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溫度變換折射率!新型納米材料可製備超薄防輻射太空服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

據報導,太空衣的一大作用是防輻射:屏蔽宇宙空間中無處不在的各種有害射線流粒子流等等,不過目前的太空服都非常笨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的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全新的防輻射納米材料,有望用於製造新型超薄的防輻射太空服,提升靈活性和機動性能。

納米材料的防輻射層能夠起到更厚的防輻射材料的相同防護作用,納米塗層能夠反射指定波長的光和射線,包括遠紅外和紫外線,當施加不同的溫度時,這種新型納米就能夠改變折射率來反射不同的波長。

科研人員通過計算光粒子的振動,通過電路加熱或者冷卻材料就能夠改變納米塗層的折射率,通過疊加多層材料就能夠屏蔽的各類光線和有害射線。

相關焦點

  • 溫度變換折射率:新型納米材料可製備超薄防輻射太空服
    太空衣的一大作用是防輻射:屏蔽宇宙空間中無處不在的各種有害射線流粒子流等等,不過目前的太空服都非常笨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的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全新的防輻射納米材料,有望用於製造新型超薄的防輻射太空服,提升靈活性和機動性能。納米材料的防輻射層能夠起到更厚的防輻射材料的相同防護作用,納米塗層能夠反射指定波長的光和射線,包括遠紅外和紫外線,當施加不同的溫度時,這種新型納米就能夠改變折射率來反射不同的波長。
  • 新型防輻射納米材料誕生,讓太空服不再笨重
    一群來自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研製出了這種能夠改變溫度變換折射率的新型納米材料。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離不開各種高科技的幫助,能夠屏蔽宇宙空間中各種有害射線流粒子流的太空衣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當今的太空衣大多十分的笨重,並不利於太空人的行動。
  • 可在環境光條件下改變折射率的新型材料
    當他們把一個二維的小條從一個大樣本上分離出來(利用的就是那個久經考驗的實驗工具,膠帶)並照射在上面,層狀材料會重新排列流經的電子的電荷密度波,從而改變它的折射率。 沿特定軸發射的光將根據進入的光強度更改其顏色。美國化學學會雜誌《納米快報Nano Letters》詳細報導了這一發現。
  • 美國物理學家研製出負折射率等離子納米天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纖細的等離子體納米天線陣列能採用新奇的方式對光進行精確地操控,改變光的相位,創造出負折射現象,最新研究有望使科學家們研製出功能更強大的光子計算機等新式光學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12月2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目前,基於模板法或微納加工(光刻、雷射直寫、離子束刻蝕或納米壓印等)手段的等離激元結構色的研發遇到瓶頸,主要是製備樣品面積小、垂直集成兼容性差、材料的應用價值與製備材料所需設備的價值不匹配等,新技術研發勢在必行。其中,採用直接生長法來構建等離基元結構色是有希望的新一代技術,能實現大面積製備,並能實現材料的垂直集成生長。
  • 新型納米材料有哪些
    一個科學家小組最新研製一種新型材料,它比紙張薄一千倍,卻足夠堅韌,即使被彎曲也不會出現結構改變。這種微型薄片材料是由氧化鋁製成,能夠手動操控,儘管它是納米等級材料。 這種超薄材料可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甚至促進昆蟲飛行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多年研究,最終設計出這種最薄、最輕的材料。該材料的設計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
  • AOM:「金屬透明導電薄膜」綜述——材料製備、光學設計和應用場景
    近些年,隨著可穿戴設備和曲屏手機等柔性光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透明導電薄膜的機械柔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應用最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是氧化銦錫(ITO)。ITO具備良好的可見光透過率和較低的電阻率,但其機械強度和柔韌性較差,不適用於柔性光電子器件。為解決該問題,科研人員探索了多種ITO-free的透明導電薄膜,包括金屬薄膜、金屬網格或納米線、二維材料、導電聚合物等。
  • 新型介電薄膜,折射率接近空氣
    製備此種薄膜性能的關鍵是高度有序的孔,使材料的結構強度增強的同時不破壞材料的折射率。如圖所示為微米尺度觀測到的鋁氧化物結構。圖片來源:Chih-Hao Chang。近日,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介電薄膜,該介電薄膜的光學和電學性質類似於空氣,以此為材料可以製備更有效穩定的電子和光子設備機械。所謂折射率是當光子穿過一種物質時,有多少光子發生方向彎曲。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新型紅外線發射器:由超穎材料製成,可利用廢熱!
    之前,John在《新型超穎材料:有效助推太赫茲技術發展》、《新型超穎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可吸收光線能量產生振蕩》、《科學家研發超穎材料設備 全息技術從科幻走向現實》這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及超穎材料的一些具體應用。負折射率幾乎所有的天然材料,在碰到光學介質例如玻璃或者水的時候,都會具有正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所以它們都是正折射率材料。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和丁彬教授:二維網狀納米纖維材料製備新技術
    其中,超薄PVDF納米蛛網高透光材料(透光性>95%)可有效過濾空氣中超細顆粒物PM0.3,過濾效率達99.86%,空氣阻力僅~30Pa。PAN納米蛛網材料因具有超親水且快速滲透特性,與常規液體過濾材料相比,在具有相同過濾效率(99.92%)時,滲透通量提高了一個數量級(3550±275Lm-2h-1)。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應用於5G、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
    柔性碳納米管薄膜天線 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MXene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然而,傳統的天線大多數都是由銅等金屬材料製成,這樣的天線通常佔據較大的空間,而且非常僵硬,不具備柔性,也無法變得很薄,從而應用到任何物體表面上。如今,可穿戴技術、植入式電子產品、5G、智能織物、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於天線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碳納米管、MXene等新型材料開發更輕、更薄、更具柔性、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
  • 負折射率超材料實現光線增強
    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種可增強光線的負折射率超材料,從而掃除了超材料在光學技術領域大展拳腳的根本障礙。
  • 《JMS》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製備無缺陷超薄複合陶瓷膜
    導讀:本文首次使用氧化石墨烯作為犧牲夾層來製備陶瓷薄膜複合材料中空纖維膜。製備的陶瓷TFC膜表現出出色的分離性能,與商業多層陶瓷超濾膜相比,其水通量高2-8倍。,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由於其熱,化學和物理的堅固性,陶瓷膜還被用作新型但力學不穩定的納米材料的耐用支撐層,這些材料具有優異的分離性能,例如沸石,金屬,碳分子篩(CMS),金屬有機骨架(MOF),共價有機骨架(COF)和其他新開發的具有高結晶度的膜材料。像聚合物膜一樣,陶瓷膜可用於多種產品,孔徑範圍從幾埃到微米。它們由陶瓷顆粒製成,可以有效地用於各種液體,氣體和蒸氣的分離和純化應用。
  • 美國發現環境光可改變二硫化鉭材料的折射率 將影響自動駕駛汽車
    據外媒報導,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布朗工程學院的工程師Gururaj Naik和研究生Weijian Li表示,此種材料的2D陣列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可以在環境光以及普通照明條件下對其進行控制。
  • 超薄燈箱的核心技術——納米亞克力導光板原理
    新型的納米亞克力導光板革命性的改變了傳統導光板的導光原理,利用均勻分散在導光板中的納米粒子的光散射效應:陣線光轉變為面光。納米亞克力導光板採用了納米粒子導光,因此就不再需要印刷或雕刻,因為其外觀與優質的普通亞克力板材一樣。這就極大地簡化了超薄燈箱的製作工序,降低了製作技術難度,無論是大的燈箱製作企業還是小的燈箱製作服務部都可利用納米亞克力導光板輕鬆製作超薄燈箱。亞克力導光板超薄燈箱的核心技術是:陣線光源轉變為面光源的亞克力導光板材料。
  •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
    納米顆粒的形態有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等,製成納米顆粒的成分可以是金屬,可以是氧化物,還可以是其他各種化合物。.化學方法目前廣泛應用的化學方法製備納米粉體材料包括化學還原法、光化學法、溶膠-凝膠法、輻射還原法、沉澱法等。1.1化學還原法目前是實驗室和工業上較為常用的製備方法。
  • 新型銀納米點增強非晶矽光伏薄膜的光吸收
    採用陽極氧化的超薄氧化鋁(AAO)膜作為澱積掩膜被認為是低成本製作納米圖形的潛在方法,因為它們在大面積上的面密度高,且尺寸分布窄。本研究中,我們用超薄AAO模板在玻璃襯底上製備了Ag納米點,研究了氫化非晶矽(a-Si:H)薄膜因這些Ag納米圖形而增強的光吸收。實驗AAO模板是在0.3M草酸(C2H2O4)溶液通過鋁片的二步法陽極氧化工藝製作的。
  • 【AFM】南京師大:超薄MOFs納米片中的非線性離子輸運
    納米孔中離子傳輸的理論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而且可應用於仿生或者能源轉化領域。  二維材料在納米孔的製備上有其獨特的優勢,由於其厚度薄、表面可製備孔徑並可進行化學後修飾等特性比三維材料有更好的利用前景。目前研究領域內,二維材料主要有石墨烯、二硫化鉬、氮化硼、PET等,這些報導揭示了納米限域範圍內自然界中特殊的物理化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