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一內地的全過程:不到20年的時間削平群雄,以應對千年變局

2021-01-07 斟北鬥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古代王朝。它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為現代中國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它在入關後的20年就統一內地,使得中國免於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它第一次將「中國」一詞上升為了國名,並且確立中國的版圖包括漢、滿、蒙、藏、回大部分,突破了過去的「華夷對峙」局面。雖然清朝在末期籤訂了無數的喪權辱國條約,但是它依舊為中華民國保存下了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主權領土。本文所講的是清朝建立大中國的第二步:入主中原,統一內地。

一,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先來說說背景。17世紀40年代,國際上和國內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640年,英國爆發了革命,資本主義統治的時代已經到來。俄羅斯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不斷向東方擴張。到1649年,俄羅斯人已經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建立了據點,並且開始進攻喀爾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海上,荷蘭、英國和法國在遠東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印度開始被英國和法國侵蝕,西藏開始面臨危險。臺灣已經被荷蘭佔據。

在東亞大陸,出現了漠西蒙古(後來的準噶爾)、葉爾羌汗國、喀爾喀蒙古各部、清朝、明朝、藏巴汗(西藏)、和碩特汗國(最初在青海,後來統一青藏高原)、朝鮮等政權。如果各大勢力保持均勢,那麼北方的蒙古各部就會被俄羅斯逐漸吞併了,長城以北極有可能變成了俄羅斯的永遠領土,黃羅斯計劃就不是夢了。1644年,明朝滅亡,內地又分裂為李自成、張獻忠、南明、鄭氏等割據政權,他們之中沒有一位雄主,無法完成統一。如果長期「遠交近攻」,英國、荷蘭、法國可能趁虛而入,他們會扶持一方對抗另外一方,最終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將中國淪為殖民地,印度就是這樣淪陷的。

明朝後期的東亞局勢

而清朝的崛起速度讓人十分驚訝。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只是局限於遼寧一帶的邊疆政權。到了皇太極時期,通過兩徵朝鮮、三徵林丹汗、四徵黑龍江,多次掃蕩遼東遼西,基本統一了東北,並且佔據了整個漠南(內蒙古),控制了朝鮮,面積達到了270萬平方公裡。皇太極將國號改為了「清」,已經出現了入主中原的雄心。無奈這位雄主在1643年突然去世,於是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1644年,明朝滅亡,李自成建立大順,將吳三桂逼上了絕路。於是,多爾袞乘機聯合吳三桂入關,擊退李自成,佔據北京。

1644年的內地局勢

此時的北京,不過是清朝在關內的一個據點,它三面臨敵,處境危險。然而,多爾袞卻毅然於1644年將首都遷到這裡,讓順治在北京重新登基,宣布「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從這時候起,清朝的性質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爾袞為崇禎舉行了厚葬,安撫明朝舊官僚勢力,並廢除了明朝的苛捐雜稅。很快清朝就佔據了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李自成被迫退居關中自保。清朝在北方的統治開始穩定下來。

清軍開始入關

二,削平群雄

李自成雖然退出了關中地區,但是還佔據北方一半的土地,擁有幾十萬的大軍,不可小覷。多爾袞於是選擇全力先滅李自成,他派遣兩路大軍,一路從潼關正面進攻,另外一路從從山西渡過黃河進攻榆林。在兩路大軍的夾攻之下,李自成很快兵敗,被迫放棄西安,退入襄陽。1645年初,李自成擊敗了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並試圖攻陷南京。然而就在李自成立足未穩之時,清軍已經到達了湖北,李自成在九江之戰中再次戰敗,最終在湖北通城縣被地鄉勇殺害。李自成去世後,「大順」政權隨之瓦解,殘餘勢力轉戰東南,和南明勢力結合了起來。李自成兵敗後,整個北方已經被清朝佔據。

李自成消滅之後,清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明了。明朝滅亡後,江南一帶的明朝官僚擁立朱由崧為帝,定都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權。此時的南明還擁有全國半壁江山,軍隊幾十萬。但是朱由崧深居宮中,「惟漁幼女,飲火酒,雜伶官演戲為樂」,而且大肆揮霍,修建宮殿,過著奢靡的生活,使得富裕的江南「國用匱乏」。而大權也逐漸落入權臣馬士英等人的手中。南明也對清朝抱有幻想,企圖聯合清朝對付李自成,並企圖通過割地、賠錢的方法讓多爾袞退出山海關,遭到了拒絕。

在清朝進攻之前,南明已經開始內亂起來。1645年初,總兵許定國誘殺高傑,攻入睢州,大肆屠殺,最後直接投降了清朝。不久,左良玉為了清除馬士英,發兵10萬進攻南京。同時,清朝派遣多鐸南徵,馬士英將重兵用於對抗左良玉,他說「我寧願死於清,也不願死於左良玉之手」。於是江北防禦空虛,清軍只用了8天就攻陷了揚州城。

據說清朝在揚州、嘉定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有說在揚州的屠殺就達到了80萬。戰爭年代,屠殺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如此。因此,清朝的屠殺是有的。不過,清朝的屠殺規模不可能有80萬之多,這是日本人為了製造滿漢矛盾而製造的假數據。

五月初五,清軍準備進攻南京,朱由崧逃走,不久被俘虜。各級官員要麼逃走,要麼投降,弘光政權才1年就瓦解了。

弘光政權滅亡後,明朝殘餘勢力又在浙江和福建一帶進行了抵抗。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稱帝,建立了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張國維、錢肅樂等擁立下,在浙東監國。此時,清軍暫時陷入了江南一帶民間自發的抵抗鬥爭中,暫時無法南下。但是隆武和魯王政權卻勢同水火,相互對抗,獨立發展。1646年6月,清軍南下,魯王滅亡;到8月份,隆武政權瓦解,不久鄭芝龍也投降清朝。

在滅隆武和魯王政權的同時,清朝的另外一支大軍在吳三桂和豪格的帶領下對張獻忠發動了戰爭。張獻忠和李自成都屬於高迎祥的農民軍,後來分別發展。當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張獻忠卻放棄了傳統的荊州之地,學習劉備入川,擊敗了明朝瑞王朱常浩和四川巡撫陳士奇,建立了「大西」政權。1646年,清軍開始進攻張獻忠。此時,四川的明朝殘餘勢力也不斷進攻張獻忠,導致後方不穩。張獻忠於是決定率兵北上和清軍決戰,最終被擊敗殺死,」大西「政權瓦解。張獻忠的殘餘勢力,如李定國等人30萬人開始南下和南明結合。

從定都北京開始,清朝只用了2年的時間就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魯王五大勢力。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的殘餘勢力,以及鄭氏開始聯合,共同對付清朝。然而為時已晚,此後的南明政權基本就是流亡政權了,並沒有對抗清朝的能力。

三,剿滅永曆流亡政權

隆武政權結束後,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被擁立,建立了永曆政權,成為了一定流亡的南明政權。由於清軍的進攻,朱由榔逃往廣西。而唐王朱聿鐭又在廣東建立了紹武政權,又出現了同室操戈的局面,結果,紹武政權在40天後就被清朝所滅,清朝從兩湖推進到了廣東。此後,永曆成為了南明的唯一旗號。由於南明、大順、大西和鄭氏四大勢力後來採取了相對合作的政策,使得反清運動也出現了兩次高潮。

1647年到1648年,李自成餘部的郝搖旗、劉體純、李過、高一功等進入了湖南,和南明殘餘勢力的何騰蛟、堵胤錫聯合起來,收復了湖南省。隨後。清朝控制的江西、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等地區相繼回歸南明,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上控制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然而,永曆政權缺乏統一的指揮,內部黨派之爭也十分嚴重,這就導致這種局面無法繼續維持。1649年,清軍攻陷了南昌,同時何騰蛟在湖南被殺,李成棟也墜馬淹死。於是,第一次反清高潮結束。

永曆第一次反清高潮地圖

第一次反清高潮失敗後的局勢

第一次反清高潮失敗後,永曆政權開始轉移到了西南地區,受到了大西軍殘餘勢力的控制。同時,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將領的加入,也讓永曆政權開始出現了第二次反清高潮。1652年開始,李定國等人開始發動反攻,收復了廣西、湖南、四川等地。同時,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也發動了進攻。但是,大西軍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內部派系鬥爭嚴重。1654年,孫可望政變投降清朝,李定國帶著永曆帝逃到了雲南,第二次反清高潮結束。

隨後,永曆政權就再也無法恢復。1658年,吳三桂帶領清軍主力進攻貴州,年底攻入雲南。1659年,昆明被攻陷,永曆帝逃亡緬甸,永曆政權失去了在中國的立足點,名存實亡。第二年,清朝又在東南沿海擊敗了鄭成功,鄭成功失去了大陸的立足點,於是選擇登錄臺灣,收復了傳統的鄭氏基地。也就是說,清朝在1660年就基本統一了內地。從清朝入關到統一內地,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清朝快速地統一內地對於中國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內地統一之後,清朝開始進入了「康乾盛世」,又平定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徵服了外蒙古和西藏青海,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基本統一了東亞大陸,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中國。清朝在中國建立了穩定的統治秩序,如此才能集中東亞各族之力共同應對西方國家的侵略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相關焦點

  • 雲會議|「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中國與歷史中國的疊加與應對
    所謂變局,就是指變動的局勢,非常的局面,需要以非常的思路和措施加以應對。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為什麼是「三千年」,為什麼是「百年」;「三千年未有」的是什麼,「百年未有」的是什麼?我們面對「未有之大變局」又如何應對?這無疑是長周期的重大政治問題。「長周期」這個概念是我最近提出來的,(10月)15號我會系統講這個主題,今天我們主要講怎麼樣來認識「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清朝為什麼滅亡?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荷蘭人在清朝統一臺灣的行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文/劉家歡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鄭成功逐出臺灣。1683年,清政府降服臺灣鄭氏,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在這二十多年間,清朝政府幾次嘗試與荷蘭人聯合,共同徵討鄭氏。荷蘭人打算用這支兵力支援清朝消滅鄭成功留在中國的其他軍隊。由於考烏率領艦隊逃回巴達維亞,荷蘭人企圖和清軍聯合,使鄭成功腹背受敵從而解脫荷蘭人在臺灣退守熱蘭遮孤城困境的計劃落空。1662年到1664年。
  • 香港「水管房」一平不到一萬元,一套賣10萬,放在內地你會買嗎?
    香港「水管房」一平不到一萬元,一套賣10萬,放在內地你會買嗎?香港最早的歸屬地劃分是在嶺南那一塊,在先秦時期,它與嶺南地區一起被稱為百越之地。後來,因為清朝末期,其王朝的衰落和政府官員的無能,香港曾被日本短暫的佔領統治過一段時間。到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香港被英國「割據」,達成了所謂的租借99年的協議,讓香港被英國納入了實際勢力範圍,直至改革開放後才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曾經被英國控制的香港在回歸後反而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 河野洋平:中國應對大變局舉措十分妥當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文/河野洋平)正如前些天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的那樣,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的威脅,國際社會此時的協調合作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中國最近應對這些問題的舉措十分妥當。
  • 日語版的清朝擴張版圖:你能看出日本人的別有用心嗎?
    中國現代的版圖奠定於清朝。不過,由於一般過去所學的中學歷史課本很少講到清朝前期的開疆拓土,使得許多人對這一段歷史的了解是很少的。不過最新的教材已經明確講到了清朝前期的歷史貢獻,這一點是很大的進步。在網絡上,也有許多暫時清朝擴展的地圖,但是大多數製作不太精美。
  •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角度觀察和解讀一個重大戰略判斷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變局」中,中國人的應對意識也經歷了一番曲折變化主持人:如果把視野放到人類文明演進的大格局中,該如何看待這一「變局」呢?程美東:從中國近代史來看,1874年李鴻章在一封奏摺裡面提到「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 清朝和沙俄都往新疆邊界移民,兩者的目的和結果,有何不同?
    在清朝,乾隆皇帝統一了新疆之後,出於統治需要,同時為了防備沙俄的入侵,提出了向新疆移民的移民政策,清朝鼓勵內地特別是陝甘寧地區的居民向新疆移民。從偏居一隅的莫斯科公國到統治範圍輻射歐亞的沙皇俄國,這是一個不斷對外侵略的發展史,自1856年沙俄自克裡米亞戰爭中失敗後,沙俄就將目光看向了清朝的統治範圍,虎視眈眈。
  • 大變局下如何謀劃文化發展
    當前一段時間,是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關鍵時期。文化作為規劃編制的題中之義,作為現代民族國家追尋和平發展夢想願景的精神依託與身份表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也會遭遇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有鑑於此,深入分析大變局中的文化發展時代特點,科學把握「十四五」文化發展建設的關鍵環節,就顯得格外重要。
  • 天花自古就有,為什麼清朝那麼嚴重?
    但是有個特別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清朝的天花最為嚴重。資料圖天花最早出現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身上就發現了天花感染的痕跡,又過了大概一千年,公元前164年,天花在歐洲和波斯大擴散,造成很多人死亡。
  •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僅僅是因為閉環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閉關鎖國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延長了清朝的存在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具體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清朝馬上就掉落在小農經濟的周期陷阱裡,然而西方列強的到來,讓清朝有了逃脫陷阱的可能,通過出賣國家利益,換得西方的貸款和軍事支持,在一幫漢人實力派大臣的運籌帷幄下,才勉強續命到20世紀,然而根本問題未得解決,清朝還是死在了下一場暴風雨中。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1997年中國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達1.86億峰值,2019年降至1.6億,2030年將比2019年減少約28%,2050年將較2030年再減少約19%。上述情況導致原本應在2010年前後出現的第四輪嬰兒潮消失,近年出生人口不斷創歷史新低,2019年僅為1465萬,預計2025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2050年、2100年分別降至800萬、400萬左右。
  • 2020年,大瘟疫催化大變局
    原標題:2020年,大瘟疫催化大變局【編者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疊碰撞,促使世界秩序加速變遷,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年屆歲末,《參考消息》特別推出「變局與新局」年終專題,選登海內外專家學者、媒體、智庫文章,回顧過去一年世界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機遇與變革,展望未來世界發展趨勢與前景。敬請關注!
  • 讀懂中國 | 在廣州,觸摸大變局中的中國脈搏
    11月20日至22日,以「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將在廣州舉行。 千年商都如何煥發新活力?廣州用改革回答。此外,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社區管理的嚴密高效、社會組織的廣泛參與,都讓這座城市在有效應對風險、快速恢復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韌性和修復能力。
  • 1776年:英國發明蒸汽機 美國發布獨立宣言 清朝焚毀書籍
    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復興之路》的開篇,有一句氣勢磅礴的解說詞:「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即將拉開帷幕。」這句話出自晚清重臣李鴻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反映清朝末年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劇烈轉型、陣痛。
  • 明年起香港和內地海關啟用統一貨物通關清單
    明年起香港和內地海關啟用統一貨物通關清單月1日起,內地和香港兩地海關將同時啟用統一的《內地海關及香港海關陸路進出境載貨清單》。2004年1月1日起,對經香港海關查驗並施加綠色關鎖的煙、酒兩項商品,由承運人向內地海關提供香港海關查驗報告,內地海關一般不再進行查驗。內地海關明年啟用綠色關鎖,屆時香港海關予以同等通關便利。  載貨清單是來往於內地與其他關境地區的公路貨運車輛進出境的載貨申報單證。此前內地和香港海關各自使用不同格式的載貨清單,運輸車輛每通關一次需要向兩地海關分別填報和遞交不同的載貨清單申報。
  • 馬丁·雅克: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
    而其中深意顯然一位外國人要比許多國人看的通透,馬丁·雅克拋出如此一個問題: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一、中國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歷史演進,王朝更迭的必然規律,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尤其階級差距懸殊以至於底層人民無法生存之時,必然面臨著分裂。然而經由分裂之痛,必有統一。中國任何時代皆屬其中。
  • DNF:削血套崩潰世界測試!「條件次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主要測試一下削血效果。設定130級領主白沙袋,身上的裝備全下(包括寵物,寵物裝備)。此時由於單件效果各有一條白字,所以我一次平A是4hit。先測試一下套裝效果描述的「攻擊20次時」吃不吃白字hit:平A5下,達到20hit數,此時未觸發削血。繼續平A到20下,此時hit數80。觸發削血效果。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插圖:IPP特約漫畫師文兄)本文系鄭永年教授在2020年「無錫經濟開發區深圳產業對接會」的主旨發言。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的國家、企業、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由中美關係的變動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