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史話13 70年代後的美國科幻

2020-12-04 每日小說故事

美國從70年代到現在,伴隨著整個文學市場的萎縮,科幻小說的銷量也遠不如從前。美國科幻在這些年裡主要有如下變化:

1.科幻雜誌進一步式微,數量減少,銷量降低。許多知名科幻雜誌的訂閱量其實僅僅夠維持生存。

2、奇幻小說、恐怖小說等類型文學在70年代崛起,分流了相當一部分讀者,而許多新起的作家,都是一手寫科幻,一手寫奇幻,還會留一隻手寫恐怖。

3、女性主義科幻興起。繼勒吉恩之後,有一批女性作者進入科幻界。她們人多有強烈的女權意識,在她們筆下,由男性主導的科幻世界變得不一樣了。

4、科幻影視極度發達。有史以來好萊塢50部最賣座影片中,幻想類題材超過90%。對於科幻小說而言,發達的科幻影視是把雙刃劍,既宣傳了科幻,又使科幻庸俗化,既吸引了觀眾,又消解了讀者。

5、網絡興起,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改變了科幻。包括科幻的寫作、科幻的宣傳、科幻組織的建立活動等,如今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網絡。

但還是有一大群科幻作家的堅持,使得樹大根深的美國科幻在70年代後直到現在,依然枝繁葉茂。

在美國科幻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獎」和「星雲獎」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他橫空出世。他就是奧森斯科特卡德。卡德將宗教融於科幻小說的方式為科幻小說帶來了新面貌。卡德的重要性在於他的觀念,在於他的寫作技巧。他那明快而開放的文字,成功地擴展了我們的思想。「安德系列」是卡德最重要的系列小說。其中《安德的遊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蟲族嚴重威脅著地球,地球當局將賭注押在一個遊戲天才身上,此人將獲得地球遠徵艦隊的指揮權,與蟲族展幵決戰。安德維京被選出來,但是,大決戰以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開始了……

新史詩奇幻《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的作品主要以人物為關注點,描寫細膩豐富,突破了幻想文學界固有的創作模式,多次引領閱讀潮流。他在幻想文學的三大主要分支——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說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由於馬丁的輝煌成就,他也被譽為「美國的託爾金」和「新世紀的海明威」。他的長篇科幻小說《光逝》是浪漫太空歌劇的代表作,全書以消逝的光明比喻愛情的消散,以孤星的旅途代表人的心境,詩歌一樣的語言中瀰漫著唯美的傷逝情懷。

拉裡尼文是名副其實的技術流,始終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創作自己的作品。1970年,尼文將美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弗裡曼戴森構思的「戴森球」系統引入了自己的「已知空間」,創作出了《環形世界》,為他贏得了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和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成就獎,一舉奠定了他硬科幻大師的地位。《環形世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星環創造了宇宙間最大人工造物的記錄。看看這組關於它的數字——直徑9000萬英裡(約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周長6億英裡〔光也要跑一個多小時),寬100萬英裡,面積為地球的300萬倍(就像把三百萬個地球攤平了,再一個個連起來)……

那麼,這樣一個奇蹟是誰建造的呢?這正是主人公路易斯需要探索的……

進行商業寫作的人總在操心,怎樣使自己的書暢銷。然而,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暢銷書的寵兒,從來不會為這事兒操心。麥可克萊頓就是其中之一。麥可「克萊頓聲望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最高,因為他的作品《侏羅紀公閌》被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搬上銀幕,成為轟動世界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幻電影。那之後,克萊頓再接再厲,又繼續推出作品。1995年,《侏羅紀公園》的續集《失落的世界》藉助混沌理論,提出了物種滅絕的新觀點。

在新浪潮運動盛行的時候,有人不寫新浪潮;在賽博朋克席捲全球的時候,有人不寫賽伯朋克;在科幻影視化的今天,也有人堅決不寫劇本。他們堅守在自己的科幻世界裡,書寫著自己的夢想,譜寫自己與眾不同的旋律。

相關焦點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 七部值得一看的上世紀50-70年代美國經典科幻電影
    二戰後美國科幻電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商業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小格電影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七部上世紀50-70年代的科幻影片,一起來了解下早年的美國科幻電影。1.該片為五十年代經典科幻電影,在1995年被納入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名單。2.《禁忌星球》 Forbidden Planet (1956)《禁忌星球》由弗雷德·威爾科克斯執導,沃爾特·皮金、安妮·弗朗西絲、萊斯利·尼爾森、沃倫·斯蒂文斯主演。影片講述了在2200年,地球上的太空人登陸一個行星,發現那裡只有劫後餘生的醫生和他的女兒活著。
  • 《西部世界》原作:兩部70年代科幻西部片
    該劇集從人與機器人的獨特角度講述了精彩而懸疑的故事,令科幻迷大呼過癮。該劇集改編自作家麥可·克萊頓70年代的同名科幻電影,分別是1973年的《西部世界》及其1976年的續集《未來世界》。其中的主要機器人由光頭男星尤·伯連納扮演,在80年代,《未來世界》曾作為優秀的譯製片被引進國內放映。
  • 科幻史話12 賽博朋克科幻小說
    朋克原本是流行於70年代末的一個搖滾樂流派,他們在搖滾樂裡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威廉吉布森被譽為「賽伯朋克之父」,他創作的《神經浪遊者》在1984年出版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並引發了世界性的賽伯朋克文學運動。
  • 傑夫·貝佐斯的太空殖民地計劃,取材於20世紀70年代的科幻小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貝佐斯借鑑了70年代的科幻劇本,計劃建造先進的人類殖民地,漂浮在黑暗的太空深淵中。在本周的《觀察這個空間》節目中,我們來看看貝佐斯向太空擴張的願景(在Blue Origin的幫助下)。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 科幻名家:重慶有太多的科幻元素可挖掘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王麗)10月25日,作為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開胃前菜」,首屆重慶科幻論壇舉行。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董仁威、韓松等圍繞「重慶科幻史話」「賽博朋克重慶」「都市文化與科幻」等話題,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重慶有著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為科幻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今年2月,美國科幻奇幻協會在其官網上正式公布了2014年「星雲獎」入圍名單,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英文版《三體》入圍長篇小說決選。這是新時期以來首部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科幻長篇入圍「星雲獎」,劉慈欣再次創造歷史。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但是在專業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電影完全忠實原著  以《無盡的告別》獲得第23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優秀獎的80後作家陳楸帆坦言,雖然自己沒有看完整部小說,但比照電影,有一個總的印象,就是電影中的人物非常樂觀,非常幽默,這一點,跟以往的科幻電影非常不一樣。電影中充滿了積極和光明的色彩。
  • 科幻史話11 一代大師:阿瑟.克拉克
    阿瑟.査爾斯.克拉克是最著名的英國科幻小說家。1917年12月16日生於美國。克拉克與海因萊因、阿西莫夫並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1953年,克拉克出版了中長篇作品《童年的終結》。1956年《城市和星星》講述的是10億年後銀河系的故事,也沿襲了《童年的終結》的主題。1973年的長篇科幻《與拉瑪相會》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寫了一艘外星探測器「拉瑪」突然來到太陽系,人類對其進行探測,發現其中沒有任何智慧生物,但種種跡象又暗示了智慧生物的存在。最後,在人類對「拉瑪」依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拉瑪」飛向了麥哲倫星雲。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科幻成都①|《科幻世界》姚海軍:成都是「中國科幻的延安」
    2016年9月8日在北京舉辦的第30屆銀河獎頒獎典禮上,科幻作家王晉康和劉慈欣為楊瀟(右二)、譚楷(左二)頒發科幻「特別貢獻獎」(圖片來自《科幻世界》)進入1990年代,中國科幻迎來歷史轉折。短暫更名《奇談》後(1990-1991),1991年,《科學文藝》正式更名《科幻世界》,確定了雜誌基調。
  • 傳統科幻小說難覓出路
    與劉慈欣所代表的傳統科幻路數不同,近年來熱賣的美國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採取了「弱奇幻」的創作手法。「之所以稱其為『弱奇幻』,是因為作品中的幻想因素不太明顯,而且很節制超自然力的運用。」劉慈欣日前在芬蘭赫爾辛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美國十大科幻大片推薦,值得觀看的美國科幻電影
    美國的科幻大片真的很多,舉不勝舉,因為科幻大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之一。科幻大片從投入資金到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都是大手筆。美國電影相比國內電影在投資上毫不手軟,隨便一個大片都是好幾億美金以上。大片裡面的種種超越現代科技往往讓人非常的嚮往,同時也覺得非常炫酷。因此科幻大片一直都是電影行業裡面非常受歡迎的類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10部好看的美國科幻大片。
  • 20世紀80年代最好的十五部科幻電影你看過了嗎
    【每日科技網】  雖然20世紀80年代並不是電影發展史上最好的年代,但它卻是科幻電影的黃金年代。從《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到《星際迷航2:可汗的憤怒》,這些都是80年代出品的電影。下面飄雪為你順序排列80年代最好的十五部科幻電影。
  • 我與《科幻世界》
    一13億人的中國只有一家專業發表科幻小說的雜誌,那就是《科幻世界》。我第一次來到《科幻世界》編輯部,是在1989年10月,我正讀研究生二年級。我應編輯部邀請來成都開筆會。那時雜誌還叫《科學文藝》,但正準備改名為《奇談》。
  • 借《流浪地球》東風:推薦一下戰後到1980年代的日本科幻電影
    日本科幻電影起步於1926年,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達到高峰,因1990年一部日美合資大片《從太陽出擊》的失敗而一度休克。好在《星戰》公映後離《帝國反擊戰》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急不可耐的外國片商紛紛購買《來自宇宙的消息》的發行權,以餵飽那些等不及《帝國反擊戰》的觀眾。最終使東映成功收回了成本。此外,本片還獲得了美國科幻、奇幻或恐怖電影學院設立的」土星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土星獎的最佳外語片只在1978設了一屆)。很多美國觀眾表示:本片的劇情和設定雖然難言上乘,但那種隨心所欲、誇張脫線的氣氛令人難忘。
  • 《阿波羅13號》幕後再聚首 拍攝科幻大神新作
    《阿波羅13號》幕後再聚首 拍攝科幻大神新作 時間:2016.06.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為什麼美國的科幻電影拍得那麼好?
    說到美國科幻電影,幾乎每個人都會稱讚,它的受歡迎程度是顯而易見的。不得不承認美國科幻電影在故事情節、畫面渲染和科學理論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我對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因素分析為以下兩點:第一,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現實因素美國科幻電影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典範,可以從很多方面說。首先是科學理論的支持。科幻電影描述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可能的,模型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
  • 科幻電影《星際旅社》改編源自美國漫畫教父斯坦·李
    ­  近日,天影傳媒與POW娛樂有限公司籤訂由斯坦·李和鮑勃·安德伍德合作編劇的科幻喜劇電影《星際旅社》版權協議。­  《星際旅社》劇本的改編靈感源於「美國漫畫教父」斯坦·李70年代的漫畫「THE VIRTUE OF VERA VALIANT」,講述女主角小薇繼承父親唯一的遺產「星際酒店」後,在外星助手的幫助下,經營星際觀光酒店,並阻止邪惡外星人入侵計劃的故事。天影傳媒計劃2018年末開始籌備該片,目前已與國內頂尖製作團隊洽談,相信這部科幻喜劇會在國內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
  • 賽博朋克之後的科幻建築是什麼樣的?
    雖然賽博朋克這個詞的文學淵源來自現代大師的作品,比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加拿大籍美國科幻小說作家,是科幻文學的創派宗師與代表人物,被稱作賽博朋克運動之父)、魯迪·盧克(Rudy Rucker,美國數學家兼科幻小說作家,賽博朋克先驅之一)、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和帕特·卡蒂甘(Pat Cadigan,美國科幻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