趣的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