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羽的浮漂是真貴,早期的什麼摩什麼村,動輒就是100多元一支起步。10年前的100多元是什麼概念?那是買回來都捨不得用的,別人碰一下,心都跟著抖一抖的存在!
即使今天,上了牌子的孔雀羽依然要100多,網際網路品牌的一些孔雀羽浮漂,也要好幾十一支,簡單來說,孔雀羽和做工好的蘆葦浮漂,依然是浮漂領域高高在上的存在,起碼從價格上來說是這樣。
那麼今天就說說,孔雀羽,真的就值這麼多錢嗎?
1, 先說材料價格
孔雀羽實際上很早就作為裝飾材料,不過都是帶柄帶眼的那種整根的。感興趣的可以某寶搜一下「孔雀羽DIY浮漂」你會發現,便宜的很,一根幾毛錢到一兩塊錢。兩根羽毛起碼能做大小吃鉛不一樣的浮漂2-3支。再加上碳腳和玻纖漂尾、油漆、裝飾,實際上不算人工的話,物料成本這塊,一根孔雀羽浮漂也就小几塊錢的成本。
當然了,你不能說我用的都是頂級材料,一根羽毛七八塊,一桶油漆好幾千,那就沒法說了,我們說的只是普貨。
2、再說製作過程
孔雀羽一般都是做去殼的,因為大多數羽毛管的外殼不是很規整,彎了還可以塑型調整,但坑坑窪窪的地方真不好填。而且帶殼只有一個好處:提升強度。
孔雀羽的毛管一般不會太粗,5-8mm直徑,且截面不是圓的,是一個D形,所以單獨一整根做浮漂是不夠的,一般需要多拼,2、4、6、8根羽毛,切磨好拼接面,然後上膠拼接成一根粗的坯,再打磨成型。
所以孔雀羽浮漂的一般製作流程是:截段、切磨拼接面,去殼(手撕就行,很好撕)、膠粘粗坯、上漂腳漂尾(一般都是腳尾對接,因為去殼孔雀羽為了保持吃鉛量,一般比較修長,漂身長了,不做腳尾對接就很容易斷。)、上漂床打磨成型。
細節方面還有些沒寫上去,但大致流程就是這樣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孔雀羽浮漂做出來,實際上是沒有蘆葦漂複雜的。
那麼工時費上,基本也是少於蘆葦的。
3、孔雀羽浮漂真的好嗎?
早年的孔雀羽吃鉛量都不大,而且都是2-4拼的細長身為主。
近年倒是出現一些棗核型、球形等大吃鉛量多拼的漂型,但孔雀羽有個矛盾點:要想粗必須加大拼接數,但是拼接面你必須上膠水才能固定,膠水多了,吃鉛比的效益就會慢慢下降。而且孔雀羽很軟,你必須做腳尾對接那樣的通纖,這一段重量你又省不下來。所以綜合來看,孔雀羽浮漂的吃鉛比並不理想。
浮漂做出來之後,數據上,靈敏度上跟你是什麼材質的沒關係,只看外形和吃鉛比。不會因為你是高貴的孔雀羽毛做的就靈敏,相同外形的兩隻漂,就看吃鉛比,而吃鉛比的決定因素在於材料密度。
所以,孔雀羽浮漂大致上比巴木的要靈敏,跟蘆葦漂差不多,甚至略有不如。
最後我們發現,總得來說,孔雀羽浮漂的材料成本比蘆葦漂稍微貴一點點,在工序上跟蘆葦漂差不多,甚至要簡單一點。做出來的成品浮漂,吃鉛比是不如蘆葦跟納米的。賣的貴,主要還是人們的一個慣性思維,好的,總是先在價格上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