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頭上動土」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兒,然而河北省農科院遺傳所研究員王朝江,卻在神秘「太歲」身上動起了「刀子」。近日記者獲悉,他經過3年實驗研究發現,「太歲」並非都是粘菌複合體,並利用其中一個切割成的「太歲」接種塊,成功培養出了菌絲。「太歲」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一角。
■發現
「太歲」兩度現身石家莊
2004年5月,在鹿泉市雙河工業區,一個奇怪的土黃色「大菠蘿」被從地下挖了出來。由於不能判斷「大菠蘿」的身份,發現當晚,王朝江便被邀請去做鑑定。
王朝江回憶說,那個東西外表雖然不平整,但摸上去滑滑的,軟軟的,上下還有兩條環形帶。撕開表皮,露出裡面白嫩細膩的組織。由於之前經常看到相關報導,王朝江當時初步判斷這個「大菠蘿」就是傳說中的「太歲」。
2004年7月,神秘「太歲」再次現身石家莊。一重約20公斤的巨型菌團,在鹿泉市上莊被發現。王朝江回憶說,這個菌團是村民在挖溝時發現的,菌團呈乳白色,沒有固定的形狀,感覺就像肥肉膘。用手觸摸時有粘粘的、滑滑的感覺,好像觸摸到了涼粉之類的東西,與上次見到的「大菠蘿」明顯不同。
■質疑
粘菌複合體之說不可靠
王朝江統計發現,從1992年至今,全國各地共發現「太歲」18次。「現在拆遷工程增多,但15年才發現了18次,可見在古代,『太歲』是多麼的稀罕!」王朝江感嘆說。
物以稀為貴,「太歲」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又稱其為肉靈芝,稱其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而唐代文人筆記中則記載了一人因冒犯「太歲」,而遭到報復家破人亡的故事。
王朝江表示,近年來發現的「太歲」都被解釋為粘菌複合體,是一種介於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的種類。但從全國各地發現的「太歲」來看,他們形態、顏色、發現地點各異,粘菌複合體之說可靠嗎?
第一次見到「太歲」後,王朝江將撕下的一小塊表皮悄悄帶了回來,在顯微鏡下觀察卻沒有發現細胞結構。「難道這個根本就不是生命體?」
第二次發現「太歲」後,他又將其中的一塊帶了回來。記者在王朝江的實驗室內見到了養在特殊水中的「太歲」,兩年多的時間,它已經從小棗大小長到了核桃大小。這塊「太歲」呈深褐色,王朝江表示這可能與生長環境中的色素有關。
一般菌種在顯微鏡下放大400倍左右就可以清楚看到菌絲了,但「太歲」切片在放大1000倍後還是看不到任何組織。如果將其組織放在營養液中培養會有什麼結果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王朝江邁出了「太歲」研究難能可貴的一步。
■突破
「太歲」接種塊長出菌絲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朝江再次獲得一塊「太歲」樣本。他經過認真消毒,將其切割成兩三毫米的接種塊,分別放到30個試管的培養液中。
24小時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結構的「怪物」,竟然長出了5毫米長的菌絲。這一結果與「粘菌複合體」之說相去甚遠。
王朝江將這些接種塊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後發現,菜豆形的孢子和一條條菌絲清晰可見。
王朝江表示,他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太歲」是真菌構成的組織體,而非粘菌複合體。「雖然各地發現的類似的東西都叫『太歲』,只是質感一樣,但形態上差距很大。我的研究至少表明這些不明生物體被統稱為『太歲』或是『粘菌複合體』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太歲』至少包括粘菌複合體和真菌兩種。」
王朝江說,他雖然成功培養出了「太歲」菌絲,但距重獲「太歲」實體還有很長一段路。
■文/本報記者李國靜
(責任編輯: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