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日本德島縣一名80多歲的獨居男子突然去世,醫生在其體內發現了致命的河豚毒素,證明他是吃了自己烹飪的河豚後死於中毒。
德島縣表示,這是當地自2010年以來第五起由河豚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更是自1994年以來的首例致命事件。
日本雅虎對此事的報導
據統計,日本人每年要吃掉1萬噸河豚,但如今吃河豚正變得越來越危險,越來越多難以區分的雜交河豚正在流入市場,而雜交河豚的毒性分布部位並不規則,就連持有河豚處理執照的老師傅也無法確保萬無一失。
而雜交河豚越來越多,又是全球變暖導致的後果。
日本人一年吃掉1萬噸河豚
中國人大都知道蘇軾拼死吃河豚的典故,據說這枚著名吃貨還說「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意思是說河豚如此美味,哪怕毒死也是值得。
和中國人一樣,日本人吃河豚的歷史同樣非常悠久。
日本河豚交易市場
大阪灣貝冢市的繩文時代遺址(公元前12000年-公元前300年)中,就發現有河豚殘骸。
日本人起初也搞不懂河豚的安全食用方法,直到16世紀,都有許多武士因嘴饞死於河豚中毒,甚至導致包括豐臣秀吉在內的大名,都曾一度下令禁止食用河豚。
日本下關市的魚市場,交易河豚的雕塑
然而直到江戶時代,日本民間親朋好友之間還經常私下吃請河豚火鍋,而且除了已婚男子可以拒絕,其他不參加火鍋聚會的男子會被認為是懦夫。
到了現代,日本已經開發出很多相對安全的河豚吃法。
比如河豚生魚片,魚肉片得極薄,像菊花一樣擺盤,再裝飾花朵、豆芽、白蘿蔔、檸檬等,增加生魚片口感。
河豚生魚片
河豚火鍋則是關西地區特別是山口縣的特色,河豚肉搭配豆腐、蘑菇和其他蔬菜同煮,號稱「火鍋之王」,是非常受歡迎的冬季美食。
河豚火鍋
還有白子刺身或烤白子,白子是雄河豚精巢,刺身時可搭配檸檬、芥末;燒烤後口感則與刺身不同,但內部依舊柔滑無比,在電影《入殮師》中,就有對烤白子的描述。
《入殮師》中吃烤白子鏡頭
要考河豚處理執照很難
目前,日本水域大約有50種河豚,其中只有22種允許食用,而且每一種可食用河豚幾乎也個個帶毒。
河豚身上含有河豚毒素,根據種類不同,肝臟、卵巢、皮膚、血液、眼睛等部位都可能含有河豚毒素。
市場上的河豚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0.5毫克就足以致命,毒性相當於氰化鈉的1200倍,通常,一隻河豚所含毒素可以放倒30個成年人。
河豚毒素中毒「快速而暴力」,首先人會感到口周麻木,接著渾身麻痺直到死亡,最恐怖的是,中毒者在死前可能都會有清醒意識,而且目前沒有針對河豚毒素的特效解毒劑。
河豚專賣店
為了確保安全,日本人吃河豚,基本都去河豚專賣店,專賣店廚師有河豚處理執照,可以保障食用安全。
不過,日本的河豚處理執照非常難考,而且執照只在所發地區有效,跨縣使用需要重新參加考試。
河豚處理執照
在執照管理最嚴格的東京,要考取河豚處理執照必須要有廚師證,此前還要接受持照廚師兩年以上指導。
一名持照廚師回憶,考試分理論和實操,理論考試在第一天,大約持續兩個小時;實操安排在第二天,開始前會領到一條活河豚、一把刀和兩口鍋。
能吃的和有毒的分成兩部分
「20分鐘內,必須把河豚有毒部分放在其中一口鍋中,並且用紅色塑料標籤標記好;所有可食用的部分放到另一個鍋中,用黑色塑料標籤標記好。最難的部分是分離雌性卵巢,因為看起來和雄性生殖器官差不多,稍有偏差就代表考試失敗。」
日本每年大約有800-900人參加這項考試,通過率在35%-75%之間。
一位有著40年河豚料理經驗的日本廚師坦言,「任何一次考試就通過的人都會變得驕傲,有些人第一次就成功了,有些人第三次才成功,但我會告訴你,這些第三次考試才通過的人,往往會成為更好的廚師。」
味道更美的野生河豚少了
廚師入行門檻如此之高,去專賣店吃一頓河豚自然價格不菲。
日本各種專賣店河豚料理價格從5000日元(約310元人民幣)-35000日元(2200元人民幣)不等,通常包含一道生魚片、一個火鍋、唐揚魚塊、烤河豚鰭以及米粥、佐菜等。
一些人捨不得花錢,或是囊中羞澀,又經不住河豚美味的誘惑,就去找無照廚師或是私下處理河豚食用,這就引發了很多食物中毒事件。
據日本厚生省統計,2008年-2017年之間,日本共有332人因食用河豚魚中毒,其中6人死亡。
事實上,目前日本人工養殖的河豚已經非常普遍,而且毒性更低,但日本食客卻更偏愛野生河豚。
野生河豚需要四處覓食,因此肌肉質地緊緻、魚鰭口感富有彈性。此外,野生河豚魚肉蛋白質含量也更高,富含天然胺基酸會產生獨特口感。
虎河豚
因此,野生虎河豚價格比人工養殖虎河豚高出5-6倍。
然而,日本可食用野生河豚捕撈量卻在逐年減少。
據日本農業、林業和漁業部統計,日本野生食用河豚捕撈量在2000年達到頂峰,超過1萬噸,到2017年下降到了4400噸,最近幾年只有4000噸左右。
售賣河豚魚
除了過渡捕撈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河豚捕撈點越來越靠北,捕撈上來的雜交河豚越來越多,漁民捕撈效率嚴重下降。
原本,日本河豚捕撈集中在本州島西部和九州地區,東北地區、北海道地區數量極少,比如1995年,北海道河豚捕撈量只有27噸。
雜交河豚數量增加
到2015年,北海道地區的河豚捕撈量卻變成了459噸,但其中將近一半是雜交河豚。
漁民和魚類加工廠不得不花大量時間來分揀、丟棄這些雜交河豚。
日本某些地區魚類交易市場上,還實行漁民、市場雙重檢查體系,確保沒有任何雜交河豚流入市場。
雜交河豚毒性詭異難以辨認
如此大費周章,是因為雜交河豚毒性不明。
以密點東方魨和潮際河豚為例,前者主要生活在日本海一側,特徵是身體下方黃色的尾鰭;潮際河豚則主要生活在太平洋一側,尾鰭不是黃色。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日本國立水產大學魚類遺傳學副教授高橋洋指出,這兩種河豚外表相近、基因相似,而且特性也差不多,皮膚和肝臟都有毒,相互之間沒有生殖隔離。
但兩種河豚繁育出來的雜交河豚,毒性判定卻非常困難。
高橋洋
日本厚生省對雜交魚類規定「兩親代的可食用部位,就作為其雜交種的可食用部位」。
但這一規定根本無法適用於河豚,長崎大學曾研究了20條雜交河豚的肝臟、肌肉、皮膚、生殖腺,結果顯示,母系和父系的河豚雖然皮膚和肌肉均無毒,但其雜交子代中卻發現了皮膚和肌肉含毒性或不含毒性的個體,無法確認其食用安全性。
日本科學家解剖研究雜交河豚
最糟糕的是,密點東方魨和潮際河豚的雜交種很難辨識,經常跟父系和母系長得一模一樣。
高橋洋此前在茨城縣、福島縣、巖手縣捕到過4條河豚,外觀顯示為潮際河豚,基因分析結果卻證明是雜交種,老漁民和魚類加工廠分揀員都難以分辨。
高橋洋展示的雜交河豚標本
高橋洋擔心,從漁民的捕撈量來看,雜交河豚流入市場在所難免。
氣候變暖開始影響人類餐桌
為什麼原本分居日本東西兩側海域的河豚會雜交,而且雜交後代數量越來越多?
高橋洋推斷,這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河豚的棲息地發生了變化。
比如日本海一側海水溫度上升,導致海洋生物逐漸往溫度較低的北方遷徙,密點東方魨也隨著食物北遷,然後穿越本州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與太平洋一側的河豚種群雜交。
高橋洋預計,日本海和太平洋的河豚種群已產生大量雜交種,其中75.6%為雌性密點東方豚和雄性潮際河豚的雜交種。隨著河豚種群擴散,各類雜交河豚可能已經遍布日本周圍海域。
針對這一變化,日本厚生省在去年一份文件中專門提示了雜交河豚的存在。
日本國立水產下關市實驗室的雜交河豚標本
日本政府還要求漁市場或廚師等河豚料理相關業者,不得販賣無法明確分辨出品種和毒性範圍的雜交河豚,違者依《食品衛生法》處3年以下監禁或300萬日元(約19萬元人民幣)罰款;如果是法人,罰款則提高到1億日元(約630萬元人民幣)。
高橋洋也建議普通人千萬不要私自處理河豚,因為傳統的河豚處理方法,已經不適用於新物種。
日本一漁船船長山本幸男在處理河豚
事實上,氣候變暖不僅改變了河豚種群,海洋中的海魴、比目魚等魚類也都出現了類似雜交,這意味著人們的餐桌可能因此改變。
日本NHK評價,不要認為全球氣候變暖遙不可及,它已經在影響人類的飲食和健康,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
文|張超 林淑琴
關注敲黑板(ID:qiaoheiban8),
看我們每天為你準備的知識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