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傳承】日照海洋文化:桅杆上的漁文化

2021-01-19 嵐山發布

漫長的海岸線,給日照漁業的發展以良好的自然條件。沿海先民依賴於大海,在這裡繁衍生息,用勞動的汗水和生命的接力,創造並豐富了古老而燦爛的日照漁文化。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日照海濱東海峪就是一個人類聚居的部落。

據從該遺址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和陶網墜考證:4000多年前,這裡的先民就已從事漁業生產活動。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人類最初是靠灘涂海洋生物生存。以網類工具的誕生為標誌,人類開始有了由淺海向近海深處探索的願望和行動,於是便有了運載的工具筏和舟,有了捕撈的工具網具、釣具和刺具,有了由淺海到深海,由近海到遠海的漁場探索和開發。

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海洋物產,孕育了日照沿海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帶著"海洋"、"漁業"、"海味"的漁民習俗,體現了當地海洋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


日照漁業生產與習俗,表現在漁業生產工具的製作、使用以及各種不同魚類的捕撈方式和產品加工過程中。而這些生產方式,又經世代漁民的探索和改進,日臻完善,約定俗成。

自古以來,海洋漁業捕撈就是日照沿海居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海物惟錯";《呂氏春秋·本味篇》又言:"魚之美者",有"東海之鮞"。這些記載中的"海岱"及"東海",雖然不完全指日照海域,但日照是"東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山文化時期的東海峪遺址,有一層明顯的貝殼堆積層。厚達二三十釐米的貝殼,昭示著那個時代的人們,曾以採集及捕撈海洋貝類、魚類為食。

包括日照在內的魯東南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漁獵工具,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好,如有尾部帶孔的雙倒刺或三倒刺的骨和角質魚鏢及眾多的網墜等,說明人們在採集行動緩慢的貝類的同時,還能夠捕獲遊動的魚類。

採集和捕撈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生產方式,內陸地區的採集主要是植物類食物,而日照沿海地區的採集則是"趕小海",即在近海或退潮的淺灘撿拾貝類等軟體海洋生物。這種海洋採集活動,豐富了遠古生產方式。魚鏢和網墜則說明,近海採集活動的進一步延伸,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退潮灘涂的撿拾,而是主動走進淺海或近海河口,用網來攔截洄遊的魚蝦,用漁鏢直接獵捕敏捷的大魚。沿海先民們與海洋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海洋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生產場地,海洋文化也就在這樣的採集和捕撈之中慢慢地成長起來。

漁船、漁網等捕撈工具是漁業生產的一大要素,船、網等工具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整個捕撈生產的水平。日照漁業生產工具的使用,也經歷了一個從原始到進步,從初級到現代化的發展過程。

(一)原始的捕撈工具———木筏

木筏是日照沿海漁業最早使用的出海打魚承載工具,傳世幾千年。清初海禁期間,沿海漁民不得出海,民怨沸騰,朝廷內閣大臣紛紛上疏,朝廷不得不"許以筏捕"(康熙十一年《日照縣誌》,第20頁),木筏因此成了海禁期間唯一可以出海的捕撈工具。

康熙十一年,"筏木之開,已奉諭旨"。當時的木筏是"用木數株連以草索,半沉半浮"(康熙十一年《安東衛志》,第61頁)。木筏雖不及船隻,然較之"片板不許入海",已是民生之大幸。

木筏,是近海捕撈的承載工具,製作簡單,只用幾塊圓木捆綁結紮而成。至民國初年,已由原來的"連以草索"改進為捆綁時將紅麻繩用豬血浸泡,上鍋蒸透、曬乾來捆綁。捆綁時用木槌邊捆邊敲緊,下水後,木筏因而十分結實。木筏每塊木頭之間都有縫隙,大浪湧來,水從縫隙中漏下,因而有木筏"吃浪"之說。木筏的後尾處,安上兩根立柱,將櫓安在上邊搖動作為動力。順風時,可在中心處豎一桿小桅,掛上小帆,借風力航行。木筏沒有舵,只憑兩張櫓調節方向。伏季不出海時,木筏要拆開將筏子木一塊一塊搬上岸,抬回家曬乾,秋季出海,再綑紮使用。木筏航行速度慢,機動性差,因而只能在近海捕撈,不能出遠海。解放初期,沿海漁民仍用木筏張方網、釣鉤等作為漁船的輔助工具,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淘汰。

(二)漁船日照地區的漁船,歷史上以木帆船為主。

木帆漁船為木質結構,大船採用"沙船"船型,小船採用"鳥船"船型。按載重量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大型漁船的載重量一般為20~50噸,最大的超過100噸。

木帆船最大的是捕撈黃花魚的黃花船,也叫大風船或黃花漁船,在木帆船中最具名氣。它的載重量幾十噸或近百黃花漁船噸,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一條黃花船大的五條桅杆,船體大,抗風浪性強,能從事遠海作業。船上配有十二人。打黃花魚是由蘇北的響水、射陽一帶傳過來的捕撈技術,日照漁民不斷豐富與完善,成為一套獨特的捕撈方式,黃花漁船因而發展很快。"清道光年間,在一年一度的打黃花季節,南下黃花船隊浩浩蕩蕩,其場景頗為壯觀。當時出名的船老大30多人,最大的船載重量5000生餅,合125噸"(日照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日照市志》,1994年版,第297頁),足見當時黃花漁船已相當興盛。

黃花漁船船體為木質,多為杉木、家槐。船長26米左右,寬4~5米,一般四桅,少數五桅,航行全靠風力行駛。船體部位其他部位有舵、橇、桅、篷、錨、纜、推關、艙等。黃花漁船的船艙頗具特色,十幾個艙都有名稱,各艙功用明確。從船頭到船尾的排列順序和功用依次為:上浪頭艙、下浪頭艙,此二艙是漁民宿舍;下浪頭尾艙是大船頭、二船頭的睡處(一邊一鋪,這兩人負責晝夜值班,有事及時向船老大匯報);水艙,盛淡水;二頭艙,盛木柴;大頭艙,盛魚;太平艙,盛沙泥(以使船航行時平穩);二艙,盛魚;三艙,盛魚;四艙,盛鹽,鹽用完後盛魚;八義艙,老大和企秘(負責漁船靠碼頭後上岸報關等一些公關性業務工作的釣鉤船人)宿舍(老大睡左邊,企秘睡右邊,以便一起研究生產);夥艙,做飯處;後大艙,二老大一個單鋪,其他船員大通鋪,後面有娘娘龕子,上面有海神娘娘神像、香爐,還有一個箱子盛鞭炮紙錁。

日照木帆船為數最多的要算大網船,因其功用廣泛,深受沿海漁民青睞。大網船船體較大,有兩桅,載重量為十多噸,有較強的抗風浪性能。從事大網作業時一般都帶有小舢板。在漁業休閒季節,多從事海上運輸。大網船在日照地區興起時間早,發展比較快,因而自清末以來,一直是日照沿海數量最多的木帆船。小型船有小鳥楫(槳)、三板和釣鉤船。小鳥楫,有一桅或兩桅,載重量為萬多斤。這種船抗風浪性能差,只能從事近海作業。從事大大網船網作業時,船上可配備四人。舢板又稱"三板",是以人力推進的無甲板木質小船。一般以板數區分船的大小,如三板、五板、七板等,統稱"三板"。日照多採用五板、七板,主要用於定置網、流網、釣鉤作業。釣鉤船較小,一般是兩人作業,用筐裝好帶鉤的線,掛上魚餌,小汛出海釣魚,多在近海。木帆船在日照漁業歷史上是主要的捕撈運載工具,它伴隨著漁業、海運業的發展歷時幾千年。

1956年後,日照有了小型機動帆船,這種船同時備有風帆,叫機帆船。1963年日照開始建造第一艘機動木質漁船。2002年底,日照有木質機動帆船3500艘。1979年,日照開始有了鋼質機動帆船,2002年底,日照有鋼質帆船340餘艘。木帆船逐漸被淘汰。

(三)網類漁具日照漁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和引進了眾多網類漁具。

大致分為網漁具、釣魚具和雜魚具三大類。作業方式有打、攔、誘、釣、刺、纏、圍、拖等。

網漁具種類最多、結構最複雜,當數應用最廣泛的海洋捕撈漁具,有流刺網、圍網、拖網、大網、建網等幾大類。

流刺網是日照傳統作業漁具之一。主要有黃鯽魚流網、鮁魚流網、對蝦流網、鯧魚流網,其次有鯊魚流網、沙丁魚流網、鰳魚流網、海蜇流網、梭子蟹流網以及黃花魚流網、魷魚流網等。其中黃鯽魚流網原為定置刺網(俗稱小網),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在日照沿海普遍使用,後由絲山(今秦樓街道)任家臺村王文清等人將該網改為流動作業,因而得到迅速發展。現由於魚類資源衰退,該網使用率逐步降低。鮁魚流網是一種上層流刺網,在日照地區流行近百年,後因資源原因,被逐步淘汰。對蝦流網、鯧魚流網也只流傳一陣,亦隨資源衰竭而消失。

圍網興起於清朝末年,主要有鯗團網和圓圍網。其中鯗團網是一種頗有名氣的,專在呂泗漁場捕撈黃花魚的有囊圍網。圓圍網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較圓網、鯗團網更為先進的漁具,主要捕撈對象為鮐魚、鮁魚、青魚等。

拖網是一種過濾性運動漁具,是日照最主要的捕撈漁具之一。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拖網作業方式、網具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初時,漁船使用單船底拖網。後開始大範圍推廣使用單船底拖網,用分水板和雙船浮拖網。再後來,底拖網普遍使用加裙結構形式。浮拖網網目尺寸由小到大,最大網目達到10米,網型也逐漸擴大,大漁船所用最大網具網口周長近600米。

大網,是日照沿海傳統的雙柱定置網具,因用陶土罈子作浮子因而又叫作罈子網。其產量歷史上曾佔到日照海洋捕撈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大

網在日照興起到廣泛應用已近200年,如何傳入日照,各地說法不一。濤雒橋東頭的傳說則是:道光年間,橋東頭滕新銘赴京趕考未中,竟無顏回家,滯留京裡,幸遇浙江落榜考生憫其境遇,親送其還鄉。交往中談及漁事,浙江同窗語及家鄉罈子網具。於是滕新銘的家人便派其赴浙江考察學習半年,後將該網具引進日照(嵐山頭大網亦相傳從江蘇傳入)。日照的大網一般規格為19.3米×15.3米,稍小一點的為15米×16米。全網由網綱、網身、網囊(網梢)等部分組成,網身由若干網片摺疊,合成截鬥圓錐形,而每一網片都有一定規格和名稱,如:小生、中生、大生、密閒、朗閒、小煞、四煞等。網囊俗稱"梢子",由一片網縫合而成。綱索分網口綱、網耳綱、叉綱、根繩等。

大網用兩隻大罈子作為浮力,這種特製的罈子,壇口直徑8.5釐米,底部直徑20.5釐米,腹部最大直徑50釐米,高33釐米,成對使用。罈子在使用前作防水處理,用水泥封鎖壇口,封口時留一個2釐米的小孔,小孔用麻坯堵塞,在小孔灌水調節浮力,罈子滲水,也從小孔倒出。張網時用兩支竹杆(撐子)作為支杆,網口下邊各置根繩與木樁相接。

大網的編結與張網操作工藝,經日照幾代人的實踐與改進,已成為日照地區特有的技術,歷史上屢有外地漁家前來觀摩學習,現已流傳到膠東、昌濰、江蘇的蘇北一帶,並被廣泛使用。

日照歷史上使用過的網漁具還有笮網、手推網、旋網、褲襠網、插網、迷魂網、蝦板網、錨張網、方網、鯷魚落網等。除手推網、掛網、旋網等,除少數還使用外,其他已先後淘汰。

釣漁具是沿海漁民傳統作業漁具之一,主要有帶魚延繩釣、黃姑魚延繩釣、鯊魚延繩釣和鰻魚延繩釣等多種,其次還有手釣、安鉤釣等。雜漁具主要有墨魚籠和蛄螻網(又稱"海螺網")。墨魚籠是一種定置的誘捕漁具,主要捕撈對象為墨魚,蛄螻網主捕對象為蛸類(章魚)。二者是日照獨特的傳統捕撈漁具,至今沿用。


本期編輯:王召連  時欣

每天早上6:00 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日照海洋文化:桅杆上的漁文化日照文化簡史
    來源|嵐山發布漫長的海岸線,給日照漁業的發展以良好的自然條件。沿海先民依賴於大海,在這裡繁衍生息,用勞動的汗水和生命的接力,創造並豐富了古老而燦爛的日照漁文化。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日照海濱東海峪就是一個人類聚居的部落。
  • 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的「象山實踐」
    漁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特殊的基因。自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啟動建設以來,我縣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因勢利導,不斷做大做強漁文章,全力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績斐然。象山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等。
  • 箬山小學舉辦「品海洋文化 展漁娃風採」海洋文化課程展示活動
    6月11日,箬山小學舉辦「品海洋文化 展漁娃風採」暨「紅領巾學院」海洋文化課程展示活動,全市各小學及校區大隊輔導員參加活動。箬山小學負責人介紹了學校的概況及辦學特色,該校以「悅納博容,臻於至美」為辦學理念,以「魅力海山 活力傳承」為主題,致力於打造有魅力、有活力、富有人文氣息的海感文化學校。學校構建了「海納文化浸潤」特色項目體系,以「以海亮校」、「以海涵師」、「以海養德」、「以海厚學」四大平臺的建設為抓手,實施各項策略,並以學生爭當「最美漁娃」和教師力踐「至美引航」為媒形成了系列評價載體。
  • 海洋文化特徵及中國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與所在區域的海洋環境、資源特點及經濟發展水平密切有關,具有時代的特徵、區域的特徵,以及當代全球一體化發展的特徵。一、海洋是全球聯通的,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開放、傳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點。世界海洋文化的發展,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1.
  • 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在柳州這片熱土上,留下了人類及其祖先一連串的活動印記。  柳州不僅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還在歷史重要節點出過聲名顯赫、影響深遠的人物,柳宗元和劉三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柳州歷史文化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柳州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柳州人秉承先輩們敢為人先、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在推動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頑強拼搏。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文化適應生態:海洋族群生存之道
    海洋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都具有不同於陸地的特殊性,海上捕撈作業在技術、工具、操作等方面也不同於陸地上的採集、狩獵和農耕生產,所以生活在海上、島嶼和沿海的漁民的社會生活自然也就具有不同於農民的獨特性。
  • 日照六一兒童漁樂節啟幕 海洋知識課堂趣味多
    一家人參加知識課堂大眾網日照6月4日訊(記者 鄭雲歌 王高強)6月4日,由日照大眾網聯合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舉辦的六一兒童漁樂節暨海洋知識課堂活動歡樂啟幕,五百餘名家長和小朋友共同體驗了釣蝦六一兒童節之後的第一個周末,不少日照家長們選擇帶孩子外出遊玩,共享親子互動之樂。日照大眾網聯合順風陽光海洋牧場舉辦了此次六一兒童漁樂節暨海洋知識課堂活動,為的就是給孩子和家長們提供一個集放鬆娛樂與玩中帶學的機會。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弦歌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了,不僅是詩禮傳家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卻近乎處於『絕學』狀態,僅存古音、古韻、古譜、古調360餘首,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近20年來,天津城建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中心(古琴弦歌基地)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薄克禮始終致力於弦歌的研究和傳承。
  • 日照旅遊項目建設多面開花 海洋文化特色明顯,日出東方「海之秀...
    原標題:日照旅遊項目建設多面開花 海洋文化特色明顯,日出東方「海之秀」近期公演文/片 本報記者 化玉軍    完善提升的萬平口景區至今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東夷小鎮項目A、B島主體已全部完工;日照海洋公園的海洋館主體工程即將開工,四季花鳥園已挖好地基;日出東方「海之秀」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今年以來,在「旅遊富市」戰略的引領下,日照旅遊項目建設呈現多面開花之勢。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但是,一些低俗庸俗的文藝作品依然得到傳播,一些優秀歷史建築仍然遭到破壞……箇中原因在於,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工作上盲目、指導上片面、效果上大打折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翡翠,中華玉文化的傳承
    翡翠,中華玉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名族,具有幾千年的玉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古玉,白玉,直到幾百年前的翡翠。現在翡翠也得到國人的認可。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翡翠玉文化。中國的翡翠文化在承接了先祖們的玉文化,集美學,宗教,哲學,歷史佛學為一身,充分展現了中華名族價值觀,豐富了文化內涵,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中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喜歡記得來一個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種種的不解、種種的神秘、種種的百私不得其解,將人類對於祖先的認識限制在了懵懂時期,當然這不能怪現代的人們愚昧無知,而主要是因為人們的鞭長莫及和歷史局限所致。好在隨著美術考古(或藝術考古)的深入和發展,我們發現美術的確不失為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目前能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而距今更為遙遠的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作品卻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這塊寶地上主要發現了陶器、玉石雕刻、雕像、巖畫等藝術形式。
  • 大學鐘聲: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見證
    學子的文化記憶  真正觸動我動筆寫廈大的鐘聲,是在2014年4月25日《廈門大學報》上,看了潘懋元老師滿含深情地回憶起抗戰時期,廈大鐘聲在長汀縣城上空縈迴不散的場景:「廈門大學的校鍾就掛在虎背山脊高五六十米的北極閣上。每當廈大洪亮的鐘聲響起,不僅傳遍了廈大校區,整個長汀縣城都可以聽到。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其中,愛奇藝榮獲「年度文化傳承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向用戶展現刺繡、劍文化、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多種形態,傳承文化魅力。《鬢邊不是海棠紅》立足於傳統文化原點,用民國年代的外衣包裹京劇文化內核,在呈現戲曲行業興衰起伏的故事畫卷中,致力於描摹梨園眾生相、勾勒出時代背景下的國粹之美和傳統文化風貌。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獨角戲 獅扎進校園 全國獨一家  鐵軍小學於2012年引入獅頭扎作,張麗琴介紹,鐵軍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所以2012年的時候,學校與黎偉大師的大弟子歐琦輝老師不謀而合,把獅扎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引進校園。
  • 傳承|從歷史中挖掘,那藏在漁港裡的疍家文化
    當時的北海沿海,沒田沒地,一片荒蕪的灘涂上,三面環海,無數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漂泊者聚此而居,形成了北海沿海生活的一個特殊族群——北海疍家。「嘆家姐」主要出現在疍家婚禮上,有的唱三日三晚,有的連唱十個晚上,內容多嘆父母恩深、姐妹情長、難捨難分等惜別之情。據清末著名文俗史學家梁鴻勳的《北海雜錄》中記載:「北海土人迷信頗深。埠上有三婆、三王、文武帝、龍王、華光、普度震宮等廟,外沙有龍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