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古代王朝。它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為現代中國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它在入關後的20年就統一內地,使得中國免於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它第一次將「中國」一詞上升為了國名,並且確立中國的版圖包括漢、滿、蒙、藏、回大部分,突破了過去的「華夷對峙」局面。雖然清朝在末期籤訂了無數的喪權辱國條約,但是它依舊為中華民國保存下了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主權領土。本文所講的是清朝建立大中國的第二步:入主中原,統一內地。
一,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先來說說背景。17世紀40年代,國際上和國內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640年,英國爆發了革命,資本主義統治的時代已經到來。俄羅斯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不斷向東方擴張。到1649年,俄羅斯人已經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建立了據點,並且開始進攻喀爾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海上,荷蘭、英國和法國在遠東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印度開始被英國和法國侵蝕,西藏開始面臨危險。臺灣已經被荷蘭佔據。
在東亞大陸,出現了漠西蒙古(後來的準噶爾)、葉爾羌汗國、喀爾喀蒙古各部、清朝、明朝、藏巴汗(西藏)、和碩特汗國(最初在青海,後來統一青藏高原)、朝鮮等政權。如果各大勢力保持均勢,那麼北方的蒙古各部就會被俄羅斯逐漸吞併了,長城以北極有可能變成了俄羅斯的永遠領土,黃羅斯計劃就不是夢了。1644年,明朝滅亡,內地又分裂為李自成、張獻忠、南明、鄭氏等割據政權,他們之中沒有一位雄主,無法完成統一。如果長期「遠交近攻」,英國、荷蘭、法國可能趁虛而入,他們會扶持一方對抗另外一方,最終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將中國淪為殖民地,印度就是這樣淪陷的。
明朝後期的東亞局勢
而清朝的崛起速度讓人十分驚訝。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只是局限於遼寧一帶的邊疆政權。到了皇太極時期,通過兩徵朝鮮、三徵林丹汗、四徵黑龍江,多次掃蕩遼東遼西,基本統一了東北,並且佔據了整個漠南(內蒙古),控制了朝鮮,面積達到了270萬平方公裡。皇太極將國號改為了「清」,已經出現了入主中原的雄心。無奈這位雄主在1643年突然去世,於是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1644年,明朝滅亡,李自成建立大順,將吳三桂逼上了絕路。於是,多爾袞乘機聯合吳三桂入關,擊退李自成,佔據北京。
1644年的內地局勢
此時的北京,不過是清朝在關內的一個據點,它三面臨敵,處境危險。然而,多爾袞卻毅然於1644年將首都遷到這裡,讓順治在北京重新登基,宣布「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從這時候起,清朝的性質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爾袞為崇禎舉行了厚葬,安撫明朝舊官僚勢力,並廢除了明朝的苛捐雜稅。很快清朝就佔據了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李自成被迫退居關中自保。清朝在北方的統治開始穩定下來。
清軍開始入關
二,削平群雄
李自成雖然退出了關中地區,但是還佔據北方一半的土地,擁有幾十萬的大軍,不可小覷。多爾袞於是選擇全力先滅李自成,他派遣兩路大軍,一路從潼關正面進攻,另外一路從從山西渡過黃河進攻榆林。在兩路大軍的夾攻之下,李自成很快兵敗,被迫放棄西安,退入襄陽。1645年初,李自成擊敗了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並試圖攻陷南京。然而就在李自成立足未穩之時,清軍已經到達了湖北,李自成在九江之戰中再次戰敗,最終在湖北通城縣被地鄉勇殺害。李自成去世後,「大順」政權隨之瓦解,殘餘勢力轉戰東南,和南明勢力結合了起來。李自成兵敗後,整個北方已經被清朝佔據。
李自成消滅之後,清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明了。明朝滅亡後,江南一帶的明朝官僚擁立朱由崧為帝,定都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權。此時的南明還擁有全國半壁江山,軍隊幾十萬。但是朱由崧深居宮中,「惟漁幼女,飲火酒,雜伶官演戲為樂」,而且大肆揮霍,修建宮殿,過著奢靡的生活,使得富裕的江南「國用匱乏」。而大權也逐漸落入權臣馬士英等人的手中。南明也對清朝抱有幻想,企圖聯合清朝對付李自成,並企圖通過割地、賠錢的方法讓多爾袞退出山海關,遭到了拒絕。
在清朝進攻之前,南明已經開始內亂起來。1645年初,總兵許定國誘殺高傑,攻入睢州,大肆屠殺,最後直接投降了清朝。不久,左良玉為了清除馬士英,發兵10萬進攻南京。同時,清朝派遣多鐸南徵,馬士英將重兵用於對抗左良玉,他說「我寧願死於清,也不願死於左良玉之手」。於是江北防禦空虛,清軍只用了8天就攻陷了揚州城。
據說清朝在揚州、嘉定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有說在揚州的屠殺就達到了80萬。戰爭年代,屠殺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如此。因此,清朝的屠殺是有的。不過,清朝的屠殺規模不可能有80萬之多,這是日本人為了製造滿漢矛盾而製造的假數據。
五月初五,清軍準備進攻南京,朱由崧逃走,不久被俘虜。各級官員要麼逃走,要麼投降,弘光政權才1年就瓦解了。
弘光政權滅亡後,明朝殘餘勢力又在浙江和福建一帶進行了抵抗。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稱帝,建立了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張國維、錢肅樂等擁立下,在浙東監國。此時,清軍暫時陷入了江南一帶民間自發的抵抗鬥爭中,暫時無法南下。但是隆武和魯王政權卻勢同水火,相互對抗,獨立發展。1646年6月,清軍南下,魯王滅亡;到8月份,隆武政權瓦解,不久鄭芝龍也投降清朝。
在滅隆武和魯王政權的同時,清朝的另外一支大軍在吳三桂和豪格的帶領下對張獻忠發動了戰爭。張獻忠和李自成都屬於高迎祥的農民軍,後來分別發展。當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張獻忠卻放棄了傳統的荊州之地,學習劉備入川,擊敗了明朝瑞王朱常浩和四川巡撫陳士奇,建立了「大西」政權。1646年,清軍開始進攻張獻忠。此時,四川的明朝殘餘勢力也不斷進攻張獻忠,導致後方不穩。張獻忠於是決定率兵北上和清軍決戰,最終被擊敗殺死,」大西「政權瓦解。張獻忠的殘餘勢力,如李定國等人30萬人開始南下和南明結合。
從定都北京開始,清朝只用了2年的時間就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魯王五大勢力。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的殘餘勢力,以及鄭氏開始聯合,共同對付清朝。然而為時已晚,此後的南明政權基本就是流亡政權了,並沒有對抗清朝的能力。
三,剿滅永曆流亡政權
隆武政權結束後,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被擁立,建立了永曆政權,成為了一定流亡的南明政權。由於清軍的進攻,朱由榔逃往廣西。而唐王朱聿鐭又在廣東建立了紹武政權,又出現了同室操戈的局面,結果,紹武政權在40天後就被清朝所滅,清朝從兩湖推進到了廣東。此後,永曆成為了南明的唯一旗號。由於南明、大順、大西和鄭氏四大勢力後來採取了相對合作的政策,使得反清運動也出現了兩次高潮。
1647年到1648年,李自成餘部的郝搖旗、劉體純、李過、高一功等進入了湖南,和南明殘餘勢力的何騰蛟、堵胤錫聯合起來,收復了湖南省。隨後。清朝控制的江西、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等地區相繼回歸南明,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上控制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然而,永曆政權缺乏統一的指揮,內部黨派之爭也十分嚴重,這就導致這種局面無法繼續維持。1649年,清軍攻陷了南昌,同時何騰蛟在湖南被殺,李成棟也墜馬淹死。於是,第一次反清高潮結束。
永曆第一次反清高潮地圖
第一次反清高潮失敗後的局勢
第一次反清高潮失敗後,永曆政權開始轉移到了西南地區,受到了大西軍殘餘勢力的控制。同時,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將領的加入,也讓永曆政權開始出現了第二次反清高潮。1652年開始,李定國等人開始發動反攻,收復了廣西、湖南、四川等地。同時,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也發動了進攻。但是,大西軍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內部派系鬥爭嚴重。1654年,孫可望政變投降清朝,李定國帶著永曆帝逃到了雲南,第二次反清高潮結束。
隨後,永曆政權就再也無法恢復。1658年,吳三桂帶領清軍主力進攻貴州,年底攻入雲南。1659年,昆明被攻陷,永曆帝逃亡緬甸,永曆政權失去了在中國的立足點,名存實亡。第二年,清朝又在東南沿海擊敗了鄭成功,鄭成功失去了大陸的立足點,於是選擇登錄臺灣,收復了傳統的鄭氏基地。也就是說,清朝在1660年就基本統一了內地。從清朝入關到統一內地,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清朝快速地統一內地對於中國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內地統一之後,清朝開始進入了「康乾盛世」,又平定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徵服了外蒙古和西藏青海,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基本統一了東亞大陸,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中國。清朝在中國建立了穩定的統治秩序,如此才能集中東亞各族之力共同應對西方國家的侵略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