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二硫化鉭微觀晶體或將在3D顯示、虛擬實境甚至自動駕駛汽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工程師Gururaj Naik和萊斯布朗工程學院的研究生Weijian Li說,這種材料的二維陣列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可以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和一般照明條件下進行控制。
當他們把一個二維的小條從一個大樣本上分離出來(利用的就是那個久經考驗的實驗工具,膠帶)並照射在上面,層狀材料會重新排列流經的電子的電荷密度波,從而改變它的折射率。
沿特定軸發射的光將根據進入的光強度更改其顏色。美國化學學會雜誌《納米快報Nano Letters》詳細報導了這一發現。
「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改變折射率的光學材料,應用於虛擬實境、3D顯示、光學計算機和雷射雷達等應用中,而這是自動駕駛汽車所必需的,」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Naik說,「同時,必須要儘快實現這些技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方便啟用這些新技術。」
而二硫化鉭是一種半導體層狀化合物,具有稜柱狀金屬中心,似乎符合這一要求。眾所周知,這種材料在室溫下可以容納電荷密度波,可以調節其導電性,但光輸入的強度也會改變其折射率,折射率量化了光通過的速度。Naik說,這使得它是可調的。
當暴露在光下時,鉭層會重組成一個由12個原子組成的晶格,就像大衛之星或治安官的徽章一樣,它們促進了電荷密度波。這些恆星形態的堆積方式決定了這種化合物是絕緣的或是導電的。
結果也決定了它的折射率。光觸發晶體形態的重新排列,改變電荷密度波足以影響物質的光學常數。
「這屬於一類我們稱之為強相關材料的一類,這意味著電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Li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預測對某些外部刺激有強烈反應的屬性。」
Naik補充道:「就算激勵和周圍的白光一樣溫和,也會起作用,這是一個優勢。這是我們所看到的第一種材料,會在室溫下產生作用,即光的相互作用不僅發生在單個粒子上,還發生在一組粒子聚集在一起。這種現象在薄至10納米、厚至1毫米的二硫化鉭中均起作用。」
Naik說:「我們認為,對於那些研究與這種材料應用相關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光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旋鈕,可以改變這種材料的相關性。」
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02152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