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解讀!為何機體大腦擁有學習和記憶功能?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參與大腦學習和記憶形成的海馬興奮性突觸強度的長期增強(LTP)和長期抑制(LTD)機制已經被科學家們分別進行了解釋,但目前研究人員還並未全面解釋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Mechanism underlying hippocampal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depression based on competition between endocytosis and exocytosis of AMPA receptor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重點研究了AMPA型穀氨酸受體的胞吐作用(exocytosis)和內吞作用(endocytosis)之間的競爭機制,這兩種過程依賴於湧入到海馬體興奮神經元後突觸中鈣離子的水平,同時研究者還通過進行大規模的數學模型模擬對LTP和LTD進行了全面地理解。

在海馬體興奮性神經元突觸上,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型穀氨酸受體(NMDAR)依賴性的LTP和LTD作用被認為是形成參與學習和記憶形成能力神經迴路所必需的分子基礎,在哺乳動物中目前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誘導LTP和LTD的主要因素是突觸後膜中AMPA型受體(AMPAR)的增加和減少,這取決於鈣離子的水平,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AMPAR水平變化背後的分子機制。此外,對於AMPAR向突觸後膜「販運」的主要途徑還存在以下爭議。研究者Penn等人通過研究發現,AMPAR從突觸後膜以外的區域(比如樹突軸)定向到突觸後膜的長程側向擴散或許是LTP的AMPAR販運的主要途徑,而長程側向擴散也被認為是最優可能的主要運輸途徑;從另一方面來講,研究者Wang等人則證明了分子馬達肌球蛋白Vb主動運輸含有AMPAR的再循環內體的重要性,他們觀察到了LTP誘導期間含有AMPAR的再循環內體的胞吐作用,這些研究或許都體現了AMPAR通過再循環內體途徑進行運輸的基本過程。

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Sumi及其同事為了全面解釋LTP/LTD過程,模擬了以下四個過程,其主要涉及分子馬達肌球蛋白Vb對AMPAR再循環內體的主動運輸過程,其能作為AMPAR向突觸後膜運輸的主要途徑:1)AKAP150信號轉導複合體能控制GluA1和GluA2(能組成AMPAR)亞單位的磷酸化/去磷酸化;2)鈣質結合蛋白PICK1能促進AMPAR內化到細胞胞漿中;3)肌球蛋白Vb會對含有AMPAR的再循環內體介導向突觸後膜的靜止性主動運輸;4)AMPAR會被Syt1/7依賴性的胞吐作用攝入到突觸後膜周圍區域。

研究人員基於這些過程利用突觸後模型進行了模擬,並成功重現了視線中所觀察到的LTD和LTP誘導所對應的AMPAR水平的時間過程,此外他們還展示了所報導的結果的定性再現性,比如肌球蛋白Vb運輸的幹擾所導致LTP誘導過程的損傷,PP2B依賴性的AMPAR的去磷酸化反應速率下降所導致的LTD誘導性損傷,PICK1表達水平會導致LTP和LTD誘導性的損傷,而且研究者在Syt1鈣質結合域突變體中還觀察到了LTP的誘導性損傷,這就證明了研究者所提出的模型的有效性。

利用神經網絡模型來模擬高級大腦功能或能幫助學習突出耦合係數的變化,而Hebbian規則被認為能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學習規則,該規則及其擴展/修飾版本被用作一種學習規則,其與NMDAR依賴性的LTP密切相關,本文研究為Hebbian規則或突觸結合的改變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從而有望未來幫助科學家們在分子水平上更加深入地研究高級別的大腦功能。(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Sumi, T., Harada, K. Mechanism underlying hippocampal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depression based on competition between endocytosis and exocytosis of AMPA receptors. Sci Rep 10, 14711 (2020). doi:10.1038/s41598-020-71528-3

【2】Researching why our brains are able learn and memorize

by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神經元突觸長度測定和鈣離子成像等技術確證了分化的神經元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功能。研究團隊將分化的神經元通過腦部注射導入阿爾茲海默症模型小鼠,發現在小鼠大腦生成了新的神經元並發揮作用,小鼠運動和認知能力明顯提升,治療後的模型小鼠腦部阿爾茲海默症標誌物Aβ蛋白與Tau蛋白水平下降了70%。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Nature 子刊發現機體長期記憶並對抗感染的新機制
    2016年1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Carilion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影響免疫系統長期記憶的一種新方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大腦中有個「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研究已經發現,有兩種不同功能支持著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一種是促進,快速增長的電脈衝信號可以放大改變突觸形狀;另一種是抑制,減少這一類型的信號。兩種形式共同作用使大腦保持平衡,防止癲癇等神經紊亂疾病的發作。Hoppa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平衡大腦的可塑性,並穩定突觸連接。」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圖片來源:Ryuichi Shigemoto【1】Nature子刊解讀!為何機體大腦擁有學習和記憶功能?【2】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者發現,這或許是通過一種名為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的分子來增加突觸的可塑性來實現的,本文研究結果強調了鍛鍊對機體健康和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員旨在通過教育計劃和策略來降低神經變性對機體記憶的影響。
  • Science子刊新發現:自然殺傷細胞或也擁有免疫記憶功能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細胞毒性NK細胞的亞群或許擁有免疫記憶功能,而迄今為止細胞毒性NK細胞被認為是抗原非特異性的,研究者表示,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類肝臟NK細胞都能記住病毒病能對其發揮特異性反應,因此未來這些細胞或有望作為一種人類免疫系統預防性用途的新型靶點來幫助抵禦感染和病毒的入侵
  • Cell子刊:人類睡眠時,大腦並未離線!而是在回憶和重現清醒時的經歷
    眾所周知,機體通過生物鐘來掌控自身節律,而長期失眠將嚴重擾亂人體的生物鐘現象,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和肝臟相關疾病等等。睡眠,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理現象。2020年5月,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神經技術和神經恢復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eplay of Learned Neural Firing Sequences during Rest in Human Motor Cortex 的研究論文。
  • 用反向傳播算法解釋大腦學習過程?Hinton等人新研究登Nature子刊
    Lillicrap、Adam Santoro、Geoffrey Hinton 等人在 Nature 子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發表文章。該研究以過去和近期的研究發展為基礎,認為反向連接可能會引發神經活動,而其中的差異可用於局部逼近誤差信號,從而促進大腦深層網絡中的有效學習。大腦對反向傳播算法的近似。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4】Nat Neurosci:揭示大腦迴路在改善學習和記憶上扮演的關鍵角色doi:10.1038/s41593-019-0496-y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大腦海馬體形成過程中鑑別出了一種新型的神經迴路,其在目標定位學習和記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 科學學習,增強大腦記憶的方法
    我們通過學習,使相關信息在大腦中存儲起來,那麼的記憶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在腦間蒸發,消失殆盡呢? 「遺忘式學習」理論的第一條法則便是: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存儲能力與提取能力。存儲能力就是指記憶存儲的能力,只會越變越強,永遠不會減弱。每個擁有健全大腦的人的存儲能力都是相同的。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這些區域可以互相協作作為一個系統網絡來對文字和語序進行加工來確定文字的語境和意義,這將會鍛鍊我們接受語言的能力,同時這也意味著理解語言的能力,而這或許就是表達性語言的補充,其也是產生語言的能力。為了更加清楚地講話,你就必須想到一些詞彙來表達大腦的意思和信息,並且通過一定的語法規則將其組成一個句子,隨後利用機體的肺部、聲帶以及嘴巴進行發聲表達出來。
  •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從保護個人隱私的角度看,它和克隆一樣還涉及倫理問題。    本期專家:劉鐵軍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腦機接口)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 水凝膠製成的人造大腦,竟然真的具有了記憶和遺忘功能
    人腦有學習能力,當這些知識不再重要時,大腦會淡忘它們。然而,想要在人造材料中重現這種動態記憶過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水凝膠材料,能夠根據記憶強度編碼信息,同時這些信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7月27日發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當睡眠時,它有助於學習和記憶的鞏固,並將廢物清除。覺醒時,通常是由一系列神經調節物質,這些物質能改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細胞膜性質以及電活動情況。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 天津醫科大學《Nature》子刊發文:免疫細胞加速正常人腦衰老
    目前,與腦衰老相關的認知功能減退已成為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脅。正常衰老伴隨著神經發生關鍵區域——齒狀回神經前體細胞數量的減少。在衰老大腦中,70%以上的新生神經前體細胞無法存活和成長為成熟神經元,並且大腦認知功能出現進行性減退。衰老這一過程伴隨著機體系統性炎症的增加,但目前還不清楚在正常腦衰老的過程中,免疫系統是否參與並發揮了哪些作用。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 大腦慢波活動是睡眠和休息狀態的特徵,日本RIKEN腦科學中心(CBS)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慢波活動由屏狀核(claustrum)控制,使大腦的沉默和活躍狀態同步。該發現支持了「屏狀核是大腦的『控制室』,注意力得到控制並產生意識的大腦區域」這一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解讀!大腦神經元如何影響機體所做出的選擇?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Values encoded in orbitofrontal cortex are causally related to economic choic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大腦神經元影響機體選擇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