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報記者 史樹梅 姚彩虹
2月2日,見到朱義江時,他正在打電話排查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從早上7點多走進辦公室,他的電話幾乎就沒停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東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擔負著深入一線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艱巨任務,而作為疾控中心副主任的朱義江就是這支奔赴在前線隊伍中的一員。
記者了解到,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如果說「流調」是預防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關口」,那麼,「流調」人員就是前沿陣地上的「偵察兵」,是疫情防控「突擊隊」。
「1月20日左右,我們就正式上『戰場』,進入忙碌狀態。」朱義江介紹,青島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確診後,他們就開始對病例在日照的密切接觸者開展全面排查。
「您在這段時間和哪些人接觸了」「去過什麼地方」「是自己駕車去的還是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朱義江介紹,在「流調」過程中,要像偵探一樣反覆詢問、反覆確認每一個可疑病例和確診病例的詳細接觸史,任何細節都不能錯過,病人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旅行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及就醫情況等都要作詳細的記錄。
其實,「流調」也不是都一帆風順。朱義江告訴記者,偶爾也會有調查對象不配合、隱瞞事實等情況。
轄區一病例確診後,朱義江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醫院開展「流調」,但是卻被醫生告知患者情緒極不穩定,此時開展「流調」會影響治療效果。
然而,「流調」必須迅速開展,越早越好。當天半夜時分,朱義江和同事敲開了患者的家門,希望通過家屬了解患者發病前後的生活軌跡。但是沒想到患者家屬有所顧慮,不願多說。他們給患者家屬分析利害,打消了其顧慮,配合起了工作。直到第二天凌晨2點多,朱義江和同事才卸下防護用具,返回單位寫報告。
「你說什麼,他還去拜年了,怎麼去的?幾個人?說具體點,我記下來……」就在記者採訪的間隙,朱義江接到一個街道人員打來的電話,表情立馬嚴肅起來,並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邊聽邊記。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時間,朱義江接了七八個電話,還不時返回辦公室告知同事獲悉的信息,嚴謹又認真。
記者發現,朱義江有兩個記事本,一大一小,大的記事本記錄的時間從1月25日開始,截至1月31日,僅僅7天的時間就用去40多頁紙,而小的筆記本也已經用去了一大半。「事特別多,怕遺漏了,就準備了兩個本子隨時記錄。」朱義江笑著說。
「這是我們的職責,一個也不能漏,這關係到生命安全!」說出這話,朱義江一臉平靜,但平靜的話語蘊含了讓人敬佩的勇氣和魄力。
正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韌勁,他和同事不放過蛛絲馬跡,不放過任何可疑線索,協助棗莊、武漢、成都等地衛生疾控中心的同行們,多渠道了解信息、辨別真偽,先後排查出百餘名接觸者。
疫情面前,人人自危,難道他們不怕嗎?「怕,但是一忙起來,就忘了。」朱義江坦言。
東港區出現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後,為第一時間找到密切接觸人員進行「流調」,朱義江義無反顧衝在前面,帶領專業人員,進入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進行詳細專業詢問。
朱義江告訴記者,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說話辦事都特別費勁,但是他們從來不敢馬虎。在進入一患者家裡做「流調」後沒幾天,這家的另外2名成員相繼確診,事後許多同事感慨:「幸虧當時做好了防護。」
「不懼感染風險,全員在崗,值班待命。」在東港區疾控中心,這早已是工作常態。朱義江說,前期他們在一線做流調、寫報告、統計數據,凌晨兩三點才能回家,現在支援人手增多,每天12點左右就能完成當天的任務。
即便是大年三十,朱義江也是在連續戰「疫」中度過的,幾乎忘了過年這事。他說,本來買上了菜,準備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把妻女送到父母家中,再返回單位,沒想到,車剛開到小區門口,就接到了緊急電話,他撂下妻女,又投入到工作中。
「連續10多天都是這樣的狀態,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有時候躺下也睡不著,腦子還在想病例的事,現在感覺腦袋不靈光了。」朱義江調侃道。
沒有「大家」的安定,哪來「小家」的幸福?致敬這群奮戰在「疫」線的疾控人。
來源:日照日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