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11時許,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8名隊員成功登頂,並在頂峰停留150分鐘。而高程測量登山隊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和他們在攀登過程中身上所系的一條從營地到山頂的繩子密不可分。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條保證這測量登山隊生命安全的繩子,是由一支特殊的「修路隊」架設。
先於測量隊登頂 架設「安全路徑」
北青報記者從負責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的後勤保障和登山嚮導服務的西藏聖山登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了解到,5月26日下午4點36分,6名「修路隊員」多吉次仁、頓巴、旦增羅布、扎西貢布、次仁羅布、多吉登頂珠峰,標誌著測量隊所需的路繩已全部搭設完畢。
「所謂『修路隊』其實就是先於登山者去搭設路繩等安全保障設備,他們都是登山高手。」曾經登頂過珠峰的登山愛好者次仁扎西5月27日告訴北青報記者,「路繩也是安全繩,把繩子固定在登山者的攀登路徑上,既可以保護登山者的安全,同時也能夠給登山者提供前行的方向。」
次仁扎西說,安全繩隔上一段距離會被「修路」隊員固定在山石、冰、積雪上,測量登山隊的隊員在攀登時,會把自己固定在繩子上以保證安全,「但是山上的氣候多變,隔上一段時間安全繩就會脫落,或者被雪掩埋,需要重新搭設,一般來說每一年的登山季都會重新搭設。」
「修路」用繩超過7000米
據了解,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此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這條路線發展成為從北坡攀登珠峰最受青睞的傳統路線。
聖山探險公司介紹,從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有三大難關,分別是北坳冰壁、「大風口」和「第二臺階」。北坳冰壁是指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到海拔7028米的營地之間、坡度為40至50度、高差近400米的巨大冰壁,那裡的冰雪厚度達100多米,是珠峰北坡極易發生冰崩和雪崩的危險路段。而北坡登頂珠峰最大的威脅是強烈的高空風,「大風口」就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每天正午之前通過「大風口」時,這裡的風力比較小,但一過正午,風力就會驟然強烈起來,最大風力可達12級。「第二臺階」位於海拔8650米至8700米之間,最難的部分是一個高5米多、垂直光滑的巖石牆,這裡陡峭而且狹窄,又不能繞過去。1975年在此架設了第一部金屬梯,2005年重新架設了第二部金屬梯後,攀登者通過「第二臺階」相對容易一些。
工作人員介紹,珠峰北坡傳統路線從海拔約6600米處開始「修路」,其中多處危險路段需要架設雙繩,以增加安全係數。每年「修路」實際用繩約6500米左右,但是在今年這種複雜天氣條件下,實際用繩超過7000米。
「修路」超一個月 曾多次往返
北青報記者了解,為給測量登山隊「修路」,「修路人」已經在珠峰腳下忙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聖山探險公司表示,今年「修路」工作一開始比較順利,4月14日半天時間即完成海拔6600米至7028米的任務, 4月23日「修路隊」從大本營出發,於25日完成海拔7028米到8300米的「修路」任務。
但是在隨後的時間裡,「修路隊」卻遭遇了降雪、流雪、大風等天氣,部分已經拉好的安全繩也被損毀,尤其在5月20日晚,印度洋的特強氣旋性風暴「安攀」登陸印度西孟加拉邦,成為自1864年以來當地最強的熱帶氣旋,在「安攀」影響下,珠峰地區持續強降雪,「修路」隊員們經歷了反覆的登山和下撤的過程。
直到5月26日,「修路」隊員於凌晨4點頂著風雪向上挺進,10點20分,隊員們抵達海拔8600米處,從上一次修路的終點處繼續向上架設路繩,12點46分,隊員們修路至第二臺階上方,下午4點33分,6名修路隊員終於將安全繩搭建到了頂峰,這也標誌著共測量登山隊攀登的路繩全部搭設完成。
把女兒的照片放在手機背面 想念的時候看上一眼
北青報記者了解,在5月26日登頂的「修路」隊員有多吉次仁、頓巴、旦增羅布、扎西貢布、次仁羅布、多吉6人,而除了這6人外,還有4名「修路」人雖未登頂但參與其中,以及大量的後勤人員。
據了解,這些「修路」隊員中,很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27歲的達瓦桑布是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嚮導學校第6批學員,26歲的阿旺扎西、旦吉都是第7批學員,24歲的扎西貢布、25歲的次仁羅布、26歲的多吉都是第8批學員,他們是「修路隊」的新生力量。
「修路」隊員頓巴有個11歲的漂亮女兒,讀小學4年級,在頓巴的手機背面是透明的手機殼,貼著一張女兒4歲時的照片,想女兒的時候,他會隨時翻過來看一眼。在「修路」時,頓巴的女兒曾和當時正位於海拔8300米帳篷裡的頓巴通了視頻,看到頓巴臉上吐著的厚厚的防曬霜,女兒還擔心地哭了起來,並說一定要讓頓巴能夠在兒童節前趕回去陪她過節。
北青報記者了解,如果天氣條件較好,「修路隊」及測量登山隊的隊員可以在26、27日左右抵達珠峰大本營,頓巴可以趕得上回家陪女兒過兒童節。
(北青報記者 付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