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不止霧霾

2021-01-09 健康界

看完柴靜的霧霾報告,你可以看看這個:

本文摘自《無癌的世界》一書,作者是一位美國醫生,她的職業和癌症密切相關。寫作本書,她的出發點和柴靜一樣,因為她也飽受來自親友患癌的切膚之痛。無論你是一個健康人,還是正飽受著癌症的煎熬,以下問題的回答是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除了霧霾,還有什麼致癌物?

環境中的汙染物會擾亂機體的遺傳、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的正常機能,還會助長可導致癌症的細胞DNA突變。儘管所有這些都是得到證實的科學事實,但我們對真正置我們於危險境地的混雜的環境危害知之甚少。

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的數據顯示,兒童患癌的增長率是緩慢且穩定的,自1975年以來年均增長約0.5%。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未能提供必要的資源用於了解究竟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確實知道,兒童正在發育的身體更易受到環境致癌物和化合物的影響。除了對這些汙染物的接觸有著更高的敏感性以外,嬰兒與兒童對能破壞他們身體的各種不同系統(包括神經、免疫、呼吸和生殖系統)的傷害性汙染物的修復能力也更弱。事實上,鑑於環境汙染物可以穿過胎盤屏障直接與胎兒接觸,所以從本質上說,嬰兒已經被「預汙染」了。

癌症仍然是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並且,在探究悲劇原因上的失敗是駭人的。

雙酚A(BPA)——塑料瓶

在包括塑料瓶和含內塗層的食品儲藏罐在內的消費類產品中,雙酚A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酚A與癌症之間可能存在著聯繫。例如,最近發表在《環境健康透視》上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低劑量雙酚A具有激活與小鼠的癌症發展相關的神經傳導的能力。

雖然歐盟已經禁止了雙酚A在嬰兒奶瓶中的使用,但在美國,它的使用還沒有受到任何限制。2012年3月,FDA的一份期待已久的雙酚A評估報告在其發布之時,讓不少專家都吃了一驚。該機構輕描淡寫地報告了雙酚A存在的可能風險,然而其承諾會繼續研究該物質。

四氯乙烯——乾洗

動物研究表明,四氯乙烯可導致吸入或吞咽它的老鼠發生癌症,而且,乾洗業的工人患某些癌症(其中包括膀胱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風險也很高。由於認識到其對居住或工作在內有一個乾洗店的樓房裡的人群有風險,環境保護局已經發布了禁止四氯乙烯在住宅樓內使用的規定。然而,直到2020年這些規則才會生效,這一不合理的延誤竟還是該機構在認識到了該危害的情況下給出的。

對羥基苯甲酸酯類——防腐劑

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是需要關注的第三個方面。這些防腐劑被廣泛用於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護膚品、護髮產品和剃鬚用品,但在大多數除臭劑中已沒有了它們的蹤跡。這些防腐劑也會出現在食物中,包括:加工肉類、某些零食和糖果,以及一些液體膳食補充劑,而且,它們還出現在一些處方藥當中。當製造商被要求在產品標籤上列出成分時,正如在化妝品和食品上一樣,這些防腐劑成分可能會被標示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對羥基苯甲酸丁酯、或對羥基苯甲酸苄酯等等。

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具有微弱的類雌激素的屬性,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會刺激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的發展。雖然某種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證實,但一些研究已經在乳腺腫瘤中發現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的蹤跡。

醫療輻射——CT掃描

還有醫療輻射,它也能增加患癌的風險。許多人不了解從改變了醫療的成像技術會受到多少輻射暴露。

基於掃描的身體部位與原因的不同,1次CT掃描的輻射劑量相當於進行100~800次的胸透檢查的總輻射劑量。其他檢查甚至提供了更高的輻射水平——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其一次的輻射劑量就相當於2000次胸透檢查的總輻射劑量。

醫療界應該制定一致的指南來幫助醫生決定一個成像檢查是否合適。而且,糟糕的醫療記錄保存意味著醫生無法通過臨床情況獲得病人的病史。如果他們不知道病人已經做過什麼檢查和過去接受了多少輻射,他們可能會開具本可以避免的重複檢查。

雖然成像技術給任何具體個人帶來的輻射風險不大,但其累積的影響卻不小。據《內科醫學檔案》的一次估算,2007年進行的7000萬次CT掃描預計會導致15000~45000個新增癌症病例。醫學研究所(IOM)稱,有「一致的證據」表明,乳腺癌和電離輻射之間存在著一種聯繫。

其他因素——土壤、空氣和水

醫學研究所已經確認,苯、環氧乙烷和1,3-丁二烯是可能與乳腺癌有關的化學物質。在工業環境中,其他引起癌症的汙染物已經滲透進所有人都暴露其中的土壤、空氣和水中。同樣,致癌的農業化肥和殺蟲劑已進入到很多地方的供水系統當中。通過空氣中的微粒、機動車尾氣、清潔化學品和旨在改善飲用水安全的消毒劑,我們每天也都在暴露於毒素之中。

作為一名醫生,我想看到和我奮戰在同一領域的同仁們在環境毒素的問題上向前邁步能更大膽一些,醫生還應該銘記:在診斷疾病的時候要考慮相關的職業和環境暴露,並採取更多措施讓患者認識到如何保護他們自己。我們的行業協會應該帶頭完成這一目標。

我們需要政府做什麼?

我們需要了解更多。我們應該改進我們的衡量工具並收集關於暴露的更好的數據,加深我們對汙染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了解,並更加嚴格地研究癌症風險的等級。現在,我們缺乏這樣的知識來了解終生暴露於各種各樣的化學品混合物對我們的影響。

環境衛生應被納入國家疾病預防的日程。當我們制定政策——例如:如何資助衛生服務,如何改善醫療的可及性,或推行什麼樣的公共衛生措施的時候——環境暴露及其它們對疾病的影響,都應該被仔細地加以考慮。而這一錯誤的改進,卻遲遲未達成。

我們欠兒童更多的保護。我們知道環境汙染物對兒童有著特殊的風險,但我們對這種威脅卻沒有足夠的認識。我們也沒有足夠數量的有著兒童環境衛生專業知識的研究者和臨床醫生。我們確切知道的是,我們在抵制助長癌症的汙染物上的失敗,正在對兒童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必須帶著緊迫感行動起來。動物和實驗室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人類的風險。環境暴露和癌症發展之間的長期遲發效應迫使我們開發一個框架,來以我們在實驗室學到的為基礎保護人們。如果在行動之前我們等著因果關係在人體上得到證實,那我們就等待得太久了。

我們制定環境法規的方法需要被更新。評估和管控汙染物的當前系統過於複雜、無力和不成體系。結果,許多已知或疑似的致癌物正在完全逃避國家監管機構的管控。

我們可以減少醫療輻射的暴露。利用更嚴格的法規和更專業的指導方針,我們可以指導醫生使用比以往較少的成像技術,並使用較低劑量的輻射來得到相同的診斷信息。

我們沒有充分討論工作場所中助長癌症的暴露。常常,我們沒有對農業和工業的工人們坦言他們的職業風險。當這些暴露汙染了他們的空氣、水或土壤時,我們也不總是提醒他們。由於沒有披露,當有可能或在必要時尋求及時的醫療服務時,人們就無法保護他們自己。

致癌化學物的替代品是存在的。許多產品可以使用更安全的配方重新進行生產製造,但政府需要制定恩威並施的鼓勵政策來讓企業那樣做。

怎麼保護你自己?

減少家中的汙染物。選擇可最小化家庭內致癌物暴露的食物、清潔產品、玩具和藥品。吃有機食品並避免添加劑,用有機成分替代化學物質的清潔劑,過濾自來水並禁止在家中吸菸。檢查你的個人護理用品是否含有應該避免的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在你的草坪用有機的除草劑或肥料。把你的鞋和工作服的清洗從家庭洗滌中隔離開來,以免把工作場所的汙染物帶回家中。

避免雙酚A。因為雙酚A能夠從塑料容器和儲物罐中滲入食物當中,最好儘量避免它。尋找標示為不含雙酚A的罐子和有#1, #2,#4類可回收標籤(代表著不含雙酚A)的塑料容器。避免#7標籤,它往往意味著雙酚A。用不鏽鋼和玻璃容器貯存食物,並且不用含雙酚A的塑料容器微波食物。

儘可能少乾洗。國家資源保護委員會建議尋找使用包括溼洗和液態二氧化碳洗法等替代方法的洗衣店。如果你確實將衣服進行了傳統乾洗,請務必將衣服外面覆蓋的塑膠袋去掉,並在將它們掛進你的衣櫃或穿在你自己身上之前通風幾小時。

對醫療輻射做出充分的知情決定。問問你的醫生為什麼推薦你做成像檢查,是否真的有必要。克雷默博士建議說,「你需要知道CT掃描將會如何改善你的治療結果。你也要記錄你做過了多少掃描和X線檢查。」 詢問是否有諸如核磁共振或超聲檢查等不用輻射的替代檢查能提供必要的信息,這是合情合理的。

保存好你做過的任何成像檢查的記錄。這些記錄顯示了檢查的日期和它的操作者,以便其他醫生不需要重複開具相同的檢查。

減少手機的使用。手機使用高頻電磁波——一種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對人類可能致癌」的電磁波形式。雖然手機的使用和腦瘤之間的某種關聯尚未得到證實,但是,為了發現手機是否有含毒或致癌的影響,國家毒理學計劃正在進行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查研究。

與此同時,採取預防措施是有道理的。總的原則就是,保持你的手機遠離你的大腦,你可以使用耳機、揚聲器,或藍牙設備,或用發簡訊替代打電話。另外,還要限制兒童使用手機。你也可以尋找一個有著較低電磁輻射比吸收率(SAR,手機發出射頻能量水平的衡量標準)的手機。在包括CNET網站(www.cnet.com)在內的網絡上,你可能找到SAR的對比圖表。

成為倡導者。美國人需要說出研究環境汙染物及其與癌症的關聯、以及管控帶有風險的這些物質的重要性。讓你選舉的代表知道,你期望政府履行它的公共衛生義務。當你選擇購買無毒的消費品時,和製造商聯繫,讓他們知道你在支持更安全的產品。


(該書中文版已由尚醫圖書引進,預計4月與讀者見面)


相關焦點

  • 全國霧霾地圖 走近《穹頂之下》的霧霾中國
    今天沉寂一年多的柴靜推出的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席捲微博和朋友圈。一百多分鐘的視頻,讓我們對霧霾心生畏懼,而又無可奈何!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你有多少天沒有見到藍天白雲?你是否也長期在霧霾下生活?讓我們一起在騰訊地圖上一覽全國霧霾分布,關注下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 震撼13億中國人的視頻 柴靜霧霾真相調查:穹頂之下 同呼...
    柴靜自費百萬拍攝紀錄片,向人們講述霧霾到底是什麼?從哪兒來?又該怎麼辦?柴靜說:「這不是因為我怕死,而是不想這樣活著」。在看完令人震驚的調查數據後,我們才想起原來霧霾並未有一絲淡化,而是我們在逐漸適應後人為地忽略了它,直到赤裸裸地真相再次擺到面前。
  • 【英語作文】穹頂之下 Under the Dome
    最近,一名曾經在CCTV工作過的記者製作了一部關於環境的紀錄片,紀錄片的名字叫做《穹頂之下》,講述了空氣汙染。記者記錄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被嚴重汙染,人們不得不忍受。紀錄片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們高度評價這位記者,因為她在講實話,有勇氣揭露真相,她所做的將會對生產商有很大的影響。環境已經被嚴重汙染,在北京,人們每年都得忍受霧霾,有時候沙塵暴會襲擊人們。
  • 《穹頂之下--柴靜霧霾調查》使用master手持折射儀,ATAGO(愛拓)為...
    2015年2月28日《穹頂之下--柴靜霧霾調查》在視頻中 1小時19分鐘33秒時,柴靜與美國加州空氣資源部官員一起使用ATAGO(愛拓)N-1a手持可攜式濃度計檢測柴油發動機的不達標情況,這個型號已經停產,但是能為美國加州空氣資源部服役至少
  • 霧霾之下:遊戲中的生存之道
    霧霾之下:遊戲中的生存之道   好吧,被你看出來了,上面就是個段子,那麼,霧霾侵襲帝都之後,身為遊戲人的你該如何生存?
  • 穹頂之下:對比國內外PM2.5濃度標準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將「霧霾「、「PM2.5」這些詞又一次拽到公眾眼前。那麼,目前國內外對環境空氣PM2.5標準是怎樣的呢?根據WHO2005年對於空氣汙染造成疾病負擔的評價,並且每年有超過200萬人過早死亡是由於室內外空氣汙染,其中半數以上的疾病在發展中國家。
  • 穹頂之下 CFD能做些什麼?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近幾年,全國大範圍內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要求著更加穩定高效的除塵、脫硫、脫硝等環保設備,此時,CFD數值模擬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了環保設備優化設計的主要乃至必要手段之一。那麼,穹頂之下,CFD能做些什麼呢?本文結合工程實際應用介紹了CFD模擬技術在大氣汙染物排放設備優化設計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怎樣煉成的:羅永浩定風格、範銘做文案、客廳...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怎樣煉成的:羅永浩定風格、範銘做文案、客廳社交圈給建議......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相信各位的朋友圈也和小編的一樣,被柴靜以及她的朋友圈刷爆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這幾天可是吸引了全國男女老少的眼球。
  • 《穹頂之下》數據造假?針對打臉的打臉
    問題:這篇針對柴靜《穹頂之下》數據造假的打臉文,說的都對嗎?文章截圖。
  • 「穹頂之下」守護孩子的呼吸健康,這位領軍人才給整個學校捐了新風淨化系統
    前段時間,一張北京第一高樓上藍天和霧霾的分界線的照片廣為流傳,照片中能清晰看到藍天之下,霧霾之上,那條分明的界限
  • 高德推出霧霾地圖 實時掌控身邊的霧霾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這北京的霧霾是越來越嚴重了。你可能從每天灰濛的天空中感性能判斷空氣好不好,但你可能不知道空氣指數為多少;你可能隱約知道什麼因素給空氣帶來影響,但你無從知道身邊的汙染在哪裡。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對抗霧霾,除了提高環保意識,我們還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 從太空中看「霧霾發展史」,霧霾對人危害有多大
    中國東部的天空更加混濁,霧霾與雲層混合,而黃海附近的海岸相對清澈。2007年7月27日。在這幅圖像中,霧霾與雲層混合,顏色更深,呈瀰漫狀,厚得足以完全遮擋北京,低處的霧霾附著在北京城北的地勢低洼處。2007年,BBC新聞報導了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中國空氣汙染增加導致部分地區降雨量減少。2008年7月21日。
  • 霧霾紀錄片熱播 北京環保局12369舉報熱線暴增240%
    隨著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熱播,12369環保熱線接聽量也出現驟增。北京市環保局就表示,從前天晚上8時到昨天下午6時,熱線接聽量比近日同時段驟增240%,大部分以諮詢為主,包括12369熱線的職責、受理流程、霧霾形成原因及環保部門所做的工作等。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自2月28日20時起,12369熱線電話量驟增。
  • 跟謝昕呈老師學英語第一輯:"霧霾"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北京的霧霾非常大,現在窗外的能見度非常低,霧霾的圖片刷爆了朋友圈。那麼"霧霾"用英語怎麼說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霧霾"這個詞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早在今年年初,柴靜的《穹頂之下》講述的故事就與霧霾相關,當時BBC官網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報導了此事:  Under the Dome: The smog film taking China by storm  By Celia Hatton  BBC News, Beijing  2 March
  • 穹頂之下!無線/太陽能充電技術哪家強
    穹頂之下!
  • 火星第一批城市居民將住在玻璃穹頂之下?
    近日,這位SpaceX的CEO又在推特上透露,他認為火星上的第一個城市一開始會包括「居住在玻璃穹頂之下的生命」,這個星球最終會被改造成地球,但不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  「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在那裡建立一個人類基地。至少未來的太空文明——發現我們的遺蹟——會印象深刻,發覺人類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馬斯克在推特上說。
  • 水汙染比柴靜調查的霧霾情況更可怕
    《穹頂之下》在網上推出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到24小時點擊量就已上億,這部紀錄片探討了霧霾的起因和如何治理等問題,對中國多達6億常年生活在霧霾之中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喚醒和促動。但可怕的是,霧霾卻並不是中國環境目前亟待解決的唯一問題,土壤和水汙染的問題同樣嚴重,其中的水汙染在某種程度甚至可以說比霧霾的情況更嚴重,這些年高速的經濟發展和過度開發不僅導致中國水源正在快速減少,也讓其遭受了無可挽回的嚴重汙染。由於水源問題不像霧霾那樣時常飄在眼前而受到關注,實際上中國的老百姓正在不知不覺中經歷著一場相當於「慢性自殺」似的災難。
  • 起底倫敦煙霧事件,看中國霧霾離死亡還有多遠
    霧都倫敦當越來越多的煙霾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當PM2.5成為繞不開的公眾話題,霧霾以趕超沙塵暴的強勢姿態搶佔了大小頭條。儘管霧霾對人們的短期危害遠沒有「倫敦煙霧」那麼嚴重,依然引起了當今國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
  • 霧霾之下你不得不看的買房內幕
    轉眼霧霾又籠罩了國際莊,霧霾給人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了不便,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這髒空氣可怕,隨之而來的是對居住與生態環境的高度關注。 如果你真正了解霧霾,就會知道通過買樓來避開霧霾,理論上是不可能的。