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計算機的,做的事情是用計算機來分析以基因組數據為代表的生物數據。這個行業通常被稱為生物信息。2012 年畢業於中南大學信息學院,在深圳華大基因工作了將近三年。今年上半年,我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了 WeGene。WeGene 是一家提供個人基因組服務的創業公司,希望能幫助中國人受益於知道和了解自己的基因組信息。我們通過生物晶片和基因組測序之類的生物技術檢測用戶的基因組信息,然後通過一些機器學習算法和注釋資料庫為用戶提供解讀服務。我在其中主要是負責生物信息相關的工作。之前我們是免費為 23andme 的用戶提供面向中國人的分析和解讀服務,最近我們推出了自己的基於定製生物晶片的檢測服務,市場反應還不錯。
除去 WeGene 的工作,我還在華大基因跟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舉辦的一個生物信息學和基因組學的碩士項目中講課。學生有來自大陸的,也有香港人,各種背景的人都有。一方面我給他們講講生物信息領域常用的一些程式語言和軟體項目,另一方面我也能從學生那裡獲得很多呆在辦公室裡面不可能知道的信息和經驗。很感謝華大基因學院的領導讓我在離職後還能繼續這個工作。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希望能一直教下去。
現在,國內做生物信息的人越來越多。這兩年生物信息的人才的待遇也漲得很快。我自己建了一個這方面的社區,42dna.com。但確實沒有時間運營。希望能找到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建設一個生物信息人聚集的地方。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體?生物信息的人其實不大需要做生物實驗的,絕大部分時候都跟碼農一樣在折騰電腦。所以我主要的幹活裝備跟一般的碼農也沒什麼區別:
* 13 寸中配的 MBP:這是公司的標配。
* DELL U2515 外接顯示器:清晰度還是不夠,在 Retina 屏幕和這個外接顯示屏之間切換的時候還是會覺得有些不爽。
* 外接顯示的時候用 Razer 的滑鼠。
* 白色無刻 HHKB Pro 鍵盤:老婆大人剛剛送的禮物,從此之後對其他鍵盤都不會長草了。
還有阿里雲的主機什麼的,這個不算硬體了吧:)
覺得 Surface Pro 4 挺不錯的,在考慮是否要入手當筆記本。
軟體呢?先羅列一下:
* 文本編輯器:曾經長期使用 VIM,也曾叛變到 Emacs。現在主要用 Github 出的 Atom,除了更新和安裝擴展的時候要翻牆,其他都很好。
* 瀏覽器:主力是 Chrome,偶爾用 Safari。
* 效率工具:主要是蘋果系的,之前還用一些第三方的 Todo list。自從 IOS 提供『提醒事項』和備忘錄支持 List 之後,就拋棄各種第三方了。
* 辦公軟體:買了 Office 2016 的授權,但主要是用 Outlook,和查看別人發來的文檔。團隊裡面做 PPT 和帶格式的文檔交流主要是蘋果系的辦公軟體。給學生上課的材料主要是用 LaTeX,因為嵌入代碼什麼的比較方便。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課程是給生物信息學和基因組學的碩士講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每年我都會糾結今年應該給學生講什麼程式語言。第一年上這個課的時候,我負責講 R 語言,另一位同事講 Perl。後來我一個人講這個課,就只能我一個人糾結了。今年的選擇是,C,Perl和R,我在想明年是不是應該用 Python 把 Perl 換下來。這些語言都是生物信息領域常用的程式語言,Perl 是曾經的主流,現在也有很多人用,但因為語言本身的發展不給力,慢慢地沒落了。Python 上升得很快。隨著數據量的增加,有 Spark 和 Hadoop 的支持,Java 在這個圈子也越來越重要。
創業之後,我自己寫代碼反而少了。寫得最多的是 R 和 Go。
你最理想的工作環境是什麼?足夠快的網絡,可升降的工作檯,舒服的椅子,安靜的環境,窗外有點陽光和景色就更完美了。其實現在公司的環境就基本滿足要求了——只是網絡還不夠快。
你平時獲得工作靈感的方式有哪些?看書。到深圳工作之後,能買電子書的就不買印刷版的書了。我屬於那種腦洞經常亂開的人,所以讀書的時候經常會把書裡的內容跟工作或者其他什麼事情關聯在一起,各種 idea 亂飛。稍微琢磨一下,覺得靠譜的,就立馬用電子郵件或者微信給相關的人發過去,如果只是適合自己折騰的想法就寫兩句話放在備忘錄裡。
推薦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給大家。烤箱啊,各種平凡的食材丟進烤箱,拿出來配上番茄醬就能讓我兒子很滿足。做好的意面,鋪上 chess,丟進烤箱,也能讓色香味上一層樓。實在是生活利器。不管是廉價的,還是高級的,都應該配一個烤箱。
◇
點擊加入利器社群,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利器。
◆
利器,創造者和他們的工具
網站:http://liqi.io;微博:@利器IO
聯繫合作:bob@the-off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