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培優系列| 面對軌跡難點,再說求解策略

2020-12-04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對初中生來說,「軌跡」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但在高中數學中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動點問題時,可以在運動中尋找不變的量,即不變的數量關係或位置關係.如果動點的軌跡是一條線段,那麼其中不變的量便是該動點到某條直線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如果動點的軌跡是一段圓弧,那麼其中不變的量便是該動點到某個定點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因此,解決此類動點軌跡問題便可轉化為尋找變量與不變的關係.

六種常用的基本軌跡:

符合一定條件的動點所形成的圖形,或者說,符合一定條件的點的全體所組成的集合,叫做滿足該條件的點的軌跡.

①到已知線段的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②到已知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③到已知直線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與這條直線平行,且與已知直線的距離等於定長的兩條直線.

④到兩條平行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和這兩條平行線平行且到這兩條平行線距離相等的一條直線.

⑤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是與定點為圓心,定長為半徑的圓.

⑥和已知線段的兩個端點的連線的夾角等於已知角的點的軌跡是以已知線段為弦,所含圓周角等於已知角的兩段弧(端點除外).

類型1 直線型

常考有(1)平面內到定直線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直線(線段);(2)平面內與兩直線的夾角為定角的點的軌跡是直線(線段)

1.(2017東西湖區模擬)如圖,Rt△OAB中,∠AOB=90°,OA=6,OB=8,P、Q分別是OB、OA上的動點,滿足BP=OQ,C為PQ中點,當Q從O點運動到點A點時,則C點所走過的路徑長為________

【分析】如圖,當點Q與O重合,點P與B重合,此時點C與OB的中點E重合,當點Q與A重合時,點P在點M處,BM=OA=6,此時點C在AM的中點F處,由此可知點C的運動軌跡是線段FE(紅線),在BO上截取BN=OM=2,則ME=EN,AF=FM,則EF=1/2AN,求出AN即可解決問題.

【解答】如圖,當點Q與O重合,點P與B重合,此時點C與OB的中點E重合,當點Q與A重合時,點P在點M處,BM=OA=6,此時點C在AM的中點F處,由此可知點C的運動軌跡是線段FE(紅線),

在BO上截取BN=OM=2,則ME=EN,AF=FM,

∴EF=1/2AN,

2.(2018春鎮江期中)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90°,AB=9,AD=12,點E、F分別是AB、AD的中點,點H是線段EF上的一個動點,連接CH,點P是線段CH的中點,當點H從點E沿著EF向終點F運動的過程中,點P移動的路徑長為______

【分析】如圖所示,當點H與點E重合時,中點P的位置為P1,當點H與點F重合時,中點P的位置為P2,點P運動的路徑即為P1P2的長度.要求得P1P2的長度,即要求出EF的長度,EF的長度可以根據勾股定理求出.

【解答】如圖所示,當點H與點E重合時,中點P的位置為P1,當點H與點F重合時,中點P的位置為P2,點P運動的路徑即為P1P2的長度,

類型2 圓弧型

常考的有(1)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為定長的點的軌跡是圓(圓弧);(2)平面內與兩定點的張角(定弦定角必有圓)是定角的點的軌跡是圓。

3.(2017春武昌區月考)已知⊙O,AB是直徑,AB=4,弦CD⊥AB且過OB的中點,P是劣弧BC上一動點,DF垂直AP於F,則P從C運動到B的過程中,F運動的路徑長度(  )

【分析】作DQ⊥AC於Q,如圖,當P點在C點時,F點與Q重合;當P點在B點時,F點與E點重合,利用圓周角定理的推論判斷點F在以AD為直徑的圓上,則點F運動的路徑為弧QE,再計算MQ的長度和∠QME的度數,然後根據弧長公式計算F運動的路徑長度.

【解答】作DQ⊥AC於Q,如圖,

當P點在C點時,F點與Q重合;當P點在B點時,F點與E點重合,

∵∠AFD=90°,

∴點F在以AD為直徑的圓上,

∴點F運動的路徑為弧QE,

∵弦CD⊥AB且過OB的中點,

4.(2018鳳翔縣二模)如圖,在Rt△ABC中,∠ACB=90°,BC=5,AC=12,點D是邊BC上的一動點,連接AD,作CE⊥AD於點E,連接BE,則BE的最小值為________

【分析】先確定點E的運動路徑:點E在以AC為直徑的圓上,則當O、E、B共線時,BE的長最小,根據勾股定理可得結論.

【解答】∵CE⊥AD,∴∠AEC=90°,

∴點E在以AC為直徑的圓上,

取AC的中點O,以AC為直徑作⊙O,當O、E、B共線時,BE的長最小,

Rt△OCB中,OC=OE=6,BC=5,

對於變化萬千的題目,如何抓住本質?一般來說,初中階段的題還是以定角為背景,我們可以一分為二來看.若邊不變,則「定邊對定角」,三角形外接圓是不變的,在這不變中,我們可以求定值,如弦長,運動的軌跡長.也可以尋找其中變化的量,來求線段的最值.若邊在變化,則「動邊對定角」,三角形外接圓處在變化中,我們要找其中的不變量或者變量之間的不等關係來建立不等式,從而求出最值.在本文中利用軌跡的方法解釋了線段最大值是如何求,如何可使手臂在視覺上長度最長?當手掌,肘關節,肩關節三點一線的時候.那麼到了具體題目中,找到「肘關節」就是其中的關鍵,而本文中的幾例,運用到了直角三角形斜邊的中點,我想,這也許就是許多題目 「秒殺」的「命門」吧!

變式練習1.(2018白雲區二模)如圖,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內部的一個動點,且滿足∠PAB+∠PBA=90°,則線段CP長的最小值為______

2.(2018石家莊二模)如圖,BC=6,點A為平面上一動點,且∠BAC=60°,點O為△ABC的外心,分別以AB、AC為腰向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與△ACE,連接BE、CD交於點P,則OP的最小值是______

相關焦點

  • 初中數學中考難點:九年級數學上冊圓及幾何動點最值問題考點解讀
    只為中考數學高分服務,不錄製競賽題和只適合一個題的方法。圓是平面幾何的重點,這部分是初中數學的核心內容,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圓」是幾何題的重要考點,但是也是所有幾何中最複雜的。本專欄包括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4章圓(第1-35課)及中考數學幾何動點最值壓軸題型(第36-79課)含隱形輔助圓、瓜豆原理、胡不歸問題、阿氏圓模型、費馬點模型,由於將軍飲馬問題與三角形關係密切,故放在了三角形專欄進行了講解。
  • Dr.魏推薦:學好九年級數學,知道這幾條就夠了!
    ——怎樣學好九年級數學1.努力夯實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構成了試題的主要內容。2.善於建構學習模型中考數學命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應用意識,這些應用試題以富有趣味、立意新穎的背景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成為中考的一個亮點。但這些應用試題卻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您要耐心地讀題、審題,準確地吸收題中的信息進行提煉、加工,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準確求解。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八講 因式分解(初中競賽難點之一)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
  • 新定義:一道燒腦的7年級期末壓軸題
    張乃中初等工作室(znzms100)致力於培養廣大中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開啟學習數學的心智;感受數學的嚴密和完美,享受探究數學的奧秘之樂趣
  • 尋覓正方形旋轉過程中動點形成的軌跡(八年級數學)
    尋覓正方形旋轉過程中動點形成的軌跡(八年級數學)旋轉變換與平移、軸對稱一道,被稱為初中平面幾何三大變換,在八年級數學下冊學習正方形之後,結合旋轉變換,對學生審題看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其中動點的運動路徑,也稱軌跡,它的探尋也是八年級數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仍然需要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有深刻的認知
  • 八年級物理和九年級物理哪個更難?採用什麼策略突破?
    作為一名中學物理老師,我曾經無數次告訴歷屆中學生,中學物理有兩大難點:八年級下冊的「力學」和九年級上冊的「電學」!《八年級下冊物理》主要包括力學中的以下知識點:重力、彈力、摩擦力、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功率、機械能!從平時學生的測試統計分析來看,這些知識點中的最難點是「壓強和浮力」!其次是「簡單機械」,包括簡單機械中的「槓桿作圖」與「滑輪組問題」!八年級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一定要加倍努力!勤思、多練、善總結!
  •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猜數遊戲》小結和培優訓練
    任何一個知識點的牢固掌握都要經過多次的反覆訓練,每天堅持30分鐘的培優訓練,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下面先小結了新課的知識點,再針對新課的知識點設計了相應的培優題,幫助你提高,請同學們先自己完成,再校對答案。
  • 5.九年級數學:方程x²-ax-2=0的兩根,下列結論一定正確的是哪個?
    九年級數學:方程x²-ax-2=0的兩根,下列結論一定正確的是哪個?大家先在草稿本上,先認真地做一遍,然後再看後面的視頻。期待您在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分別添加,同時關注,方老師的這三個微信公眾號。(方老師數學課堂矩陣公眾號,注重基礎常考題,全部免費分享)1.方老師數學課堂(微信號:fanglaoshi5810):主要發布初中數學,從七年級下冊,到九年級下冊,整個中考數學的幾何部分。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四講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和她交流後我一句話概括,現在的初中數學要求太低,難度太低。
  •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數與全等三角形綜合,動點存在性問題難度大
    八年級數學,正比例函數的概念,掌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初二數學培優,一次函數中三角形面積問題,要掌握五類題型初二上學期,難點分析,一次函數中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一次函數也會與全等三角形結合起來考查,一般有兩種考查方式,第一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求解點的坐標,進而轉化為函數問題;另外一類是動點存在性問題,難度較大。
  • 2016高考數學軌跡方程的求解知識點
    2016高考數學軌跡方程的求解知識點 2015-10-14 14:40 來源:精品學習網 作者:
  • 九年級數學培優系列|一定二猜三證四算化解動點路徑難題
    路徑長考題是有些地區中考卷的常客,難點,不少同學由於畏懼分析動點變化引起圖形位置不斷變化或者在一個圖形中生成大量線條,抓不抓主要矛盾,困難重重,暈頭轉向。其實這類問題解題策略用八個字就可概述,「一定二猜三證四算,具體解題流程圖如下:類型1 路徑為線段例題1(2018江陰市二模)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4,
  • 四年級數學下冊,《圖形分類》、《三角形內角和》培優訓練和小結
    一、四年級數學下冊(BS版)《圖形分類》知識點小結1、(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和(菱形)都屬於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2、(圓)屬於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3、圖形可以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類。
  • 九年級:動態電路的計算方法
    :電路的常見狀態九年級:串聯電路接法九年級:並聯電路連接九年級:識別串、並聯電路的方法九年級:[難點]電路實物圖連接第十二章:電壓和電阻九年級:學習電壓的方法九年級:用電壓表測電壓九年級:實驗:串、並聯電路電壓規律九年級:[實驗]:伏安法電路連接九年級:[實驗]物質的導電性九年級:[實驗]導體的電阻九年級: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九年級:實驗:串、並聯電路的連接九年級:[實驗]電路短路與短接九年級:簡單電路的識別方法
  • 軌跡方程
    即說明軌跡方程求解的一般步驟,後來有老師在學生學習中總結出軌跡方程求解的一系列方法。從新課標新高考中談化內容角度看,淡化的是軌跡方程問題,特別是一系列的軌跡方程方法,捆綁了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靈活性,也定勢了方法,局限了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一般方法及解析幾何的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九講 因式分解的應用 許多競賽題講解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
  • 九年級:如何解讀歐姆定律
    沒有物理意義,它只是計算電阻的一個數學關係公式,單從數學關係上認為「電阻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的理解是錯誤的。:電路的常見狀態九年級:串聯電路接法九年級:並聯電路連接九年級:識別串、並聯電路的方法九年級:[難點]電路實物圖連接第十二章:電壓和電阻九年級:學習電壓的方法九年級:用電壓表測電壓
  • 4月16日九年級數學練習題
    4月16日九年級數學練習題題目第四題為四邊形綜合題,涉及到直角三角形中線定理、三角形相似等知識點,這種新定義類題目,通常按照題設順序逐次求解,第五題考查的是二次函數綜合運用,涉及到一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應用、圖象的面積計算等。答案解析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十九講 初中數學答題技巧之特殊值法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和她交流後我一句話概括,現在的初中數學要求太低,難度太低。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十講 分式的概念和性質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