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海洋病毒通過感染硅藻介導海洋微食物循環

2020-12-08 騰訊網

硅藻作為一種光合自養真核藻類,是水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反映了水環境的平均狀況。硅藻是一類細胞壁矽質化程度高的單細胞植物,目前發現的的種類有一百多萬種,數目眾多。硅藻在食物鏈中屬於初級生產者,在水生生態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硅藻細胞壁具有的特殊瓣片結構及矽質(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屬性,對細胞內的物質具有非常好的機械保護作用,因此硅藻細胞在環境中的耐受力極強。

海洋生態系統中浮遊植物、浮遊動物以及細菌 的動態變化是由其增殖和消亡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這裡指的消亡包括捕食作用、沉降作用以及自然消亡。近年來,隨著微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被逐漸認識,病毒作為海洋浮遊生物的致死因子的 作用也逐漸被揭示出來。研究海洋病毒的原因之一就是細菌生物量出現大規模的減少,而海洋病毒 被視為造成這種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的病毒種類的不斷發現及研究方法的改進,使人們對病毒在調節海洋生物種群方面的作用的認識得到了長足 的發展。病毒通過侵染造成宿主的疾病(多細胞生物)和死亡(單細胞生物)來調節生物種群的大小。

海洋病毒對海洋微食物環中各環節的生物種群的數量都具有顯著的影響。噬菌體是浮遊病毒的重要類群。一般認為,病毒對表層水體異養細菌的致死率為10%-50%,這與原生動物的捕食作用一樣 是海域中原核生物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對諸如含氧量低的水域等環境中的異養細菌致死率則可達50%-100%;對大西洋深海海域的病毒-細菌侵染率的研究表明,大約10%-40%的細菌被病毒侵染。

近期根據羅斯科羅格斯大學領頭的一項研究表明,海洋病毒感染硅藻,硅藻死亡後可提供營養和有機物質為其他藻類循環使用,同時環境改變使得病毒感染引起的硅藻死亡率上升,這項研究對於解硅藻如何影響碳循環和應對海洋變化(包括氣候變暖引起的水域)非常重要。硅藻是一種產生地球氧氣約20%的單細胞藻類,它有助於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

資料參考: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7/190718112457.htm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它們以病毒為食?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只感染並裂解殺死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海洋裡,每毫升海水中有上千萬個病毒,並且這些病毒的種類可能高達幾十萬種。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病毒絕大多數隻感染細菌和微藻,而海洋中感染原生生物的病毒數量可能遠遠低於感染細菌和微藻的病毒。「因此,儘管這幾類原生生物可能攝食了非常多的病毒顆粒,但這些病毒大多數不是感染這類原生生物的病毒,所以不會對這些吃病毒的原生生物造成危害。」梁彥韜說。
  •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想不到它們的獵物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本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梁彥韜說,病毒是一類嚴格依賴宿主細胞專性寄生的生命形式,每類病毒都具有非常嚴格的宿主範圍,僅有非常少的病毒能夠跨不同種屬感染不同的生物。海洋裡,每毫升海水中有上千萬個病毒,並且這些病毒的種類可能高達幾十萬種。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病毒絕大多數隻感染細菌和微藻,而海洋中感染原生生物的病毒數量可能遠遠低於感染細菌和微藻的病毒。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一發現被認為足以改變海洋食物鏈,但實際上最早發現這一現象的並非這支團隊,而是加拿大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的課題組。據了解,這個課題組在1993年通過實驗發現,病毒是一些原生生物的食物。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對病毒進行螢光標記,然後放入不同種類的原生生物,隔一段時間後檢測水中的病毒情況。
  • 微塑料成病毒海上「長途運輸大巴」!塑料汙染可通過貝類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除非世界採取激烈行動進一步回收,否則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量將超過魚類。而2017年9月發表的研究顯示,世界上80%以上的自來水都被塑料汙染。近日,科學家警告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可能通過養殖的貽貝和牡蠣等海產品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 鯨魚、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極度容易感染新冠 警惕汙水直接...
    ,如鯨魚和海豚,面臨從人類廢水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已知能夠在物種間傳播,最初是通過蝙蝠傳染給人類,也可以傳染給水貂、狗和其它陸地動物。現在,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水生哺乳動物也容易感染這種病毒,甚至可能比人類更容易感染這種病毒。此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汙水中仍然具有傳染性,而最新研究的研究人員認為,進入海洋的未經處理的汙水可能會感染動物。
  • 中班科學教案:海洋動物食物鏈
    2、相互講述:海洋裡沒有了鯊魚,又會發生什麼事情?   3、課件演示:感知食物連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師生小結:原來呀,食物鏈上的動物一樣都不能少,缺了一環,大海就會生病,海水就要變得又髒又臭,其他的小動物也不能生活了,面且還要危害到我們人類。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微塑料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在南極洲的一種小型無脊椎動物身上,來自義大利錫耶納大學、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和義大利的裡亞斯特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發現了最新證據。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值得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然而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使海洋幾乎成了一個「塑料世界」。海洋微塑料(marine microplastics)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性的研究熱點,是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及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
  • 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建議:加強我國海洋 微塑料汙染防控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提交提案,建議多措並舉,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防控,加強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阮詩瑋在提案中提出,據初步估算,全世界近年來每年向海洋輸出的塑料垃圾可達480萬~1270萬噸。
  • 海洋上空的氣溶膠樣本揭示了靠風傳播的微塑料
    最新的研究表明,當塑料汙染物被分解成微小的碎片時其傳播的距離能有多遠。這些微塑料(尺寸小於 5 毫米的微小碎片)出現在從北極到南極的所有地方,甚至出現在全球各地人類的糞便中。這項研究主要弄清傳輸鏈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微塑料如何被風吹過海面,將它們向上帶入大氣層,並遠至海洋的偏遠地區。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許祖菱):臺美研究團隊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布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指出奈米級塑料微粒,除了降低海洋浮遊植物的存活率,也會刺激海洋浮遊植物產生高蛋白且具黏性的分泌物,加速塑料微粒聚合,學者為這些聚合體,提出一個新名詞:「海洋塑料雪花」(Marine plastic snow)。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可是事實上,海洋中最多的並不是這些動植物,甚至不是細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陸地。海洋病毒大家庭2011年3月,一艘名叫「塔拉號」的帆船從智利出發了,船上載著數名跨國合作的科學家,這個被命名為「塔拉海洋」的科考項目的目的是考察世界各地海洋裡的病毒的分布和種類數量。這是一場持續數年的旅行,考察結果大大出乎了人們的預料。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可是事實上,海洋中最多的並不是這些動植物,甚至不是細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陸地。●電影《海底總動員》海洋如此深不可測又變化莫測,考察海洋的動植物本身就很費勁了,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病毒又要怎麼給它們分類並計數呢?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1: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料碎片,是全球性的海洋汙染物。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微塑料汙染環境需重視起來 adidas海洋紗線利用海洋塑料利用回收
    當前存在兩種微塑料分類:初級微塑料是指進入自然環境之前尺寸小於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顆粒,包括衣服的微纖維等;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來源包括水瓶、塑膠袋等。研究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備嬰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將聚丙烯嬰兒奶瓶消毒、風乾,然後倒入加熱到70℃的水。
  • 【大連疫情最新消息!大連海洋大學一名學生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
    文 / TIER2020-12-27 15:16:21來源:FX168 【大連疫情最新消息!大連海洋大學一名學生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全校師生核酸排查均為陰性】據大連海洋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27日,大連海洋大學發布《致全校師生的一封信》,其中指出,12月22日,經市疾控部門檢測認定,該校有一位同學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海洋二所研究團隊結合衛星遙感影像反演手段獲取了浙江省象山灣不同類型養殖區分布狀況,通過現場採樣分析了典型養殖海灣水體、沉積物微塑料分布規律及其與經濟生物微塑料富集水平的關係。「結果表明,活躍的捕撈、養殖等人類活動和較弱的水動力交換可能導致微塑料累積。」黃偉說。
  • 海洋硒元素下降至致遠古動物滅絕 食物鏈崩潰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時期海洋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驟然下降,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瓦解,最終形成全球性物種大滅絕事件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3次與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數下降有關,這些微量元素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遠古海底巖石進行了檢測分析,該巖石包含著硒、錳、銅、鋅和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