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課堂裡的秘密,今天談一個提高學習成績最有效的方法。
兩個真實的例子
自己教過一個學生,現在北大法學院就讀。當時學校推行小組合作,每個小組的組長就是一個小老師,我們叫導生,組內組員的學習大部分由組長負責提高,也就是凡是組員沒有學會的內容,組長負責教會,這名學生就是一名優秀的導生,在眾多導生中差不多是最突出的一個。事後我們發現這批學生中凡是認真教別人的組長,大都考上了985學校。
2015年,教育學院組織一批課改先進先進學校的領導到江蘇南通參觀學習,聽了很多報告,也參觀了很多學校,我們也在做的東西基本上做法一樣,重點學校也學不來,即使不高教改,學生很優秀,照樣新成績高。後來我們到了如東的一個農村中學,負責培訓領導的說這裡搞得很好,教學成績很高,但聽介紹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我們很納悶,後來我們自己選課聽,發現每個班級幾乎都貼了一張學習金字塔圖,並且在有的班級發現培優補差的結對表,上面有具體時間,結對的同學,內容很詳細,我認為他們抓成績的著力點應該在這方面,便私下與這個學校個別教師交流,果然,班主任在這方面抓得非常又細又實,事後我與學校其他兩位領導交流,一致認為,讓孩子「教別人」的方法才是這所生源並不好,但成績很高的重要原因。
01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可靠嗎?
古人早有論述:斅學半
仔細想一想,《學記》中不早有論述嗎?「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意思是: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是學的一半。
古人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並且說得如此通透。既然教是學的一半,是不是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做到一半,因為大部分同學沒有做到去教別人。
西方科學也證明:學習金字塔理論有效率90%
西方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了這個理論。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這就是有名的學習金字塔。
一、聽,只聽教師講,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二、讀,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三、聽讀,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四、「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五、「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六、「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七、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前四種方式,學習效果在30%以下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後三種,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這個理論是1946年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
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偉大,說的那麼透,而西方的嚴謹的科學研究又為我們堅持這麼做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和堅持做的信心。
「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這是科學證明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所以要想提高成績,就要採取這種方式。
02為什麼會這樣?
1.促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要講給別人,就必須對所教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處理,才能在教別人的時候條理清楚,這不就是搞複習嗎?
2.會悟出新的東西。教別人,就必須自己把知識學深學透,悟出自己的東西,「溫故而知新」,這時知識就完全是自己的了。
3.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要講給別人就必須掌握全面,可能要查很多的資料,這樣又擴大了知識面,這樣及時彌補自己的理解上和知識範圍上的不足。
4.會融洽人際關係。在幫助同學的時候,就培養了你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經常有人問你題目的解法,找你交流學習方法,這也是一種社會交際。在這種交際活動中,如果你能要求自己熱心、虛心、耐心,與別人一起磋商方法,琢磨學問,這就不僅幫助了人,而且也提高了你自己。如果你還能要求自己用文雅、有條理、有機智、幽默的談吐去說服、吸引人,就不僅使人受益於你,而且你也享受到了同學相處的樂趣。在這種交際活動中,你不知不覺中增長了自己的集體意識和與人合作的能力,要知道,這種意識與能力,正是人們成功的重要因系。要是你青年時代就獲取了這筆「收入」,那真可以享用終生。而且,如果你把這種交際要求變成一種追求的目標,做人的方向,它又能成為一種自我教育與自我塑造的內在力量。這樣的交際生活,也就成了一種具體、生動的德育之道。
5.在幫助同學的時候,就提高了你的記憶效果和表達力。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這樣的體會,你聽到一件新鮮事,對什麼人也不說,可能不出一個月就忘記了。可是假如你把它講給別人聽,那就長時間也不會忘記。當過老師的人也這樣談到:在講課時才發現自己知識的缺陷和薄弱環節。
總之,這種教別人的方法的獲益是綜合性的(當然,師生們追求的是成績上的),正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教育名著《大教學論》中說過:「去發現問題,去記住答案,去把自已所記住的教給別人,這三樣東西就可以使得學生勝過他的先生。」這是因為你把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內部的思維活動轉化成為外部的語言活動時,你不僅是在訓練自己的思維、記憶、表達能力,而且是在實現理解上的一次飛躍。因為思維沾動允許有跳躍性、濃縮性,這種跳躍性、濃縮性有可能掩蓋了知識鏈條上的脫節,而你自己對此往往不知不曉。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脫節就容易暴露,使你得以及時彌襯。這樣,你對定理或習題的理解不是更為完整與透徹了。
03運用策略:優差生都管用,關鍵是堅持運用
策略一,結對學習,互教互學。特別是差生更要鍛鍊教別人。當然學校推動最好。
策略二,日常生活中隨時為人師。這對優生不成問題,但學困生就不容易,解決辦法很簡單,回家講給父母聽。
策略三,父母沒有時間,可以自講自聽,照樣效果很好。
為了說明有效,我再舉一真實的例子:
朋友家的孩子上初中,媽媽就是學校的數學教師,但沒想到面上挺靈氣的孩子學習跟不上,學習班級內倒數,學年200名外(一個學年300多名學生),這讓父母很抬不起頭,後來我建議讓孩子每天回來把語數英三大主科學的內容講給父母聽,一開始,孩子根本記不住,堅持了兩個月效果還是不太明顯,他媽媽差點對這個孩子徹底失去信心,後來多虧堅持做,一學期下來,漸漸趕上來了,學年20名。因為自信了,這個孩子在班級能給別人講題了,學習越來越有狀態。當然孩子母親是位教師有便利條件,但主因是那個教別人的方法。
方法雖然簡單,但堅持去做才有效。
歡迎點擊關注課堂裡的秘密百家號,互動交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